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羽深巨口鱼

中文名称长羽深巨口鱼

拉丁名称Bathophilus longipinnis (Pappenheim)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深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Bathoph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各大洋均有分布,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中等延长,颏须长或中长,末端无树枝状或球状构造,左右腹鳍的基底相距较远,位于体侧下部,胸、腹鳍均较长大,尾鳍叉形,体上有许多发光器,犁骨无齿。背鳍13-14鳍条,臀鳍12-14鳍条,胸鳍6-9鳍条,腹鳍8-13鳍条,下腹发光器共36-39,下侧发光器共23-25,脊椎骨40-44。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知识

长吻鱼


[学名]: Macrorhamphosus scolopax
[资源名称]: 长吻鱼
[外文名]: Longspine snipefish、egret-pipe
[别名]: 日本长吻鱼 Macrorhamphos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Ⅷ-12,臀鳍19~20,胸鳍15,腹鳍5,尾鳍7~8+9+7~8。鳃耙4~6+11~13。 体长为体高3.9~4.2倍,为头长2.1~2.2倍。头长为吻长1.4~1.5倍,为上颌长1.8~2.0倍,为眼径5.8~6.9倍,为眼间隔6.0~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0~1.5倍。 体侧扁,长圆形。头尖而长。吻长管状。眼较大,上侧位。眼间隔稍圆凸,其宽稍小于眼径。鼻孔2个,紧接,均位于眼前方。小,位于吻端。上颌骨后部宽。无牙。鳃孔大,向前达眼前缘下方,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栉状。鳃盖条骨4。 头、体密被小鳞,鳞面具多条纵棱,后缘锯齿状。眼球表面上下及后缘具多行小鳞。尾鳍被鳞。头;体有骨质棱板多条,前鳃盖骨边缘1条;眼上方和前方各土条,向前延伸;胸鳍上方有2条纵棱,具间有3条斜行横棱。腹面白峡部至肛门有1行骨板。 背鳍2个,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由几枚游离小棘相连,均位于体后部。第一背鳍起点至鳃孔后缘距离大于第一背鳍起点至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离。第一背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头长为其长1.6~1.9倍,其后侧缘下半部各有1行向上小棘,后方各鳍棘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第九~十鳍条上方,基底短。臀鳍基底长。胸鳍中侧位,最上方鳍条短小。腹鳍小,腹位,基底完全在背鳍前方,两腹鳍紧靠,纳于腹中线的腹沟内,鳍端达腹鳍和肛门中间。尾鳍后缘凹入,尾鳍前副鳍条发达,尾鳍中部鳍条鳍端宽扁。背鳍、臀鳍、胸鳍、尾鳍及腹鳍第一鳍条均不分枝。 生活时体红色,腹侧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太平洋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及印度洋和大西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在大陆棚上,发现在海底与中层水域之间,在沙子之上。 稚鱼发现于海洋表面水域了; 成鱼通常接近底部生活。群居的。 稚鱼主要捕食大洋性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地桡脚类的动物, 成鱼吃底栖无脊椎动物.

镊口鱼


中文名称镊口鱼


拉丁名称Forcipiger longirostris (Broussonet)

异名黑镊口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镊口鱼属

拉丁属名Forcipig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至太平洋,向东直至墨西哥西岸,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甚侧扁而高。吻延长呈管状,向前突出,口小,前位,口裂平直,颌齿甚小而尖,密生在两颌前部。体被细小弱栉鳞,侧线完全,延伸至尾鳍基。背鳍11-13鳍棘。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背鱼


中文名称长背鱼

拉丁名称Pterothrissus gissu Hilgenaorf

英文名称longback fish, deepsea bon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长背鱼科

拉丁科名Pterothrissidae

中文属名长背鱼属

拉丁属名Pterothris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海,日本 北海道函馆以南各海区以及东海较深海区。

形态特征
长背鱼体延长,腹部圆。头狭长,裸露,粘液管很发达。吻尖突眼大。口小下位,上颌缘仅由前颌骨组成。辅上颌骨1块,唇厚,上下颌各具1行小齿,犁骨和腭骨无齿,侧线鳞85-112。背鳍基很延长,鳍条55-65,鳃盖条6,椎骨约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麦穗鱼


中文名称 长麦穗鱼
拉丁名称 Pseudorasbora elongata Wu
英文名称 Slender top-mouth gudgeon
地方名称 笔杆鱼、墨笔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麦穗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rasbora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2;腹鳍Ⅰ~7。鳃耙8。下咽齿5~5。侧线鳞44[5.5/(4~V)]45;背鳍前鳞16~17;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5~5.2(平均4.8)倍;为头长的4.5~4.7(4.6)倍;为尾柄长的4.5一5.0(4.7)倍;为尾柄高的8.2~9.7(8.8)倍。头长为吻长的2.4~2.5(2.4)倍2为眼径的4.5~4.8(4.7)倍;为眼间距的2.5~2.8(2.7)倍;为尾柄长的1.0~1.1(1.0)倍;为尾柄高1.8~2.0(1.9)倍。

体极修长,呈圆筒形,尾柄高,略侧扁。头长而尖,上下平扁,头高与头宽几相等。吻及平扁,前端尖细,吻甚长,眼后头长约与眼间距等长。口小,上位,下颌向前突出,口裂几呈垂直,上颌后端不达鼻孔前缘。无须。鼻孔小,至眼的距寓近于至吻端的距离。眼大,几乎占据头侧面中间的大部分位置。眼间宽阔且平,眼间宽度远超过眼径。鳃耙稀疏。下因齿稍侧扁,末端呈钩状。侧线平直,横贯体侧中轴。

背鳍短小,无硬刺,后缘圆弧形,其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间距离的中点。胸、腹、臀鳍均甚短小。胸鳍末端圆,长度不达或刚达自其起点至腹鳍基间距离之半;膀鳍起点略前于背鳍起点,至胸鳍基与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相等;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上下叶末端尖。肛门位置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十40。鳔2室,前室小,壁较厚,但不为膜囊包被。后室壁薄,末端尖细,为方室长的2.O倍左右。肠粗短,不及体长,约为体长的0.7倍左右。腹膜白色,上具小黑点。

体呈银灰色,略带黑。体侧中轴自吻端至尾鳍分叉之处具有1条较宽的黑条纹,其宽度约与3个鳞片(包合侧线及侧线上下各1行鳞片)的宽度相当,在体侧两条宽条纹之间29条纵行的细条纹,自头后至尾鳍基部。各鳍略呈透明,在背、尾鳍上具少量零星的小黑点,尾鳍中央分叉处的鳍条上也有黑斑。

生活习性 通常喜栖息于水草丛中。太湖地区的麦穗鱼,1龄鱼即达性成熟。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为4~6月份。卵椭圆形,具粘性。卵粒密集地粘附于竹桩、木桩及其它附着物上,排列整齐。在并列的数排卵粒中发育期常不一致,可能产卵是断续进行的。在孵化期,雄鱼常有守护习性。在水温22.5~24.5℃左右时,约经3天胚胎即可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4.4~4.6毫米,具有36对肌节。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挠足类和枝角类最多,在太湖可占食物总量的90%;其次为藻类和水草,也吃昆虫。

鲸口鱼


中文名称 鲸口鱼
拉丁名称 Cetomimus indagator Rofe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鲸头鱼目
拉丁目名 Cetomimiformes
中文科名 鲸口鱼科
拉丁科名 Cetomimidae
中文属名 鲸口鱼属
拉丁属名 Cetomi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大,口甚大,前位,口裂远超过眼的后缘,眼极小,皮肤疏松,无鳞,头部侧线管孔明显,体上则有很大的管孔,肛门及背、臀鳍基部有发光器官。无腹肋,背、臀鳍位于体之后部,相对,无鳍棘,有13~35鳍条,无腹鳍。脊椎骨39~58。生活时褐色或橙色,上下颌及各鳍为橙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菱齿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