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学名]: Acipenser sinensis
[资源名称]: 中华鲟
[外文名]: Chinese sturgeon
[别名]: 鳇鱼、鲟鱼
 
[形态特征]:
  体长,呈梭形,背部拱而腹面平直。吻近梨形,基部宽厚,顶端尖,略向上翘,头部背面披有光滑的骨板。口下位,成一横裂,口能够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具有细小乳突。吻部腹面中央有须2对,等长,排成横列。眼小。鳃孔大。鳔大,一室,前部钝圆而后端尖。体背和头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河南省  [原产地区]:淮河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钱塘江、黄河,沿海各地也产此鱼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

相关阅读

中华鲟苗种培育方法


通常采用工厂化水池培育法。水池有水泥池和玻璃钢池两种,直径为1~3米,水深30~40厘米,水泥池瓷砖贴面,供水方式双笛式管供水,中心排水孔溢排为佳,也有表面供水,底层虹吸排水。水交换量8~19升/分钟。水流减小到最小程度,防止因鱼苗顶流消耗体力衰竭死亡,溶解氧要求5毫在/升以上。
中华鲟目前均采用活饵进行仔稚鱼培育,然后用人工饲料进行转口。活饵主要为水生寡毛类、枝角类和卤虫。

中华鲟各阶段放养密度
(1)仔鱼期 体重0.03克 640尾/平方米
(2)稚鱼期 体重0.05克 160尾/平方米
体重1.0克 100尾/平方米
(3)幼鱼期 体重2.0克 70尾/平方米

中华鲟饲养与管理


(1)投喂及投喂方式
每24小时投喂量为体重的25%~30%,每日投喂4~8次,夜间鱼苗上浮且不停捕食,需正常投喂,白天以水蚯蚓为主,夜间以水蚤为主。
(2)水环境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刷洗鱼池,每日排除污物及死鱼。保证适宜的水温22~25℃,温度过高抑制摄食且病菌感染率高,温度过低不利于苗种培育;对静水池增加氧气泵并定期换水。
(3)鱼病防治
在中华鲟饲养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水环境,鱼病发生较少,但在苗种阶段受病菌威胁,发病高峰集中在仔鱼进入稚鱼期,常称敏感期,有人认为是细菌性疾病,也有人认为有细菌与病毒同时存在的可能,但作者认为是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造成身体不适而形成有较高的死亡率,应加强开口饵料的质量与数量的研究与管理。
预防疾病:
①定期用药物消毒,投喂药饵,并将所用的工具在使用前消毒以切断感染源;
②定期清洗鱼池;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③饵料均衡投喂,切忌过饥过饱。

中华鲟鱼养殖技术之气泡病的防治方法



1、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4、治疗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5、预防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成鱼放牧式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方式中包括各种湖泊、水库、河口湾、冷却水池养殖等。由于鲟鱼的自然增殖在这样的水域中难于进行。因此,为了维持和增加自然水域中鲟鱼资源量,鲟鱼的渔业生产常以这种方式进行增养殖,也称其为天然水域人工放养。

湖泊和水库是放养鲟鱼最好的水面,一般以大、中型水库和湖泊较为适宜,可采取粗放的方法。在湖泊和水库中放养适量的鱼种,首先选择已放养花鲢且获得较好效果的湖泊和水库。每公顷水面放养大型鱼种数量低于池塘投饲放养量(为池塘放养量的50%-60%,并可视水库、湖泊饵料资源状况、水域类型等确定增加或减少鲟鱼放养数量和规格)。水库和湖泊成功养殖鲟鱼的关键是:

1、建好拦鱼设施,防止放养的鲟鱼外逃。

2、经常清除凶猛鱼类,减少鲟鱼的损失。

3、根据水库、湖泊的饵料资源量(第一年放养鲟鱼时,其基础饵料种类和数量必须得到充分保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与池塘等养殖相比,在大水面中放养鲟鱼,可减少饲料方面的费用,降低养殖生产成本,并且生长速度一般都快于其他水体中鲟鱼的生长速度。

放牧式水产养殖可以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开发利用水库、湖泊等水域资源,发挥其较好的生产效能,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前由于鲟鱼苗种的供应受到较大限制,使得鲟鱼增养殖难于进行;现在,质优价廉的鲟鱼苗种生产技术已得到较大开发,并开始大批量供应苗种,相信三五年之后,鲟鱼的养殖能够为国家增多更多的财富。

小体鲟


中文名称 小体鲟
拉丁名称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英文名称 sterle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鲟属
拉丁属名 Acipenser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体鲟是鲟鱼中个体最小的种,其身体延长,与鲨鱼相似,歪型尾,背部黑色,腹白色。身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一行,数为12~15 ,侧骨板2行,数为:54~60, 腹骨板2行,为:11~15; 口小,下位,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吻端尖,体长是口裂的29.3倍;背鳍条数为:43~50 ,臀鳍条19~28,全长是头长的4.5倍,头长是吻长的2.0倍,尾鳍上叶是下叶的2.3倍。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
生活习性 小体鲟在欧洲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里海、黑海、亚速海、白海等海域的河流和河口地区,如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毕河等。小体鲟在湖泊中也有栖息。小体鲟除洄游型种类外,还有部分定栖型种类。记载上,我国的新疆也有小体鲟,分布新疆北部的布伦拖海等水域。

杂交鲟(鲟鳇杂交种)


中文名称 杂交鲟(鲟鳇杂交种)
拉丁名称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x Huso dauricus(Georg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杂交鲟(待定)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鳇鲟正反杂交种的体色与小体鲟比较更接近于鳇。杂种的头比鳇狭,口小呈半月形,与鳇相似。须密生,具有带状的附属物。在第二年发现有些杂种具有小体鲟特有的须穗,但不明显。小体鲟鳇杂种的中间一对须的基部,与侧边一对须比较,略向后移动(小体鲟型),而鳇小体鲟杂种的须基部在一条水平上(鳇型),背部前有三个骨板最小(鳇的特征)。同时,与小体鲟鳇杂种比较,骨板数增加,其背部的骨板数也比亲本多,表现出骨板发达的超亲杂种优势。体侧和腹部骨板数同样比小体鲟鳇杂种多
生活习性 鳇分布于里海、亚速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水域,属洄游性种类。在里海水域,主要分布于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及其支流;在里海水域主要分布于东海岸河口地区,如多瑙河、第聂伯河和德涅斯特河。该鱼生长在海里,进入河流是为了产卵。
小体鲟广泛分布于欧洲,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白海等海域的河流河口地区,如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比河等,在湖泊中也有栖息,是淡水鱼,经常生活在河流中,一般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只有里海北部的小体鲟进入河口外的淡咸水区域。在其分布区内,形成两个地理族:欧洲族和西伯利亚族。

库页岛鲟


中文名称库页岛鲟

拉丁名称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

英文名称green sturgeon, Japanese sturgeon

异名中吻鲟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hondrostei

中文目名鲟形目

拉丁目名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鲟科

拉丁科名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鲟属

拉丁属名Acipenser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90厘米,背甲9,侧甲27,腹甲7。头长为体长的24.7%,枕部头高为体长9%。吻长为头长的54.9%,眼后距为头长39.2%,吻端至须基的距离为头长的36.5%,须基至口的距离为头长17.1%,吻端至背鳍距离为体长64.4%,吻至腹鳍距为体长54.4%,吻至臀鳍距为体长71.3%。背部为带暗绿的橄榄色,腹部为橄榄黄色。

生活习性
进入黑龙江河口的为个别的库页岛鲟的性未成熟个体。

海水/淡水/咸水生。

达氏鲟


中文名称达氏鲟

拉丁名称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英文名称river sturgeon

异名长江鲟、鲟鱼、鳇鱼、沙腊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hondrostei

中文目名鲟形目

拉丁目名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鲟科

拉丁科名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鲟属

拉丁属名Acipenser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水系,沱江、牡丹江,长江中、上游,尤以宜昌至宜宾间的干流江段为多,在上游金沙江、沧江、嘉陵江等支流和洞庭湖。

形态特征
背鳍条49-59;臀鳍条29-39;背前骨板8-13,一般为10-12;背后骨板1-2;背侧骨板28-39/29-37,一般为32-34/31-33;腹侧骨板8-15/9-15,一般为10-12/10-12;臀前骨板1-28鳃把外侧33-54。体长为体高的5.5-8.5倍,为头长的3.2-4.8倍,为尾柄长的8.0-11.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7倍,为眼间距的2.6-3.6倍。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随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变化。体延长,梭形,横断面略成五边形。头楔形,吻端尖细,稍向上扭。尾部细长,胸部平直。头部背面追布细小的乳头状突起,十分粗糙;在幼小个体则具有极其明显的小刺。眼小,侧位。鼻孔大,位于眼的前方。口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细小的乳突。须2对,位于吻的腹面。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身体被有5行骨板,背部的一行骨板最大。各行骨板之间的表皮遍布颗粒状的细小突起,触摸粗糙,在幼小个体更为显著。鳃弓肥厚,鳃耙细小呈薄片,排列紧密。背鳍位于身体后部,起点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中点的垂直上方。胸鳍位于胸部的腹面。尾鳍至形,上叶特别发达。肛门靠近腹鳍基部。鳔大,一室。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背部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呈青灰色。

生活习性
是一种淡水鱼类,在长江中、上游的深水区生活。性成熟的个体就在长江上游繁殖。

长江鲟的食物是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物组成有摇蚊幼虫、蜻蜒幼虫、蜉蝣幼虫和蛹、蜆、寡毛类、高等植物碎屑、硅藻及丝状藻类等。少数个体也摄食鱼苗和幼鱼。主要的食物是摇蚊幼虫和蜻蜒幼虫,占食物总质量的90%以上。

繁殖习性
一般质量2.5-5.0千克的个体,性腺发育为Ⅱ期,肉眼已能分辨雌雄,个别个体的卵细胞已经开始沉积卵黄。7.5千克以上的个体多数性腺能发育至Ⅲ期。雄鱼达到性成熟的个体较雌鱼为小,一般质量达5千克左右便性成熟。一般说来,长江鲟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很小,5-10千克便能成熟。每年春季在重庆,沪州、宜昌等地均能捕到性成熟的沙腊子。估计生殖季节是在春季,产卵场分布在重庆至宜宾的江段。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成鱼网箱养殖技术




网箱养殖的优越性在于避免了一些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对鲟鱼产生的危害,减少人工饲料投喂量,易于捕捞,能够确保养殖数量和生产效益。

网箱养殖在网箱网目大小、网箱淹没深度方面必须加以注意。为了使用方便,网箱面积不得大于15平方米。养殖当年鱼可用2-4平方米的网箱。

网箱底部是用带有相应网目网衣嵌入物(方便自净和清洗)的7号网筛(同时也可以避免饲料的流失)制作的。

安置网箱处的理想水流流速是0.2-0.3米/秒。在工厂化养殖场,3-5克的幼鱼通常在池塘中养殖,而在网箱中一般只养殖商品鱼。

适应阶段的前15-20天,放养密度为400-800尾。成活率:当年鱼,规格为3-30克的个体可达60%-70%;30-200克的个体可达85%-95%;2龄鱼95%-100%。养殖饲料常采用膏状、湿的或干的微粒饲料。用膏状、湿的或干的微粒饲料投喂。

必须使食用天然饵料的,在池塘养殖的鱼习惯于采用微颗粒饲料饲养。刚开始时投喂碎鱼肉,以后逐步添加微颗粒饲料,随着鱼对混合饵料的逐渐习惯,随后可渐渐过渡到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饵可在转池后的2-3天后开始。为使幼鱼尽快习惯人工饲料。一昼夜喂养次数约10-12次。在幼鱼对饲料的习惯期,蓄养栏每次喂养之后都要清洗干净。

投饵工作必须经常保持饵料的质量和投放地点不变,以使鱼能形成和保持喂食的条件反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斑带拟羊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