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饵料培育设施

饵料培育设施是用于培养初期饵料用的饵料生产车间,一般采用大棚室内池。大棚为南北向及东西向,墙为砖石结构;南向下层为半米高的砖墙,上层采用玻璃窗;顶端用角铁棚架,上面固定透光率为 80 左右的玻璃钢瓦。顶棚及南向的玻璃窗内设可移动的遮光布,以调节光照强度。

饵料池建于室内,分植物饵料池和动物饵料池两部分。池子均为长方形结构,长宽比为3:2~2: 1;池高60~80厘米,有效水深40~50厘米;采用砖石水泥结构或玻璃钢质水槽,若是砖石水泥结构,池内贴无毒的白瓷砖;池底沿长边向一侧倾斜,以利排污,但倾斜角不易过大,一般为2~3度。池的最低处设出水口,相对的另一端池上方设入水口,每个池面积6~10平方米。饵料车间内还要配备充气、水加温控温及水消毒设备,以确保在人工可控调温、调光及无菌状态下及时大批量生产、供应饵料。YZ023.cOm

相关阅读

牙鲆生物饵料培养


牙鲆苗种培育中,使用的活生物饵料主要是海水小球藻、轮虫和卤虫。

(一)海水小球藻培养
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sp.),是培养轮虫和对轮虫进行二次培养、强化其营养、为培育牙鲆仔稚鱼、促使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活生物饵料。

海水小球藻的保种培养是在恒温培养箱里,用2升的烧瓶、在水温20℃、光照2500勒克司、经12小时充气培养的。首先是将海水进行过滤后加热到70~80℃,冷却后使用,用漂白粉或漂白液即次氯酸钠溶液将过滤海水杀菌,然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后使用。小球藻浓度达到5000万个细胞/毫升后移到另外瓶中稀释到500万个细胞/毫升。

在生产上多采用一次性培养法(分批式单种接种培养)。首先是在室内小规模培养用3000毫升平底烧瓶施肥充气单种培养,在密度达到2000万~4000万个细胞/毫升后再扩大用10~30升的细口瓶或0.5立方米左右水槽施肥充气培养,以后扩大进行大规模培养用0.5立方米以上的水槽或10~15立方米水泥地施肥、接种、充气培养。室内培养一般夜间用荧光灯增加光照。待到适宜时机(水温为20℃左右时)可扩大到用室外水泥池(50~100立方米)或帆布水槽进行单种施肥充气培养。一般是在室外水池贮存海水,海水经砂滤、用漂白粉(液)灭菌,曝气后,接种、施肥、充气搅拌。当藻液中细胞浓度达到2000~2500个细胞/毫升时,即可用作培养轮虫的饵料。

海水小球藻的培养时期,一般是根据牙鲆苗种培育中仔稚鱼所需轮虫的时期来决定培养的时期和规模。培养海水小球藻所用营养盐,一般用硫酸铰100克/米3、过磷酸钙15~30克/米3和尿素10~30克/米3。当然也可以用一般藻类的培养方法进行培养。

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是:藻液上出现绿色泡沫,接着培养水变成茶褐色,小球藻细胞数量急减。这种情况是发生在水温急剧上升或有硅藻混入时。目前解决的办法是:将藻液用筒式过滤器(3~5微米)过滤,反复清洗培养池或更换培养池,进行继续培养。

(二)轮虫培养
目前轮虫仍是海水鱼苗培育中开口不可缺少的活生物饵料。人工培养的轮虫多为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包括个体大小不同的两种类型,其中:大型个体称L型轮虫,小型个体称S型轮虫。S型轮虫主要被用于培育开口较小的仔鱼,一般鱼类苗种生产都用L型轮虫。

1.室内培养
可采用间收法和连续接种培养法,也可以两种方法混用。培养水池(槽)1~6立方米的小型水池(槽)和20~50立方米的大型水池(槽)。使用单位应根据其培养方式、需求数量、培养时间等实际情况而决定所采用水池的容量/也可用虾、蟹育苗池培养轮虫。一般用连续接种培养法,培育密度高,采收密度在200~300个/毫升,培养效率高,能较长时间稳定培养,有计划地生产。间收法培养,多用大型水池(槽),培养周期长,密度低,维持在100个/毫升,日采收率在20%左右。但劳动强度低,每天只要采收所需轮虫后再加入相应体积的藻液或淡水即可。然而培养稳定性差,易发生原生动物污染。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将含有小球藻的海水(含小球藻2000万~2500万个细胞/毫升)放入培养池中作为培养水,然后加人淡水和海水,调整其比重为1.017~1.018,小球藻浓度为1000万~1500万个细胞/毫升,升温至20~28℃(50立方米大型池一般不加温),轮虫的接种采取连续接种法,开始密度为100~300个/毫升,2~9天后增殖到200~600个/毫升,这时全量采收,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下一次培养的原种,再加水,用小球藻培养。当水体内小球藻被摄食,水色变淡时,如果有充足的小球藻,可继续投喂小球藻,如果小球藻供给不上,可投喂面包酵母或油脂酵母。投喂量可按每100万个轮虫每天投喂1~1.25克酵母,日投喂2~3次。

轮虫的采收方法,可用水位差虹吸式,用200目尼龙筛绢网接滤。或用小功率水泵(0.25千瓦、0.4千瓦)抽取用网接滤,或用200目椎形网捞取。表1-5、表1-6是日本一些养殖单位培养轮虫的方法。

2.室外上池大面积培养
用单胞藻培养池2个,面积5亩以上,池深1~1.5米;轮虫接种池3~4个,面积1~1.5亩,池深1.5米左右;轮虫培养池4~5个,面积3~4亩。每年3月上旬左右,清理单胞藻培养池中杂藻,然后先进水40~50厘米,施尿素10毫克/升、过磷酸钙5毫克/升,每周施2次,到后期水色较浓时减少施肥量。与此同时,对轮虫培养池清池,用漂白粉500毫克/升,全池泼洒。2~3天后用15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40~50厘米。然后施尿素10毫克/升、过磷酸钙5毫克/升,接种轮虫。待轮虫大量繁殖后不再施肥而从单胞藻池抽取藻液经150目筛绢过滤到轮虫培养池,使单胞藻含量在5万~10万个细胞/毫升。要要常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随时捞取水面上的浮物。采收可用口径40~50厘米椎形网(200目)拖捕。

3.高密度大批量培养
用一般方法培养轮虫,轮虫的增殖密度一般在200~300个/毫升,致使育苗中饵料培养池的面积占了整个育苗场水池面积的68%以上,而稚仔鱼培育池面积仅占32%以下。为此,日本吉村研治在搞清高密度培养轮虫时阻碍其增殖的主要原因是轮虫的饵料不足、溶氧不足、NH3一N毒性,在此基础上,从增加轮虫的饵料密度(用浓缩的海水小球藻,淡水小球藻),增加充氧,在培养水中加盐酸控制pH来抑制NH3一N,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水温32℃,pH7左右,为轮虫投喂小球藻达到2.5万~5万个细胞/天)使轮虫生产效率为原来的100倍以上。

在这个培养系统中,轮虫培养槽是底部呈圆锥形的卤虫卵孵化器。槽内有提高氧气移动速度并能产生微小气泡的氧气分散器(直径6厘米、长30厘米)进行充氧,与此同时增强空气充气(50升/分)。氧气分散器和氧发生器相连,由氧发生器供氧。用pH控制调节器,由定量泵自动添加盐酸来调节控制培养水中的pH,以减少NH3一N毒性。用定量泵24小时投喂小球藻。为防止小球藻在贮存器中沉淀,采取微通气。水温控制是1千瓦钛加热器和恒温器。为了保证安全,要在加热器上装有水量减少截止机。为了除去悬浊物,用梅林垫每天进行洗净和替换。用这种培养装置,使轮虫密度达到2.2万~2.6万个/毫升、单位产量达到138亿个/吨左右。间收法培养,2天密度最高可达1.7万个/毫升,单位产量达67.2亿个/吨天。这种培养系统,生产效率为原来的100倍以上。

4.轮虫的二次培养
轮虫的二次培养,可用小球藻和油脂酵母,也可单独用小球藻或单独用油脂酵母。其培养时间和投饵量因各单位的采收时间和投喂方法而各有不同。在采收的当天,投饵培养时间为2~6小时;如第2天投饵,要培养14~29小时。油脂酵母的投喂量为每100万个轮虫投喂0.25~1克油脂酵母。按培养时间适量投喂(表1-7)。

另外,在用轮虫培育仔鱼之前,还需要对轮虫再次进行营养强化。

5.卤虫卵的孵化
牙鲆育苗所用卤虫卵有进口的品牌和国产的品牌两类。进口卤虫卵以美国大盐湖的品牌为较好,巴西或阿根廷产的品牌较差。国产的品牌以沿海各盐场产的为主。孵化方法与虾蟹育苗时卤虫卵孵化相同。最好用底部呈圆锥形玻璃制卤虫孵化分离槽,也可用5~10立方米(深1.5米左右)水泥池等用海水(或加些淡水),按每立方米水体放入干燥的卤虫卵1000~1500克,加温到25~30℃,并强烈充气。经24~36小时即可孵化出经分离后再经营养强化后作为牙鲆仔、稚鱼的饵料。

牙鲆苗种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看,仔、稚鱼期培育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
(一)前期培育(从孵出仔鱼到变态后营底栖生活,全长20~30毫米)

1.小水体高密度疏苗培育
培育水池(槽)水体10立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圆形、八角形或方形。在培育过程中根据仔、稚鱼的生长和大小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

开始培育密度可在7万~10万尾/米3;开口后分池密度调整为 5万~6万尾/米3;培育到20天左右(变态前)再次分地,密度调整为3万~4万尾/米3;培育到30天左右,密度调整为1万~1.5万尾/米3;到变态结束完全营底栖生活后密度调整为0.7万~1万尾/米3;长到3厘米时,密度调整为0.4万~0.5万尾/米3。此后,进入后期培育,仍可在该池继续培育到5厘米,密度为0.3万~0.5万尾/米3。流水充气培育。

2.在同一水池从孵化仔鱼连续培育到25~30毫米
用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池,以40~5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水深1米左右。以圆形、八角形为好。投放仔鱼密度为1万~3万尾/米3,但一般以1.5万~2万尾/米3为宜。圆形池、八角形池中间排水,使池水在池内回旋。中间排水口设0.5~1米方形排水网框,框上安装排水网罩,网目应根据仔、稚鱼生长和大小进行更换。方形水池在一头进水,在相对一头排水,也要装有排水网罩,根据仔、稚鱼大小,随时更换网罩。

3.生态培育法
在池内接种生物饵料(小球藻)后,放人牙解受精卵,在池中孵化、进行仔鱼培育,使孵出仔鱼的密度在1万尾/米3,同时进行轮虫增殖,直到营底栖生活,不清扫地底。

由于用大型水池作业不方便,难以管理,而且饵料的利用率也低,所以一般多采用小型水池高密度培育或采用20~30立方米中型水池连续培育到3厘米的方法。

4.培育管理
(1)培育用水 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
(2)培育水温 为13~22℃,一般控制在17~20℃,最好为18~19℃。水温在10℃以下时,仔鱼很弱。
(3)溶氧 要求在6~9毫克/升,采取微充气。一般按0.5~2吨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而用大型水池一般2~5立方米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微充气(呈微波状)。随着仔鱼生长,充气量可稍大些。培育开始时,如果是高密度培育,用静水充气培育,1~5日龄,每天换水1/5~1/2。5日龄后开始微流水培育,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渐加大流水量。

用大型水池(50立方米)培育时,开始可加水到35~40立方米。0~5日龄静水培育,从1日龄开始加水,到5日龄加满池水,从6日龄开始微流水。流水时期及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生物的流失、水温及水质状况来决定。可参考表1-8来进行。

在没有流水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静水换水充气培育,一次加满水。1~3日龄静水培育;3~5日龄开始换水,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1/3;10~20日龄,每天换水1/3~1/2;20日龄以后,每天换水2/3~4/5;30日龄左右(营底栖生活,前后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2/3;长到3厘米完全营底栖生活后,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4/5~5/6。

换水方法是:有排水网罩的水池,可在排水口排水,而不能安装排水网罩的池,可采用网箱虹吸排换水。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特别要注意排水网罩和换水网箱的网目大小。一般3~5日龄的用100~80目网,6日龄以后换成80~60目;以后随仔稚鱼生长改为40目、20目。另外排水流量(速度)不宜太大,尤其是在3~10龄仔鱼,容易贴在排水网罩上或贴在换水网箱上而死亡。用网箱虹吸换水时,要经常搅动网箱内的水来防止仔鱼贴在网箱上。

(4)池水盐度 一般海水盐度为2.7%~3.5%对仔鱼无影响,而且仔鱼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极强。邹月娥曾试验1~9日龄仔鱼在1.6%盐度海水中,其活动和成活率最高;18~27日龄的仔、稚鱼,在1.2%的海水盐度中生长,存活最好。盐度的降低,对仔鱼的影响很小。

(5)Ph 前期培育池水Ph为7.7~8.6,最适Ph为7.8~8.2。

牙鲆仔鱼的培育


仔鱼孵出后,停止充气,静水,取上浮的仔鱼称量和计数后布池培育。放养密度为3万~4万尾/米;待仔鱼分散均匀后,可用500毫升的烧杯进行第二次计数,方法是取样3~5次,计算全部仔鱼数,求出每杯平均值,再据池水体积计算出池中仔鱼总数。

从仔鱼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每天升温0.5度,到18度后保持恒定。因初期仔鱼的体质较弱,活动能力较差,最好不要换水,采取逐步加水的方式提高水位。开始时水深可在50~60厘米之间,以后每天加水两次,每次5~10厘米深,直到80~100厘米水深。加水时,应通过垂挂于进水管下方、用80~100 目的筛绢制成的给水网罩进水,以防止产生微气泡被鱼误食而得气泡病。从仔鱼5日龄开始,到幼鱼沉底前,每1~2天用虹吸方式吸底排污一次,以清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清洁,预防疾病;并每天检查死亡情况。

饵料的种类及投喂方法与春季育苗的做法相同。为确保池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所投喂的 皱臀尾轮虫营养质量下降,应经常向池内添小球藻,培育初期保持小球藻的密度150万~200万个/毫升,中后期 降至50万~100万个/毫升。培育初期换水率随培育日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大,白天、夜晚各换水一次;到沉底生活时,加大换水率到200%~300%。

牙鲆亲鱼培育


(一)天然野生亲鱼的捕捞、运输和驯养
1.天然野生亲鱼的捕获
首次进行牙鲆人工繁殖,只有依靠在产卵季节捕获天然野生亲鱼。在牙鲆的产卵季节,黄渤海为5月初~6月初,盛期为5月中旬左右,从自然海区用单线钓、拖网、刺网、定置网(袖网等)捕获。起网后选择无伤或伤少、个体稍大的雌性个体(在产卵季节腹部膨大,生殖孔呈红色而略圆)、4~7龄、全长约在40厘米以上、体重约在1.5千克以上。雄性(生殖孔细长,在生殖季节稍压腹部即流出白色精液者)3~6龄、全长在35厘米以上、体重约1.2千克以上的个体。两手平托起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水槽或帆布篓里。注意水槽或帆布篓里的水不可太浅,以免尾部用力拍打受伤,还要注意对亲鱼不能倒提鱼尾。装完亲鱼后立即起运。另外也可在秋末、10月以后从天然野生亲鱼离开沿岸水域向深水区越冬徊游时捕获到亲鱼,养到第2年以后作为产卵用亲鱼。

2.亲鱼的运输
亲鱼运输工具用活鱼车或用卡车装水槽或帆布篓。一般 2米1米1米帆布篓装水 1/2~2/3,2~4吨卡车装4~6篓。篓(槽)内铺衬塑料薄膜或软物,防止运输时擦伤或碰伤亲鱼。长途运输每篓装5~6尾、一车装24~36尾。装备用氧气瓶l~2个、直流电充气机1个,每篓放散气石1个,篓上盖有遮光帘(布),充气运输。紧急时充氧。运输19~24小时,成活率达100%。注意行车时颠簸不可太强,途中不投饵,如果采取 15 ℃以下低温运输效果更好。

3.天然野生亲鱼的驯养
运回天然野生亲鱼,可用室内陆上水泥池驯养,一般为20~100立方米,以50~10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圆形、八角形、方形均可,池深100~150厘米,水深80~120厘米,用水为砂滤洁净的海水,水池上和四周要这光,遮光率在75%~90%,池水水温最好在14~16℃,盐度在2.8%~3.4%,pH为7.7~8.6。池内可铺厚15~20厘米的细砂,也可不铺砂。在亲鱼入池时发现有受伤者,可在受伤部位涂抹粉状呋哺西林或紫药水。亲鱼入池时要小心操作,严禁提起尾部。入池时如发现已完全成熟个体测要马上进行人工 授精做完后将亲鱼放回驯养地。人池后向池水中泼洒1~2毫克/升呋哺西林。

驯养密度,一般按1~2尾/米2。流水3~5次/天;如驯养密度小时,可采取充气,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80~90%。保持室内安静,光线要稍暗。

需要注意的是造成天然野生亲鱼人池后的死亡主要原因:一是捕捞、运输时外伤;二是入池后l~2个月不摄食;三是夏季连续水温高造成摄食不良,到初秋衰弱而死亡。天然野生牙鲆亲鱼人油后,很难使其就食,甚至很长时问不摄食直至饥饿死亡。这也是驯养天然野生牙鲆亲鱼成活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想方设法使之尽早开口摄食。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方法,使天然野生牙鲆亲鱼能尽快摄食。

(1)入池l~2天可不投喂任何饵料,以后每天上午和傍晚投喂活的游动比较慢的中底层饵料鱼,全长10~15厘米,约为亲鱼全长1/3以下,以引诱亲鱼摄食。

(2)将大小合适新鲜或冷冻鲜度好的鰕虎鱼、鮸鱼、玉筋负等用线从鳃外穿进在线末端打一个结,另一端从口中穿出,使饵料鱼不能掉落,用手抓住线的另一端在亲鱼头上方晃动,较天几次, 小 心操作,不能有惊动,来诱导亲鱼摄食。每天如此、经过一段时间,有时会长达1~2个月,如发现亲鱼有摄食行动或已开始摄食吊线上的饵料鱼,要再继续诱驯几天,以后每天就可定时投喂。

(3)通过与已经开始摄食的鱼或与由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放在一起饲养,诱导其摄食。
当亲鱼开始摄食后,其饵料主要是鲜活或冷冻的鰕虎鱼、鮸鱼、秋刀鱼、青鳞鱼、小竹英鱼和玉筋鱼等。投饵量按鱼体重的1%~3%,每天投喂1~2次。不能长时间投喂单一饵料,要不同种饵料交替投喂,同时按投饵量的l%添加营养剂(表l-3)。其方法是将营养剂加入小麦粉等调成糊状,填到饵料鱼的口中直接投喂亲鱼。在亲鱼的驯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及时吸出残饵和污物。注意夏季高水温期,要尽可能地保持水温在 25 ℃以下。每天记录水温、pH、盐度、投饵量、残饵量、摄食量和亲鱼的存活状态。经驯养能存活下来天然野生亲鱼,经越冬后第2年大多数可以用于人工繁殖。

(二)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
由于受自然资源量和天气的影响,所以每年很难保证能捕获到性成熟良好的天然野生的亲鱼;其次,天然野生亲鱼能采卵的盛期仅20天左右,卵量不集中而不能有计划地采卵;再其次天然野生亲鱼暂养时由于不摄食而使性腺退化而不能采卵。用注射激素、挤压法人工采卵、授精,其卵的质量和孵化率都很低,天然野生亲鱼驯养成活率又很低,而且当年也不能使用。因此依靠捕获天然野生亲鱼很难有把握获得大量优质受精卵。所以只能采用由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自然产卵进行苗种培育。但为了防止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遗传变异和因近亲交配引起隐性基因在后代中的表达,可在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中混合一部分经驯养的天然野生亲鱼,有计划稳定地培育大量苗种。

由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有两种方法:
(1)从苗种期(5厘米以上)挑选是在产卵盛期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同一批卵孵化出的仔鱼、生长发育良好、整齐、色泽正常、无黑化、无白化、无畸形(脊椎骨融合、鳃盖外缘内翻、外翘)的个体进行单独培育,经2~3年培育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无异常的个体作为亲鱼;

(2)由同期孵化培育的苗种所养成的商品鱼中(一般为养殖1年以上的个体)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体形、体色正常的个体单独培育到性成熟作为亲鱼。

由人工苗种开始培育亲鱼,一般需要达到2年以上才开始性成熟,而真正能作为亲鱼用于人工繁殖、育苗的,一般需要培育3年以上。

在培育过程中,冬季水温在10℃以上,夏季水温在25℃以下,盐度高于 1.7%,所用海水经砂滤。苗种一幼鱼期投喂新鲜的鯷鱼幼鱼或绵鳚等幼鱼或是切成适合大小的玉筋鱼、鰕虎鱼鱼肉及牙鲆养殖用配合饲料等。定期向饲料中添加营养剂或复合维生素。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饲料。长到成鱼一般可将适合的饵料鱼整条投喂。及时吸出残饵和污物,每l~1.5个月换池1次,将池底彻底清扫干净。

(三)亲鱼的越冬和度夏
在进行牙鲆亲鱼的饲养和培育过程中,越冬和度夏是个主要问题。牙鲆成鱼具有耐低温不耐高温的特性,尤其是2龄以上的个体,其耐低温能力很强,在水温 2℃也能忍耐较长时间。水温在8℃以下虽然很少摄食,但能长时间存活。而夏季水温高于25℃不摄食。水温到27℃就已很危险,较长时间处于 27℃或 27 ℃以上,很容易引起大量死亡。

牙鲆亲鱼冬季越冬水温一般不得低于5℃,短时间内不得低于2℃。最好掌握在8~14℃,当然这要和计划产卵时间协调掌握。要提早产卵,越冬水温可稍高些(并和光照时间结合起来)。如果是来年春季平常时育苗,那么当年秋末水温已降到8℃左右即可开始增温,并水温保持在9℃,12月底至翌年1月中旬,可使水温升到10~11℃,到2月初水温可升到11.5~℃,到3月底水温升至13~14℃,一般在3月底、4月初即可自然产卵。冬季一般2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可每天或隔天投饵1次。随着水温的升高改为每天换水1次或流水循环2~5次/天,每天投饵1~2次。饵料以生鲜饵料或冷冻生饵添加营养剂(同前),及时清除残饵,并定期检查性腺发育状况,以调节水温和光照时间,使之能预期产卵。

在夏季高水温期,尤其是7月下旬至9月初,北方地区水温也会超过25℃,最高有时会达到28~30℃,这会严重威胁到牙鲆亲鱼的生存,这也是造成牙鲆亲鱼难以长久保留下来使用,从而影响有计划稳定大量生产菌种的主要原因。因此亲鱼的度夏问题至关重要。经过几年来实践,可采用下列方法解决:

(1)采取冷却措施,有条件可在亲鱼饲养室内安装制冷机或冷水机。
(2)夏季尽可能提高换水率,每天换水2次以上,整池的水换掉或增大注水量(12个循环/天以上),换水避开白天中午,最好在黎明或夜间换水。
(3)取水应在水深的地方(不抽表层水),不受白天水温上升的表面水的影响。
(4)亲鱼池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状态。7月换池后每隔1个月左右换池l次。水池上尽量追光,保持阴凉状态。
(5)投饵不宜过量,做到不要出现残饵。另外夏季水温高,们以更容易氧化,生饵在解冻后鲜度降低快,要注意不要使生饵的鲜度降低。尽量不用含脂肪高的饵料,同时在饵料里添加复合维生素。
(6)打海水井用地下海水饲养。没有海水井,可用地下淡水兑海水保持盐度能在l.7%以上,使水温降到25℃以下。
(7)将亲鱼移到海上深水处。

牙鲆亲鱼培育池


牙鲆亲鱼的培育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其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与控温、控光技术,卵的质量和数量及出苗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

亲鱼培育池一般应建在环境安静、人员行走及车辆较少、夏季通风顺畅、冬季保温性能好的地方。池塘一般建在室内,房屋用瓦房结构,朝阳部分的墙壁为玻璃结构,房顶的瓦用透光率为60%~80%的玻璃钢瓦,室内四壁设黑布帘以调光,布帘的遮光率为80 。池塘最好用转水槽,圆形或椭圆形,每个 40~50平方米,水深80~100厘米。外设水位平衡管。在水位最高处设一个可活动的集卵管。池底向一侧倾斜,在最低处设排污孔。此外,也可在池内底部四周设若干个斜向上的进水口,平衡管设于池中间,管上设溢水窗。

褐牙鲆


中文名称褐牙鲆

拉丁名称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Olive flounder

异名牙偏、偏口、比目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牙鲆科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属名牙鲆属

拉丁属名Paral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1)外部外形

牙鲆体呈长椭圆形、扁平。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眼稍小,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前,两眼间隔大约为眼径的l/2。口较大,吻长、稍尖,上颚骨从眼的后缘到达后方。有眼侧两个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的瓣片,无眼侧的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颚齿排成一列,尖锐呈锥状。鳞小不易剥落。有眼侧为栉鳞,稍感粗糙。无眼侧被圆鳞,稍感圆滑。无眼侧体色呈白色,有眼侧体色呈暗褐色或灰黑色,散布有暗褐色和白色斑点。成鱼为适应底栖生活,有眼的一侧体色可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个体在有眼侧体表上有3个大的黑褐斑。侧线在胸鳍上方呈大波浪状弯曲,无颞上支。无眼侧也有侧线。背鳍从上眼前缘开始向后到尾柄,鳍条约80根。胸鳍短小,两侧各一,鳍条数约为12根。腹鳍左右略对称,鳍根部很短,鳍条数为6根。臀鳍是从肛门和尿生殖孔上缘向后到尾柄,鳍条数为60根,有很大变异。尾鳍后缘呈双截形,鳍条数为18根。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63-64

臀鳍鳍式:A.48-65

侧线鳞数:108-130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5-6+14-16

(3)内部特征

消化系统:口裂稍大,上下颌有齿,齿尖。食道短而稍粗,管壁稍厚。

呼吸系统:鳃,但无鳔。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包围在围心腔中。造血器官脾位于胃的后下侧、肠的前部。

排泄系统:肾脏位于体腔的背右壁,较长。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脑分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延脑后部为脊髓,是一条扁圆长柱状的管向后伸达尾椎。感觉器官有皮肤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生活习性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可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洄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

盐度范围:1.7%-3.3%;耐受温度(℃):2-33,适温范围(℃):8-24;pH范围:7.5-8.5。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雄鱼,2+龄;雌鱼,2+以上。

性成熟个体性腺一年成熟多次,多次产卵,卵非沾性,呈漂浮状。

繁殖水温:11-23℃,繁殖最佳水温:13-17℃。

怀卵量:体长45-70厘米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100万粒。

太湖大闸蟹养殖之幼蟹、蟹种的培育设施



(一)土池
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为600平方米~3000平方米。面积小,精养程度高,可获较高的单产,其缺点是水质易变化。面积大,水质较稳定,但难以管理。选择池埂宽、无渗漏、保水力强、东西向、长方形,坡比为1:3~1:4,有进、排水系统,水深1m~1.2m的浅水池塘,沿池埂的四周浅水区种植茭白、茨菇、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池埂上用砖、玻璃钢、钙塑板、聚乙稀网布建成防逃设施,高50cm,飞檐20xx保持在40cm~50cm,田埂和滩池埂内侧四周开挖50cm深、60cm宽的水沟。田埂和滩地埂上建防逃设施。埋入土中10cm,高出地面50cm,飞檐20cm,每隔2m用一根竹杆撑住并固定上纲绳,进出口处安装防逃网。
(四)网箱
用0.2mm单丝织成目大10mm~15mm的聚乙烯网布,制成4m×2m×1m带盖网箱。上口边缘一侧开口,用铁夹或细绳扎紧,便于投饲和观察。箱内每平方米投入1.5kg~2.0kg轮叶黑藻或菹草、水花生等。网箱设置在离岸边较远、水深1.2m左右的池塘、河道、湖泊内。箱高1m,其中40cm在水中,呈交叉形棋盘式排列。箱距2m~3m,行距4m~5m,箱可移动,可随水位高低升降。
(五)网围
面积600平方米~3500平方米。网围结构由墙网、底敷网、石笼、毛竹桩等组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27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改良石岐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