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人工繁殖技术之催情用药种类及剂量


(一)催情季节

史氏鲟的繁殖季节,主要在每年的5-7月份,而盛期在6月下旬。此时,进行史氏鲟亲鱼的人工催情,成功率高。卵的受精率也高。

(二)催情用药种类及剂量

1.用药种类史氏鲟人工催产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鲤科鱼类、鲟鱼脑垂体及促黄体素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鲤科鱼类脑垂体,均由丙酮脱水干燥保存后,研磨成粉末状,加生理盐水作体内注射。鲟鱼脑垂体鲜品,磨细后呈浆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体内注射。两种方法均有催产效果,但作用时间较长。其中注射鲟鱼脑垂体催情的效果尤为显著,催产率在80%以上。促黄体素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使用、保存方便,使用效果稳定、可靠,催产成功率可达100%,平均排卵率在98%以上。

2.催产药物注射次数一般采用一次注射,也有采用2次或3次注射。在产卵场捕获的雄性亲鲟,性腺成熟度都较好,不需要注射,轻压腹部就有精液流出。如果雄亲鲟轻压腹部无精液流出,则可考虑进行一次注射。雌亲鲟的注射次数,主要视其性腺发育的成熟程度而定,一般成熟度好,性腺已处于Ⅳ期末的,采用一次注射即可。如性腺成熟度较差或成熟不够充分,最好采用2次或3次注射为好。

3.用药剂量无论采用何种药物进行催产,均需依据亲鱼发育状况来确定注射药物的剂量和催产方法。使用鲟鱼脑垂体,雌鲟的注射剂量以每10千克体重为单位进行剂量的计算,雄亲鲟如需注射,其剂量一般为雌亲鲟注射剂量的1/15-1/10;选用LRH—A做催产剂,其基本剂量为每千克雌亲鱼体重用量为60-90微克,雄亲鱼用量为雌亲鱼的一半。

(三)效应时间

史氏鲟催产的效应时间,通常比家鱼长一些,一般在10-20小时左右。但也有少量雌亲鲟,因卵巢成熟度好,在进行催产时,卵巢已接近Ⅴ期。所以注射适量催产药物之后,催产效应期很短,有的在10小时内(个别的甚至更短)即可发情排卵,并且催产率和受精率也都较高。试验表明:当平均水温为16.5℃时,效应时间为18小时;当平均水温为19℃时,则效应时间为11小时。


相关知识

史氏鲟人工繁殖:出苗及过数方法介绍



卵经过100小时左右的孵化时间,开始陆续出苗,一般出苗量开始时较少。每批卵都会有一个出苗量较多的高峰期。高峰期过后,绝大部分卵已破膜,仅有少量发育晚的卵或畸形的鱼苗沉在水底。体质较好的破膜仔鱼,会在水层浮游。在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而且水流量较平时要大些。此时卵、鱼的呼吸量都增大,要有较大量的氧气补充。同时,水流量大也有利于鱼苗的收集。出苗期水温必须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鱼苗计数为逐尾计数法和打样计数法。逐尾计数法,是指将孵出的鱼苗一尾一尾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方法,对于鱼苗的具体尾数统计结果较为难确,但速度较慢。在实际孵化生产过程中,一般不采用此法;打样法计数,是指将孵出鱼苗暂时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容器内(一般用容积较小的容器,如小酒杯等),再具体计数容器内的鱼苗数。取2-3次样品,再以平均数作为每容器内的鱼苗数量,最后乘以总的打样数,即得出鱼苗总数。



史氏鲟种苗人工培育技术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隶属鲟形目、鲟科、鲟属,地方名七粒浮子。分布在梁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及嫩江,属黑龙江特产鱼类。其肉味鲜美,尤其是鱼卵加工成的黑籽酱,素有黑珍珠、黑色黄金之称,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是欧美各国的国宴珍品,产品住不应求。另外,史氏鲟外形独特,具长吻和裸露骨板,可作为观赏鱼饲养。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史氏鲟已成为高档消费品,主要供应高档宾馆和饭店。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减少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史氏鲟养殖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适合开展史氏鲟的人工养殖。目前,种苗主要依靠人工繁殖和培育,为了探讨史氏鲟在吉林省人工养殖的可行性,作者2000年6月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首次引进史氏鲟水花进行室内人工培育,为进一步开展成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 鱼苗来源 史氏鲟水花购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江名优鱼类繁育基地,共2250尾,体长1.2-1.5cm,孵出6d,卵黄囊尚未完全吸收。塑料袋充气,保温火车运输。

2 养殖条件 采用分级饲养法,即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渐扩大养殖水体。鱼苗运到后,先放到体积为1.5x0.8x0.4m 2个鱼缸中,每缸放苗1 000尾左右,这样投放轮虫时可保证足够的饵料密度,使用冲气泵不间断冲气。养殖1周后体长2.0cm,将鱼苗分养至体积为2.0X1.2X0.8m 2个水族箱中。鱼苗长至10.0cm后,将其放养至2个水泥池中,每个水泥池面积12.0m2,水深0.6-0.8m。

3 饲养管理

3.1 水质 保持不问断充气状态,使水中溶氧量在50mg/L以上。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加大充气量。每天换底层水1次,每次换水1/3以上,吸出残饵和粪便,保持水质清洁。

3.2 饵料投喂 史氏鲟开口料为轮虫和枝角类,鱼苗运到后,首先投喂人工培养的轮虫,密度保持在20个/m1以上,便于鱼苗捕食。2-3d后投喂枝角类;投喂轮虫和枝角类后应注意观察,发现剩余饵料大部分死亡后,应及时换水,避免污染水质。 鱼苗长至3.0cm后,开始投喂水丝蚓,投喂时将水丝蚓剪断,用水冲洗后给予。体长5.0cm以后,即可投喂整条水丝蚓,投喂量以食后少量剩余为准。

4 疾病防治

4.1 饵料消毒 生物饵料投喂前应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用2%-4%食盐水或10mg/kg高锰酸钾消毒5min,以免带人病原菌。

4.2 药物防治 细菌病 高温季节尤其7、8月,养殖水体定期施用痢特灵或土霉素药浴,浓度为5mg/kg,浸泡24h后换水,连续2-3d,治疗浓度为10mg/kg。原生动物病 小瓜虫用50mg/kg福尔马林浸洗;车轮虫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mg/kg药浴;三代虫可用0.25mg/kg晶体敌百虫药浴。

4.3 定期清底 高温期每隔半个月彻底清洗池底,先将史氏鲟倒出,留少量水,用20mg/kg 高锰酸钾消毒30min,排除旧水,注入新水再把史氏鲟放入。

4.4 水温影响 史氏鲟属冷水性鱼类,生长适温15-25℃,水温超过25℃容易引起死亡;冬季水温10℃以下,易得水霉病,每次换水后加入少量食盐可起到预防作用。

5 注意事项

5.1 史氏鲟喜暗光,养殖期间需要遮光,避免日光直射。

5.2 注意充气泵供气情况,如停电或断气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更换新水可维持1-2h。

5.3 避免泛池。残余饵料特别是水丝蚓死亡后,产生有毒物质,导致鱼苗中毒昏迷,发现后迅速捞出,放人新水中冲气,否则导致死亡。

6 结A-与分析 经过4个月的养殖,水花最终成活率达70%-75%,平均体重30-40g,体长20-25cm。结果表明:采用天然生物饵料进行室内培育史氏鲟种苗是可行的。只要管理得当,注意高温期水质变化,渡过高温期后,春、秋两季史氏鲟很少发病。但由于史氏鲟需高氧,缺氧后短时间可造成大量死亡,因此,需精心管理避免造成损失。培育的史氏鲟种苗可用于成鱼的养殖。

小体鲟人工繁殖技术


1.鱼亲选择和蓄养
在产卵前或产卵期,水温7~11.7℃,在自然产卵场用流刺网或定置刺网捕获并选择性腺发育至Ⅳ期的成熟个体,雌鱼1千克以上效果较好。雌雄无明显差别,雄鱼头部白色花纹的婚姻装明显,雌鱼腹部厚实而柔软,通常在腹部正中间见到一条紫黑色条纹。亲鱼可暂养在有流动水的帆布桶内或蓄养在流速0.5米/秒左右、深2米的河段内的木制暂养笼内,蓄养密度为1平方米暂养笼可放10条左右。
2.人工催产
催产剂选用经丙酮处理过的干燥鲟鱼脑垂体,在水温10℃时雌鱼剂量为8毫克/千克,雄鱼为雌鱼为的三分之二,注射溶液量为每千克鱼体1毫升。注射方法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一针或两针注射。脑垂体需经瓷钵用研杵研碎溶于生理盐水中,摇匀后注射。小体鲟催情注射水温10~14℃。注射后36~45小时,亲鱼开始排卵。当注射脑垂体剂量增加到10~12毫克/千克,注射21~24小时后,亲鱼开始排卵。据报道,将亲鱼从水温12~12.5℃蓄养条件下移入水13~16.5℃的条件下经过1~2昼夜,同样取得良好的催情效果,但雌、雄亲鱼注射脑垂体剂量要减少到3~4毫克/千克体重,经过22~26小时,亲鱼开始排卵。经催情注射后的亲鱼分开暂养在流速为0.5米/秒,水深约2米的木制暂养笼内或有流动水的帆布桶内。
3.人工授精及脱黏
对已经成熟的小体鲟雄鱼,要朝尾部方向按摩腹部或小心地弯曲鱼体,使其排出精液。优质精液为淡黄色白色,调度为鲜奶液状。而呈浅兰色的精液是劣质的,弃掉或查其精子活力后再用,进行人工授精前均需对精子活力进行检测。当雌鱼排卵时,卵巢在腹内有流动现象,若将雌鱼头向上转动或按摩雌鱼腹部时卵同体腔液一起象有水流一样地流出生殖孔。成熟的卵在动物极明显地呈现出暗色的和光亮的环纹,过熟的卵呈大理石色。
取精液时,握住雄鱼头和尾柄,用于毛巾擦去水,将精液挤入干净无水的玻璃杯内并储存。在温度为12~14℃,精液可保存12~15小时。体重为0.15~1.5千克的雄鱼每次可取优质精液2~20毫升。
取卵时用于毛巾将鱼体擦干净,用挤卵法或手术取卵法收集卵粒并去掉体腔液,计算卵重及卵粒重。1千克卵需3~7毫升精液,把卵置于水中搅拌3~4分钟,随后把含有精液的水倒掉,用水冲洗受精卵然后进行脱黏。1千克小体鲟受精卵需用0.5升河泥,在8~10升河泥液中脱黏30~40分钟。
4.人工孵化
受精卵的孵化用尤先科孵化器,按1个水槽内装2.5~3千克。孵化器水流量为5~12升/分钟,在水温10.5~15.3℃时,小体鲟受精卵经7~9昼夜的孵化计89~95度日孵化出仔鱼,一般孵化率为71%~90%。
5.仔鱼的暂养
把仔鱼暂养在置于水流量为6~8升/分钟的木槽或孵化器内的筛网箱内,但拨卵装置停止运动。1平方米可放仔鱼9~18万尾。经5天左右的暂养,存活率为99%。

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


1.亲鱼收集与蓄养
亲鱼来源于长江葛洲坝下江段用三层刺网捕获。亲鱼性腺发育处于Ⅳ期中、末催产效果好,雌鱼分期发育特征见表9。

人工模似蓄养池与自然产卵场条件相近,蓄养池椭圆形梨形为宜,无死角,池宽应在鱼体长3~5倍以上,1000~3000平方米较好,水深2.5米,进排水方便。

2.人工催产
催产池面积85平方米,水深1.5米椭圆形池,水交换量20~40吨/小时,流速0.05~0.2米/秒,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水温15.8~24.5℃之间。

催产药物及剂量。采用LRH-A,雌鱼有效剂量为13.0~55微克/千克。雄鱼一般不用注射,若需要剂量为11~27微克/千克,催产注射方法:一次或二次注射,背部肌肉或胸鳍基部注射均可。

3.授精
首次出现排卵后1~1.5小时应取卵,通常采取剖腹法取卵。精液可现采现用,也可以在0~3℃的冰箱中保存。受精前检查活力,激烈运动时间在1分30秒以上。受精以半干法授精效果好,精液用水稀释100倍,精卵比为120:1,将稀释后的精液与卵粒混合,均匀搅拌8分钟,完成人工授精。

4.脱黏
受精卵入水6~12分钟产生黏性,15~20分钟黏性最强,受精卵吸水膨胀后,放10%~25%的滑石粉悬浊浪中搅拌45分钟,可彻底脱黏。

5.孵化
中华鲟受精卵用筛网式孵化器孵化取得良好的效果,放卵的密度为7.5~10千克/平方米最适,卵孵化率达71%~94%,孵化水温在18℃左右为宜。

6.仔鱼暂养
刚破膜的仔鱼移入水泥池中或玻璃钢槽内,一般池(槽)直径1~2米,水深30~40厘米,双笛式管供水,中心排水孔溢排水,水交换量8~19升/分钟,而流速较小,溶氧在5~7毫克/升以上,放养密度640尾/平方米。

史氏鲟养殖


亲鱼来源包括野生采捕和人工培育两部分,一般性成熟年龄为雄鱼6~7龄,雌鱼9~11龄。使用LRH-A2对亲鱼进行催情注射。采用挤压法获得雄鱼精液保存待用;采用杀鱼取卵法或活体手术取卵法取得雌鱼鱼卵。然后用干法授精、脱粘,放入鲟鱼I号孵化器或尤先科氏孵化器进行孵化。孵化水温范围为17℃~23℃,最适水温为17℃~19℃。孵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死卵,并进行流水消毒,以防止出现水霉。经过10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陆续出苗。
鱼苗采用水泥池流水培育,要求水质清彻、无污染,PH7~8.5,溶解氧6mg/L以上,水温为17℃~20℃。
鱼苗开口时首先投喂活饵料(水蚯蚓、水蚤、卤虫等)培育至1g左右,然后再加入配合饲料,并逐渐增加配合饲料量进行驯化,驯化时间约需2周,然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史氏鲟苗种培育技术


1、基础设施

1.1玻璃钢盆圆形,直径1m,深度50cm,笛式表层供水,中央底层排水,垂直弯管控制水位,并能保持常流水。

1.2水泥池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方形是避免死角,面积以10m2~15m2为宜,深度为1m。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排污口,排水管能水位,并能保持微流水。

1.3充气泵空气压缩机,每个玻璃钢盆2个气泡石,罗茨鼓风机,每个水泥池一个代气管。

2、苗种生活环境

史氏鲟生活水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要高于6mg/l,最适生长温度18℃~24℃,低于4℃或高于27℃时拒食人工配合饲料。温度变化不能过大,每天不得超过5℃。PH值7~8。

3、饲料

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全程使用配合饲料,粒径为0.2~2.5mm。前期为微颗粒饲料,后期为沉性饲料。仔稚鱼对蛋白质要求为46%-50%。幼鱼对蛋白质的要求为42%-45%。同时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满足营养需求。

4、培育方法

4.1史氏鲟按生长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4.1.1仔鱼阶段刚破膜仔鱼移入玻璃钢盆中饲养,密度为2000-3000尾/m2,水位保持25cm左右,水流量为15升/分钟。仔鱼黑色素栓排出,标志着仔鱼从体内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开口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粒径0.2-0.4mm。这时期的密度为1500-2000尾/m2,每天投喂次数为8-12次,日投喂是为体重的10%-12%。

4.1.2稚鱼阶段仔鱼长至3cm,初具成鱼形状,便视为进入稚鱼阶段。稚鱼人和3-5cm,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m2,水位保持在30cm,流是为20升/分钟。饵料粒径0.4-0.6mm,日投喂量为体重的7%-10%。鱼全长达5-10cm时,便移入水泥池中饲养,放养密度为400-800尾/m2,水位保持在35-40cm,流量为25升/分钟,饵料粒径为0.6-1mm,第天投喂6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

4.1.3幼鱼阶段鱼苗全长达10cm,视为进入幼鱼阶段,继续在水泥池中饲养,规格为10-15cm时放养密度为300-500条/m2,水位保持40-50cm,流量为30升/分钟。每天投喂次数减为5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饲料粒径为1-1.5mm。鱼全长达15-20cm时,放养密度为250-300尾/m2,每天投喂4次,日投喂量为体和的4%-5%,饵料料径为1.5-2.0cm。

4.2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每天认真巡池观察,定期测定水质理化因子,第5天测量鱼体重和体长,以便确定饵实投喂量。每天测3次水温,水温最好控制在18℃-24℃。本着人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仔鱼阶段最好不用药,稚鱼阶段防止红嘴商的发和,采用“外消”和内服的方法。“外消”:全池泼洒食盐水,使池水浓度为5‰-7‰,连用3天。内服:饲料拌呋喃唑酮,每100kg鱼用药2.5克。幼鱼阶段预防细菌性出血商。“外药”:氟酸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2g,连用3天。内服:饲料中拌土霉素,每100.kg鱼用药3g,隔次投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