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尖塘鳢

中文名称云斑尖塘鳢

拉丁名称Oxyeleotris marmorata (Bleeker)

英文名称marbled sleep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塘鳢科

拉丁科名Eleotridae

中文属名尖塘鳢属

拉丁属名Oxyeleotris Bleeker,18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台湾。

形态特征
尖塘鳢体形略延长,粗壮,前端略呈圆柱形,后部稍扁。吻短而钝;头宽大而扁平;眼小而高,位于头背最高处。口上位,下颌突出;口裂斜,后延接近于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多行,颌齿细小。体被栉鳞,头背被圆鳞。背鳍二个,前鳍条为硬棘;臀鳍圆;胸鳍大,呈扇形;腹鳍胸位,左右腹鳍相互靠近,彼此分离,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尾柄宽阔。肛门位于第二背鳍起点下方,距臀鳍起点有一定距离。

生活时体色为黄褐色,容易随生活环境而变化。体侧具5-6个纵向大深褐色斑块,腹部淡黄色,鳍上常有纵向的深褐色条纹或小的深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尖塘鳢为底栖穴居性鱼类,常栖息于水质较轻或有微流水的江河、水库、池塘的底部沙泥或草丛中,也常栖息于岸边的砂石缝隙、洞穴及杂物中,平时静卧水底,生活水层为2米以下。游泳能力不强,不能作快速和长距离游泳。性温顺,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多在夜间活动,白昼喜藏进泥里,可钻到泥里1米深处达10小时。适温范围15-35℃,最适温度25-30℃;10℃以下大量死亡。可适应pH=5的酸性水体及1.5%的咸淡水。在自然界捕捉尖塘鳢比较困难。

尖塘鳢幼鱼阶段主要以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及底栖水生昆虫幼体和环节动物为食。成鱼主要以水中的各种小鱼、小虾、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幼体为食,也食一些新鲜的动物肉碎屑等。对食物先窥视后吞食,不追逐捕饵。耐饥饿能力很强,一次饱食后可多天不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摄食少量植物性商品饲料。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东南亚地区,野生的尖塘鳢二年性成熟,人工养殖条件下9-12个月即达性成熟。成熟最小个体雌鱼体长15厘米以上,质量75克左右;雄鱼略小于雌鱼。生殖季节为4-11月,最盛期为5-7月。每年产卵2-4次,每次产卵数约为5 000-25 000粒,较大亲鱼每次可产卵几万粒。尖塘鳢的繁殖能力为每克质量产76-220粒卵。产卵适宜水温27-32℃。多在其居住的洞穴或附近岸边的石缝、瓦片或杂草较多的僻静处产卵,卵圆形,卵膜无色透明,卵为沉性和具粘性,卵径0.6毫米。产卵前,雄鱼选择合适的巢穴,然后诱赶雌鱼进入穴中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产卵结束后,雄鱼就会驱赶雌鱼,独自守卫在鱼巢中直至仔鱼孵出离巢为止。水温29-31℃时,23小时仔鱼孵出。

人工繁殖技术:在繁殖季节,成熟的雌鱼体色较浅淡,体表粗糙,腹部膨胀而柔软,生殖突膨大,淡红色,呈扇形,泄殖孔较大,管状,孔周无色素点。成熟的雄鱼体色较深,斑纹明显,体表光滑,生殖突小也呈管状,呈三角形,孔周有少许黑色素点。选择上述质量250克以上的成熟亲鱼,按雌:雄1∶1比例配对繁殖。对选出的成熟雌鱼(质量100克左右)每尾注射PG1个HCG70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采用一次注射,效应期为36小时左右。产卵池为水泥池,池水可用经净化的河水、塘水或自来水。水深50厘米左右。产卵池内需设置用木板做成的巢穴。人工催情后,雌雄鱼一齐放入产卵池让其自然产卵,自然受精。这时要冲水,给予流水刺激,亲鱼在水流的刺激下进入窝巢产卵、受精。受精卵附在窝巢上。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呈囊状,长径为1.9-2.3毫米,短径为0.5-0.6毫米,一端粘附与采卵器上,受精卵排列紧密,形成方形或圆形卵块。水温过高,会延长效应时间,甚至抑制产卵。亲鱼产卵时,要每天检查窝巢,发现有卵即可将其取出移入孵化池。平均每窝有2.8万-3.34万颗卵,受精率为50%-85%。将附有鱼卵的窝巢移至备有清水的水池中孵化。孵化过程中需用气泵充氧或轻轻搅拌让水流动。受精卵在水温27-32℃时,经30小时左右孵化出膜。刚孵出的仔鱼透明,体长2.3-2.6毫米,孵化后第3天的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鳔开始形成,第4天鳔充气,色素开始出现,仔鱼全长约为3.5毫米。此时可放入育苗池培育。

相关推荐

斑鳢


[学名]: Channa maculata(Lacepede)
[资源名称]: 斑鳢
[外文名]: Taiwan snakehead,snakehead mullet
[别名]: 斑鱼、生鱼、花鱼
 
[形态特征]:
  背鳍41~44;臀鳍15~17;腹鳍Ⅰ~5;胸鳍15~17。侧线鳞:上侧线23~25,下侧线28~33,侧线上鳞4~5,侧线下鳞(腹鳍)8~9。鳃耙8~10。 体长为体高的4.3~5.6(平均5.0)倍,为头长的2.9~3.l(3.0)倍,为尾柄长的11.0一14.5(12.8)倍,为尾柄高的9.0~11.8(9.8)倍。头长为吻长的5.3~6.5(5.8)倍,为眼径的6.3~7.9(7.0)倍,为眼间距的4.9~5.7(5.2)倍。 体延长而稍圆,尾部侧扁,尾柄短而高。头颇长,顶部平坦,头长为其宽的2.0~2.9倍。吻尖短,小于眼后头长。口端位,下颌突出,口裂大而斜,后端伸达眼后缘的下方或略后。两颌及犁骨具绒毛状齿带,下颌杂有犬齿。腭骨有犬齿1行。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宽平,大于眼径。前鼻孔有短管,靠近吻端,但不伸过上唇。头侧与体侧均被大小约一致的小圆鳞,头顶部的鳞较大,胸腹部的鳞变小。侧线约在臀鳍起点的上方中断,向下1或2行鳞再沿体侧中部后延至尾柄。鳃耙为具细刺里结节状,有时3~4结节连合。鳃盖膜愈合,不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约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无棘,后伸达尾柄处;臀鳍起点紧靠肛门,无棘,亦后伸达尾柄;腹鳍小,次胸位;胸鳍与尾鳍圆形。 体灰黑色,腹部灰白。背部有黑斑1纵行,体侧有1不规则的较大黑斑2纵行,腹侧尚有较小黑斑1纵列。头侧自吻端经眼至鳃盖有1黑纵带,自眼下方至胸鳍基底另有1条。尾鳍基底前后有黑色交错的横条纹,背鳍与臀鳍均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偶鳍略黄。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海南等  [原产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见于长江、闽江、和珠江水系,及台湾、海南岛水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丛生和淤泥底质的河沟及池塘中。常潜伏于水草及水底袭击小鱼,也食虾类和昆虫。适应能力强,能借鳃上腔中的副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气,能在混浊和缺氧的水体中生活,甚至于在潮湿的淤泥中也能生活一段时间,生殖期在4~7月,亲鱼有营巢和护巢习性。卵浮性,具油球,有一薄膜将卵粘罩在一起。

云斑鮰的养殖技术




云斑鮰,又称褐首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北美洲,也是美国淡水养殖品种。它具有适应性强、食性广、易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体重0.5千克就可作为商品鱼,适合于普通家庭购买,在美国是优质快餐鱼,其肉质细嫩鲜美,无肌间刺。同时该鱼易上钩,颇受垂钓者喜爱。不少地方在推广养殖。


1、特征特性

云斑鮰体形短肥,体前部较宽、后部稍扁。吻宽而钝、横裂,口端位,口裂较宽大。前颌和齿骨上分布有不规则向内弯曲的细密小齿。触须4对,长短各异,口角须宽扁而长,鼻须着生于后鼻前方。体表光滑无鳞,富含粘液。体表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
云斑鮰是广温性鱼类,适温范围是1―39.5℃,既耐寒,又抗暑。在水温6℃时就开始摄食,生长适温为18―32℃。在我国南方养殖,冬天也照常生长。它能忍受溶氧量低的环境。在溶氧量1.5―2毫克/升的水体中也不浮头,当溶氧只有0.3毫克/升时,才出现浮头。
云斑鮰为肉食性鱼类,经长期驯化,已转为杂食性。通常以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动物尸体、有机碎屑和藻类为食。人工饲养,可投喂颗料配合饲料,饲料配方要求有10%左右的鱼粉,蛋白质含量约30%,也可以投喂花生麸、豆饼。科学投喂全价配合饲料,2千克饲料就可以养出1千克云斑鮰。其生长速度,在天然水域,第一年可长至12―14厘米,约100克;第二年体长20厘米,重250―300克;第三年达到25厘米左右,重350―600克。
性成熟年龄2―3龄,体重150克以上。怀卵量每千克体重0.2―1万粒,产卵季节5―8月,产卵水温20―30℃,最适23―28℃。可在池塘凹陷处自然产卵繁殖。雄鱼有护卵习性。卵为沉性,具粘性。成熟卵呈卵园形,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7毫米,桔黄色或淡黄色,透明。产出后结成卵块。水温在23―28℃时,受精卵至鱼苗出膜需137小时。


2、鱼苗繁殖

性别鉴定:云斑鮰的幼鱼从外观上难以鉴别雌雄,当鱼体长到150克以上,在生殖季节可根据生殖孔、鱼体外形和体色进行鉴别:雌鱼的生殖孔与泌尿孔被瓣状皮肤分开,形成沟状,生殖孔通常微红膨胀,有粘液覆盖,用手将鱼的腹部向上托起可见外生殖器有跳动现象,腹部较松软,体表黄色或淡黄色,稍带灰色。雄鱼,头部较宽、扁平,身体比雌鱼瘦,头部肌肉较发达,外生殖器肥厚,有乳头状突起,在产卵季节,体色灰黑。
亲鱼培育: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选择2龄以上,体重200克左右的个体作为亲鱼饲养。一般亩放500―600尾,雌雄比例为1:1。如进行人工授精则要雌雄分养。在亲鱼池中亩搭250―300尾比云斑鱼回个体小或相同的鲢、鳙鱼,有利于控制水质。但不能放养鲤、鲫鱼类。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可每隔3―5天喂一次鲜动物饲料,如小鱼或动物内脏。投喂量以15―20分钟吃完为宜。
自然繁殖:云斑鮰在池塘饲养条件下可自然繁殖,由于雄鱼有护卵习性,且不断用尾鳍搅动水流,增加卵块周围的溶氧,因此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比较高。孵化出的鱼苗体长1.2厘米左右时,就应用网将其捞起,转池进行培育。
人工催产:为了缩短群体产卵时间以利集中孵化,可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然后自然产卵受精。催产剂和用量可采取,每千克雌亲鱼体重用PG4―6毫克,或用HCG600―800国际单位,或PG1―2毫克加HCG550―700国际单位混合使用,胸鳍基部或肌肉注射,雄鱼剂量减半。注射后放回原亲鱼池或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放置人工产卵巢收集卵块。
其授精卵的孵化方法与斑点叉尾鮰相同,但对水质溶氧要求比叉尾鱼回6毫克/升的标准略低。


3、鱼种培育

一般5厘米以下的云斑鮰幼鱼摄食偏重浮游动物,因此发花可采用四大家鱼苗发花方式,即肥水下塘。鱼苗塘以1―3亩为宜,亩放2―3万尾。至5厘米时分池,成活率可达95%。也可亩放8―10万尾,培育至3厘米左右时分池。鱼苗也可以用网箱及水泥池进行培育。水泥池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宜。放苗前都要按常规方法清塘消毒。当鱼苗长到2―2.5厘米时,应增加动物性饲料,如新鲜的碎鱼、蚌螺肉,投喂量为0.5―1公斤/万尾·天。
当鱼苗长至3―5厘米夏花后,应分塘分规格培育大规格鱼种。通常亩放8000―10000尾,饲养和管理方法与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相同。


4、成鱼饲养

云斑鮰可在池塘、湖泊中放养,也可以在网箱中饲养。养殖成鱼要求放养的鱼种规格在每尾5克以上,放养时间为秋冬或初春,通过250―300天的饲养即可达到400―500克的上市规格。
池塘单养:亩放每尾5克以上鱼种5000尾左右,搭配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 200―300尾。或者亩放尾重100克左右的隔年鱼种1600尾,再搭配鲢、鳙鱼种各30―50尾,养至年底亩产量可达500千克,鮰鱼个体重可达到500克以上。
池塘混养:在主养四大家鱼的成鱼池塘中,每亩混养云斑鮰鱼种100尾左右,不要再搭配鲤、鲫鱼。
网箱饲养:网箱每立方米水体可放鱼种70―80尾,产量约35―40千克/立方米。
云斑鮰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鱼病有:孢子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肠炎病、蛭病等。首先要注意预防疾病,发现鱼病害后,要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云斑鮰养殖技术




云斑鮰属鲇形目鮰科鱼类,又称褐首鲶。属温水性淡水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并且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容易饲养,食谱广,抗病能力强和容易起捕等特点。云斑鮰适宜池塘、稻田、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养殖,是淡水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

(一)云斑鮰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云斑鮰体形中等,体前部圆肥,体后部缩小、稍侧扁。吻宽而钝,有前后鼻孔两对。口端位,横口裂。有触须4对。尾鳍顶部圆平。云斑鮰头部背面、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两侧颜色较浅,有不明显的褐色云斑,两侧下部呈花白色,腹部银白色至灰色。整个外型酷似黄颡鱼(黄腊丁)。

2、生活习性云斑鮰属于底栖性鱼类,喜欢生活在富含有机物,水生植物丛生,底部为泥沙的池塘、湖泊的分支、河流和溪流等。云斑鮰生性贪食,喜欢在阳光下集群摄食,具夜行性习惯。

云斑鮰适应性很强,对温度、氧气和污染均有很大的忍受能力。适宜温度在5~36℃,生长最适温度为18~36℃,致死温度为40℃。云斑鮰对氧气的需求量不高,正常生长的溶氧量在1.5~2.5毫克/升,当水体中溶氧低于0.4毫克/升时才开始浮头。在冬天,当水中溶氧低于0.2毫克/升时,云斑鮰仍能生活。云斑鮰正常生长的pH值在6.5~8.9。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通常在淡水中生活,但在盐度高达8‰~15‰的情况下也能生存。

3、食性云斑鮰属杂食性,主要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有机碎屑、藻类、水生植物、小杂鱼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云斑鮰不仅摄食天然饵料,对豆饼、麦麸、配合饲料等也很喜欢摄食。

4、年龄和生长云斑鮰属中型鱼类,一般个体长20.3~35.6厘米,最长可达53厘米。生长速度快,最大个体重达3公斤左右。当温度在18~30℃时,云斑鮰生长速度较快,1冬龄鱼的体长12~16厘米,体重80~150克;2冬龄鱼的体长16~25厘米,体重250~400克;3冬龄鱼的体长25~33.5厘米,体重400~650克。

(二)云斑鮰亲鱼的培育

1、亲鱼选择云斑鮰亲鱼的性成熟和怀卵量与亲鱼的年龄和个体大小有关,选择2龄、0.25~0.5公斤的个体最佳,要求体质健壮、无伤、鳍条完整、无病害。

2、亲鱼池的选择亲鱼池一般以1~2亩为宜,靠近水源利于排灌,水深0.6~1.2米为宜。池塘底部要求淤泥少,土质软,池底平整,有些沙质和水生植物较好。

3、亲鱼的放养亲鱼的放养密度根据池塘的大小而定,一般每亩200~300尾,雌雄比例3∶2。另外,亲鱼池中可套养少量的花、白鲢,有利于控制水质。注意不能搭配底栖鱼类。

4、饲料对越冬后的亲鱼,应采取精养和强化培育的措施,云斑鮰亲鱼培育的饲料要求蛋白含量在28%~30%。饲料以鱼粉、豆饼、米糠、麦麸等混合配制而成。投喂量应根据温度的变化和亲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7~12℃时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12~20℃时为2%~3%;20~30℃为4%~6%。由于云斑鮰在早上和傍晚摄食最活跃,且喜欢群食,所以分早晚2次投喂。投喂地点、时间应基本固定。繁殖前1个月,隔几天投喂一些麦芽,促进亲鱼的成熟。

5、亲鱼池管理饲料要求新鲜无变质,投喂量以在2~3小时吃完为度。加强日常巡塘观察,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排灌。在亲鱼培育期间,每隔几天进行流水刺激,可促进亲鱼性成熟和及时排卵。

(三)云斑鮰繁殖习性

1、求偶配对在生殖季节,雄鱼选择好产卵场所,然后追随和吸引雌鱼进入产卵场所,后开始交配产卵受精。求偶配对过程中,雌雄鱼会发生咬斗,导致伤亡。

2、产卵巢云斑鮰对产卵池底质的要求不高,但不能太坚硬,其自行挖掘的鱼巢只要能容纳1对亲鱼,较为随意。放入亲鱼前,可在产卵池中人工挖掘直径约0.3米、深0.1米的坑,间隔1米以上,供亲鱼作为产卵巢,减少亲鱼筑巢所消耗的能量。

3、产卵、孵化(1)云斑鮰雌鱼1年1次卵成熟,多为一次性产出。产卵一般是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最适温度为23~28℃,pH值为6.5~8,池水透明度为0.35米。亲鱼在0.3~1米深的水底均能产卵。如果水温在21℃以下,则很难产卵。一般0.25~0.5公斤重的雌鱼的产卵量为2000~3000粒。(2)云斑鮰自然受精,孵化有两种方法:一是任亲鱼自行孵卵;二是在亲鱼池中人工收集卵块,然后进行流水孵化。无论以哪种方式,均要求水质良好,溶氧高。缺氧会造成亲鱼离开,不再护卵。云斑鮰有护幼的习性,受精卵由雌雄鱼或雄鱼负责保护,免受敌害侵害,并由亲鱼扇动水流,促进孵化。经过6~9天的孵化,孵出的鱼苗仍由亲鱼保护,直至仔鱼长到1.5~3厘米离巢,亲鱼才离开。(3)人工孵化管理。早上9∶00~11∶00观察产卵巢内是否有卵块,如有卵块,轻轻赶走亲鱼,用双手轻轻捞出,运回人工孵化处孵化。因云斑鮰在晚上和清晨完成产卵,在这段时间不会干扰它正常产卵。

鱼卵从产卵巢收集进孵化器要首先进行消毒,而且在眼点出现之前,每天上午消毒1次。如细菌病用3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10~15秒或8毫克/升土霉素浸泡50~60秒;霉菌病用100毫克/升福尔马林浸泡4~5分钟。未受精的卵呈现白色,会发霉,影响其它卵的正常孵化,应及时清除。

4、鱼卵的运输一般是采用鱼桶带水运回孵化处孵化。在取卵和运卵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阳光直射,因为紫外光会把卵子杀死,鱼卵在桶中的时间不宜过长,应立即送孵化处孵化,以免缺氧窒息而死。

(四)人工取苗

鱼苗孵出后即可取苗,可由人工用直径1厘米的塑料管将鱼苗吸出,这样做可将鱼苗全部捞出,便于集中培育。

也可在产卵后9~10天,仔鱼长到1.5厘米左右时,已能自由游动而离巢,由于仔鱼在清晨和傍晚摄食活跃,成群游动,每天早上,用手抄网把仔鱼捞起来,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培育。因为此时鱼苗已离巢,不易将鱼苗全部捞出。

(五)云斑鮰亲鱼性别鉴定及成熟度的选择

1、亲鱼的性别鉴定云斑鮰在幼鱼阶段和非生殖季节的性别难以鉴别。在生殖季节,当鱼长到0.25公斤以上时,可根据鱼的生殖孔、体型和颜色的差异进行鉴别。雄鱼头部比雌鱼的要亮、扁平、有发达的肌肉状、身体瘦长、呈灰黑色。把雄鱼的腹部抬起,有一明显的生殖器突起,泄殖的两个孔间隔大。雌鱼头部较窄、饱满、身体圆肥,多数呈黄色或淡黄色。雌鱼的生殖孔为圆形,泄殖的两个孔被瓣状皮肤分开,形成沟状,但间隔比雄鱼的要小。

2、亲鱼成熟度的鉴别雌鱼宜选择腹部膨大柔软,腹围与体长比在0.7~0.85,生殖孔充血红肿,稍微外突,用手指轻压腹部会有卵粒流出。雄鱼宜选择体色灰黑,生殖器突出膨大,表面粗糙,生殖器尾端充血红肿者。成熟雄鱼精巢呈树枝状,一般挤不出精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鳞光唇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