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猪五号病的防控

猪五号病大家众所周知,目前已经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日龄的猪都可发病,即使患过此病,也有二次或三次感染的可能,其危害之大,损失之惨重,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病的防控过程中,很多人本末倒置,思路不清晰是造成该病防控困难的首要原因,如果只做一些常规的消毒,注射或者投药以及外伤处理,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

做好猪五号病疫苗,为了提高保护力,建议先用多种维生素保健五天后做疫苗,连续做两遍,猪五号病疫苗做一次保护力在30%-40%左右,二次保护力在80%-90%左右,每次间隔3-4周。目前猪五号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建议种猪一年普免3-4次。商品猪群35-60天、75-90天、100-130天。

当此病严重威胁到猪场安全时,应采取紧急免疫程序

1、全场各年龄段猪群紧急接种猪五号病高效苗,25公斤体重以上的猪耳后肌肉注射3毫升/头,25公斤以下的猪耳后肌肉注射2毫升/头。先接种健康猪群,后接种可疑猪舍内的猪群。

2、第一次接种后间隔3周,各年龄段猪群加强免疫(第二次接种),接种剂量与第一次相同或增加1毫升/头。

相关推荐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传染病,它不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而且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出现发病。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猪水疱病毒具有较轻的抵抗外界环境和酸性消毒药的能力。病毒能够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如在18-20℃下能够生存至少2年,即使在50℃处理30min依旧具有感染力。病毒能够在污染的猪舍内生存超过8星期,甚至在4℃的脏泥浆水中经过70天也无法死亡。在病猪的皮肤、肌肉以及肾脏内存在的病毒,储存在零下20℃,11个月之后其病毒滴度依旧没有明显降低,尤其是病猪肉在腌制3个月之后依旧能够检出含有病毒。但病毒不具有耐热性,在60℃温度下处理2-10min就会被杀死。

流行特点。该病只有猪会发生,其他畜禽不会发生,但人类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头部、胴体、蹄部。病猪的口腔分泌物、鼻液、尿液、粪便、水疱液以及乳汁中都含有病毒,主要经由损伤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病毒能够通过皮肤损伤直接导致机体敏感部位发生感染,如口腔上皮、鼻镜和蹄部,并会在此处形成典型的水疱;也能够经由口腔感染,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部位,并形成水疱。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通常具有2-5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延长至7-8天或者更长,而人工感染最短只有36h。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典型型、温和型以及亚临床型(隐性型)。典型型,病猪通常是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形成特征性的水疱。发病早期,先在蹄踵和蹄冠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出现水疱,上皮发生肿胀,呈苍白色,经过36-48h水疱会逐渐突出,里面含有大量的水疱液,接着快速发生破裂,但有时能够持续数天。破裂的水疱会形成溃疡,暴露真皮,呈鲜红色。往往在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环绕,并使其裂开,症状严重时蹄壳会发生脱落。有些病猪的病变处会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化脓性溃疡。由于病猪蹄部发生损伤而存在痛感,从而发生跛行。部分病猪会在地上躺卧或者呈犬坐式,症状严重是会以膝部着地爬行。另外,还会在鼻盘、唇、舌以及母猪乳头上出现水疱,但仔猪通常在鼻盘出现水疱。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2℃,但水疱发生破裂后会降低到正常水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育肥猪明显掉膘。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病猪没有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会发生死亡。病猪能够较快恢复,且经过2星期创面能够彻底痊愈,但蹄壳脱落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温和型(亚急性型),只有较少病猪会出现水疱,传播速度较慢,表现出轻微的症状,通常会被忽视。亚临床型(隐性感染),病猪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能够形成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在病猪中,有2%左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现象,表现出盲目向前冲、频繁转圈运动,并咬啮或者用鼻摩擦舍内用具,眼球不断转动,有时会呈现强直性痉挛。

3、鉴别诊断

猪水泡性口炎。由于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而引起,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容易发生,呈散发性,发病率在30%-95%不等,但不会致死。病猪通常在口腔形成较多水泡,而蹄部极少或者不会出现水泡。

猪痘病。由于感染猪痘病毒、痘苗病毒而导致,主要是4-6周龄的哺乳仔猪以及断奶猪容易发生。病猪通常在背部、体侧部、躯干下腹部以及肢内侧等出现痘疹,没有出现水疱就会形成脓疱,并形成棕黄色的结痂。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要适时进行免疫预防,目前经常使用的是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前者能够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同时使用,对各自的免疫效果不会产生影响,能够持续6个月保护;后者可能导致猪出现轻微的反应,但不会出现其他感染,是现在安全性较好的弱毒苗。另外,还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常选择使用细胞灭活疫苗,具有安全可靠性,接种大约经过8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保护率能够超过75%,即使经过4个月依旧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此外,也可选择使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会形成良好的被动免疫,能够持续至少1个月进行保护。

疫情处理。发生该病后,要立即报告给当地畜牧兽医中心站以及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防疫部门,隔离可疑病猪,并对污染的用具、场所进行严格消毒,清除的垫草、粪便等要采取堆积发酵来进行消毒。确诊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并严格控制猪以及有关产品出入疫区,并对进出疫区的人员和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病猪要立即进行扑杀,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对于受威胁区和疫区的猪只,可采取紧急接种疫苗。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蓝耳病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猪是目前公认的惟一的易感动物。蓝耳病病毒易变异,同一猪场可能存在不同基因序列的毒株,基因重组是其进化的重要遗传机制,现在国内诸多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行。
2014年2月,泰安市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了疑似猪蓝耳病的疫情,猪群伤亡惨重,遂采集发病猪、病死猪的组织器官,并对该场部分发病母猪和仔猪采集了血液样品,经过病理组织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实验室方法检测,结合对该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最终确诊该场暴发了蓝耳病。通过及时地采取隔离消毒、药物防治和疫苗免疫等必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一、发病猪场的防控措施
1.隔离与消毒
紧急对场里患猪和假定健康猪进行分栏、隔离,限制人员流动;严格对猪舍、场地和用具进行消毒,每天坚持用含氯和含碘的消毒药物消毒1~2次;对病死猪及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淘汰患猪。具体措施如下:全群母猪测量体温,对其中65头体温较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的妊娠母猪单独赶往一猪舍,猪舍地面撒漂白粉;将断奶前后临床症状明显的保育猪单独隔离饲喂,每天至少进行0.5个小时的通风;每天对病死仔猪及时掩埋,淘汰年老和症状明显的母猪2头。
2.药物防治
猪群发生PRRS以后易继发或并发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从而加重猪群的伤亡。为了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场主按如下方案对猪群用药:患猪每天用头孢噻呋3~5毫克/千克体重或氟苯尼考2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次,并配合使用退热药物治疗,同时肌内注射抗病毒制品或免疫调节剂,即干扰素或黄芪多糖,口服电解多维、氨基酸等,避免病情恶化;全群猪用替米考星拌料,用量为25克/100千克饲料,连用5天。
二、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探讨
1.坚持自繁自养、杜绝病原引入
坚持自繁自养,引进新的猪只时,务必加强检测,杜绝带毒猪进入易感猪群,隔离饲喂3~4周经检测无毒方可入群。饲养人员最好固定,且不得随意串岗,谢绝一切场外人员与猪群接触,()进出车辆要做好消毒。
2.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
猪场要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这有利于对猪舍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彻底消毒。
3.严格控制猪舍环境,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改善猪场的通风采光,保持猪舍地面干燥,尤其注意冬季的通风工作。空舍消毒的顺序是先移出用具,再对猪舍进行浸泡清洗消毒。猪舍内先喷湿,软化粪便和污物一定时间后再用高压水枪冲洗,待干燥后先用喷灯灼烧不怕火的产床等,再用高效消毒剂喷雾消毒。在猪舍密闭性好的情况下,最好每立方米用15克高锰酸钾、15毫升水和30毫升福尔马林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开窗通风待气味散尽再进猪。
4.提高饲料品质,避免霉菌毒素的感染
加强营养,使用品质良好的饲料,坚决杜绝霉菌毒素、营养不良对猪生长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5.合理免疫、定期监测
PRRS免疫的目的是获得一致的PRRSV感染,建立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根据猪场具体情况,实时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每季度进行1次病原学监测,以了解猪群的健康状况,发现病毒隐性感染猪时及时淘汰;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猪场的免疫程序来进行,及时发现猪场存在的问题,免疫抗体水平低下时及时补注疫苗,以维持猪群的高免疫水平,提高整个猪群的抗病力。
6.加强人员管理的力度
每栋猪舍应有专人饲养,没有特殊情况坚决不串舍;兽医在观察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串舍的情况下,进出各舍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在治疗和免疫的过程中,要坚持一猪一针头;在断齿、断尾和阉割等操作中,也要注意器械和人员的消毒。生活区、接待区和生产区要有一定的距离,中间最好有树林、土坡、围墙等作为天然的屏障。员工外出回场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隔离后才能进入生产区,而且进入之前务必洗澡,换上干净工作服。平时最好在生产区猪舍内和生活区各放备用鞋,进出各个区域换鞋、经消毒池彻底消毒。消毒池的药液要安全有效、剂量准确,并注意及时更换。对外来参观者应谢绝,或使用远程监控设备供其观看。
三、讨论
现今猪蓝耳病病毒以其极易变异、极易重组、持续感染和病毒增殖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等特性,仍然是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病毒性疫病,虽然我国将其划分为二类疾病,但是养猪者不能小觑其对养猪行业的影响。因此,在还不能将蓝耳病净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管理,采取全方位的综合防控措施,从而杜绝疾病的发生,让养猪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邮编:271000)

猪腹泻病防控经验谈


猪腹泻病有明显的发病规律,近两年来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成年猪和猪仔都会感染腹泻病。猪腹泻病影响了猪的健康生长,不利于养猪户提高经济效益。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简单介绍猪腹泻病的病因,并就其治疗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以期减少猪腹泻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猪腹泻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多发于冬春季节,无论是个体养殖户还是规模化的养殖场,其都深受猪腹泻病的困扰,尤其是仔猪的腹泻。许多新生仔猪一出生就拉绿色的稀粪,迅速脱水死亡,治愈率非常低,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2011年和2012年冬春季节全国各地频发的猪腹泻病使得各地的猪场养殖惨淡,毫不夸张的说,猪腹泻病是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据悉,2011年冬天,北方的某养猪场的新生仔猪发生严重腹泻,出生不过3日便脱水死亡,10天内就死了上千头新生仔猪,猪场负责人想尽办法也没能挽回损失。部分新生仔猪虽然没有死亡,但断奶后便成为僵猪,这场腹泻病给养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猪腹泻病病因分析

引起猪腹泻病的因素很多,如消化不良、营养不均衡、喂养霉变饲料等造成营养性腹泻;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侵入引起腹泻。近年来频发发生的猪腹泻病主要是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引起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病毒主要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瘟病毒。养猪场的环境、天气等都是猪腹泻病的病因。

新生仔猪的腹泻病死亡率最高,若其排放出灰白色、腥臭的稀粪,那么可以初步断定为大肠杆菌感染,可以采用抗生素。若断奶不久的仔猪出现全身水肿、神经等症状,且突然死亡,可以初步算定为水肿病。营养性腹泻一般发生在仔猪断奶期,因为饲料中的蛋白质、乳清粉等营养元素搭配不合理,而仔猪的抵抗力弱,冬春季节的天气又比较恶劣,今儿导致仔猪感染腹泻。

二、治疗措施

1.预防措施

第一,坚持全进全出和自繁自养的养殖原则,严禁从外地引进猪。做好紧急免疫接种工作,并定期检测猪的抗体情况。做好猪舍的卫生工作和消毒工作,制定系统的消毒计划,每星期进行一次猪舍消毒,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整个猪场消毒,每天清洁猪舍内的粪便,保持其清洁。保证猪舍的通风和温度。当出现病死猪以后,必须做好无公害处理。

第二,控制食量。仔猪断奶时容易出现营养性腹泻,突然从母乳转成饲料,营养变化大,而仔猪的消化系统不完善,所以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今儿引发腹泻,因此,要控制仔猪的食量。而母猪产后应禁食一天,接下来的2-5天不宜使用蛋白质、脂肪浓度过高的饲料,接下来可以逐步增加营养浓度,但不应突然更换饲料品种,必须给猪1-2周的适应时间。

第三,学习先进的饲养技术,给猪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猪腹泻病多发于中小养猪场或是个体养猪户,他们缺乏专业的饲养管理知识,没有做好猪场建设、环境消毒、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工作,给腹泻病埋下隐患,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扩大腹泻病的危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说,猪场饲养员和个体养猪户要积极学习先进的养猪知识,借鉴其他养猪场的成功经验,做好预防工作,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减少危害。

2.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菌、魏氏梭菌C型菌。在大肠杆菌腹泻上,又主要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这几种,仔猪黄痢多发生在1-3日的新生仔猪身上,症状是:排出带腥臭味的黄色糊状软便或黄色半透明状稀便。仔猪白痢多发于2-3周龄的仔猪身上,以排出带特殊气味的乳白色、灰白色、青灰色糊状软便为特征。根据猪的症状判断是哪种腹泻,若是细菌性腹泻,可以采用头孢类、氟哌酸、环丙沙星进行治疗,并配合电解多维和益生菌辅助治疗。

3.病毒性腹泻

猪腹泻疾病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类冠状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TGE病毒引起的腹泻多发于10日龄内的仔猪身上,在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当然,所有日龄的猪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性腹泻,但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发生在母猪身上会导致泌乳减少或停止。其症状是水样腹泻。病毒性腹泻可采用白头翁散、病毒唑等治疗,将药物拌合在饲料中即可,也可肌注黄芪多糖和抗生素。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一般采用疫苗接种的方式预防。发生病毒性腹泻之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猪补充体液,避免猪因脱水产生酸中毒,还可以用干扰素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4.仔猪腹泻治疗措施

仔猪腹泻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措施至关重要。仔猪出生3天后,母乳中的大分子抗体就可以直接从仔猪的肠道进入到血液中,抵抗微生物的攻击,因此,必须保证仔猪有足够的母乳,这是提高仔猪免疫力、降低腹泻发病率的重要方法。若是仔猪腹泻是由遗传导致的,那么应引进新种,避免近亲交配。若是细菌性腹泻,可以给仔猪注射疫苗,改善猪舍环境,仔猪出生4日后就可以口服药物。若是仔猪感染上病毒性腹泻,应给仔猪口服益生菌,控制球虫数量,使用干粉消毒剂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并让仔猪适当舔食干粉消毒剂,起收敛效果。为预防仔猪出生后感染病毒性腹泻,应在母猪产前3周给其注射猪瘟脾淋、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若是混合性感染或是不明原因的腹泻,则应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做好猪瘟、伪狂犬疫苗接种,给仔猪服用益生菌,关注母猪的健康状况和子宫内膜炎,给母猪注射氟尼辛葡甲胺类药物和头孢,分开注射。

结束语

猪腹泻病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其多在冬春季节发于仔猪身上,而控制仔猪腹泻病的根本在于做好预防措施,做好产前产后的母猪疫苗接种、猪舍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总而言之,应树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措施,做好疫苗接种、饲养管理、清洁卫生等工作,给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猪的抵抗力,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

冬季禽场的疫病防控


冬季家禽疫病防控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做好综合卫生防控工作,严把卫生消毒关

按期对禽舍的进行卫生消毒,每栋禽舍门口都要有脚踏消毒盆,进入禽舍要换上工作服和靴子。禽舍喷雾消毒应在中午进行,家禽有呼吸道疾病时,不要进行带禽消毒,经常擦洗喂料与饮水设备等。消毒剂要多备几种,如氯制剂、碘制剂和醛制剂等,几种消毒剂轮换使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抵抗力。要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及时清除畜禽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非饲养人员和家禽运输车辆进入圈舍;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传染病原的扩散和蔓延。

及时做好冬季免疫工作

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主要依靠疫苗免疫来进行预防。养殖户要认真做好这些疫病的免疫工作,按程序做好冬季强化免疫。免疫工作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有的养殖户以为家禽育雏阶段该做的疫苗都做了,冬季就不必要做疫苗了。这种意识问题很严重,因为疫苗有一定的保护期,家禽后期免疫工作如果跟不上,家禽体内抗体下降、甚至消失,这样面对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时,就毫无抵抗力,照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饲养土鸡的养殖户当中尤其突出,因为土鸡的饲养周期长,所面临的疾病危险更大。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毒株和优质的疫苗,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免疫。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在免疫后还应进行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水平进行补防,确保免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

管理方面冬季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禽舍通风与保温的平衡问题,应该有效保持禽舍内温度和适当通风,严防贼风侵入。禽舍通风不要由大门入口进行横向通风,因为冷风直接吹向鸡群,鸡群容易受冻引发疾病。禽舍设计时应该留有天窗和侧面墙壁的窗户,冬季主要依靠这些窗户进行隐形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中午时候通风最佳。由由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家禽抵抗力下降,因此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每天要随时观察家禽的采食、饮水、粪便、呼吸声音等是否正常,异常时找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诊治,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猪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猪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猪炭疽病(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临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败血性症状。病理变化上的特点是呈败血症变化,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煤油样,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猪对炭疽杆菌有较强的抵抗力,猪炭疽发病少,多为散发,中国一些地方有本病发生的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猪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炭疽杆菌是一种大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体直且长,长度为3-5μm,宽度为1~1.5μm,生有荚膜,没有鞭毛,无法运动。病畜体内或没有解剖的尸体内存在的活炭疽不会形成芽孢,但只要在空气中暴露,由于接触氧气,加之温度适宜(即12-24℃)就能够形成芽孢。芽孢往往位于菌体中央或者略微偏向一端,且小于菌体,呈圆形或者卵圆形。

炭疽杆菌的繁殖型菌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在气候炎热夏季,没有解剖的尸体内的病菌经过24~96h发生死亡,而在阳光照射下经过6-15h发生死亡,在干燥的血液中只能够存活1个月左右;在70℃高温处理10-15min会发生死亡,经过煮沸会立即发生死亡,而在20~10℃能够存活3星期,且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能在短时间内将病菌杀死。但当菌体形成芽孢后就会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干燥环境中也能够生存30~50年,在阳光下照射能够存活100h左右,在土壤、毛、皮张以及掩埋病死动物尸体土壤中存在的病菌能够生存长达10年之久。另外,在粪堆中病菌在72-76℃温度时需要经过4天才能够死亡,煮沸也需要至少15min被杀死,在121℃高压灭菌经过10-lomin才能够被杀死。4%碘酊作用2h、3%~5%来苏儿作用10-24h、5%石炭酸作用1~3天也能够杀死芽孢。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呈现败血症,即病猪突然出现发病,快速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表现出呼吸严重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流血,皮肤呈煤焦油样,但较少发生。急性型,病猪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黏膜发绀,呼吸困难,天然孑L出血,持续痉挛,最终倒地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1~2天。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往往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往往在颈部、咽喉、胸前等处形成炭疽痈,这是由于咽部以及周围淋巴结、临近组织侵入病菌,经过大量繁殖就会发生炎症。病猪往往会发生咽炎,精神萎靡,体温升高,黏膜发绀,食欲减退,咽喉部、颈部肿胀明显,呼吸和吞咽困难,颈部甚至无法灵活活动。肠型炭疽,病猪消化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出腹泻、便秘,甚至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症状较轻时能够康复,严重时会发生死亡。

3、病理变化

咽型炭疽。感染初期,病猪的颌下淋巴结通常不会发生明显肿胀,只能够在淋巴结切面上存在较多的凹陷的朱红色小出血点,如同蜂窝状。但是淋巴结周围组织发生严重水肿。如果在病猪剖检前进行仔细观察,能够发现从咽喉部到耳下腺发生明显肿胀,甚至蔓延至前胸,皮肤呈紫红色。感染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病猪喉部发生肿胀,且颌下淋巴结发生肿大,一般为正常大小的1~3倍,有时甚至更大。用手术刀切割时有一定硬度,质地较脆且比较粗糙,没有光泽,切面比较湿润,且存在暗红色至暗紫色深浅不同的坏死灶,同时周围组织存在一定数量的淡黄色胶性渗出液。感染较长时间后,淋巴结逐渐从砖红色变成淡红色,有时甚至呈淡灰黄色;坏死病灶逐渐从暗红色变成黑红色或者灰色,接着变得模糊不清;淋巴结周围组织存在的胶性渗出物被逐渐吸收而有所减少,有时甚至导致淋巴结与周围组织发生黏连而不容易分开。切面局部呈砖红色,没有坏死灶。部分切面呈粉黄色,只存在少量的出血点。

肠型炭疽。病猪通常是空肠和十二指肠前段的少数淋巴结发生病变,有时在其他部位的肠系膜淋巴结也会发生病变。一般来说,病理变化基本同咽型一致,即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刀切能够感到弹性,切面呈砖红色,发生出血或者坏死,并存在凹陷的白色或者灰色坏死灶,在肠系膜间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周围发生黄色的胶样浸润,且由于肠壁形成炭疽痈,导致部分肠管变粗大,痈底部呈紫红色,并突出于肠壁,将其切开发现里面存在质地干硬、黄色的豆渣样坏死物。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存在于容易发生该病或者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猪,每年都要进行预防接种。但要注意小于1月龄、体温高且体质瘦弱的仔猪,以及产前2月内的妊娠母猪都禁止注射疫苗。需要注意的是,猪群接种前必须进行临诊检查,如有需要还可测量体温。在我国长使用无毒炭疽芽孢苗和第Ⅱ号炭疽芽孢苗来预防该病。猪群每年进行1次接种,就至少能够持续保护1年。使用无毒炭疽芽孢苗时,每只猪适宜皮下注射0.5mL;使用第Ⅱ号炭疽芽孢苗时,每只适宜皮下注射1mL,接种这两种疫苗经过14天左右就能够产生免疫力。

疫情处理。当确诊病猪发生炭疽病,要立即将猪场封锁,然后及时报告,还要告知周围单位划出疫区,及早采取检疫、隔离、紧急接种疫苗、治疗以及消毒等措施。病猪隔离后,要给假定健康猪群紧急接种抗炭疽血清。另外,病猪污染的圈栏、罔舍、地面以及各种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

病原机制
猪炭疽病由炭疽杆菌所致,炭疽杆菌(Bacillusauthracis)属于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需氧芽胞杆菌属(Aerobicspore-formingbacillus),是长而直的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长3~5微米,宽1~1.5微米,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在病畜体内单个存在或3~5个菌体相连形成短链,菌体连接处平截,如刀切状或微凹,呈竹节状,游离端则钝圆。在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但在普通培养基上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厌氧条件下,菌体随着尸体腐败而死亡,荚膜仍可存留,称为“菌影”。在活的炭疽病畜体或死亡后未经解剖的尸体内,不形成芽孢,一旦暴露于空气中,接触了游离氧,在一定温度下(12~24℃)就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形或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向一端,不大于菌体。
炭疽杆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0~37℃,最适pH为7.2~7.6。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中可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中形成由十个至数十个菌体相连的长链。菌落为扁平灰白色,表面粗糙,低倍镜检查时,菌落边缘呈卷发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不溶血。强毒炭疽杆菌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能生长成菌丝或紫状菌团,上清透明,管内有大量的白色絮状沉淀,轻摇时,沉淀物升起后渐渐下沉,絮状物卷绕成团不易摇碎。明胶穿刺培养2~4天,可沿穿刺线长成白色的倒立松树状,沿穿刺线由表面向下液化呈漏斗状。强毒株液化能力较强。
炭疽杆菌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阿拉伯糖、木糖和甘露醇。VP试验阳性,不产生吲哚和H2S,能还原硝酸盐。在固体(琼脂平皿)或液体(肉汤)培养基中,按每毫升加人0.05~0.5IU青霉素G进行培养时,菌体发生膨胀、粘连,显微镜检查时,炭疽菌体形成串珠状,这一特点常用于诊断时的细菌鉴定。
炭疽杆菌存在于炭疽污染的尸体、土壤和水中。病畜死亡后各个脏器、血液、淋巴系统、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处均有炭疽杆菌存在。其中以脾脏的含菌量最多,血液的含菌量次之。
炭疽杆菌的繁殖型菌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在夏季未解剖的尸体中经24~96小时死亡。在阳光照射下能生存6~15小时,在干燥的血液里可生存1个月。加热70℃经10~15分钟,或煮沸可立即死亡。在低温低于20~10℃生存3周,未剖开的尸体,炭疽杆菌在骨髓中可存活1周。一般的消毒药能在短时间内杀死本菌。但形成炭疽芽孢后则抵抗力特别强大,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30~50年或以上,在直射阳光下可生存100小时。在炭疽污染的土壤、皮张、毛及炭疽尸体掩埋地中能存活数十年。如在粪堆中温度达到72~76℃时则可在4日内死亡。煮沸需15秒以上,在121℃高压灭菌须10~15分钟才能杀死。消毒药为5%石炭酸经1~3天,3%~5%来苏儿经10~24小时,4%碘酊经2小时可杀死芽孢。畜舍、用具、粪便等现场消毒可用20%漂白粉,或3%~5%热氢氧化钠溶液、2%~4%甲醛、0.5%过氧乙酸、0.1%升汞液消毒。炭疽杆菌污染的皮张,浸于2%盐酸、10%的食盐中,在30℃下需48小时,在18~22℃下需72小时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流行病学
家畜、野生动物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自然情况下,绵羊、牛、驴、马、骡、山羊、鹿最多发病,骆驼、水牛及野生动物次之,猪对炭疽杆菌的抵抗力强,发病较少,犬、猫最低,家禽一般不感染。野生动物,如虎、豹、狼、狐狸等吞食炭疽病死亡尸体而发病,并可成为本病的传播者。人主要通过食入或接触污染炭疽杆菌的畜产品而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小鼠、家兔较敏感。
病畜是主要传染来源。炭疽病畜及死后的畜体、血液、脏器组织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如果处理不当则可散布传染。本病传染的途径有三,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因食入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受到感染。圈养时食入未经煮沸的被污染的泔水感染,农村放牧猪拱土被污染土壤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主要是由带有炭疽杆菌的吸血昆虫叮咬及创伤而感染。第三,通过呼吸感染,是由于吸入混有炭疽芽孢的灰尘,经过呼吸道黏膜侵入血液而发病。
炭疽芽孢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久,可使污染地区成为疫源地。大雨或江河洪水泛滥时可将土壤中病原菌冲刷出来,污染放牧地或饲料、水源等随水流范围扩大传染。该病有一定季节性,夏季发病较多,秋、冬发病较少。夏季发生较多,与气温高、雨量多、洪水泛滥、吸血昆虫大量活动等因素有关。
临床症状
1.隐性型: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强,因此,猪发生炭疽大多数是慢性,无临诊症状,多在屠宰后肉品卫生检验时才被发现,这是猪炭疽常见的病型。
2.亚急性型:猪吃入炭疽杆菌或芽孢,侵入咽部及附近淋巴结以及相邻组织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咽炎,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颈部、咽喉部明显肿胀,黏膜发绀,吞咽和呼吸困难,颈部活动不灵活。口、鼻黏膜呈蓝紫色,最后窒息而死。也有的病例可治愈。
3.急性型:少见发生,变化,体温升高到41.5。C以上,精神沉郁,天死亡,或突然死亡。
在国内只少数几次报道,主要是急性败血陛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紫,1~2
4.肠型:主要表现消化功能紊乱,病猪发生便秘及腹泻,甚至粪中带血,重者可死亡,轻者可恢复健康。

病理变化
炭疽病畜尸体内的炭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孢,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为此,在一般情况下,对病畜禁止剖检。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进行剖检时,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或离开生产场地,准备足够的消毒药剂,工作人员应有安全的防护装备。
1.急性败血型:由于猪有抵抗力,此型发病少见,约占猪炭疽的3%左右,主要是牛、羊、驴、马等。猪发生此型时,可见程度不同的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血液。黏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液黏稠,颜色为黑紫色,不易凝固。脾脏肿大,包膜紧张,黑紫色。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心、肝、肾也有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
2.肠型炭疽:肠型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及空肠,淋巴组织为中心,在黏膜充血和出血基础上,形成局灶性病变,初为红色圆形隆起,与周围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坏死可达黏膜下层,形成固膜性灰褐色痂,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亦见相似病变。腹腔有红色液体,脾肿大、质软,肾充血或出血。有的可见肺部炎症。
3.咽型炭疽:咽炭疽约占全部猪炭疽的90%左右。病猪咽喉及颈部皮下炎性水肿,切开肿胀部位,可见广泛的组织液渗出,有黄红色胶冻样液体浸润;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或见中央稍凹下的黑色坏死灶。喉头、会咽、软腭、舌根等部位可见肿胀和出血。扁桃体常见出血或坏死。
4.慢性咽炭疽: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慢性炭疽。据上海食品公司调查,头颈部检出率占87.2%。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以扁桃腺为中心,扁桃腺肿大、出血和坏死。咽背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黑红或砖红色,有灰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
防治措施
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病猪,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十分重要。慢性炭疽病猪治疗受到限制,但都必须在严密隔离和专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1).血清疗法抗炭疽血清是治疗炭疽的特效生物制剂,病初应用可获良好的效果。大猪一次量为50~lOOmL,小猪为30~80mL。可一半静脉注射,一半皮下注射。必要时可在12h或24h重复注射1次。为避免过敏反应,最好使用同种动物的抗炭疽血清。如用异种动物的血清,应先皮下注射0.5~lmL,观察0.5h后无特殊反应再注射全量。
抗生素和抗炭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2).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以青霉素治疗效果好,猪每次肌肉注射40万~80万单位,每日注射2次,连续2~3天。土霉素1~29克,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或青霉素与土霉素、四环素同时使用。链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基嘧啶也有疗效。青霉素与磺胺合用,疗效更好。
肠炭疽还需配合口服克辽林(臭药水),每日3次,猪每次为2~5mL。
还需配合对症治疗,并加强护理工作。
防制措施
对炭疽常发地区或威胁区的猪只,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这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中国应用的有以下两种菌苗。
无毒炭疽芽孢苗:猪皮下注射0.5mL。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Ⅱ号炭疽芽孢苗:皮下注射1mL,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不明原因死亡的猪只,不准吃肉,不能运到市场上去出售,应经兽医人员检验后做处理。禁止到处乱扔死尸,应在指定的地点深埋。屠宰厂、肉联厂应加强对炭疽的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
发生猪炭疽后,立即向主管部门上报,迅速查明疫情,做出诊断,采取坚决措施,尽快扑灭疫情。①划定疫区、疫点,进行隔离、封锁,并严格执行封锁时的各项措施;在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痊愈后半个月,报请上级批准解除封锁,并进行一次大清扫和消毒。②对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用抗炭疽血清注射,或与抗生素同时注射,进行防治。③对污染的圈舍、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污染的饲料、粪便、废弃物烧掉;尸体应焚烧或深埋(菌体因尸体腐败而死亡,但也可能遗留后患,保留病原)。④在屠宰检验中,发现猪炭疽时,立即停止生产流程,全厂或车间进行消毒,按规定对检出病猪的前后一定数量屠宰猪进行无害化处理。⑤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一旦有发病者,及早送医院治疗。

冬季养猪早防病 冬季养猪出现的几种常见病及防控措施


寒冷的冬季气温下降明显,养猪场应根据冬季肉猪生长的特点,提前储备好防寒保暖物资等要求。平时注意清洁卫生,当天气变化急剧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平时要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温暖。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冬季养猪早防病冬季养猪出现的几种常见病及防控措施希望能给养殖户带来一些帮助。

一、加强饲养管理,做好保暖工作,提高畜禽机体抵抗力

冬季严寒易引发各类疾病,因此,要保持畜舍干燥、清洁、暖和,使畜禽健康生长和发育.

二、严抓防疫工作,控制疫病发生

冬季是口蹄疫、猪瘟、流感等疫病的最佳预防季节,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健全疫病预防体系,坚持预防免疫注射制度,增强猪群抵抗外界菌毒的感染。

三、加强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减少病原体对畜禽和棚舍的污染坚持每天对棚舍清扫1次,每周全面大消毒1~2次,饲养用具要每天消毒。消毒药可选用过氧乙酸200倍液、喷雾灵50倍液、百毒杀200倍液或3%烧碱溶液等,用喷雾灵1000倍液饮水消毒,效果较好。

四、巧喂御寒饲料

1.酒糟类。包括白酒糟和啤酒糟,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乙醇,热性大,通常称之为“火性饲料”,冬季应用,抗寒应激作用明显。

2.根皮类。蔬菜根皮中含有可产生御寒作用的矿物质,用其作饲料时,可增强养殖动物的抗寒能力。芹菜根、芫荽根、菠菜根、白菜根等蔬菜下脚料,以及胡萝卜、马铃薯、甘薯等块根,都可用作御寒饲料。

3.粮食类。黄豆性温味甘,炒用性热;黑豆性平味甘,炒用性极热;大麦性温味咸,属暖性饲料,均是较好的抗寒保暖饲料。另外,稻谷、稻草也属于暖性饲料。

4.肉食类。羊肉和狗肉产热量高,是冬季肉食性和杂食性畜禽首选的保暖抗寒饲料。冬季给畜禽适当增喂一些动物肝脏,可以补铁、御寒。淡水虾性温味甘,属高热量饲料,适用于饲喂冬季体衰怕冷的动物。

五、自行封锁

要实行自行封锁,非饲养人员不准进场(舍);在特殊情况下,严格消毒后才可进场。

冬季养猪出现的几种常见病及防控措施
一、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表现呼吸系统征候群的疾病,是冬季养猪业关注的焦点。这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是: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液增多。预防重在减少寒冷刺激,治疗重在治本而不在于平喘。
1、感冒风寒侵袭容易引起感冒,表现为咳嗽、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淌眼泪。感冒本身危害不是很大,但容易引发其他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蔓延后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预防,应以改善猪舍小气候为主,主要工作是加强保暖措施、防止贼风侵袭。治疗,可肌注安乃近5~10毫升或复方氨基比林10~20毫升。
2、流感流行性感冒因流感病毒引起,与普通感冒症状类似,但表现严重,流行性很强,常大面积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呼吸急促,呈现腹式呼吸,咳嗽,眼、鼻内流出黏液性分泌物。预防,可用贯众、桉叶、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各15克煎水内服。治疗,可使用金刚完胺,配合安乃近、氨基比林,每日2次注射青霉素、链霉素。人、猪流感相互感染,必须注意搞好自身防护。3、气喘病猪气喘病的病原是肺炎霉形体,临床表现是低头干咳、张口喘气、喘鸣严重,每分钟呼吸次数可达100次。预防用猪气喘病弱毒菌苗,接种后3天即可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免疫保护期可达8个月。治疗可肌注土霉素或卡那霉素,连用5~7天,土霉素用量为25~50毫克/公斤体重,卡那霉素用量为4万单位/公斤体重。也可使用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
4、肺疫猪肺疫由巴氏杆菌引起,虽然是多年的老病,但每年冬季还有散发。主要表现是呼吸高度困难,呈现张口呼吸,口鼻内流出泡沫样液体,前肢站立、臀部着地如犬坐姿势,有时出现干而短的痉挛性咳嗽,慢性型主要表现持续性咳嗽。因为主要症状跟猪瘟、猪炭疽、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上应细心进行区别,鉴别的重点就是看是否表现犬坐姿势。预防,可皮下或肌肉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灭活苗,每头每次5毫升,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治疗,可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效果比较理想。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表现消化系统征候群的疾病,在冬季非常多见。这类疾病的主要表现是下痢,颜色多样,混杂物较多,消瘦严重。普通腹泻治疗时应该标本兼治,传染性腹泻应以预防为主。1、肠炎肠炎的发生,既有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品质不良等原发性因素,又有病菌感染、药物刺激等继发性因素,是临床上十分多见的疾病。主要表现是呕吐、腹泻,呕吐物中混有血液或胆汁,排泄物恶臭,粪便中含有血液、黏液、黏膜组织,有时混有脓液,后期排便失禁,肛门松弛。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因为脱水、失盐、酸中毒而致死。
综合治疗措施是:①清理肠道、排除毒素、保护肠黏膜。先灌服石蜡油或植物油等泻剂500
毫升,后灌服0.1%高锰酸钾溶液1000毫升,同时加入药用碳100克;②制酵消炎。灌服20克鱼石脂,配合使用15~20克磺胺脒;③补液强心、解除酸中毒。静脉注射糖盐水500~1000毫升,加入5%碳酸氢钠250毫升。
2、细菌性腹泻冬季是养育仔猪的重要季节,但仔猪却常常因患细菌性痢疾而死亡。细菌性痢疾包括痢疾、大肠杆菌病、梭菌性肠炎、仔猪副伤寒等多种疾病。日常管理中应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综合鉴别防治,首要的预防措施则是控制温度、加强管理,注意防止各种应激反应。
生后1~3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红痢,即仔猪梭菌性肠炎。红痢的病原是c型魏氏梭菌,该病的特征是排血便,混有小气泡。预防,可用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母猪于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肌肉注射5~10毫升。
生后1周龄左右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黄痢。生后10~30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多为白痢。黄痢、白痢都是大肠杆菌病。黄痢的主要表现是拉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稀粪,白痢则拉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绿色糊状稀粪。黄痢和白痢的危害都比较严重,必须提前搞好预防,可使用k88—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于母猪产前30~45天和15~20天各注射1次,每次5毫升。药物预防主要使用乳康生,可在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口服1片(0.5克),连用2天,以后每隔1周服用1次,连用6周。也可使用促菌生、调痢生等生物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据试验,哺乳仔猪发生白痢,可给母猪喂服阿司匹林,早晚各1次,每次8~10片(每片0.5克),一般连喂2天即愈。
生后7~12周龄的幼猪出现腹泻,可怀疑是密螺旋体痢疾。密螺旋体痢疾是由密螺旋体与肠道内特定的厌氧菌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一般先排黄色或灰色的软便,随后即排水样粪便,粪便中混有血液、黏液、黏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接种的菌苗,但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如在饲料中添加50ppm的痢菌净或痢立清,效果都不错。治疗可使用痢菌净、林可霉素、泰乐菌素。
生后2~4月龄的仔猪出现腹泻,可怀疑得了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常与猪瘟、猪喘气病混合感染,急性型开始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粪便;慢性型最常见,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碎片。预防,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每头每次1毫升,断乳后注射能产生较强免疫保护力。治疗,可选用土霉素、新霉素、新诺明、磺胺嘧啶、呋喃唑酮等。
3、病毒性腹泻在寒冬季节,如果各年龄段的猪都出现痢疾,但成猪症状稍轻、幼猪发病严重,就应该怀疑是得了病毒性腹泻,常见的有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以上三种病毒病均以呕吐、排颜色多样的稀粪或水样稀便为主要特征,危害严重,但无特效药物治疗。
预防猪流行性腹泻,应提前接种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灭活苗;预防传染性胃肠炎,应在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肌内及鼻内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1毫升;轮状病毒病没有疫苗,发现病猪后,应及早隔离,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加入3%~5%碳酸氢钠,仔猪应停止哺乳,配制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让仔猪饮用,配方是:葡萄糖43.2克、氯化钠9.2克、甘氨酸6.6克、柠檬酸0.52克、柠檬酸钠0.13克、无水磷酸钠4.35克、溶入2千克水中。
冬季天气寒冷,光照不足,猪常因舍内潮湿,寒风侵袭,受凉等因素影响易患风湿症而造成瘫痪,另外由于饲料中长期缺钙,或因饲料缺钙多磷,造成体内钙磷平衡失调,尤其是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因钙质消耗过多而补充不足,容易发生骨软症而瘫痪。

猪场猪疫病的防控措施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占全球猪肉消费需求的第一位,同时,也由此而成为了全球养殖猪最多的国家。由于一系列的外在因素,比如:城市化的影响、猪饲料的问题、猪疫病等,小的生产户开始慢慢减少,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经营养殖。这种大规模的养殖方式存在着以下的特点:猪数量大、封闭式的养殖环境、容易遭受粪料的污染,这样就容易导致猪患有一系列的疾病,引发了新的问题。因此,为预防猪疾病的发生,我们只有通过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猪更健康。

在我国,我们的主要养猪模式是一站式的,这与更为先进的隔离饲养的养殖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也是我们国家需要积极进步的地方。目前,我省的养猪规模也在需求量的影响下不断的扩建,多种的养殖方式也由此而研发出来。现在我省的养殖状况主要为:积极的培育优良品质的猪,实现繁殖更多的品种,建立更适合商品化的猪。另外,我省也在养猪的形式下由此发展出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比如饲料和有机肥料。而目前我们面临着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猪产生的疫病,往往疫病一发生,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疫病传染和死亡。所以,我们只有建立更为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防御措施来保证猪的健康。

对全国的各个养猪地区而言,猪的疫病都是一项值得加强重视的问题。我们各地人们都在为防治猪疫病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对于我们兽医站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大致可以通过这些来展现,我们在出现疫病之后通常是采取以下几大的方面来进行防治。

一、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

针对客观的制度建立,养殖猪要在建立卫生防护的组织下进行,必须具备有完善的基础设备作为养殖条件。这就要求在思想上加强认识,首先,我们必须做好自身防疫思想的学习,努力的学习《动物防疫法》,认识到猪场疫病防疫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动物医疗防控中心,对猪的生长情况进行数据的记录。

二、制定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

1.作为经常出入猪场的工作人员以及饲养人员而言,在进入猪场之前,必须更换消过毒的工作服,以防止人体携带病菌进入猪场。同时对于外来人员,除非有许可,禁止所有外来人员参观猪场。在进行猪的运输的时候,车辆等不许进入猪场内部,交易的时候也必须远离猪场,防止携带病源。在猪场内部的一系列设备,必须做到定时的检查和消毒。另外,猪场的兽医要遵守职业规则,不出外进行诊治。

2.猪场的卫生情况管理方面,必须做到对生活环境的卫生要经常打扫,及时将猪粪等生活垃圾彻底清理,使猪场保持相对的清洁,同时及时的灭虫灭蚊,避免蚊虫的间接病毒传播。还有,通风对于封闭式的养殖环境而言相当的重要,确保猪场的空气流通。

3.鉴于对猪场的实际情况的客观记录,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猪每天的日常饮食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应对任何的突发状况。要详细的记录猪场的疾病发生情况、死亡等数据。

4.猪源尽量采取自己繁殖自己养殖的方式,以更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当然,如果猪是从外地购买的,必须具有相关的猪健康的证明。然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在确保猪健康的前提下才转入猪场。

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猪场防疫制度

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下的这一点,只有在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猪场防疫病制度下,才能更好地及时进行预防疾病传播。这里主要就是针对消毒和寄生虫驱除这两大方面。

首先,关于消毒这一项,进场时要进行严格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之前,要先在更衣室里进行紫外线的照射消毒。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洗手,并用5%浓度的苛性钠消毒液对鞋子进行消毒,在准备好自身的消毒后才可以进入猪场。

其次,是猪生活的场所以及相关用具的消毒。猪场内的各个猪舍要制定一周一次的小型规模打扫,一月一次的大规模打扫。而如果出现母猪的分娩后,必须更为仔细的清扫消毒。走道、猪圈、饲槽都要注重打扫,还有最容易积聚污染物的下水道也是要充分的重视。可以用适当浓度的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融合来进行熏蒸。通常我们在消毒猪场的时候都是采取每半个月一次的频率,采用的依旧是常用的苛性钠溶液喷洒。另外,对于出现了病死猪的情况下,我们的处理为先隔离病源猪群,对于病猪的处理严格地遵守规则,及时的做好紧急处理,切忌在猪场内进行随意的处理方式。在处理好病猪后,对病猪生活的区域要用烧碱水来消毒。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方式和消毒物品,对于粪便通常用发酵的方法消毒,污水则多用漂白粉来处理,这里的比例根据详细的情况而定。

再次是针对猪场经常出现的寄生虫的状况,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对于母猪、公猪以及小猪,我们通常是采取母猪产前3个月实行一次驱虫,而公猪则一年高于两次的驱虫,小猪则在各个阶段进行驱虫。猪场的全部猪会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检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有依据的治疗和预防。

最后,这所有的预防和消毒总的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防控,也就是日常性的防控、季节性的防控以及发病时期的防控。

四、总结

除了以上的内容,关于其他的一些综合性的方面,我们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在建立猪场时,合理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科学的养殖方式、先进的设备和培育方法都在养殖猪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猪场的工作人员要始终遵守职业的准则,做好自身的工作,确保猪的卫生健康,努力的避免疫病的传播和危害,积极的促进养猪这一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