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鳉

中文名称花鳉

拉丁名称Poecilia reticulates Peters

异名孔雀鱼、彩虹鱼、百万鱼、礼服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鳉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花鳉科

拉丁科名Poeciliidae

中文属名花鳉属

拉丁属名Poecil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原产于亚马逊河北岸的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地现广泛流传。

形态特征
孔雀鱼是著名的观赏鱼种,体长3050毫米,五彩缤纷,体态优美,尾鳍如长裙飘飘,整鱼如欧洲古典淑女,其魅力令人叫绝,使鱼友们为之倾倒。孔雀鱼易养价廉,繁殖力强,周期短,2个月就能观察新生命降生时的激动人心的情景。

生活习性
孔雀鱼属于群养式水草缸鱼类,适宜混养,生活于鱼缸内水体中上层,适应性较强。人工饲养的适宜温度21-28℃,水质硬度适中,中性到弱碱性(pH6.8-7.5)均可。各种人工饲料都能饲喂,小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喂养时坚持食无求饱的原则,这是保证鱼儿安康的铁律。繁殖时性比可以做到1雄性配4雌性,受精卵在体内发育成仔鱼后才产出。亲鱼有吞噬小鱼的坏习性,因此要用能阻隔亲鱼的网作为分隔,使小鱼与大鱼分开,或者产出仔鱼后把亲鱼移走。小鱼经2-3个月生长就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活动。一般寿命约2年,是换代频繁的品种。

相关知识

花鰶


中文名称 花鰶
拉丁名称 Clupanodon thrissa (Linnaeus)
英文名称 thread herring, tassart, hairfin gizzard shad
地方名称 黄鱼、花黄鱼、澳利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鲱形目
拉丁目名 Clupeiformes
中文科名 鲱科
拉丁科名 Clupeidae
中文属名 斑鰶属
拉丁属名 Clupanodon Lacepede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16;臀鳍22~25;腹鳍8;胸鳍14~15;尾鳍23~27。鳃耙110十180。纵列鳞47~51;横列鳞20~22;腹缘稜鳞17~18+11~12。脊椎骨44~45。
体长为体高2.7~3.1(平均2.9)倍,为头长3.2~3.6(3.4)倍。头长为吻长4.3~5.0(4.6)倍,为眼径4.0~4.7(4.3)倍,为眼间距3.3~4.4(3.8)倍,为尾柄长2.6~3.2(2.9)倍,为尾柄高2.8~3.0(2.9)倍。

体呈长卵形,两侧甚侧扁。头中等大,头顶及背鳍前方隆起。吻短,前端钝,不突出。眼中等大,侧上位,距吻端较近。脂眼睑发达,遮盖眼的一半。眼间中间凸出,其宽比眼径大。口较小,前位,呈三角形,口裂短,倾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向后伸延到眼中间的下方,前颌骨中间有比较明显的缺口。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距吻端与距眼前缘约相等。鳃耙细长,多而密。假鳃发达。鳃孔大。鳃盖光滑,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6。口内无齿。无侧线。腹部甚侧扁。腹缘具锯齿状稜鳞。肛门紧邻于臀鳍前方。

背鳍1个,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延伸到臀鳍鳍条末端的上方。臀鳍位于背鳍末端的后下方,其基底长于背鳍基底。腹鳍小,腹位,位于背鳍起点的后下方。胸鳍位低,其末端可达背鳍起点的下方。尾鳍深又形,下叶稍长于上叶。

体被小圆鳞,排列整齐,不易脱落。头部、颊部和鳃盖均无鳞。腹部具稜鳞。胸鳍、腹鳍基部有短的腋鳞。腹膜黑色。胃呈砂囊状。肠短。

体背部青绿色,头背部颜色较深,体侧中部以下银白色。背鳍黄绿色,前缘和外缘浅黑色;胸鳍和腹鳍、尾鳍基部呈淡黄色;臀鳍白色;尾鳍后缘黑色。吻的背缘有许多黑色小点。鳃盖上方之后沿体侧具4~7个黑色斑块。

生活习性 4月开始生殖洄游,6-7月为产卵盛期。

花鳗鲡


中文名称 花鳗鲡
拉丁名称 Anguilla marmorata
英文名称 true eel,swamp eel,marbled eel,giant longfinned ee
地方名称 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鳗鲡科
拉丁科名 Anguillidae
中文属名 鳗鲡属
拉丁属名 Anguilla Shaw,1803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5.4~16.9倍,为头长的6.8~7.1倍。头长为吻长的4.4~5.2倍,为眼径的14.1~16.4倍,为眼间距的4.9~6.0倍,为胸鳍长的2.9一3.0倍,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的1.2~1.4倍。体长而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头长小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垂直间距。吻部短,尖而扁平。鼻孔两对,前对位于吻端的侧方,后对呈椭圆,位于眼前缘。眼较小,侧上位,覆盖着透明的皮肤。口大,端位,口裂深,后端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均具有细齿。唇厚,上、下唇两侧有肉质褶膜,鳃发达,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左右分离。体光滑,具丰富的粘液。鳞极细小,隐埋于皮下。测线完全,且平直,横贯于体侧。背鳍、臀鳍均低而长,与尾鳍相连,胸鳍圆短。无腹鳍。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背灰褐色,侧面灰黄色,腹部白色,胸鳍边缘黄色,周身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块状斑点。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河口区域,在福建等地有上溯栖居于山涧溪谷中的情况。性情凶猛,多在夜间活动。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沙花鳅


[学名]: Cobitis arenae(Lin)
[资源名称]: 沙花鳅
[外文名]: sand spined loach
[别名]: 沙鳅
 
[形态特征]:
 
头和体极侧扁,腹部圆.吻侧扁而尖.眼间隔狭窄,弧形.无眼下刺.口小.唇薄.吻须2对,口角须1对;吻须稍长于眼径.颏叶外缘形成2对须状突起.鳃孔小,其下端仅伸达胸鳍基部前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臀鳍远离背鳍后端.胸鳍后端不伸达腹鳍.尾柄长,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肛门紧靠臀鳍.体浅黄色;体背和体侧有褐色小斑点和斑纹,自吻端至眼间有1根黑色的纵条纹.背鳍和尾鳍有由褐色小斑点组成的条纹,其余各鳍浅色;尾鳍基部上侧有1个黑色的斑点.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水域环境]:淡水  

美花鮨


中文名称美花鮨

拉丁名称Callanthias japonicus Franz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美花鮨属

拉丁属名Callant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东海、朝鲜、日本南部。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头较小,除唇部和吻部外均被鳞。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颌齿1行,尖长,前端具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骨具2扁平棘。鳃耙细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Ⅺ-10-11,臀鳍Ⅲ-10-11。侧线不完全,沿背鳍基部纵走,至尾柄背侧消失。尾鳍凹形,上下叶呈丝状延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东北花猪


品种分类:沈花系【品种登记号:X-01-02-003-03】吉花系【品种登记号:X-01-02-003-02】

黑花系【品种登记号:X-01-02-003-01】

沈花系(公)

吉花系(公)

黑花系(公)

黑花系(母)产地和分布

东北花猪是以克米洛夫猪为父本与民猪或巴克夏杂种母猪杂交选育而成的。包括三个品系,即黑龙江省的黑花系、吉林省的吉花系和辽宁省的沈花系。

黑花系主要产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分布于其周围各县及大庆等地。

吉花系主要产区在吉林省吉林市的近郊和永吉、蛟河、舒兰、磐石、桦甸等县。

沈花系主要产区在辽宁省沈阳市郊及周围各县,并分布在锦县、铁岭、康平、辽阳和风城等地。

东北花猪现有总头数约10万头,基础母猪近万头。三个系集中在育种场饲养的基础母猪数均在千头以上。

产区地处松嫩平原和松辽平原,饲料资源丰富,盛产玉米、高粱、小麦和大豆等作物,并适于种植马铃薯、甜菜、南瓜、胡萝卜等饲料作物。碾米,制糖、榨油和酿酒加工工业发达,这为发展养猪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产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较大,变动范围38-35℃。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无霜期100-150天。为适应产区的气候条件,经严格选择,东北花猪形成了抗寒能力强的特点。

培育过程

东北花猪的三个品系既有相似的遗传基础,又有各自的杂交育种过程。

黑花系的杂交育种工作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主持。1962年用克米洛夫猪为父本与当地改良黑母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再与克米洛夫母猪杂交。1964年从克米洛夫猪级进的二代杂种猪群中选择理想型个体,组成育种核心群进行自群繁育,并开展联合育种,扩群建场30余处,开展品系繁育,克服了原始群体的身腰短、产仔少和生长慢的缺点,于1979年经省级鉴定,称黑花猪。

吉花系的育种工作由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于1959-1963年选用克米洛夫猪做父本与民猪进行杂交。1964-1968年选择克米洛夫猪一代杂种或级进二代杂种猪的理想型个体,进行自群繁育。1969-1978年扩建育种基点,建立育种档案和制定选择和淘汰标准,使群体的外形和生产性能迅速达到相对一致化。1978年经省级鉴定,称吉林花猪。

沈花系的育种工作由沈阳农学院主持,于1956-1961年用苏白公猪与当地民猪巴克夏杂种母猪杂交,所得白色杂种母猪,于1961年起又分别用新金猪、吉林黑猪和克米洛夫公猪杂交,从后代的花猪中选择理想型个体进行自群繁育。1965年起转入选育提高阶段,使各性状的遗传性能迅速得到稳定。1980年经省级鉴定,称沈花猪。

考虑到这三个系的原始亲本和杂交育成方法基本一致,现有猪群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和经济类型相似,1980年东北地区猪育种科研协作会议确定,将上述三个品系统一定名为东北花猪。

上述三系在选育过程中除积极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外,普遍建立了育种档案记录,为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在后备猪的选择上,采用了窝选与个体选相结合的方法,每年按家系、性能表型值与育种值大量选留后备猪,并按选择指数进行阶段复选。对优秀个体采取了同族集中或同族分散、重复配种和窝选等措旌。在选育提高阶段还开展了品系繁育工作。建立育种协作组,有力地推动了育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征和特性

1.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紧凑,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嘴中等长而宽,两耳直立或前倾微垂。胸郭宽深,背腰平直,身腰较长,腹不下垂,后躯丰满。四肢强健。被毛为黑白花,其中黑花系以黑色为主,但有少量零散分布的小块白毛,吉花系和沈花系黑白花片近似均匀。乳头7对。

2.生长发育

东北花猪早期生长迅速,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仔猪60日龄时体重达20公斤左右,6月龄公猪(37头)体重74.521.74公斤,6月龄母猪(108头)体重73.331.05公斤。据对成年公猪(102头)和成年母猪(1053头)的测定,体重分别为241.151.79和155.920.42公斤,体长分别为182.600.81和142.140.46厘米。

3.繁殖性能

公猪4月龄时开始出现爬跨行为。5月龄时母猪出现初情期。在农牧场饲养条件下,母猪于8月龄、公猪于10月龄、体重100公斤以上开始配种。初产母猪产仔数10头左右,经产母猪11头左右。断乳窝重分别为100和135公斤左右。

母猪繁殖利用年限约4~5年。

4.肥育性能

东北花猪的肥育性能良好。黑花系肥育猪(12头)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体重97.5公斤,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7公斤。沈花系肥育猪(47头),在每公斤混合料含消化能3.06和3.07兆卡、粗蛋白15%和11%的营养水平下,体重25.440.31公斤,饲养116.72天,体重达95.361.23公斤,日增重5999.76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50公斤、青料0.55公斤。对其中14头猪进行屠宰测定,屠宰率75.7%,6-7肋间膘厚3.530.17厘米,胴体长89.460.56厘米,眼肌面积28.810.70平方厘米,腿臀比例27.880.43%,腹内脂肪总量4.470.26公斤,花板油比例6.280.23%。对6头猪进行胴体分离,瘦肉占47.711.44%、脂肪占37.582.54%、皮占5.340.20%、骨占7.920.19%。

据对90公斤体重吉花系肥育猪背最长肌化学成分的分析,水分75.18%、粗脂肪3.81%、粗蛋白19.79%、粗灰分0.99%。皮下脂肪含水5.57%,碘价72.88,皂价197.0,融点43.6℃。

杂交利用

黑花猪与长白公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6月龄体重93.0公斤,日增重599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4公斤,瘦肉率53%左右;黑花猪与哈白公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8月龄体重120公斤,日增重约600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0公斤。

吉花猪与民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日增重639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2.9公斤,瘦肉率46.21%;吉花长白一代杂种相应为:620克,3.28公斤,51.04%;吉花杜洛克一代杂种猪相应为:570克,2.86公斤,55.42%。

沈花猪与内江猪杂交所得一代杂种猪的日增重576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43公斤,沈花长白一代杂种猪的日增重602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37公斤,瘦肉率49.46%。

评价和展望

东北花猪在东北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快和饲料利用率高。与长白猪、杜洛克猪杂交,所得杂种后裔瘦肉率一般在50%以上。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选择,提高遗传稳定性和繁殖力,以及肌肉生长速度,搞好专门化品系的培育和配合力测定。

花刀蛏


[学名]: Cultellus cultellus Linnaeus
[资源名称]: 花刀蛏
[外文名]: Cultellus clam
 
[形态特征]:
 
壳薄,半透明,呈长剖刀状。前、后缘圆,背、腹缘两端向上弯,腹缘弧形。壳表紫灰色,被有黄褐色壳皮,并有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点和条纹。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紫灰色,富有光泽并映出与壳表同形的斑纹。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地理分布]:中国、印度-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生活于浅海沙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其它埋栖 [生活区域]:埋栖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花鹩哥和花八哥的区别


花鹩哥是我国南部常见的一种鸟,会模仿其他鸟类叫,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把它当观赏鸟养,那花鹩哥和花八哥的区别是什么?

一、花鹩哥和花八哥的区别是什么?

花鹩哥和花八哥没什么区别,二者其实是同一种鸟,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花八哥很乖巧,同样具备说话的能力,只是会说一些简单的用语。

二、花八哥怎么训练说话?

1、花八哥一般对比较清脆的声音比较敏感,所以要用比较好听、清楚悦耳的声音做花八哥的示范音。从小由人工饲养大的花八哥,较早习惯人讲话的声音,比较容易训练。训练花八哥学讲话一定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与花八哥说话的时间愈多就能学得越快。

2、花八哥说话的训练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此时花八哥的鸣叫最欢,在喂食前进行训练效果更好。选一个环境较安静的地方,每天反复灌输,几天之后就会有相同反应。训练时注意要用短词句,在花八哥能成功的模仿短词句后,再继续连贯下去。

3、花八哥说话训练时,主人最好呆在鸟笼旁边以提高鸟的适应性。训练花八哥鸟每天保持在3~4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句话每次说20~30遍来作为巩固。一般来说聪明的鸟7~10天可学会一句短词,一个月可学会几句短词句。

4、训练花八哥鸟最佳的时期是在花八哥鸟身体成熟后,此时花八哥鸟都特别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的好奇心,也愿意去尝试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坚持耐心的训练,每天至少训练两次,每次都反复的让花八哥训练一个语言。

5、花八哥鸟换毛后期也是接受训练的主要时期,此时训练者应该以面授为主,录音为辅的方式进行训练。花八哥此时的接受能力非常强,而且这个训练的关键时期也相当的短暂,驯养者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训练的最佳时期,绝对不能错过。

五花趾和三花趾的区别


五花趾和三花趾是指牛肉中的一部分,潮汕人喜欢把牛肉分为吊龙伴、脖仁、匙柄、五花趾、三花趾等。那么,五花趾和三花趾的区别在哪呢?

一、五花趾和三花趾的区别

五花趾也称五花腱,是后腿对应三花腱的部位。筋比三花腱更多,纹路也更明显,口感也更为脆弹。如果你喜欢弹牙的筋肉感的话,会觉得这部分口感更好。而三花趾也称三花腱,这块肉位于上臂,称为前腿肌腱,位于肩胛骨里侧,有粗筋通过,切分要带筋切。

二、吊龙

是牛脊背上一长条肉,吊龙伴即吊龙下面那一小部分的肉。因为带了些肥肉比吊龙更加香滑可口,但同样细嚼无渣。学名其实叫做肋眼肉卷带侧肉。吊龙伴后边,骨盆夹缝里,还可以剔出两条龙虾须。

三、脖仁

脖仁(又称牛朴肉)脖仁是牛的肩胛肉中最靠近头部的部位,因经常运动,肉质上佳。其样态脂肪油花雪花点般密密分布在肉中,入口柔嫩多油脂,鲜甜爽口有嚼头,脂肪含量在牛的前身肉中属较高,非常稀有,是大受欢迎食材明星呢。

花[鱼骨]


中文名称 花[鱼骨]
拉丁名称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英文名称 spotted steed
地方名称 麻鲤、大鼓眼(四川)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骨]属
拉丁属名 Hemibarbu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6~18,腹鳍条1,7~8,侧线鳞46~48;下咽齿3行,1o3o5-5o3o1或1o3o5-5o2o2。体延长,前部略呈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圆,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下唇两叶下唇狭窄,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宽。颌须1对,只达眼前缘下方。背鳍具有1光滑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较近。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的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和尾鳍基的中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侧线完全,前段微弯。鳔2室,后室长而尖细,长度为前室的2.5倍,腹腔膜银灰色。体背部和体侧呈灰褐色,且带有褐色小斑点,侧线上有7~14个大黑斑,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为江湖常见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主要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西洋仙海鲂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