浅色黄姑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16

[学名]: Nibea coibor
[资源名称]: 浅色黄姑鱼
[外文名]: Nibea coibor
[别名]: 白奈,金丝鲵
 
[形态特征]:
  浅色黄姑鱼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中大,稍尖突。体及头部被栉鳞,吻及颊部被小圆鳞。侧线弧形,在臀鳍前方向下弯曲,伸延至尾鳍末端。背鳍连续,具11鳍棘,24-28鳍条,胸鳍尖长。腹鳍胸位,约与胸鳍等长,幼鱼尾 柄长,尾鳍接近菱形,成鱼尾鳍楔形。%379%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等  [原产省份]:浙江、福建、广东等  [原产地区]: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印度,中国南海、东海及菲律宾%378%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捕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虾、蟹、头足类、幼鱼及底栖动物。

相关知识

日本黄姑鱼


[学名]: Nibea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黄姑鱼
[外文名]: Japanese croaker、Bigcod croaker、Japanese meagre
[别名]: 日本白姑鱼Argyrosom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Ⅸ~Ⅹ,Ⅰ-27~29;臀鳍Ⅱ-7~8;胸鳍16:腹鳍I-5。侧綫鳞50。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体长为体高3.3~3.7倍,为头长3.5倍。头中大,侧扁,尖突;头长为吻长3.6倍,为眼径8~8.3倍。吻尖突,吻长约为眼径2倍,吻上具4小孔,分上下两行排列,上行一孔,较小,圆形;下行3孔,侧孔裂缝状,较大,中孔圆形,较小;吻褶完整,边缘波状。眼较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颌外行牙较大,圆锥形;内行牙细小;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圆形,前端游离。颏孔6,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腔灰黑色。鳃耙粗短,4+9~10,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2。 体被栉鳞。吻被圆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具由l~2行小圆鳞组成之鳞鞘。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后端。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具10~11鳍棘,27~29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2/5。臀鳍具2鳍棘,7~8鳍条,起点在背鳍第12~13鳍条下方,第一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约为眼径2倍。胸鳍较短,约等于眼后头长。尾鳍双凹形,上叶具9鳍条,下叶具8鳍条。 腹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作二次盘绕。幽门盲囊8,指状。鳔较小,前端圆形,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26对侧肢,第四、五对侧肢特大,具腹分枝,无背分枝。 体黑褐色,腹部灰色,背鳍边缘黑色,鳍条部灰黑色,胸鳍及腹鳍灰色,尾鳍灰黑色。胸鳍腋部具一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洄游性中下层鱼类,成鱼主要地发现近岸到涌浪区, 偶然地向岸边移动。 稚鱼只在沿海地区发现。

尖头黄姑鱼


[学名]: Nibea acuta
[资源名称]: 尖头黄姑鱼
[外文名]: acutehead coraker、Reeve's croaker
[别名]: 尖头黄鳍牙鱼或 Chrysochir aureus (Richardson,1846)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6~3.8倍,为头长3.4~3.5倍。头长为吻长4.2~4.5倍,为眼径5.4~6.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1~3.2倍。 体延长,侧扁,背部略呈弧形,腹部较平直。头中大而尖,侧扁。吻尖突,大于眼径。吻褶游离,分为2叶;吻上孔3个,呈弧形排列,吻缘孔6个,中吻缘孔圆形,深凹,侧吻缘孔裂缝状。眼较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微突,约与眼径等长。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较大,裂缝状。口大,亚前位,口裂稍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外行牙较大,锥形,前方数牙最大,犬牙状,排列稀疏,口闭时外露,其余牙细小,排列成牙带,下颌牙细小,带状排列,无犬牙。颏孔6个。无颏须。鳃孔宽大。前鳃盖骨边缘具细弱锯齿。鳃盖骨后上方县2柔弱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粗短,最长鳃耙约为鳃丝1/3。 体被栉鳞,吻部、颊部及眼间隔被圆鳞或弱栉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具由1~2行小鳞组成的鳞鞘。侧线完全,弧形,向后几伸达尾鳍末端。 背鳍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深缺刻,起点在胸鳍基底的上方,第一鳍棘最短,第二、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1/2。臀鳍具2鳍棘,起点在背鳍第十一至十二鳍条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中大,为第一鳍棘4.5~5.0倍。胸鳍尖长,大于眼后头长。腹鳍位于胸鳍基底后下方,短于胸鳍。尾鳍楔形。 鳔大,前部无突出侧囊,前端圆形,后端细长,具30对缨须状侧肢,侧肢无背分支。耳石长形,腹面蝌蚪形印迹之尾区为一J字形凹沟,末端弯向耳石外缘。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南海、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孟加拉湾、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至中国。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岸浅水区。吃小型甲壳动物。

状黄姑鱼


[学名]: Nibea miichthioides
[资源名称]: 状黄姑鱼
[外文名]: Amoy croaker
[别名]: 鮸状黄姑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部略呈弧形,腹部较平直。吻较长。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均等长。体被栉鳞,吻部和颊部被园鳞,侧线完全,背鳍连续,体银灰色,背侧较深,腹侧银白,胸鳍基底上方有一黑斑,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亚热带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肉食性中下层鱼类,喜静。常在中下层或近底层游动,游动速度较缓慢、喜结群,喜泥沙底质。受惊吓无钻穴、附礁现象。

副黄姑鱼


中文名称副黄姑鱼

拉丁名称Paranibea semiluctuosa (Cuvier)

异名黄鳍副黄姑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副黄姑鱼属

拉丁属名Paranib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圆钝,口小,下位,颌齿细小,呈带状排列,上颌外行齿扩大,下颌内行齿大小相等,吻上孔5个,吻缘孔5个,颏孔5个。背鳍具11鳍棘,28-31鳍条,臀鳍2鳍棘,7鳍条。尾鳍楔形,鳔大,前端无侧囊,两侧具15-20对侧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原黄姑鱼


中文名称原黄姑鱼

拉丁名称Protonibea diacanthus (Lacepede)

异名双刺黄姑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Sciaenidae

中文属名原黄姑鱼属

拉丁属名Protonib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波斯湾、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沿海均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圆钝,吻上孔3个,吻缘孔5个,颏孔为似直孔型,中央颏孔1对,相互接近,背鳍具11鳍棘,22-24鳍条,臀鳍具2鳍棘,7-8鳍条,2鳍鳍条部基部具1鳞鞘,尾鳍楔形,鳔前端无侧囊,两侧具16-21对侧肢。

生活习性
主要摄食底栖动物。海水/咸水生。

双棘黄姑鱼


[学名]: Nibea diacanthus
[资源名称]: 双棘黄姑鱼
[外文名]: Speckled drum、Spotted drum、Slate-cod croaker、black jew、spotted croaker、Blackspotted croaker
[别名]: 原黄姑鱼Protonibea diacanthus
 
[形态特征]:
  背鳍Ⅹ,I-22~23;臀鳍Ⅱ-7;胸鳍17;腹鳍I-5。侧綫鳞51~54。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体长为体高3.2~3.4倍,为头长3.1~3.3倍。头中大,侧扁,稍尖突,头长为吻长3.9~4.3倍,为眼径5.5~6.6倍。吻短,圆钝。吻褶边缘游离,分为2侧叶,吻孔4,上方3孔横列,下方1孔裂缝状。眼小,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微凸。鼻孔2个,前鼻孔圆形,后鼻孔椭圆形,与眼缘接近。 口端位,中大,口裂微斜,始于眼下缘水平綫上,上颌稍突出,上颌骨后延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外行牙较内行牙为大,排列稀疏,前面数牙稍大;内行牙细小,成带状牙群;下颌牙细小,内行牙更大。腭骨及犁骨均无牙。舌发达,游离。颏孔5个,中间一孔半月形,侧面4孔稍大;无颏须。 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有细小锯齿。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耙粗短,5+8~9,最长鳃耙仅为鳃丝的1/3。 体及头部皆被栉鳞。吻部被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各有一鳞鞘。侧綫发达,伸达尾鳍后端。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具一深凹;具11鳍棘,22~23鳍条,第一鳍棘细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眼径的2.6倍。臀鳍具2鳍棘,7鳍条,起点在第7~8背鳍鳍条的下方,第二鳍棘粗大,为眼径1.7倍,胸鳍尖长;腹鳍起点在腹鳍基部下方稍后。尾鳍楔形。 体腔大,腹膜白色。肠粗短,2次盘绕,幽门盲囊8,胃中大,囊状。鳔大,前端圆形,两侧不突出枝短囊,鳔侧具l9~21对侧肢,无背分枝,具腹分枝。脊椎骨24。 背侧面暗褐色,腹部灰色,体侧有许多黑色斑点和斑块,排列成不规则斜带。胸鳍、腹鳍、臀鳍深黑色。背鳍和尾鳍具许多不规则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和日本等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发现于了沿岸水域在泥沙底上面, 外海的海床。 上溯到有潮汐涨落的河川与河口。主要捕食甲壳动物与小鱼。

黄姑鱼室内养殖技术


黄姑鱼Nibeaalbiflora,俗名铜罗鱼、黄婆鸡、黄姑子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半岛及日本南部海域,其生存水温为6~34℃,适宜水温在20~28℃之间。近年来,资源量逐年减少,捕捞量急剧下降,海洋捕捞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开展黄姑鱼的养殖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降低捕捞对现有自然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对黄姑鱼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在雌核发育、全人工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黄姑鱼室内养殖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1苗种放养

1.1苗种放养前准备

鱼苗下池前,养殖池、进排水系统等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以杀灭细菌等有害生物,使用浓度为20ml/L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20min后冲洗干净进行蓄水。或者使用浓度为1%~2%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全池泼洒,24h后冲洗干净进行蓄水。

1.2种苗的放养及密度

养殖池为6.7m×3m×1.2m。鱼苗放养时间为8月中旬,鱼苗规格为8~10cm,放养时水温为(24±1)℃,放养密度为150~180尾/m2,水位为1.0m。入池时鱼苗游动活泼,无畸形,无伤残。能够在池底集群游动,受刺激或惊吓时能够迅速游动。随着鱼苗生长而逐步降低放养密度,进行分池养殖。

2日常管理

2.1水质管理

养鱼池采用直接供水、排水。黄姑鱼为近底层鱼类,容易搅动池底的残饵与粪便,使水质变浑,水色发黄,需要及时进行清污换水,日换水量为200%,上午、下午各一次。换水时,水位不宜过低,应保持水位在0.15~0.2m以上以避免擦伤。黄姑鱼鱼苗体表脆弱,水位过低会造成体表擦伤,鱼鳞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排水水位至0.2m时,进排水同时进行,保证养殖池全部换水。

2.2饵料投喂

采用人工配合饵料进行饲喂,遵循少量多次的投喂原则。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和维生素C钠粉。大蒜素可以促进生长,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具有诱食和改良肉质的功能,用量为每千克饵料添加0.5g大蒜素。维生素C钠粉可以增加抵抗力,促进生长,用量为每千克饵料添加1.5g维生素C钠粉。鱼苗早期养殖时每日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8点、12点、16点。投喂方式为定点投喂,经过长时间的多次定点投喂,在投喂时鱼苗会集群游过来摄食。投喂开始时少量投喂,当鱼苗集群过来摄食时大量并快速投喂,当鱼苗减慢摄食时,减少投喂量,并在停止摄食时继续投喂少量饵料,以保证体质瘦弱的鱼苗可以得到摄食。随着鱼种体重的增加和体长的增长逐渐增大饵料粒径,投喂次数可以减少到每日1~2次。投喂量以鱼苗体重计,按体重的5%~8%投喂,随着黄姑鱼体重的增长,摄食量逐渐降低。当水温低于14℃时,要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和投喂量。

每月测量鱼类的生长情况一次,具体生长情况见表1。

3越冬管理

在12月中旬,水温降至15℃时,对鱼苗进行越冬管理。越冬时间为12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

越冬池为9m×5m×1.5m。鱼苗搬入越冬池前一天停止进食,移入越冬池后,用8~10mg/L盐酸土霉素全池泼洒,盐酸土霉素具有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起抑制作用,对衣原体、立克氏次体、霉形体、螺旋体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体表受伤出现红肿的鱼,可使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以预防病菌感染。

越冬池水深1m,越冬期间,随着温度的降低,黄姑鱼摄食量逐渐减少,可适当降低投喂频率及投喂量。当水温降至12℃时,黄姑鱼摄食明显减少;水温降至9℃时,基本停止摄食。越冬期间黄姑鱼因摄食量减少,新陈代谢减慢,排泄物大量减少,可适当减少换水量,日换水量为50%~100%。当水温低于10℃时,使用加热棒(或其它加热方法)进行升温,维持鱼池水温10℃以上,以保证黄姑鱼安全过冬。

4疾病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黄姑鱼常见的疾病有双阴道虫病、淀粉卵甲藻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

为减少鱼病的发生,每隔15d进行一次倒池。因黄姑鱼体表脆弱容易擦伤,倒池时一定要小心。并且在倒池后进行8~10mg/L盐酸土霉素进行浸泡,连续进行3d。

4.1双阴道虫病

病状鉴别:病鱼严重贫血,鳃丝苍白色,头部往往左右摆动,鳃盖张开,呼吸困难。

病情分析:双阴道虫一般在冬、春季流行,虫体扁而细长,伸缩性很好,该虫吸食宿主血液,使鱼体失色,是养殖中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之一。

治疗方法:(1)在淡水中浸泡3~5min。(2)使用0.5mg/L敌百虫进行全池泼洒浸泡,连续使用3d。

4.2淀粉卵甲藻病

病状鉴别:主要寄生于海水鱼类的鳃上,其次是皮肤、鳍等处,严重伤害上皮细胞,被寄生的细胞发生变性,周围的细胞混浊肿胀增生,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崩落,严重者组织崩坏、软骨外露,呼吸机能发生障碍,随即死亡。

病情分析:该病于3-9月,水温20~30℃时流行,是室内育苗主要病害之一。随着鱼苗的长大,一方面密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投饵量加大,残饵与排泄物增加,使池水富营养化,给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适合的环境条件。21~23℃的水温也是该病原体繁殖的适宜温度。

治疗方法:(1)在淡水中浸泡3~5min。(2)使用1mg/L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浸泡,硫酸铜、硫酸亚铁比率为7:3,连续使用3d。

4.3车轮虫病

病状鉴别:车轮虫病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鳍、头部和鳃上。车轮虫寄生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在密集的部位,如头部、鳍和体表等处出现一层白翳,俗称“白头”、“白嘴”。车轮虫寄生鱼眼睛上过多,会造成瞎眼病;寄生鱼鳃上,严重时出现烂鳃病。病情分析:一年四季都发生,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水温在20~28℃时为流行盛期。

治疗方法:(1)在淡水中浸泡3~5min。(2)使用1mg/L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浸泡,硫酸铜、硫酸亚铁比率为7:3,连续使用3d。

4.4盾纤毛虫病

病状鉴别:感染初期病鱼皮肤颜色发白,病灶处外观表现为浮肿状;严重感染个体的病灶处皮肤发生溃烂、出血。解剖可观察到病鱼多有腹水;肝脏充血,部分病鱼肝脏内可观察到有虫体存在;胃及肠壁充血、发炎,肠内常见有白色粪便。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大量活动的盾纤虫。

病情分析:盾纤毛虫属兼性寄生虫,在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均可发生,传染快,发病率高,可引起大规模海水养殖鱼死亡。全年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4-8月。

治疗方法:(1)使用1mg/L硫酸铜、硫酸亚铁混合溶液进行全池泼洒浸泡,硫酸铜、硫酸亚铁比率为7:3,连续使用3天。

注意: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混合溶液具有灭杀盾纤毛虫的功效,但在黄姑鱼养殖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灭杀盾纤毛虫,只能起抑制作用,降低鱼病爆发和死亡。在浸泡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应马上换水。

5经验与小结

黄姑鱼能够在6~8℃的低温环境或30~32℃的高温环境中存活,在水温低于14℃时,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水温高于16.5℃以上,生长开始明显加快,最适的生长条件为:水温20~28℃。

养殖过程中,黄姑鱼生长快速,但由于饵料并不是黄姑鱼特制饵料,解剖后发现鱼体内脂肪过多,建议开发黄姑鱼配合饵料;黄姑鱼在养殖中为近底层鱼类,是否可开发其他鱼类与黄姑鱼混养的养殖方式;在越冬过程中,是否可以开发新的养殖方式,比如使用南美白对虾大棚来进行越冬,充分利用闲置大棚,以降低养殖成本。

参考文献:

徐冬冬,李三磊,楼宝,等.黄姑鱼的生物学特征和养殖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养殖前景.现代渔业信息,2011,25(10):23-26.

胡巍.大蒜素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猪业观察,2002(07):26-26.

艾庆辉,麦康森,王正丽,等.维生素C对鱼类营养生理和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水产学报,2005,29(6):857-861.

陈昌福,田甜,贺中华,等.盐酸土霉素对人工致病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5):600-603.

许斌福,林能锋,陈振海,等.淀粉卵甲藻的危害与诊治.福建畜牧兽医,1999,21(6):28.

梁明才,郝功邵,梁修铨.养殖鱼类寄生车轮虫的无公害防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81-84.

陈总会,肖宝华,黄志斌,等.海水养殖鱼类主要纤毛虫病及其防治方法.水产科技情报,2007,34(2):94-96.

崔青曼,袁春营,李春岭,等.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和盾纤毛虫病防治技术.水利渔业,2012,27(6):85-87.

(收稿日期:2015-12-01)

养殖黄姑鱼注意的事项


日本黄姑鱼生性胆小,在育苗室内驯养,往往因水浅、透明度大等原因躁动不安,稍有人影晃动 及轻微震动,都会引起亲鱼受惊而四处狂游。因此,室内驯养亲鱼效果不佳,最好在海上网箱内暂养。 若亲鱼移入室内后不及时催产,拖延时日,则有可能因不摄食和缺乏营养而使得性腺退化。在亲鱼移入 室内并经催产后一定要控制光照,使之呈黑暗状态,并保持安静。

日本黄姑鱼仔鱼与其他泽陛卵的海水鱼类相似,混合营养期较短,仅1~2天;卵黄与油球的吸收 很快,从内营养向外营养转变过程将是育苗的技术关键点,如果没有适口而营养全面的饵料,将会出现 死亡高峰。因此,选择、培养和及时投喂适宜的饵料将是育苗的关键。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鳗红点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