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带拟羊鱼

中文名称斑带拟羊鱼

拉丁名称Mulloidichthys samoensis (Gunther)

英文名称Goatfish

异名海鲤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羊鱼科

拉丁科名Mullidae

中文属名羊鱼属

拉丁属名Mulloid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4.3-4.5倍。两颌牙细小,呈绒毛状牙带。犁骨和腭骨无牙。体侧具4-5条黄色纵条纹,在第一背鳍下方具1暗色长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珊瑚礁盘浅水中,体长140-230毫米,较常见。

海(洋)生。

相关阅读

六带拟鲈


中文名称六带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sexfasciata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多数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圆筒形,头稍平扁,唇厚,颌齿呈绒毛状,外行齿稍大,有时呈犬齿状。犁骨具齿。腭骨有齿或无齿。鳃盖膜相连。但不与峡部相连,鳃4,鳃盖条6。具假鳃。前鳃盖骨光滑,鳃盖骨具1粗棘,侧线1条,完全,中侧位,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有缺刻,4-5鳍棘,19-25鳍条,臀鳍0-1鳍棘16-21鳍条,腹鳍在胸鳍基的下方或微前方,1鳍棘5鳍条。尾鳍圆形或截形。背鳍5鳍棘,背鳍最后鳍棘膜在顶部与第1鳍条相连,腭骨有齿,体侧有6条V形横带,尾鳍基有1眼状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斑尾拟鲈


中文名称斑尾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polyophthalma (Cuvier)

英文名称Ocellated grub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略平扁。腭骨无牙,下颌外侧犬牙8个。背鳍鳍棘5。头部和体背部具许多小斑点,腹侧具3-7个长椭圆形眼状斑,尾鳍中央具1长方形大黑斑,奇鳍上都有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珊瑚礁海区小型鱼类。体长100-200毫米。

海(洋)生。

圆斑拟鳞鲀


中文名称圆斑拟鳞鲀

拉丁名称Balistoides conspicillum (Bloch et Schneider,1801)

英文名称Clown triggerfish,Bigspotted triggerfish

异名小丑炮弹、花斑皮剥纯、皇冠扳机鲀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拟鳞鲀属

拉丁属名Balistoid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非、印度洋厦太平洋中部的斐济群岛海域。

形态特征
该鱼体形具有鳞鲀类的炮弹形特征,色彩艳丽奇特,造型逗趣,颇有人缘。被视为富贵观赏鱼。嘴唇周围着显眼的黄色描圈,体表底色深褐色,背部横披长方形豹纹黄色毯状斑,宛如马鞍,腹侧散布大小不同的类圆形白色斑块。鱼体色斑对比极为强烈,其点块状斑纹与鸳鸯炮弹的线状斑纹形成鲜明对照。

生活习性
该鱼属于个体较大的鲀鱼,可长到50厘米。肉食性,性情稍微凶猛,通常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尤其是攻击海胆的行为特有趣先对着海胆喷水把它反转,再攻击其无刺的底部,如喷水无效,则小心衔拉海胆长棘,拖到水面后迅速潜入底下向上攻击其底部。在水族箱养可以喂食动物生饵料以及人工饲料。适宜水温26℃,海水相对密度l.022。最好用容水量500升以上的大水族箱。

珠带拟蟹守螺


中文名称 珠带拟蟹守螺
拉丁名称 Cerithidea cingulata(Gmelin)
生物代码 58005002013001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汇螺科
拉丁科名 Potamodidae
中文属名 拟蟹守螺属
拉丁属名 Cerithide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壳锥形,壳高30.0mm,壳宽11.5mm。螺层约15层。螺旋部高。每层具3条串珠状螺肋。体螺层上有9条螺肋,靠缝合线的一条为串珠状。壳黄褐色。每层中部具一条紫褐色色带。体螺层腹面左侧有一纵肿脉,外唇扩张。前沟短,厣角质。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泥滩。

拟海龙


中文名称拟海龙

拉丁名称Syngnathoides biaculatus (Bloch)

英文名称two-barbel pipefish, horned pipefish, double-ended pipefish, alligator pip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龙目

拉丁目名Syngnathiformes

中文亚目名海龙亚目

拉丁亚目名Syngnathoidei

中文科名海龙科

拉丁科名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拟海龙属

拉丁属名Soleno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平扁,尾部短于头与躯干部的合长,躯干部四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渐细尖,呈四棱形且卷曲,躯干部上背棱、下腹棱与尾部对应的上背棱角、下腹棱相连续,躯干部中侧与尾部上背棱相连。躯干部中侧棱形成身体的下侧缘,而躯干部下腹棱与腹面中央棱均位于身体腹面,棱突不甚明显,体环较粗杂,但不具棘刺,头长,后头部具2明显隆起嵴,吻较印,鳃盖上无隆起嵴,但具放射状线纹,背鳍较长,起点在背鳍最末体环,止于尾部第十节体节上,无尾鳍,肛门位于体1/2的后方腹面,雄鱼育囊在躯干部腹面。头和身体上有或无皮质瓣突,躯干部腹面比较宽,尾部能卷缠全物,尾部长大于躯干部长,但短于头和躯干部合长,体环(15-18)+(40-54),背鳍38-48,臀鳍4,胸鳍20-24,背鳍下体环(2.0-0.25)+(7.5-10.5)=8.75-11.75。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拟鮈


中文名称拟鮈

拉丁名称Pseudogobio rivulari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river dodger

异名爬虎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鮈属

拉丁属名Pseudogobio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以北。

生活习性
一般生活在河湾或水流平稳的支流中,底栖或沿岸性的轮虫、鼓藻科、个别的硅藻、原生动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拟鮈在1龄体长约为4.2厘米时即性成熟,雄鱼比雌鱼体形梢大,它的产卵持续期在6月全月,并且可能延到7月初。

纵带鮠


中文名称 纵带鮠
拉丁名称 Leiocassis argentivitatus(Regan)
英文名称
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鮠属
拉丁属名 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14一16;胸鳍Ⅰ~6一7;腹鳍6;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12。脊椎骨5十31~32。
体长为体高的2.8~5.2(平均2.8)倍,为头长的3.8~4.7(4.l)倍,为前背长的2.6一2.9(2.8)倍。头长为吻长的3.l~4.0(3.7)倍,为根径的2.8~3.4(3.1)倍。为眼间距的2.1~2.8(2.5)倍,为上颌须长的0.8~1.0(0.9)倍,为尾柄长的1.1~1.5(1.3)倍,为尾柄高的2.0~2.4(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1.9(1.7)倍

冠带鲉


[学名]: Pontinus tentacularis
[资源名称]: 冠带鲉
[外文名]: Stonefish
[别名]: 触手鲉、触手冠海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0;臀鳍Ⅲ-5;胸鳍16;腹鳍I-5。侧线鳞26。鳃耙6+1+9。 体长约为体高3.1倍,约为头长2.1倍。头长约为吻长3.1倍,约为眼径4.4倍。吻长约为眼径1.4倍。 体稍细长,侧扁。头大,头部棘棱显著,具鼻棘、眶前棘、眶上棘、眶后棘、蝶耳棘、翼耳棘、顶棘和颈棘。吻较长。眼中等大,椭圆形,上侧位;眶前棘及眶上棘基部各具1皮瓣,前者皮瓣短小,后者皮瓣粗长,向后几达背鳍起点;眶前骨下缘具2棘,后部1棘较大;眶下骨架呈板状,眶下棱具4棘;眼间隔较窄深凹,约为眼径1/3,额棱低平不明显。鼻孔2个,位于眼前,前鼻孔圆形,边缘具1小而宽薄的分支皮瓣,后鼻孔稍大近卵圆形。口大,前位,斜裂,上颌骨宽,后端伸达瞳孔下方。舌宽,前端游离、钝尖而突出。两颌牙细小而密,呈绒毛状,排列成牙带,上颌牙带稍宽于下颌牙带;上颌中央凹缺无牙;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边缘具3棘,第一棘较强大,第二、第三棘小而靠近;鳃盖骨具2棘。鳃耙粗短,边缘具细刺;鳃盖条骨7;具假鳃。 鳞中等大,体被栉鳞;胸部和峡部被小圆鳞;两颌及头前半部无鳞。侧线斜直,侧线鳞呈管状,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鳍棘发达,较短,不及体高1/2;鳍棘与鳍条紧相连,鳍条后端近达尾鳍基底。臀鳍基底短于背鳍鳍条部基底,第二棘为最强大。胸鳍宽圆:鳍条均不分支,下部鳍条稍肥厚,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后端伸达肛门。尾鳍截形。 体红橙色,腹部浅色;体侧具4条不太明显的暗褐色横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於水底的; 深度上下限 170 600 m

拟蓑鲉


中文名称拟蓑鲉


拉丁名称Parapterois heterur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拟蓑鲉属

拉丁属名Paraptero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在眼前方凹入,头上棘棱明显,眼大,上侧位,口大,端位,腭骨无齿,前鳃盖骨3-4棘,鳃盖骨1棘,体被栉鳞,侧线上侧位。背鳍XIII-8-9,鳍棘部鳍膜凹刻,臀鳍Ⅱ-8胸鳍,胸鳍长大,伸越臀鳍基底后端,有18-21鳍条,上部鳍条分支,尾鳍截形,成鱼上下鳍条或上方鳍作丝状延长,眶前骨后端有皮瓣。有孔侧线鳞25-27,体褐色带红色,体侧有8-9条不显著的暗色横纹,背鳍灰色,鳍棘部具暗褐色斑点3-4行,鳍条部具褐色斑9-10行,臀鳍有黑色斑6-7行。

生活习性
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三斑海猪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