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棘帆鳍鱼

中文名称五棘帆鳍鱼

拉丁名称Pentaceros japonicus Doderle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帆鳍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五棘帆鳍鱼属

拉丁属名Pentacero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背部甚隆起,头背部颅骨裸露,具辐射状骨质突起,口小,前位,体被中大栉鳞,颊部被细鳞,背鳍较高,11-13鳍棘12-15鳍条,臀鳍4-6鳍棘4-10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知识

帆鳍玛丽(珍珠玛丽)热带观赏鱼养殖方法


一、特征特性

帆鳍玛丽,别名珍珠玛丽,属脊索动物门、鱼纲、鳉形目、鳉鱼科,原产于墨西哥海岸略显咸性的水域和海水中,包括墨西哥湾,在美国加州南也有分布,是一种汽水鱼。鳉鱼科鱼类的共同特点就是背鳍体位相对靠后,此类鱼可以生活在水体的各层,但最喜欢也最适合在水体上层游动。帆鳍玛丽体型相对于其他花鳉鱼较大,耗氧量多,喜欢高含氧水域。和其他花鳉鱼不同的是,帆鳍玛丽具有独特的竖直背鳍,静止时像一架待拉的手风琴,折叠整齐,游动时缓缓张开像高高举起的帆随水流轻轻摆动,帆鳍玛丽之名由此而得。不论雌鱼还是雄鱼都有高帆,但雄鱼身体相对瘦长,体长4~6厘米,帆更高,臀鳍进化成棒状结构,带有生殖孔,用来与雌鱼完成体内受精。帆鳍玛丽品种繁多,各品种之间相互杂交又可以产生纷繁多样的后代,有的品种具有丝绒般光泽亮丽的皮肤,不可多得。不仅如此,玛丽还具有生长及繁殖周期短,子代不易退化,雌雄鱼观赏价值均较高,观赏期长等特点,非常适宜家庭养殖。

帆鳍玛丽性格活泼好动,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容易养殖,但生命周期较短(约两年)。幼年帆鳍玛丽喜群游,它们性格温顺,可以和大多数小型热带鱼混养,但不适合与中大型鱼混养,否则容易被吃掉。同种个体之间也不相互攻击,能和平共处。

二、养殖方法

1.设备要求

①鱼缸。以选用方形鱼缸为宜。拿规格40厘米30厘米30厘米的方形鱼缸来说,成年帆鳍玛丽的数目最好不要超过15尾,过多或过少均不宜。

②过滤系统。常见的过滤器有上滤、内滤、背滤、海绵气动式过滤器(俗称水妖精),外滤如滤桶。成鱼鱼缸一般自带上滤的滤槽等装置,插电即可使用,滤棉外置,便于更换。不论哪种过滤器,都要定时清洗,清洗时不要一次将所有滤材都清洗完。

③控温照明装置。帆鳍玛丽的生存温度范围相应较宽,但是最适宜的温度在26℃左右,控温装置只是在低于这个温度时使用。建议在秋季到来时提前将温度计置于鱼缸内并接上电源,春末撤离温度计的时间也要适当推后。

灯光的配置取决于鱼缸是否有水草,如果是裸缸,不种水草,则只需要满足基本的照明即可;如果鱼缸内有水草,考虑到水草对光线的需求,通常要求光的强度更大。

④水草底沙环境。有底沙水草的鱼缸,水环境更加稳定,底沙利于硝化细菌的培养,同时鱼便易于沉积,成为水草的肥料。水草选择叶片较厚的,以免被鱼当作食物吃掉。

⑤水质要求。喜欢弱碱性水(最喜pH值为7.2~7.6),适宜水温25~28℃,水的硬度以在20~35dGH范围内为佳,家庭用水经过适当晾晒后即可使用。

2.繁殖

①种鱼选择。在雌雄鱼可以分辨时按两性分开养殖。挑选体型较大、健美、活泼、背鳍高、色彩艳丽的作为种鱼,并保证宽阔的水域环境、适当的水温和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②繁殖。帆鳍玛丽的性成熟时间比其他花鳉鱼稍长,3个月以上方为成鱼,建议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好在4个月以上。成熟的雄鱼体长至少达到5厘米,性成熟后与雌鱼合缸,缸的长度应不小于40厘米,用前用2500倍左右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00倍的食盐水消毒(致富经:/)。按1∶3的比例搭配雌鱼和雄鱼,相互追逐交配后约40天可以产出仔鱼。临产前不久,再次将两者分开,雌鱼可放到事先准备好的40厘米左右宽的消过毒的繁殖缸中,水温28℃,缸底最好铺上一些水草如蜈蚣草。待仔鱼出生半天后,卵黄囊中的营养消耗完再投喂饲料。

③仔鱼护理。仔鱼期要多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可用剪刀将冻红虫剪碎投喂,也可将成鱼饲料用硬物磨碎投喂,但笔者推荐使用脱壳丰年虾卵。每天分5次,每次放入1粒米大小的脱壳卵。新生小玛丽使用的缸中水面不能太高,因为仔鱼没有足够的力气浮上水面进食,随着仔鱼的长大可逐渐升高水面。出生2个月属于稚鱼期,在此期间饵料蛋白质含量应尽量高些;2个月之后步入青年鱼期,饵料需要荤素搭配。

仔鱼鱼缸使用海绵气动式过滤器更为方便,溶氧要达到8毫克/升以上,增氧装置出的气泡不能太大。使用其他过滤设备时进水口要用丝袜包起来,防止仔鱼被吸入。

④母鱼产后护理。产完一批小鱼后,母鱼已经精疲力竭,为了保证其身体健康,应立即捞出,简单盐水浴10分钟后再单独饲养1周。单独饲养期间,应少量多次投喂冻红虫来补养身体。

3.饵料投喂帆鳍玛丽是杂食性鱼类,不择食,所有小型热带鱼能吃的饲料都可以,活饵如红虫、水蚤、丰年虾,干饵如薄片、颗粒、贴片。活体红虫含有大量细菌,容易致病,因此养殖者最好选用冷冻红虫或者干红虫。质量上乘的薄片和颗粒饲料的配方也很全面,多种饲料应轮换投喂。一天的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左右。尽量分成2次或3次投料,因其喜欢素食,可以混入含藻类成分较多的饵料。

4.疾病预防常见的因温差变化而导致的鱼病是白点病,即小瓜虫病,该病在鱼的任何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应注意及时预防。

(作者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中邮编:545006)

帆蜥鱼


中文名称帆蜥鱼

拉丁名称Alepisaurus ferox Lowe

英文名称Lancet fish

异名玻璃鱼、长吻旗枪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帆蜥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帆蜥鱼属

拉丁属名Alepisa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西、中沙群岛海区,海南岛东南部外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头侧扁,尖突。眼大,口大,口裂延伸至眼后,几达前鳃盖骨;下颌稍突出,并有一列小孔。尾柄狭小而侧扁,两侧各有一脂质突起。牙尖利,但参并不齐,全部齿尖倒向后部。体光滑无鳞,皮很薄,侧线明显,前部位较高,后部成直线向尾部延伸。背鳍长而高,起点于鳃孔上方,延伸到臀鳍起点上方,鳍条可埋于背沟之中;脂鳍中等大;胸鳍侧下位,矛状;腹鳍小;尾鳍深叉形,上叶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体背蓝青色,体侧与腹部银灰色,有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帆蜥鱼通常栖息在大洋深海的1 000-3 000米水层,亦有少数可进入200米以浅的海域。和许多中层鱼类一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性,白天蛰伏深海,晚间上升到近表层。帆蜥鱼常喜在寒暖流相交汇的峰面处逗留。

丝帆鱼


中文名称丝帆鱼


拉丁名称Nematistius pectoralis Gi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丝帆鱼属

拉丁属名Nemat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太平洋热带,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小圆鳞,侧线鳞119-130,无棱鳞。第1背鳍具7枚亟长的鳍棘,第2背鳍具1鳍棘26-28鳍条,二鳍基部不相连,臀鳍具3鳍棘15-17鳍条。胸鳍甚长,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具1鳍棘5鳍条,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鳔经枕骨大孔伸入头骨而与内耳发生联系,可能借以增加听觉灵敏度,椎骨10+14。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鱼类。

甲棘鱼


中文名称 甲棘鱼
拉丁名称 Indostomus paradoxus prashad et mukerj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刺鱼目
拉丁目名 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 甲刺鱼科
拉丁科名 Indostomidae
中文属名 甲棘鱼属
拉丁属名 Indosto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尾柄细长,头较小,吻部延长似管状,眼小,体被骨甲。口小,上颌不能伸缩,鳃盖骨后缘有6枚棘刺,无肋骨,鳃或多或少呈簇状丛,无后匙骨和后翼骨。背鳍前方有5~6游离的棘,6鳍条,臀鳍无棘,有6鳍条,位置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位于体之中部,胸鳍23,腹鳍4,亚胸位,无鳍棘,尾鳍圆形,头每侧1个鼻孔,鳃盖条5,脊椎骨21,鳔存在,无鳔管。

背棘鱼


中文名称 背棘鱼
拉丁名称 Notacanthus abbotti
英文名称 bigsnout spiny ee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 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 背棘鱼科
拉丁科名 Notacanthidae
中文属名 背棘鱼属
拉丁属名 Not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鳗形,侧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头中大,侧扁。吻端圆,显著突出。眼圆形。口小,下位,横裂,每侧口角处具一尖棘,多少隐于唇褶中。上颌仅由前颌骨组成,齿细小,排列紧密;上颌齿一行,扁薄;下颌和腭骨齿1~2行。舌中大,游离。鳞孔宽大,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背鳍由一行游离短棘(6~40棘)和不明显鳍条组成,或无鳍条。臀鳍基底长,前部为游离棘,后部为鳍条,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基部肉质。腹鳍腹位,常有皮膜相连。尾鳍不明显。
一般特征与科同。背鳍棘6~15。全长335.2~335.8mm,在东海深海水深780~979M处捕获。

另据《台湾鱼类资料库》记载:

体延长,如鳗形,偏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吻端圆,显著突出。口小,下位;齿细小。体被小圆鳞。背鳍仅具分离之硬棘,共XII-XIII;臀鳍基底长,前部为分离棘,共XVII-XXII,后部软条与尾鳍相连;腹鳍小,具鳍条III-IV+6。体一致为白色而略带暗色素斑。

棘红娘鱼


中文名称棘红娘鱼

拉丁名称Lepidotrigla grandis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鮋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鲂鮄科

拉丁科名Triglidae

中文属名红娘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trig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南部,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棘红娘鱼的胸鳍明显比其他种类的红娘鱼长,而且色彩绚丽,姿态优美。其胸鳍的后端可达第2背鳍后半部的下方。在胸鳍里面的下半部有一个很大的黑斑,黑斑上方蓝、紫、黄相间的波状纹,游动起来恰似蝴蝶的一对翅膀。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深90-115米的沙底及有贝壳混杂的沙底,吃底生小动物等。身长可达 15-20厘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短须粒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