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美国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随着斑点叉尾蛔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斑点叉尾鱼回烂尾病(Tail-rotdis-easeofchannelcatfish),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02年9—10月,我县几处养殖场均发生斑点叉尾蛔烂尾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此病得到控制,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斑点叉尼蛔烂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总结,以供养殖户参考。
一、病原
斑点叉尾蛔烂尾病病原体为嗜纤维菌(Cytophagecolum-nar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通常是在池塘淤泥挝多,池塘水质不良,池塘施用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伤等诱因存在时,才会感染发病。
二、主要症状
1.病鱼特征: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病鱼与水面垂直作挣扎状游动,病鱼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黏液,病灶处粘脏,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支,尾柄肌肉溃烂脱落,细菌经创伤处组织感染全身,使病鱼伴有烂鳃及胸鳍、臀鳍充血现象。
2.死鱼症状:外部特征主要表现躯体消瘦,尾柄细长,体表有星状粘液布满全身,胸鳍、臀鳍呈现充血性浮肿,鳃盖及口腔充血,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
3.剖检报告:内脏器官肝脏、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或有少许食物,肠道壁充血,心脏水肿,部分鳃丝溃烂。
三、流行病理学探讨
1.发病季节:斑点叉尾蛔烂尾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及秋季,冬季发生少,尤以立秋前后发病更为显著。在天气多变,水温20~25℃左右易发病。
2.危害个体:主要危害6—15厘米规格的鱼种,而成鱼不常见。
3.发病率:一般在60%~70%,高的司达80%,死亡率通常在70%,严重时可达80%以上。
4.病因分析
①拉网及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或饲养过程中换水太急、水量大,造成鱼体冲撞受伤,感染发病。
②养鱼塘淤泥多、水质差,清塘不彻底或不及时消毒,水中有大量病原体,直接引起鱼体感染。
③饵料供应不足或者饵料单一,营养成份不全,造成机体营养不良,致使鱼体抵抗力减弱。
④放养密度大致使投饵量大,排泄量大造成养殖水体、底质严重恶化,诱发感染。
四、诊断
斑点叉尾蛔尾部皮肤黏液脱落,色发白、溃疡、粘脏,肉眼可见尾部皮肤溃烂可初诊。尾鳍充血,刮取尾部体表黏液于制片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杆状细菌或短杆菌能确诊。
五、治疗方法
1.发病初期用0.2~0.3毫克/升强氯精全汕泼洒,隔天再泼洒一次。
2.用大黄、氨水溶液3毫升/米3全池泼洒,连用两次,具体方法是:1千克大黄用0。3%氨水20千克浸泡12~24小时,药液呈棕红色后将药液和药渣用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两天再用一次。
3.食盐0.5%~0.7%与土霉素10—15毫克/升—浸浴48小晌。
4.内服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每千克饵料含1-2克),连续投喂5—7天。
5.施药7—8天后全池泼洒20克/米3的生石灰浆调节水质。
六、预防措施
1.定期对鱼池进行加水,保持良好水质,经常开动增氧机防止鱼体浮头,增强机体抵抗力。
2.拉网及运输过程中,细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
3.对水体定期消毒,可用生右灰30--40克/米3或强氯精0.3克/米3对鱼池全池泼洒,每10天一次,防止水中病原体的蔓延。
4.使用的鱼具要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合理投放,避免饲养密度过大,一般亩放养3~5厘米左右斑点叉尾蛔苗种2万—2.5万尾为宜,且不宜搭养其它鱼类。
七、注意事项
斑点叉尾蛔发生烂尾病后,使用高浓度的强氯精、二氧化氯等含氯药物,只能保持每天死鱼数量不增加,不能治愈此病,要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在水体消毒的同时进行内服药饵或药液浸浴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办法效果较显著。
治疗烂尾病期间,应避免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当外观症状消失后还应使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或对皮肤加以保护,确保病鱼皮肤恢复正常后再停止用药。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侵袭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可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出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体表粘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
发病规律 水温15-25℃,即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初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或全箱泼洒,每隔2天1次,6天为1疗程。
(2)用0.02%-0.03%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40分钟.
(3)用成都时新鱼病防治所生产的杀虫灵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大口鲶小瓜虫病。
斑点叉尾鱼鮰小瓜虫病防治探讨
小瓜虫病在春秋季时有发生,危害严重,现以一例供探讨。
安徽市网箱养殖斑点叉尾绑今年5月发生病害,经诊断为小瓜虫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很快得到控制。本文将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一、养殖基本情况
1、养殖环境网箱设置于自然水域,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20厘米,pH7.0-7.2,水域内水生植物覆盖率较高,浮游动物饵料丰富。
2、养殖生产情况4月中旬从本地购进2万尾规格50克/尾的斑点叉尾绑鱼种分别以相同条件投放到10个网箱中,入箱前所有鱼种用1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网箱在鱼种入箱前10天设置好,以便网衣在水中附着藻类,从而降低对鱼种的操作;鱼种入箱第二天开始驯化摄食,由于当时没有颗粒饲料,采用豆饼投喂,一周后投喂斑点叉尾绑专用颗粒饲料,并添加了适量维生素。
3、发病情况鱼种入池第三天各箱均出现个别死亡现象,到4月底5月初出现集中死亡。
二、发病症状
根据对几个网箱病鱼进行诊断,发现发病鱼规格在50克左右,其症状为:①病鱼体质差,消瘦,反应迟钝,缓游水面,喜溜箱边。②病鱼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布满小点状白色囊泡,部分病鱼眼角膜已变白,经镜检确诊为小瓜虫病,寄生严重的鱼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膜。③病情严重的鱼鳃丝发白,且溃烂,黏液多,镜检鳃丝上附着大量硅藻。④解剖观察,肠道内充满透明液体或黄色黏液,肠管透明,未见食物。
三、治疗方法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及时杀虫、控制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①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体。②在彩用市售杀虫药物进行药饵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采用中草药治疗,每箱用辣椒和生姜按2:1比例煮水泼洒,每亩采用干辣椒1000克、生姜500克煎煮成20千克汁水泼洒,连续三天,效果十分明显。用药量可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增减。③采用氯杀王治疗烂鳃等细菌性疾病,每亩200克,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
四、小结与讨论
为防止病害发生,应挑选体质健壮、规格略大的鱼种放养,运输过程小心操作,防止鱼体表受伤,尽量减少操作次数。鱼种驯化摄食,营养一定要保障充分,斑点叉尾绑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32%-35%,早期喂养不良,鱼体质差会诱发疾病发生。
4月中旬放养鱼种时间较迟,水温已回升,病原体开始繁殖,而鱼种经越冬后体质虚弱,体表极易受伤,病原生物容易乘虚而入使鱼患病。而在3月份前放养,天气凉爽,水温较低,即使有部分鱼种体表受伤,也因病原生物处于不活跃状态而使鱼种免受其害并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待水温回升时,鱼种便可提早开食,很快进入生长期,增强了鱼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