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谷种鸭坦布苏病的防治

一、 鸭场发病情况

2011年8月某樱桃谷种鸭场鸭群开始发病,该场饲养3批次种鸭,其中有10周龄左右育成期种鸭、35周龄左右产蛋期种鸭、60周龄左右产蛋期种鸭。鸭场技术人员采取一些抗菌素和抗病毒药治疗,同时将病料送往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实验室诊断,结果为感染鸭坦布苏病毒。(一)10周龄左右育成期种鸭公鸭先发病,3天以后母鸭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喙部发绀、精神沉郁,5天后病重鸭开始死亡,总体死亡率低于5%。(二)产蛋期种鸭35周龄左右产蛋期种鸭先发病,1周后60周龄左右产蛋期种鸭发病且影响更严重。主要症状:3~7天采食量下降50%,产蛋率从90%下降到10%,有几栏甚至休产,病鸭体温升高、饮水增加,发病3天后拉黄绿色稀便,产蛋下降后蛋壳质量不变(这点与其他类似病引起的畸形蛋、薄壳蛋、破壳蛋,蛋壳表面粗糙等症状不同),种蛋受精率下降10%,病鸭死亡率15%左右。二、 剖检症状及分析对病死鸭进行剖检:60%鸭心肌如水煮样,心内、外膜出血;胰脏有坏死点,甚至液化性坏死;30%肝脏有坏死点、出血,个别有结节;部分脾脏肿大、坏死;部分输卵管内有白色分泌物,卵泡基本都出血、坏死;90%肺脏正常,食道、泄殖腔没有病变。根据临床和剖检症状初步判断为一种类似副粘病毒、禽流感等病的病毒病,因此采集肝脏、输卵管内容物等病料往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实验室送检。三、 实验窒诊断(一)病毒分离无菌操作取肝、输卵管内容物等病料,接种到普通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及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结果未见有细菌生长;将病料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对分离到的病毒利用PCR试验来区分鸭副粘病毒病、禽流感等病毒。(二)血清学检查随机抽取20份血清样本进行坦布苏病毒的HI试验,结果全部阳性。(三)诊断根据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及血清学检查,确诊该樱桃谷种鸭群发生的是鸭坦布苏病毒病。四、 预防与治疗(一)早发现,早治疗。因本病鸭群发病迅速且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故一般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从而影响种鸭生产性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导致产蛋量不易恢复,因此在病变早期发现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生产性能的恢复。同时本病为病毒性传染病,应侧重预防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疫病流行期间做好封栋、封场工作。(二)药物治疗。首先对鸭群作必要的对症治疗,治疗实践证明用黄芪多糖配合头孢类药物,同时饲喂多维、葡萄糖等营养类药物帮助恢复。一般发病后治疗1周左右采食量逐渐开始恢复,2周后死亡基本控制,3周左右产蛋逐渐开始恢复,再经过1个月种鸭群生产性能恢复到较好水平,但仍不能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三)疫苗接种。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疫苗,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生产使用自家灭活苗,从幼龄期起,坚持用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接种。15~20日龄皮下接种,注射0.5毫升/羽;产蛋前1个月接种1次,肌注1~1.5毫升/羽;一般在每年春末、冬初各接种1次,1.0~1.5毫升/羽。

相关阅读

樱桃谷肉鸭的夏季养殖技术


夏季的特殊环境条件会对肉鸭的生长、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实现一年四季的均衡生产,养殖场(户)须搞好樱桃谷肉鸭的夏季饲养管理,消除恶劣气候对肉鸭健康的影响,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特殊的养殖品种

当前,我国的肉鸭养殖对象以樱桃谷肉鸭品种为主。这个由北京鸭杂交,经英国樱桃谷农场培育的品种,性情温驯,不善飞翔,易合群,好调教,便于大群管理,很少发生疫病;既耐寒又比较耐热,可以水养也能旱牧,无论湖沼、平原、丘陵或山区、坡地、竹林、房前屋后均可饲养。实践证明,樱桃谷肉鸭完全能适应我国的气候环境,并能创造优异的生产效益。但由于樱桃谷肉鸭体形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高,以及特殊的生理特性,如无汗腺、皮下脂肪厚、全身被覆羽毛等,如果受到养殖水平的制约,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养殖风险。

2特殊的生活环境

夏季高温高湿、蚊蝇孳生,会对樱桃谷肉鸭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樱桃谷肉鸭在高温环境中散热受到限制,中暑时有发生。很多肉鸭饲养人员,因为对樱桃谷肉鸭的生理特点认识不多,疫病防控意识差,不免疫、不消毒,任由蚊蝇繁衍孳生,往往暴发和流行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流感等各种疾病。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樱桃谷肉鸭的生产性能和存活率,并最终影响肉鸭的养殖效益。

3特殊的管理技术

3.1采取多种措施,做好防暑降温

3.1.1合理建造鸭舍

樱桃谷肉鸭鸭舍建造应选择绿化率高、通风良好的地方;大棚南北朝向,并留足棚间距离;根据跨度决定鸭舍的高度,最低处不少于1.5米:采用在运动场搭设凉棚、种植藤类植物、舍顶覆盖秸秆作物等方法减少阳光对鸭舍的辐射。

3.1.2降低饲养密度

通过减少进雏量和增加饲养面积,适当降低夏季肉鸭的饲养密度。

3.1.3关注环境变化

经常观测实时温度和湿度,尤其在每天早晚和下雨前后,结合肉鸭的活动表现,及时调整温度和湿度,避免棚内温度超过33℃、湿度高于85%;注意保持棚内地面的干燥,尤其是梅雨季节,要加大通风,勤换垫料,防止鸭舍湿度过高;当自然通风已无法降低棚内温度时,就应使用降温设备进行舍顶喷水、纵向通风等。

3.1.4经常带鸭消毒

夏季,尤其是中午到下午的这段时间内,通过每天一次的带鸭喷雾消毒,不仅能有效预防疾病,还能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但要注意喷雾的方法和用量,防止人为增加鸭舍内的环境湿度。

3.1.5其他管理

樱桃谷肉鸭在运输、转群或接种时,尽量选择于早晚天气凉爽时进行;打扫卫生或喂料时避免动静过大。

3.2调整饲喂方式,加强饲养管理

3.2.1改变饲喂时间

由于白天炎热,鸭采食量很少,应尽量在早晨天气凉爽饲喂,下午推迟饲喂时间,可保证肉鸭达到正常的采食量。另外下午4点以后,虽然舍内较为凉爽,但白天受高温影响的鸭群显得疲劳贪睡,此时要适当增加夜间光照强度,加强夜间饲喂。

3.2.2增加凉水供应

尽量供给清洁的常流水或地下水,现取现用;也可采用凉水拌料.现拌现喂。在饲喂时应少喂勤添,每次拌料不要太多,防止变质。

3.2.3保证饮水面积

饮水槽要有足够的槽位,防止肉鸭为争抢饮水位置而增加机体产热;槽内水的深度以能淹没鸭鼻孔为准,千万不能出现断水,尤其要注意夜间的供水。

3.2.4补充青绿饲料

夏季可给樱桃谷肉鸭增喂一些青绿饲料,如青菜、瓜类等新鲜蔬菜,也可从水中打捞无污染的浮萍、水草等,既能增加肉鸭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人量,又能有效预防肉鸭热应激。

3.2.5调整营养水平

夏季饲料应适当降低能量水平,提高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含量。另外,增加蛋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减轻高温对鸭的不良影响。

3.2.6注意饲料贮存

夏季应减少每次从公司购回的饲料,以一周以内用完为宜。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将饲料(包括兽药)转移于干燥阴凉处存放,防止发霉变质。

3.3搞好环境卫生,严格预防疾病

3.3.1搞好日常消毒

保持樱桃谷肉鸭圈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坚持每周清扫消毒3次以上;加强消毒池的管理,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保持饮水清洁,经常清洗水槽。

3.3.2投放预防用药

定期投放广谱抗菌药,必要时可增喂杆菌肽锌、阿司匹林、碳酸氢钠等抗热应激药品,以及牛石膏、藿香、远志等具有散热祛暑、安神镇静的中草药;遇到酷暑、天气骤变、换料、接种等特殊时候,在每于克饲料中添加100毫克VC和50毫克VE,能很好地防止应激给肉鸭造成的不良后果;在肉鸭的饲料或饮水中补充钾、钠等无机盐,有利于维持鸭体内电解质平衡,在夏季可经常给鸭饲喂电解多维。

3.3.3及时清理鸭舍,做好灭蝇工作

及时更换樱桃谷肉鸭鸭棚内垫料,尽可能缩短清粪间隔时间,防止病菌繁衍孳生及粪便发酵分解产生有害气体。维修疏通排水系统,确保运动场、鸭舍无污水,在夏季雨后,要在第一时间将蓄积的雨水清扫排净,防止鸭群嬉戏或饮用混有污物的雨水。用捕捉器、除虫剂定期消灭鸭棚四周和粪池、粪沟的蚊蝇,预防疾病传播。

樱桃谷鸭父母代种鸭免疫接种保健技术


一、强化免疫接种

樱桃谷鸭易发疾病较多,一旦发病,就会造成较大损失。大部分疫病可通过接种疫苗来进行防控,如鸭瘟、禽霍乱、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加强免疫接种,增强机体特导性抗病能力。在种鸭免疫接种过程中,关键是要减少免疫应激、避免免疫失败,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科学免疫。根据本场的既往病史和养殖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对免疫效果差的疫苗要多次加强免疫,以确保获得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抗体水平。对于多日龄多批次混养的鸭场,要加强以禽流感为免疫重点的疫病防控,必须强化对多种型号禽流感的免疫接种工作,确保产蛋期禽流感抗体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2.加强抗体监测。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如疫苗质量及保存条件、免疫操作、种鸭健康状况等,只有通过抗体监测才能科学评估免疫效果,对免疫不达标的种鸭应及时进行补免。

3.完善台账记录。做好养殖场的养殖台账记录,将生产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遇到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备遇到问题查找原因和在生产周期结束后进行总结。

二、强化种鸭保健

气候突变、免疫接种、饲料更换等外部因素,很容易造成鸭群出现应激反应。应激反应会使鸭群采食量减少、免疫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使鸭群的易感性增强。为降低应激反应的影响,须做到以下几点:

1.添加免疫增强剂。在鸭群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寡聚糖、黄芪多糖、维生素C、-葡聚糖、左旋咪唑等免疫增强剂,可直接或间接提高鸭群的免疫水平;或通过增殖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提高鸭群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机体产生免疫抗体的水平。

2.加强应激驯化。在不同的饲养阶段,有计划地对鸭群进行低强度应激刺激,提高鸭群的抗应激能力,从而增强鸭群非特异性抗病能力。

3.确保营养全面。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和硒、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影响鸭群的免疫力,因而在不同的饲养阶段,供给鸭群充足全面的营养,使鸭群处于健康状态,是确保鸭群免疫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加强高产期疫病防治

产蛋期是种鸭养殖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好坏。由于种鸭在高产期使用高能饲料,营养转化快、消耗大,鸭群容易疲劳,抗病、抗应激能力下降,易发病。鸭高产期易发病,需从多个方面进行防控。

1.减少应激。加强饲养管理,确保营养充足,尽量保持鸭群处于平稳、良好的生产环境中;同时,使用寡聚糖、黄芪多糖、巴尔麦氏等能提高免疫力的添加剂。

2.降低脂肪肝发生率。种鸭在产蛋中后期,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症状,主要是因为生产鸭群使用玉米等高能量饲料较多,肝脏负荷大。可根据种鸭长期使用高能量日粮的特点,通过在日粮中添加胆碱、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来避免或减轻本病的危害。

3.减少霉菌毒素中毒。水禽养殖场所空气湿度大,如果饲料保存不当很容易发霉。霉菌及其毒素会直接或间接导致鸭群发病,影响其生殖系统发育。对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例,如鸭霉菌性肺炎,很容易进行诊断和治疗;但养殖户较易忽视霉菌毒素引起的鸭群亚健康状态。低水平的霉菌毒素能损伤鸭的生殖系统、降低免疫效果、诱发各种疾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使用酵母细胞壁多糖、黏土、硅铝酸盐以及市场上商品化的脱霉制剂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4.谨防黄病毒感染。前两年国内出现的鸭黄病毒感染,对种鸭养殖是个重大打击,该病主要引起种鸭、蛋鸭产蛋率大幅下降,甚至绝产;剖检病变以卵泡出血、坏死、变性为主,其他无明显变化。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应采取封闭饲养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对发病鸭群使用鸭疫快克、黄芪多糖等药物,可缩短发病时间,加快鸭群恢复生产。

(江苏省吴江市畜牧兽医站钱根林彭会建朱国良邮编:215200)

牛“布病”的诊疗与防治思路


布鲁氏菌并急性或者慢性人畜共同患病,简称布病。容易受到感染的动物种类有很多种,当中以牛、猪以及羊最为容易感染。其通常对动物生殖系统进行侵害,导致流产、不育、胎膜发炎以及睾丸炎等的。本文笔者就根据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以及病变等,提出诊疗以及防治措施,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导致的一种人畜共同患有传染病,人类感染这种疾病以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然而家畜感染以后会出现不育以及流产等,公牛会出现关节炎以及睾丸炎,使配种能力明显下降,对畜牧业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母牛流产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其大部分出现在怀孕5-8个月。本文笔者就根据牛布病的相关症状,采取相对应的诊疗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一、症状和病理变化

这种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4天-6个月。大部分患畜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牛感染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流产,流产可以出现在妊娠的任何阶段,一般出现在妊娠以后的6-8个月。流产胎儿大部分为死胎,有的时候也会产下弱小牛犊。感染这种疾病的妊娠母牛在流产之前会有分娩征兆,乳房和阴唇肿胀明显,阴道黏膜当中出现红色结节,阴道当中有灰色或者灰白色黏液。流产以后通常出现子宫内膜炎以及胎衣滞留,会在7-14天当中从阴门当中排出红褐色分泌物。有的母牛由于子宫积脓长时间不愈进而造成不孕。公牛感染这种疾病以后会出现睾丸炎以及附睾炎。除了上述主要症状以外,有的时候出现轻度乳房炎,个别公牛会出现关节炎。剖检可以发现胎衣加厚,同时伴有出血点,呈现黄色胶样浸润,表面有脓液以及纤维蛋白。公牛在患病的时候,会出现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以及附睾炎。

二、临床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当代流行病学调查,妊娠母牛出现流产,尤其是第一胎流产的比较多,同时出现胎衣滞留、不孕以及子宫内膜炎。公牛会出现附睾炎、睾丸炎以及不育,同时还要胎衣以及胎儿病理变化等可以初步诊断为这种疾病。

2.实验室诊断

2.1病原学检查

采集流产胎儿阴道分泌物、胎衣以及乳汁等相关涂片,并给予柯氏染色。其方法为:把涂片在火焰之上固定,加入沙黄液(0.5%),同时加热一直到有气泡出现,2-3分钟左右,用水清洗以后,再加入孔雀绿液(0.5%),复染40-50秒,水洗、晾干以及镜检。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布氏杆菌呈现红色,其他相关细菌和细胞呈现绿色。布氏杆菌大多数在细胞当中,集结成团,少部分在细胞以外。

2.2分离培养

布鲁氏菌属于需氧菌的一种,对于营养需求非常严格,初代分离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在包含血清和肝汤等相关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当中才可以生长。可以选用基础的培养基,例如,血琼脂基础当中加入牛血清(2%-5%),或加入甘油葡萄糖琼脂以及清葡萄糖琼脂等。这种细菌生长较为缓慢,通常需要一周或者更长时间才可以生长出肉眼能够看见的菌落。这种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由于种类不同而不同。通常可以对葡萄糖进行分解,进而形成少量酸,不能对甘露糖进行分解,不能形成靛基质,不能将明胶给予液化。VP试验以及MR试验全部呈现阴性。部分菌型可以将尿素进行分解以及形成硫化氢。

2.3血清学试验

其主要方法为:采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以及试管凝集试验,后者判定凝集效价1:50为可疑;1:100以上可以判定阳性。

三、治疗措施

由于流产以后继发子宫内膜炎首先采取呋喃西林溶液(0.02%)对子宫以及阴道进行彻底冲洗,每日两次,一共连续使用五天,当阴道没有分泌物流出以后改用高锰酸钾(1%)对子宫以及阴道进行彻底冲洗。每日两次,一共连续使用四天,进而对子宫以及阴道分泌物的排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多加以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采取口服补充液盐,进而使病牛体质明显增强;(3)160万青霉素六支,100万链霉素四支,采取肌注方式,每日两次,进而对继发感染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4)中药治疗方法:当归、川芎、白芍、白术、党参、艾叶、阿胶、熟地、砂仁、枳壳、黄芪、香附、芥穗以及甘草,它们依次为32g、32g、32g、30g、30g、30g、32g、32g、16g、16g、33g、33g、33g、17g。将以上药物研制成为粉末,采用鲜生姜35g为药引,以开水进行冲烫,候温1次灌服,每日一副药剂,连续服用五天;(5)对患牛的流产物、分泌物、胎衣等采取氢氧化钠(3%)给予全面消毒,同时进行无公害处理。对污染的牛圈、地面、排泄物以及用具等相关物品采取百毒杀按照1:250的浓度给予全面消毒,每日消毒两次,连续消毒三天,将传染源彻底杀灭。

四、防治思路构建

1.定期检疫

在没有这种疾病流行的地区,每年最少采取一次检疫,引进牛的时候需要隔离观察两个月,在这个期间采取两次血清学检查,全部呈现阴性才可以进入到牛群当中,阳性牛要马上淘汰。疫区每年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对牛只分别给予一次检疫,接种过疫苗的牛在免疫以后1-3年当中进行检疫,呈现阳性牛,应该立即淘汰或者采取无公害化处理。

2.定期接种疫苗

选取牛19号布鲁氏菌苗给予免疫接种。

3.培育健康畜群

牛场可以采取健康公牛的精液进行人工受精,牛犊出生以后食用母乳3-5天以后送入到隔离舍,喂养健康乳或者消毒乳,六个月以后做间隔为5-6周的两次检疫,呈现阴性的牛可以送入到假定健康牛群,呈现阳性的牛送入到病牛群当中,进而才可以起到净化以及更新牛场的效果。假定健康牛群在12月当中要采取四次以上的检疫,没有阳性的牛才可以认定为健康牛群。

4.加强消毒措施

采取严格管理,经常消毒。对污染的牛群,采取试管凝集或者平板凝集反应给予检疫,出现阳性以及疑似反应的都要立即进行隔离。严禁和假定健康牛群相接触,对患牛污染的圈舍以及环境采取氢氧化钠(0.2%)、消毒灵(1%)以及石灰乳(10%)等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五、总结

牛布病属于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和家畜密切接触的饲养人员、兽医以及屠宰人员经常受到这种病菌的威胁。所以,在预防接种以及对患牛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做好相对应的防护工作,进而使养殖用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奶牛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防治


奶牛布氏杆菌病(简称奶牛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这两者都对奶牛养殖业危害极大,严重威胁到生产工人、奶牛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修文县自2004年4月开始引进300头奶牛进行饲养,奶牛数量已增到7000头左右。饲养奶牛解决了修文县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变了人畜争粮的状况,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好事;但是布病导致500多头奶牛被捕杀,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还感染了个别人,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将对奶牛布病和结核病防控介绍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与同行交流。
1引种要求
1.1须具备的条件
(1)供种方的选择:①有足够的供种能力;②不在布病疫区;③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④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⑤各种制度建全;⑥有各种制度的执行记录;⑦有法定检疫和检测报告。
(2)输出地的隔离条件:输出地有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的隔离场所。
(3)运输路线:选择不从城镇和疫区通过的线路。
(4)运输:途中要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要配备与运输数量相适宜的兽医押运。
(5)到达地:隔离场所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要求。
1.2牛只的选择
(1)外观:被毛光润,肢体皮肤无异常,外形符合该品种标准。
(2)年龄、胎龄:查阅档案,验齿摸胎与档案相符,达到所需要求。
(3)免疫:有免疫记录,且在有效期内,有近三月内的抗体检测合格报告。
(4)布病、结核检疫:布病、结核检疫呈阴性。
(5)临床检查:临床检查健康。
1.3产地隔离
在产地进行40d隔离,需要加强免疫的应在隔离的第一周内加强免疫,每天做好临床检查记录和生产记录,发现意外要及时按规定处理。
2运输
对准备调运的奶牛,技术人员在装运前一天要进行逐圈检查,及时挑出患病或有外伤的个体;运输前按规定报检,取得当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检疫合格证明,经临床检查健康方可装运,制定运输途中的补水、补料、防雨、防晒、防寒措施和巡查应急处理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根据路途和运输量从农牧及其相关部门抽调具有一定技术的运输管理人员,做好技术保障工作;运输前要检查运输车辆的动力、制动装置以及冷却循环系统,避免运输途中发生故障。
3到达地隔离
到达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40d,期间每天临床检查1次,搞好生产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隔离30d左右时进行抗体检测和结核、布病检疫,发现阳性牛只立即进行捕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免疫抗体检测不合格的要进行补免,隔离到期后,经临床检查健康后方能送达指定场饲养。
4搞好个人防护
对饲养员、屠工、畜产品加工人员等相关人员应加强布病和结核病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切实强化健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凡进入生产车间必须经过消毒并更换工作服、水鞋、戴口罩和手套,出场时更换工作服、换鞋并进行消毒,注意平时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旦发现饲养场工作人员患布病或结核病,要及时将其调离工作岗位并进行隔离治疗,严防人畜间相互传染。
5加强饲养管理
(1)消毒:制定生产区、生活区、圈舍、挤奶厅以及牛体、衣服、用具等的消毒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2)无害化处理:制定无害化处理制度,严格按制度执行。
(3)疫情报告:制定疫情报告制度,严格按制度报告疫情。
(4)免疫:制定免疫程序,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5)检疫:每年对牛只进行2次(半年1次)布病、结核病检疫,检出阳性牛只,一律捕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抗体检测:根据免疫实际对免疫抗体进行检测,在免疫抗体保护率下降后期进行补免。
(7)卫生:保持圈舍和牛体卫生。
(8)牛舍:注意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
(9)饮水:供给清洁饮用水,禁给污水和冰水。
(10)草料:给予柔软易消化的草料,禁喂冰冻、霉变草料。
6实例
修文县好一多谷堡、六桶奶牛养殖基地2009年从新西兰引进奶牛6000头,引种时严格检疫和隔离,到达目的地后严格按上述要求加强饲养管理,至今没有检出一例阳性布病和结核病牛只,同时也没有一例人员感染布病。

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流行和监测防治


牛的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奶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大促进了奶牛产业的发展,各地区奶牛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发病情况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这两种严重疫病的广泛流行,若不及时发现、处理、净化,会严重影响奶牛产业的发展,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流行和监测防治。

1、奶牛结核病

结核病是牛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尤其是奶牛,为了防止牛群中发生本病或疾病不断散播,奶牛场每年要定期用结核菌素对牛做变态反应试验,查出结核病牛,以杜绝传染。

奶牛100%进行结核病监测,每年进行1次监测(《2008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规定),而成年牛净化群每年春、秋两季(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12号)规定)。按照国家标准(GB/T18645-2002),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进行监测。初生犊牛,应于20日龄时进行第1次监测。我国现行的奶牛结核病检疫规程规定:用牛型做的结核菌素,在同一个时间内以皮内注射和点眼2种方法对同一头牛进行检测。每次检测还应重复1次。第一,先用卡尺测量牛颈一侧中部1/3处的皮肤厚度,并做记录;同时检查牛的双眼应无任何炎症表现,方可进行检测。第二,对测过厚度的皮肤,以0.2mL的结核菌素注入皮内。第三,小牛的注入部位在肩胛部。注入前也应先检测该处皮肤的厚度,并做记录1岁以下的小牛结核菌素的注入量为0.15ml.;3个月以上的小牛为0.ImL。第四,在皮内注入结核菌素的同时,将3~5滴的结核菌素滴人该牛的左眼内。第五,皮内注入结核菌素后于72和120h分别作2次观察和记录。眼内滴注结核菌素后,在3、6、9和24h进行观察和记录。

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家畜。必须引进奶牛时,新购进牛进场前应先隔离观察,待结核病检疫合格后方可人群。每年定期对牛群进行多次检疫,掌握牛群健康状况,确保奶牛结核病的早发现,一旦发现结核阳性牛,一律作淘汰处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做好防护,进行定期体检,防止人畜互相感染。

2、奶牛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临床特征是生殖系统受到侵害,母牛表现为流产和不孕,公牛表现为睾丸炎,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需要至少1年检疫1次,一经发现,即应淘汰。由于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养殖场内的人员管理。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由于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烹饪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尽量避免与饲养者无关的人员进入养殖舍内。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常发,而且能传染给人。

布氏杆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数分钟,最长4h即可杀死该菌。布氏杆菌对热非常敏感,湿热60℃15~30min即可杀死该菌。在0.1%新洁尔灭和2%来苏儿中可存活时间为30s和1~3min。布氏杆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系统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公牛与病母牛或病公牛与母牛配种,或在人工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以及人工输精使生殖道损伤而造成的感染发病尤为常见。人类主要是在缺乏消毒及防护条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畜,或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牛乳而感染,具有全身性感染和处于菌血症期的病畜,其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使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布病监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筛选检测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BPT)、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或补体结合试验(CFT)进行复核。有条件奶牛场可进行用补体结合试验复检确诊。

浅析鸭病的防治与监控


近几年来随着养鸭的发展和规模化、集约化养鸭的增多,鸭病已成为阻碍养鸭发展的重要因素。鸭病的种类繁多,疫病复杂,加之鸭的合群性强,流动性大,感染疫病的机会多,稍有不慎,极容易感染暴发流行性疫病,造成大批鸭死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筹建、设计、规划、布局养鸭场时,需要认真考虑鸭病的防治工作,从多方面保障鸭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鸭病的损失,降低养鸭成本,提高养鸭的效益,实现养鸭致富的目的。

鸭病的种类

规模化养鸭厂的鸭病种类较多,其发病原因也十分复杂,它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因体内外寄生虫侵袭引起的寄生虫病;因饲料配合不当、营养失调引起的营养代谢病以及某些有毒物质及用药配比不当、饲料霉变引起的中毒病;因机械损伤物质刺激引起的一些常见杂症。

鸭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凡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鸭体,在其体内定居增殖后引起鸭的病理变态,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疫病,称为传染病。鸭传染病的发生,首先是由病原体的入侵在体内定居,大量繁殖称为传染或感染。当鸭发生生理的、形态学异常变态出现病理变化和有临床症状时,就发生了传染病。如果因为入侵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少,致病力弱,机体有抵抗力,不出现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这称为隐性感染;相反,因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毒力强、繁殖数量多、机体抵抗力差,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炎症、出血等症状即为显性感染。在鸭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无论是隐性感染或是显性感染,它们都能从体内向体外排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都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扑灭传染源。鸭传染病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感染鸭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共同特征,能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疫病加以区别。

鸭传染病的发生根据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个阶段。潜伏期是指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潜伏期的长短因不同传染病而有所不同。前驱期是指疫病预兆阶段不表现明显的特征症状,仅出现一般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一般只有数小时至1-2d。明显期是指疫病发展到高峰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转归期是指疫病发展的后期,一般转归是有 2种可能:(1)疫病发展严重,日趋恶化、衰竭死亡;(2)由于机体得到及时的治疗,抗病力,免疫力增强,控制疫病发展,病情好转,症状逐渐消失,完全恢复健康。但有的鸭感染后虽然恢复健康,症状消失,但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带毒菌、排毒(菌),有的会留有后遗症。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鸭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鸭群的3个基本条件,是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若切断某一环节,流行过程就此而终止。传染源,即传染的来源,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鸭体中定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感染鸭。包括显性感染和隐性鸭,同时处在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鸭同样会带菌、排菌,不可忽视。传染源一般是通过粪,尿,鼻液、眼泪等分泌物向外排菌,污染环境、饲料、水、用具以及饲养人员、鸟类、鼠、昆虫等机械扩散蔓延而传播疫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带菌鸭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再侵入易感鸭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它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2种方式。对鸭来说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病很少,而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垫草、饮水、空气等媒介间接接触传播。在同代鸭或基本同代鸭之间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伤口等途径传播的称为水平传播或叫平行传播。通过被病原体感染的卵、输卵管经过蛋传播给孵出的下一代雏鸭的传播方式称为垂直传播或经蛋传播。易感鸭群是指鸭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引起发病的鸭群。鸭群中易感鸭越多,造成传染病的规模越大。易感性与鸭的品种、年龄、免疫状况、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有很大差别,如雏鸭对鸭病毒性肝炎易感,而成年鸭感染后不发病。因此采用免疫预防的方法,用某种疫苗接种来提高鸭群对某种鸭传染病的免疫力,来减少或消灭易感鸭群,以破坏或消灭传染病发生的! 个环节,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鸭的寄生虫病

鸭的寄生虫病是由鸭的体内、外寄生虫侵袭鸭体而引起的一种疫病。主要有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球虫等蠕虫及原虫,尤其是以吸虫为多,体外寄生虫比较少。鸭寄生虫的感染主要是经口感染和经皮肤、接触感染。经口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鸭吞食了被寄生虫感染具有侵袭力的虫卵、卵囊或者幼虫所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含有幼虫的中间宿主而造成的感染。经皮肤感染有2 种方式:(1)由吸血昆虫吸血时以接种的方式,将昆虫体内有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注入鸭体内;(2)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主动钻入鸭的皮肤内而造成感染,如鸭血吸虫接触感染。通过患病鸭与健康鸭之间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被污染的场地、垫草而感染一般多为鸭羽搔等体外寄生虫病。鸭的每一种寄生虫都有一定途径进入鸭体内或侵入体表,以吸取鸭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组织等形式掠夺鸭的营养并产生有毒物质,影响鸭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鸭尤其是小鸭的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降低鸭的抵抗力,严重时甚至引起鸭的死亡。

鸭的营养代谢与中毒病

鸭的营养代谢与中毒病是常见的 类非传染性疾病,在鸭的饲养过程中往往由于饲料配合不当或饲料单一,引起维生素A、B、D,甚至蛋白质缺乏,而发生营养障碍性疾病影响鸭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此外,由于饲料配比不当或用药物添加剂时配比不准、拌和不均匀,以及饲料霉变都能发生中毒性疾病。中毒病的发生多为突然出现,因而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对鸭饲料、饲养环境、饮水等作调查分析,做出初步诊断,在排出传染病可疑时,应迅速停喂原有饲料,更换饮水,并将可疑样品送有关部门作毒物分析检验,查出病因后采取相应对症防治措施抢救病鸭,挽回损失.

鸭病的综合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为了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必须加强鸭的饲养管理,首先必须保证鸭体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注意日粮的科学合理搭配,并根据不同品种鸭生产的需要调节日粮组合,有条件的场应尽量多给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保障鸭体生长需要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鸭的饲养管理方面,要经常对饲养人员进行鸭病防疫的宣传、培训,增强防疫知识,认真做好清洁卫生、消毒等工作,并应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免疫预防、定期驱虫等防疫卫生消毒制度。鸭场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防治疫病发生的重要技术措施,养鸭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鸭场或种鸭场都必须建立防疫消毒制度,其主要内容有:(1)严格禁止场外非工作人员及车辆进入生产区,一般情况应谢绝参观。(2)本场的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消毒,有条件的鸭场还应沐浴更衣。(3)鸭场内不得饲养与生产无关的禽、鸟、犬等动物,饲养人员及鸭场工作人员家庭不能养禽,不能到集贸市场购买或接触活鸭、水禽及其他禽类。(4)未经严格检疫不能从外地引进种鸭、种蛋,非经消毒的运输车辆、用品一律不能带入场内生产区。(5)种蛋孵化时应对孵化室、孵化器械、用具、育雏室反复消毒,出售雏鸭箱、饲料袋未经消毒不得重复使用。(6)鸭场周围应筑防疫墙,鸭场大门口,鸭舍门口应设立消毒池,生产区大门处应设更衣室,紫外线消毒室等卫生防疫设施。(7)采取有效的措施灭鼠、杀虫,防止野生水禽及飞鸟进入场内。(8)建立定期清扫鸭舍、鸭棚的消毒卫生制度,按时清扫消毒,确保鸭场环境、鸭舍、设施、用具、饲料、饮水的卫生。(9)放牧鸭放牧时应避免与场外水禽或野禽一起混群放牧,防止传入疾病。(10)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认真及时进行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预防疾病的发生。

坚持自孵自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养鸭场除新建或需要更换品种时必须到外地购进种蛋和种雏外,一般应在场内坚持自孵自养,从场外引进的种蛋、种雏鸭,为防止带入疫病必须对引进鸭场的疫情进行调查了解,并请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必要时进行抽样检验,防止因引种带入蛋源性疫病,引回种蛋需要单独孵化,孵出的雏鸭和引回的种雏都要隔离饲养观察3周,确定无传染病表现时方可混群饲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鸭场特别是规模化养鸭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不得将不同日龄的鸭混合在一起饲养。如果入舍时,同一批鸭雏的数量不足,用其他日龄的雏鸭补充时,其日龄最多不得相差1 周,不能连续不断的分2、3 批进舍,而必须是同时进舍,当雏鸭育成后出笼时应整栋鸭全部出完后,对所有的用具、鸭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空置1-2周后再进行第2批育雏。这种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大大减少鸭的疫病发生。因为不同日龄的鸭有不同易感易发的疫病,如果一栋鸭舍内饲养不同日龄的鸭,一些日龄较大的患病鸭或病愈鸭可能带菌传给易感的小龄的鸭,如此反复一批一批地感染下去使疫病长期在场内传播,造成经济损失。如果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雏鸭,而病愈鸭或感染30 日龄以上的大鸭不发病,但带毒,排毒,这批未离开鸭舍,而又进一批易感雏鸭在同一栋饲养,这批鸭就又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长期下去,场内的病毒性肝炎就无法得到控制或扑灭,如果采取全进全出饲养,又进行彻底消毒,空舍1-2(周再进雏鸭,就减少了感染机会,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因此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是预防疾病,提高雏鸭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防止鸭与野生水禽接触传播疫病野生水禽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储存宿主或传播媒介,如果经常与野生水禽在同一个水域放牧,或接触过野生水禽出没的水域,很容易感染疫病。因此要防止与野生水禽发生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另外,在户外喂鸭时,因残留的饲料和饲槽上的残留物,常引来野生水禽、鸟类,而易污染饲料、饮水,或与家鸭发生密切接触也极易传播疫病。因此,要加强清洁卫生和饲养场地的消毒,应尽量到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放牧,有条件的场应固定放牧水域。在户外饲喂的用具要随时收集清洗,采取多种方法避免与野生水禽发生接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规模化养鸭场,特别是种鸭场,要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除做好鸭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外,还要制定和实施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定期驱虫计划。免疫程序是指从雏鸭孵出开始到出售或淘汰为止,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危害鸭的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定出一定的计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法、剂量以及各种疫苗之间的配合,来确定每年疫苗接种的时间、次数、间隔时间等多种因素来制定,以期达到经济、省力和最佳的免疫效果。制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要从本场的实际出发,不好硬性照搬别场制定的程序。一旦确定了一个好的程序,就必须切实执行,不要无根据的随意变动,扰乱免疫程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场内鸭群的变化和场周围疫病流行动态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增、减免疫的种类或次数。所以,一个免疫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鸭场还应定期用药物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减轻寄生虫病的危害,驱虫时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低廉使用方便的药物。同时要根据驱虫对象选择合适的药物,注意防止选用单一药物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时一定要正确掌握剂量和投药次数,防止用药不当发生中毒死亡现象。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

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方法高温季节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放牧,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找有荫凉的地方休息,组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

解暑配方为淡竹叶10克、滑石15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5克、香薷15克煎水,供15日龄鸭饮用;也可用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香薷煎水饮服。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归属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病变剖检时特征性病变主要见于肝脏。肝稍肿大,色棕褐,散布许多针头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坏死小点;脾稍肿大,亦可见如肝脏的类似病变;肾苍白,有小点坏死出血;间或见胰腺水肿及小点状坏死,部分肺淤血、水肿。

防治迄今尚无特异性有效防治药物,在疫区以本地病鸭分离毒株研制成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良好。对患病早期番鸭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血清抗体进行治疗,结合使用多维、抗生素和中草药制剂,经实验室和现场应用,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腹泻

饲料引起的腹泻饲料保存不当易引起霉变,鸭吃了霉变的饲料就会发生腹泻。可在饲料中加入脱霉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进行预防;饲料中蛋白质过高,会加重鸭肾脏的负担,引起代谢紊乱,出现腹泻,治疗须及时通肾;钙、磷比例不当和维生素缺乏时也会引起鸭腹泻,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药物引起的腹泻多维用量过大时会引起鸭腹泻,要及时调整用量;对药物中毒引起的腹泻要保肝护肾,通肾利尿;对连续用药引起的腹泻,要调整肠道菌群,加入芽孢杆菌和益生素,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在用药过程中,要由低敏到高敏,由单一用药到用复方制剂,制定合理的用药程序,选用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兽药。

环境引起的腹泻夏季,由于高温天气使鸭饮水量加大导致肠道菌群减少、阴雨雷电的应激、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畅、防暑降温不良、室内氨味过大等都会引起鸭腹泻,所以在高温天气要做好鸭群的饲养管理,及时清粪,更换垫料,供给新鲜清洁饮水,同时需在其饲料中加入鱼肝油、维生素C等以减少应激。

疾病引起的腹泻细菌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有大肠杆菌病、浆膜炎、魏氏梭菌病等。治疗大肠杆菌病、白痢可选用氨苄西林、头孢拉啶、环丙沙星等;治疗浆膜炎和魏氏梭菌病,可选用利福平、磺胺二甲氧嘧啶、氟苯尼考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如鸭流感、副黏病毒病要从预防入手,7日龄时接种禽流感疫苗,14日龄接种新城疫疫苗。

规模化鸭场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鸭病是在养殖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鸭病的传染性比较强,一旦暴发,就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从而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防治鸭病的传染和促进鸭养殖业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改善措施,以实现养鸭的经济效益。
1规模化鸭场中鸭病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为了促进鸭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以及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和减少鸭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全面地掌握鸭病的种类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关于鸭病的种类一般有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类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
1.1传染性鸭病
传染性鸭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体内病毒增加,从而产生病变,最后形成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比较大、传播速度较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一般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传染前期、传染高峰期、扩散期。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无论是哪一种传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会将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介质传播,因此,在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严格防制,以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流行。此外,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传染病流行三素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鸭群,所以,要防止传染病流行从这三个方面去改善,即切断传染源、阻碍传播途径、分散易感鸭群等。
1.2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鸭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鸭的体内,有的寄生在鸭体表面,其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有绦虫、吸虫、棘头虫等。寄生虫主要经食用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鸭在吃食过程中将带有寄生虫的幼虫或害虫吃入而引起的感染;皮肤感染就是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在鸭体表面孵化或是昆虫将体内的寄生虫卵注入鸭的体内,其中常见的是吸血昆虫。寄生虫病会导致鸭的生理机能下降,造成营养不良现象。
1.3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症
营养代谢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不良或是人工饲养不当所造成的,一些养殖户在养鸭的过程中不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搭配,导致鸭食物中毒或是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
疾病的防治对鸭的生长繁殖和养殖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鸭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加强鸭病的预防。以下针对鸭病的防控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2.1加强对鸭舍日常卫生环境的管理
鸭舍是鸭生长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鸭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鸭舍的日常管理。鸭舍的卫生环境是导致鸭病产生的关键,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由此产生,因此,要确保鸭舍环境和卫生能够符合标准。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对鸭舍进行清理、打扫、消毒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确保舍内空气流通,以避免滋生病菌。在杀毒时要掌握好杀毒剂的搭配和剂量,对食槽和粪尿沟等要仔细进行杀毒。
2.2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
饲料是鸭获取营养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要注重对饲料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可增强鸭的抵抗力。在日常饲料的选择上,要结合鸭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在搭配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使用单一的饲料,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素、有机饲料等。此外还要注重鸭的放养管理,鸭在自由活动中极易接触到带细菌或寄生虫的食物,因此在日常放养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干净广阔的环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能够及时观察鸭的取食情况。
2.3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治解决方案
出现鸭病时,要及时找出鸭病的种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控方案就是为了降低鸭病的发生率,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鸭病造成的危害,避免病情的扩大和传染。当鸭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传染病时,要及时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还要及时隔离和处理病鸭;如果是寄生虫病,就需要及时对鸭进行消毒和治疗,必要时还要给鸭服用抗菌药物等。
3总结
规模化鸭场中的鸭病防控措施对于鸭的养殖和生产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应加强对鸭病的防治,全方位了解鸭病的种类和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李成贵,钱兴祥,李永敏,倪月琴,何根山,黄俊达,杨广发,郝涛,金燕丽.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6).
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05).
叶子清.规模化鸡场净化疫病的综合措施.畜禽业,2008(10).
郑之祥,杜乐新.规模化养鹅场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4).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 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侵害动物的生殖器官。引起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虽然布氏杆菌病主要流行于羊场、牛场,但猪场也要做好该病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和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1、病原特征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布氏杆菌属中的一些成员。该属有6个种,即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1]。每种又分为若干生物型,如羊有3个型,牛有9个型,猪有4个型。引起猪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是猪布氏杆菌,其他种的布氏杆菌,如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也可引起猪发病。布氏杆菌属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的球状杆菌或短杆菌,长0.6~1.5μm,宽0.5~0.7μm,多单个存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以改良的柯氏染色法或其他鉴别染色去染色之后,可表现出特殊的染色反应。各个种与生物型菌株之间,在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猪布氏杆菌在普通大气环境中能很好生长;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在初代分离培养时尚需5%~10%COz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宜pH值为6.6~7.O。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用肝汤、肝琼脂、胰蛋白胨肉汤或特别的布氏杆菌肉汤。此菌生长缓慢,初代培养常需5~10天,甚至20~30天,方有可见生长。在肝汤琼脂或胰蛋白胨琼脂上,菌落圆形,光滑、湿润、稍隆起、均质而中央常有细微颗粒;初无色透明,后逐渐浑浊而带灰白甚至灰黄色。该菌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上2~4个月,鲜乳中8天,肉食品中约2个月。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h。但其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min或70℃5min即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流行病学

母畜的易感性较公畜高;幼年家畜对该病的易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加,性成熟后变得极为易感。病畜或带菌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最危险的传染源是患病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污染环境和饮水。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及患病公畜的精液中均有布氏杆菌存在。布氏杆菌是可以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能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活和繁殖。有毒菌株的菌体外有蛋白外衣,保护其在细胞内生存并产生全身感染。这种能力可使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而长期存在。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实际上几乎可通过任何途径而传染。动物感染布氏杆菌病后都有一个菌血症阶段,但很快定位于其驻留组织和脏器(如胎盘、胎儿、胎衣、乳腺、淋巴结、睾丸、附睾、精囊等),并随时通过乳汁、精液排出体外。畜群一旦被感染,首先表现孕畜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左右。多数患畜只流产一次,流产二次者较少。所以,病畜群在流产高潮过后,流产率逐渐降低,甚至为O。但如不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传染源将长期存在,当畜群更新、病健畜混杂的情况下,将再度暴发流行。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除引起母畜的流产和公畜的睾丸炎外,很少引起死亡。

3、临床症状

猪布氏杆菌病的显著特征是流产,母猪多在怀孕后30~50天或80~110天流产。早期流产者,胎儿和胎衣常被母猪吞食,而不易发现。流产前常见有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产出死胎及体弱的仔猪,胎衣滞留情况不多见。有的可发生子宫内膜炎和阴道炎,以致不能怀孕。有的逐渐转入隐性,经交配受孕,第二次常可正常生产,极少见重复流产。种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两侧或单侧睾丸明显肿大、疼痛,并常波及精索及泌尿生殖道,如果睾丸由于炎症长期肿大,常形成睾丸和附睾的萎缩。猪的布氏杆菌病表现为关节炎症状,比牛、羊更为常见。据调查,病猪中出现明显跛行的约占41%。关节炎多发生于后肢,患部表现肿大、疼痛,运动受阻。较少见的症状还有患猪颌下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有病变时,还可能发生后躯或后肢麻痹。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乳房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有时有脓肿和灰黄色坏死灶。母猪流产后子宫黏膜常呈化脓性或卡他性炎症,并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结节。胎衣充血,绒毛膜水肿或杂有小出血点,有时覆有一层灰黄色渗出物。公猪的睾丸和附睾呈现化脓性——坏死性炎,后期病灶可被机化或钙化,睾丸继发萎缩。除此之外,精囊、前列腺与尿道球腺等都可发生与睾丸相同性质的炎症变化。猪布氏杆菌病还常在肝、肾、肺、脾与皮下组织等处发生脓肿,这一点与其他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不同。

5、诊断

鉴别诊断。猪布氏杆菌病的病性可根据病状及流行情况进行诊断。如果猪场多数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多头种公猪发生睾丸炎、关节炎,则应考虑布氏杆菌病的存在。但是,应注意与乙型脑炎、PRRS等相鉴别。其鉴别的主要方法是病原体的检出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因此,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可进行疫苗(如Ba-19苗)接种。

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平板快速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这是在实验室诊断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凝集价可达100万IU/mL者为阳性,50万IU/mL为可疑;如果猪群中没有一头达到100万IU/mL以上的,则50万IU/mL应为阴性。

6、发病后的扑灭措施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猪群一旦被感染,传染源将长期存在,当猪群更新时,带菌猪又可传染给健康猪,引起再度暴发流行。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学药物不易生效,故各养殖场对病猪和血清学反应阳性猪均不进行治疗,而采取严格隔离育肥,淘汰食用,以除后患的果断措施。门诊病猪可采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壮观霉素、链霉素或土霉素进行治疗,但应注意收效较慢。

7、预防措施

清净地区猪场的预防措施: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场)引进种猪;引进种猪时,对供方猪场的疫情要进行详细调查,确认无该病存在时方可购人。购入后,尚应在隔离情况下,进行检疫,确认健康无病时才能解除隔离,并群饲养。

受威胁地区猪场的预防措施:应切断与疫区的水源联系,积极有效地消灭吸血昆虫和鼠类,加强环境净化工作,以防止水源、昆虫和鼠类传人该病。对猪群应定期(一般为3个月)进行1次检疫,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病畜。同时还应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适用于猪的菌苗为布氏杆菌猪型2号(S2)弱毒活菌苗,可采取口服(饮水)免疫的方式应用于羊、猪和牛;注射免疫法仅适用于羊和猪。免疫期,绵羊为0.5~1年;山羊和猪均为1年。该苗对怀孕羊、猪、牛作口服免疫,不会引起流产。因为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血清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布氏杆菌,所以死菌苗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非常微弱,临床无应用价值。

疫区的防治措施:以“防止传播、逐步肃清、就地扑灭”为原则,应认真抓好定期检疫,隔离、消毒、杀虫、灭鼠、病畜处理,后备猪培育和免疫接种等项工作。第一,定期检疫和分群隔离。疫区猪场用凝集反应或荧光抗体技术进行定期普遍检疫。所检出的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病猪,均应隔离,育肥后淘汰屠宰,除生殖器官及乳房需销毁或作工业用外,肉须经高温处理后可以食用。第二,消毒、杀虫和灭鼠。猪群每次检出和隔离阳性病猪后,必须将被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定期做好隔离场所和用具的常规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粪便等应妥善消毒和处理,同时尚应定期毒杀吸血昆虫和鼠类。第三,加强后备猪培育。仔猪断乳后进行隔离饲养,于2月龄及4月龄时各检疫1次,如全部为阴性,即可确认为健康猪,可作为后备猪进行培育。若同窝仔猪发现有阳性反应者,应全部送人病猪群进行育肥淘汰。第四,免疫接种。对检疫(5月龄以上)证明无病的猪,应以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活菌苗进行预防免疫。最好采用以下方法,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以后每隔1个月免疫1次,共免疫3次。在1年内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的防治


1 流行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该病是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N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

2 临床症状
除部分急性死亡的不表现任何症状外,多数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缩颈、脚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少食或不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眶周围羽毛粘湿,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病鸭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出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歪斜,遇惊扰时转圈倒地或不断呜叫,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3d,有的可达1周。

3 剖检病变
最明显的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及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干酪化。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包盖一层厚报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纤维素性气囊炎在胸、膜和颈部气囊最为明显,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膜壁发生黏连。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可见脑膜和脑组织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及培养特性取濒死鸭的脑、肝、心血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和鲜血琼脂培养基,置烛缸中于37℃培养,同时接种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置37度培养。24h后,巧克力琼脂上长出l~1.5mm光滑突起、半透明呈奶油状的菌落。鲜血琼脂上长出光滑湿润不溶血的小菌落。在上述病料接种物中,尤以脑组织接种于平板后长出的菌落最多。半固体琼脂上均无细菌生长。在普通营养琼脂不生长。革兰氏阴性,不形成芽胞,菌体大小不一,单个或成对存在,有些呈椭圆形,偶呈长丝状。姬姆萨染色,可见菌体荚膜。赖氏染色可见多数两极浓染。

4.2 生化反应实验 本菌不发酵糖类,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不利用枸椽酸盐,尿素酶阴性,M.R、vP试验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能液化明胶。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改善育雏条件,注意通风、干燥与防寒保温,饲养密度不可过大,定期对场地、用具及饲槽等进行彻底消毒。

5.2 使用菌苗预防 一般使用火活疫苗, 以提高雏鸭对本病的免疫力,l~3周雏鸭进行两次颈部皮下注射有一定效果。在疫群中使用疫苗作紧急预防接种时,可同时应用抗菌药物, 以达到在未产生免疫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流行和减少死亡率。

5.3 药物预防预防用药需多种药物轮换使用,一批鸭后换另一种或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未使用过的药物一般具有高度敏感。治疗时应结合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沔阳麻鸭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