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本土猪种成华猪

上世纪大量引入瘦肉型猪十分有效解决我国人民对猪肉的急切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已经从简单的猪肉需求,变成对了猪肉口味和品品质的追求,这时候我国本土猪种又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这成都本土猪种成华猪就是如此这里和大家介绍下这个成华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成华猪(Chenghuapig)原产于成都平原,以成都市金牛区、郫县、温江等区、县为中心产区。现主要分布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新都区、郫县和德阳市的绵竹、广汉、旌阳、什邡、罗江县(市、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成华猪原产区成都平原位于北纬30o05~31o26、东经102o54~104o53,海拔650~200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16.6℃;年降水量900~1300mm,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42~1412h。境内河渠纵横,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壤肥沃,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的平原冲积土为主。农作物一年二三熟,是四川省内富饶的粮食产地,农作物品种较多,以水稻、小麦、油菜子、蔬菜为主。饲料来源丰富,苕子、蚕豆苗等优良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大、种类多,青绿多汁饲料能常年供应。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成华猪饲养历史悠久,据考古研究,成都平原多处东汉墓葬中发掘出陶猪、石猪。据扬雄《蜀都赋》蜀人籴米肥猪的记载推算,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产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条件好,粮食丰盛,又位于大中城市附近,商品猪需求量较大。当地群众为缩短肥育期、提高商品率,喜养体型较小的猪种。除注意母猪繁殖性能外,还十分注重体型外貌的选择,喜欢颜面皱纹少、耳较小(俗称金钱耳)、头部较轻的猪,多选择背腰宽、平直,腹圆而略下垂(俗称船底肚),全身被毛黑色的猪种。在养殖方法上,采取直线育肥的方式,习惯用大米、细糠等精料催肥,促进了成华猪品种的形成和发展。是成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成华猪经历了由迅速发展到急剧下降的过程。1985年存栏成华猪48.16万多头,其中能繁母猪47.61万多头、种公猪5500多头。之后随着瘦肉猪生产的兴起,外来良种公猪的引进和杂交猪生产的发展,成华猪饲养量逐年下降。1995年存栏成华猪35.66万多头[www.nczfj.com],其中能繁母猪35.5万多头、种公猪657头。至2005年存栏成华猪能繁母猪4.6万多头,种公猪80头。近年来,产区进一步推广三元杂种猪生产技术,原有中心产区如成都市金牛区、双流、温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已难以找到纯种成华猪。成华猪品种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母猪饲养分散且严重老化,纯繁比例很低。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

1.外貌特征成华猪体型中等,头方正,额面皱纹少而浅,耳较小、下垂,嘴筒长短适中。颈粗短,背腰较宽、微凹,腹圆、稍下垂,臀部较丰满。四肢较短,结实、直立。被毛黑色。乳头6~7对,排列均匀。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组织测定了成华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由于农村公猪使用较早,淘汰更新快,故未测定到农村自养条件下成年公猪。与1980年数据相比,成年公、母猪的体重、体尺有下降趋势(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成华猪性成熟早,公猪60日龄有爬跨行为,能排出精液;母猪90日龄出现发情征状。农村饲养条件下,公猪3~4月龄、体重25kg,母猪6~8月龄,体重50kg开始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7~24天、平均19.8天,发情持续期4~5天,妊娠期114.2天。

2006年在郫县、青白江区多个社区对农村养猪户母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与1980年数据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表2)。

2.育肥性能2006年调查,在较好的饲料条件下,成华猪200日龄体重可达80kg,育肥期日增重497g,料重比3.93。成华猪育种场等单位对81kg左右的育肥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与1981年数据相比,变化不大(表3)。其90kg体重时,背最长肌含水分63.9%,粗蛋白质25.8%,粗脂肪4.1%,肌肉纤维直径78.5m,熟肉率88.8%。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3年成华猪曾列入四川省地方良种选育规划,成立育种协作组,建立了成华猪育种场,并在产区开展了群众性的种猪普查和群选群育工作,2000年成都市种畜场(成华猪育种场)列入四川省畜禽重点品种资源场,承担成华猪的保种任务。成华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四川省2007年发布了《成华猪》地方标准(DB51/T6512007)。

2005年成都市种畜场有成华猪63头,其中能繁母猪52头、公猪11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华猪产区大力推广以引进外来猪种如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为父本的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与成华猪杂种一代75kg出栏时,日增重分别达到5549、5489和5019,瘦肉率分别达到50.6%、48.7%和51.8%;90kg出栏时,日增重分别达到566g、551g和522g,瘦肉率分别达到47.9%、47.1%和48.7%。杜长成、汉长成三元杂交组合的瘦肉率可达57%以上。

五、品种评价

成华猪饲养历史悠久,是成都平原地区的代表猪种,体型外貌一致性好,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薄肉嫩等特点,但其体躯较短、生长速度较慢。在做好保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利用。今后应加强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

小编推荐

成华猪


【品种名称】成华猪
【品种外文名】Chenghua Pig
【品种曾用名】
【科名】Family Suidae 猪科
【属名】Genus.Sus 猪属
【品种原产地】中国 四川 省(市)
【主产区及分布】产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金牛、双流、郫县、温江等区县。分布于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灌县、崇庆、大邑、新津以及德阳、绵竹、龙泉等县。
产区农业基础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和青绿饲料丰富,为养猪提供了良好的饲料条件。产区选种除注意母猪的繁殖性能外,还猪种体型外貌的选择。产区因市场需求因素,要求缩短猪的肥育期,多喜欢养体型较小的猪,并惯用大米、细糠、和豆科绿肥等饲料喂养。成华猪在饲料
【种质来源】2.地方
【种质经济类型】1.肉用型
【经度】10348
【纬度】3036
【地貌】丘陵,平原,山地
【年最高温度】25.6℃
【年最低温度】5.3℃
【年平均温度】16℃
【降水量】1034㎜
【气候带】2.亚热带
【农作物条件及利用】水稻、小麦、油菜。
【功能特性】3.肉质优良
【主要用途】1.瘦肉猪
【皮肤颜色】白色
【体格大小】体格大小:偏小
【骨骼是否粗壮结实】否
【结构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匀称: 是
【头大小】头大小:中等
【皱纹特征】皱纹特征:有皱纹,浅,少
【嘴筒长短】嘴筒长短:中等
【耳大小】耳大小:小
【耳跟】耳跟:软
【耳向】耳向:下垂
【背腰是否平直】背腰是否平直:否
【腹部是否下垂】腹部是否下垂:是
【乳头对数】乳头对数:7
【乳头形状】乳头形状:正常
【瞎乳头个数】瞎乳头个数:
【四肢是否粗壮端正】四肢是否粗壮端正:否
【关节是否结实】关节是否结实:是
【肌肉发育】肌肉发育:较好
【公猪体高(cm)】公猪:74.3 母猪:66
【公猪体斜长(cm)】公猪:138 母猪:135.4
【公猪胸围(cm)】公猪:127.1 母猪:121.1
【母猪体高(cm)】公猪:74.3 母猪:66
【母猪体斜长(cm)】公猪:138 母猪:135.4
【母猪胸围(cm)】公猪:127.1 母猪:121.1
【公猪成年重(kg)】公猪:148.9 母猪:128.9
【母猪成年重(kg)】公猪:148.9 母猪:128.9
【公猪射精量(ml)】211.8
【公猪精液品质密度】1.22亿/ml
【母猪泌乳性能(天)】总泌乳量31.1KG
【母猪窝初产总产仔数(个)】初产总产仔数:7
【母猪窝经产总产仔数(个)】经产总产仔数:10
【屠宰率(%)】72
【瘦肉率(%)】41.2
【眼肌面积(cm2)】18.6
【背膘厚(cm)】4.63
【皮厚(cm)】0.47
【肉质pH】pH:6.49
【系水力】系水力:63.9%
【大理石纹】大理石纹:3级

如今数量稀少的本土猪种沙乌头猪


沙乌头猪上世纪六七十年多数量还是非常多足足有四十多万头,但后来被瘦肉猪数量一直减少到一度只剩下一百多头可以是要消失。这数量稀少的沙乌头猪其头部巨大,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其皮毛乌黑。主要产区在启东市。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沙乌头猪中心产区在江苏省南通市的启东市,主要分布于海门市及上海市的崇明县。在启东市其原产地主要在原聚阳镇、东元镇、合丰镇、少直镇、近海镇等乡镇,以聚阳镇为苗猪集散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位于北纬31o40~32o06、东经120o32~121o53,地处长江人海口北岸,东濒黄海,南靠长江。启东市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势平坦,海拔4m。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4℃,最高气温36.9℃,最低气温-6.1℃;无霜期221天。年降水量1100mm左右,降雨季节主要在6~7月和9~10月,8~9月份是台风侵袭季节。年平均日照时数1840h。

启东市江岸、海岸线长境内大小河沟纵横相通,以长江水系为主,通吕、通启两条运河横贯境内、直通黄海,水资源比较充足,土质南部以沙土为主,北部以黏沙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玉米、麦类为主,玉米总产位居全省之首。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启东陆地形成仅有100多年历史,沙乌头猪在启东的饲养历史也有100多年,其原种产于聚阳镇、东元镇等地。据陈效华等(1964)调查,沙乌头猪是当地原有的沙猪(大花脸猪)和外来的小客猪(灶猪)杂交形成,其中大花脸猪对其形成的影响较大。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江苏省启东市仅有22头沙乌头猪经产母猪。至2005年上海市崇明岛仅存沙乌头母猪70头、公猪13头。

历史上,江苏省沙乌头猪在1975年饲养数量最高,肥猪饲养量40.39万头,母猪饲养量2.37万头左右。以后不断下降,1982年南通地区有沙乌头猪母猪1万余头,占当时存栏纯种母猪的13.73%,有公猪25头,占本品种公猪的14.2%。1979年45.44万头太湖猪母猪中,沙乌头猪占2%,约有9100头母猪。到20世纪80年代中,沙乌头猪的数量约占太湖猪种猪的3%,约1.8万头。

近20年来,江苏省沙乌头猪在当地的饲养量呈不断下降趋势,19861996年基本处于稳定时期,启东市沙乌头猪母猪存栏量4000头左右,1996年以后,随着三元杂交商品猪的发展和人们片面追求瘦肉率,沙乌头猪的饲养量迅速下降。

在上海的崇明岛,沙乌头猪的数量也不断下降。1986年存栏沙乌头母猪17600头,公猪980头。1990年存栏沙乌头母猪14200头,公猪750头;1995年存栏沙乌头母猪6100头,公猪330头;2000年存栏沙乌头母猪330头,公猪20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启东的沙乌头猪分为老沙乌头、肉沙乌头、小沙乌头三种类型,现存的沙乌头猪都是肉沙乌头猪,其被毛黑偏淡、较稀,鬃毛乌黑色,皮肤白色,皮质细嫩无皱,体型较大,体质健壮,结构匀称。鼻端、系部、尾梢有白毛,部分猪全身黑毛。

头大、呈寿字形,鼻梁上有3~4道皱纹,嘴筒不长,耳大、下垂,颈中等粗。背腰平,胸深,腹大、不拖地,后躯较丰满。有8~10对乳头,奶头粗,发育良好,对称排列,呈枣形。四肢较结实、粗壮,有的猪后肢有卧系,肋骨13对。

2.体重和体尺2006年9月对崇明县种畜场沙乌头猪成年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与《中国太湖猪》记载的1991年的数据基本接近,见表。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母猪120~150日龄、公猪140~160日龄性成熟,母猪母猪240~300日龄、公猪300~360日龄可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20天,妊娠期112~114天。利用年限5~8年。公猪利用年限3~5年。

对崇明县种畜场20032006年12头公猪和30头母猪的资料进行统计,公、母猪日龄约120天性成熟,240日龄适宜配种;母猪发情周期22天,妊娠期平均114.45天;窝产仔数12.56头,窝产活仔数12.17头,初生窝重10.87kg;母猪泌乳力49.11kg,仔猪35日龄断奶个体重6.52kg。

据1991年出版的《中国太湖猪》记载,5窝沙乌头经产母猪,平均带仔14头,60天全期泌乳量456kg。

据江苏省(2006)调查,22头成年母猪窝产仔数14.4头,窝产活仔数14.2头。与1982年调查报道的78窝沙乌头猪母猪,窝产仔数(14.650.39)头,窝活产仔数(13.490.39)头基本相近。据原启东县种猪场25窝统计,仔猪初生个体重0.75kg,初生窝重10.4kg,20日龄窝重39.2kg。一般45日龄断奶,仔猪断奶个体重10.29kg。断奶仔猪成活数13.6头,成活率95.8%左右。

2.育肥性能据2004年12月崇明县种畜场对21头沙乌头猪的肥育性能测定,育肥猪始重(23.261.28)kg,饲养期115天,末重(71.481.42)kg,日增重(428.451.90)g,料重比3.34;对12头宰前活重(74.251.18)kg的肉猪进行屠宰,胴体重(50.480.69)kg,屠宰率67.99%0.42%,瘦肉率43.08%0.61%,背膘厚(33.71.2)mm,眼肌面积(17.230.56)cm2。

根据启东县林牧场种猪场1988年对15头沙乌头猪屠宰性能的测定,育肥期日增重442g,180日龄猪宰前活重(826.24)kg,屠宰率72.8%0.89%,背膘厚(20.93.5)mm,瘦肉率43.21%3.33%,育肥期饲料每千克含消化能12.55MJ,粗蛋白16.2%,料重比4.72。

四、饲养管理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饲养和繁殖方式。传统的饲养方法大多采用吊架子饲养法。纯种沙乌头猪在小猪阶段生长比较缓慢,到50kg以后生长较快,易于催肥,因而用这种饲养方法比较适合,只是生长期较长,耗青、粗饲料较多。目前都采用前敞后控饲喂法饲养,有利于缩短饲养周期,减少后期脂肪沉积。该猪胸腔狭窄,对气喘病抵抗力较低,尤其在冬春容易发病,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温暖干燥,可防止发病。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8年建立了启东县种猪场,主要对沙乌头猪进行提纯复壮,良种扩繁,为全市提供纯种沙乌头母猪。1992年前后,江苏省农林厅确定启东县种猪场承担沙乌头猪保种任务。2003年后由乐乐牧业公司猪场进行保种,饲养有7头经产母猪,5头培育母猪,4头培育公猪。沙乌头猪作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六、品种评价

沙乌头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易于催肥,母猪发情易受胎、产仔多、保姆性强等特点。但目前母猪数量很少、种公猪更少,已濒临灭绝。今后应进行抢救性保护,扩大群体数量。

地方特色猪品种成華猪


俗话说“家家都有黑毛猪”,这种黑毛猪便是成华猪,全身黑毛、四肢短小、体型膘肥。以前,成华猪是成都猪肉市场的主力品种,也是回锅肉的“最好搭档”。成华猪是成都土生土长的黑毛猪。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地方特色猪品种成華猪。

成華猪原产地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老华阳县一带,故称成华猪。它有1800多年的养殖历史,现主要分布在青白江、新都、郫都、邛崃和德阳等地区。由于成都平原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16.6℃,日照中等,湿度较大,区内河渠纵横,属都江堰灌溉区,土地肥沃,农作物品种丰富,是粮食主产区,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青绿多汁饲料丰富,主要有苕子、蚕豆苗等。成华猪长期以来主要以青绿多汁饲料为主食,从而进化形成了其特有的基因和特有的体形体貌特征。
成华猪体型中等偏小,头方正,额面皱纹少而浅,嘴筒长短适中,有三道皱,称“三道箍”,耳较小、下垂,有“金钱耳”之称。颈粗短,背腰宽、稍凹陷,腹较圆而略下垂,称“船底肚”。四肢较短且结实,称“羊蹄子”。臀部浑圆,称“骡子屁股”。尾巴短小,称“泥鳅尾”。被毛黑色,乳头6~7对,较小,像钉子,称“钉子奶”。农谚曾形象地描述为:“金钱耳、三道箍,稀毛白皮船底肚,骡子屁股泥鳅尾,羊蹄钉奶是成华猪”。
成华猪性成熟早,公猪60日龄爬跨排出精液,母猪90日龄出现发情症状。一般在公猪4月龄(体重25公斤)、母猪6月龄(体重50公斤)开始配种。发情周期17~24天,平均19.8天,发情持续时间4~5天,妊娠期平均114.2天。成华猪通过长期的选育后,初产母猪平均总产仔9头,活产仔8头,窝重7.5公斤,60日龄窝重平均106公斤。成年母猪平均总产仔12头,活产仔11头,窝重10.5公斤,60日龄窝重平均145公斤。育肥猪日增重464克,料肉比4.1︰1。成华猪200日龄体重可达85~90公斤,屠宰率达68.8%,瘦肉率达43.2%,眼肌面积19.1平方厘米,猪肉中脂肪所占比例为34.24%、猪皮所占比例为13.23%、骨头所占比例为9.33%。2007年,成华猪被列入四川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由成都市种畜场承担成华猪品种资源的保护。
长白、杜洛克、巴克夏与成华猪杂交一代90公斤出栏时,日增重分别达到566克、522克、556克,瘦肉率分别达到48.9%、52.7%、53.6%。
成华猪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可以放牧。

品种特征
成华猪体型中等偏小,头方正,额面皱纹少而浅,嘴筒长短适中,耳较小、下垂,颈粗短,背腰宽、稍凹陷,腹较圆而略下垂,臀部丰满,四肢较短,被毛黑色,乳头6~7对。
品种特点
成华猪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48.9公斤,体长138.0厘米,胸围127.1厘米,体高74.3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28.9公斤,135.4厘米,121.1厘米,66.0厘米;母猪平均产仔猪10.74头,个体重0.87公斤;仔猪20日龄窝重33.9公斤,成华猪还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较高和肉质细嫩的特点。
生产性能
1、生长发育:在中等营养水平下,成华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44.4公斤,母猪6月龄体重47.0公斤。据国营农牧场测定,成年公猪(22头)体重148.9公斤,体长138.0厘米,胸围127.1厘米;成年母猪(209头)相应为:128.9公斤,135.4厘米,121.1厘米。
2、繁殖性能:性成熟较早。小公猪59日龄能产生正常精子,农村饲养的公猪多在3~4月龄、体重25公斤开始配种,国营农牧场饲养的公猪多在8月龄、体重60公斤左右时配种。小母猪初次发情期为88日龄。农村饲养的母猪一般于6~8月龄、体重70公斤左右初配。经产母猪(398窝)平均产仔数10.74头,初生个体重0.87公斤,60日龄断乳成活数9.13头、窝重104.1公斤。
3、肥育性能:在混合精料不限量条件,饲养14l天,7.5月龄体重达93.1公斤,日增重535克,每公斤增重耗消化能11.3兆卡、可消化粗蛋白质525克。体重65.8~87.0公斤的肥猪,屠宰率70%左右,胴体瘦肉率41.2~46.1%。

养殖要点
一,成华猪的喂养要合理调整喂食时间,以夜间喂食最佳,一般情况下以早晨4时至5时和晚上8时至9时为宜,尽量避开正午时间饲喂。但是,调节喂食时间应循序渐进,随着温度的变化逐渐调整,不能突然改变;仔猪转群或出场出售,应安排在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气候凉爽时进行;适当调整母猪分娩时间,尽量避开在温度较高的季节产仔;母猪产仔猪舍尽量不要用过多的冷水冲圈,防止湿度过大,产床上的粪便痕迹要用带有消毒液的抹布擦净;降低饲养密度,降低比例为1/4~1/3。
二,养殖成华猪可以利用优质青饲料牧草来喂养,不但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猪肉的瘦肉率,可大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成华猪爱吃的牧草主要有:hn-mc优优籽粒苋、hn-mc优优饲料菜、hn-mc优优菊苣等。这些牧草可以制成草粉添加到精饲料中饲喂,夏秋季节可以利用鲜草,冬春季节以草粉形式添加到日粮中,牧草粉的量占日粮的8%~15%,牧草打浆或切断制作青贮饲料与精饲料搭配饲喂的利用方式:只要牧草当季直接利用还有剩余,就可以打浆或切断制作青贮饲料,在其它缺少青绿饲料的季节与精饲料搭配饲喂,具体的日粮添加数量可以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状况来确定。
三,成华猪的日常喂养中还要保证有充足的饮水。夏季猪群以喂稀食为宜,现拌现喂,防止变馊。同时,水槽内必须保证清洁饮用水供应充足。在猪舍周围定时喷洒一些水,可起到一定降温作用,切忌将凉水直接泼到猪身上降温,防止感冒。
四,至于分群管理方面,它的原则是将来源、体况、性情和采食等方面相近的猪合群饲养,分群管理,分槽饲喂,以保证猪正常生长发育。同一群猪内体重相差不宜过大,小猪不宜超过3~5公斤,架子猪不超过5~10公斤。分群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要任意变动。密度适宜一般平均每头断奶仔猪占圈栏面积0.7平方米,育肥猪每头1.2平方米。每群以10~15头为宜。冬季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夏季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五,养好成华猪还需要做好环境的消毒。猪场道路和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天坚持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选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药品,定期消毒。
濒临绝迹
由于生长周期长、养殖期耗料高等原因,
市面上的成华猪几乎绝迹,“数量比熊猫还少”,存世仅剩一百头。
究其原因,与其他猪种相比,成华猪有劣势:首先相比其他杂交猪生长周期偏长,一般要七八个月才能出栏。同时,成华猪耗料相对也比其他猪高。加之成华猪肉质偏肥,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对其放弃养殖。
“现在的成华猪,可以说比熊猫还少。”位于磨盘山的成都种畜站,还有7个独立血缘的120来头成华猪。“除此之外,由于利益驱使,几乎没有了饲养者,成都市面上的猪肉几乎全部被外来猪占领,成华猪难觅。”
成华猪需要人类的大加保护。

华特猪配套系-A系


【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体质结实。嘴粗壮。耳中等大小、直立。体躯长,背平直,腹紧凑,臂部丰满。有效乳头7对以上。

生长发育:随着选育,华特A、B、C品系猪的生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其平时的体重和体尺,在我国培育猪种中是较大的。

繁殖性能:华特猪8月龄阶段,A、B、C三品系猪体重达96~103千克,为适宜的配种年龄。其繁殖性能如下表 肥育性能:随着选育的提高,华特A、n、C三个系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肥育性能如下表。

肥育性能和屠宰成绩 配套利用:利用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长白猪与华特猪A、B、C三品系进行配合力测定,根据结果,确定杜洛克为父系的父系,A系为父系的母系,B系为母系的父系,C系为母系的母系。杜A为杂交父系,B、C为杂交母系。杜AB C为最终杂优产品,具日增重为747克,料重比3.38:1,瘦肉率60.50%,肉味香浓,肉质良好,是华特猪最大优势。

江苏金坛地方猪种米猪


米猪本身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已经绝种。米猪是江苏金坛的地方猪种,其体型小,但生产性能在本土猪当中还是算是不错,其名字也是因此而来。这里小编将和大家全面介绍下这个个体型不大但作用不小的米猪,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米猪(Mipig)是原产于江苏省金坛市的地方猪种,由于该猪历史上来源于体型较小但生产性能优良的猪种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米猪中心产区在江苏省金坛市,多集中在金坛的水北、河头、尧塘、儒林、白塔、洮西、朱林等镇。主要分布于溧阳、丹徒、丹阳、武进及毗邻的市(县)。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较快,被省内外部分地区引种。

米猪因分布广,各地条件不尽相同,据陈效华等(1964)调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北生头、大南生和小南生。后两者比较接近,常合称为南生头。目前,北生头已消亡。

南生头分布于北生头之南,故名。分布区绝大部分在江南,由于饲料条件较好,管理较细致,因此其体质较北生头细致疏松,体型也较丰满。个体略小,头稍短,耳小且耳根软,背腰宽而下凹,腹部大而下垂,呈球状,故俗称荷包生或元宝猪。

产于金坛、武进南部和溧阳、宜兴一带的南生头,常被称为小南生或称金坛猪,其体质在米猪中最为细致疏松,是米猪的正宗。在过去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50~70日龄断乳时体重在12kg左右,再饲养5~6个月后,体重达50~60kg时即出售或屠宰。其脂肪较多、肉质较好[www.nczfj.com],屠宰率约为60%~65%。母猪繁殖性能强,一般年产仔2~2.5窝,但每窝产仔数较少。由于其耳和尾都稍大,毛较稀软,皮薄而松弛、软如棉花,故又称为棉皮猪或薄皮猪。

产于扬中下洲和武进小河一带的南生头,体质较小南生为结实,常被称为大南生,其性能和外形特征,与地理分布位置一样,介于小南生和北生头之间。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金坛市位于北纬31o3342~31o5322、东经119o1745~119o4459,地处江苏省南部,为宁、沪、杭三角地带的中枢。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26天;年降水量1078mm,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日照时数2034h。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稻、麦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大豆、棉花、薯类、花生、芝麻、瓜类、各种蔬菜等,饲料作物主要有红花草、南瓜、甜菜、胡萝卜等。产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饲料资源为米猪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在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当地已逐步形成了体型较小,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猪种,称棉皮猪。太平天国失败后(1864),大批苏北人南迁,带入了毛粗皮厚、体型较大的华北型猪种,称之为沙皮猪,与棉皮猪杂交后,逐步分化成两种类型,即小型米猪(棉夹沙)和大型米猪(沙夹米)。原来的棉皮猪因体型小被淘汰,棉夹沙结合了双亲优点,受到农民喜爱,经过长期选育,发展成为现在的米猪。

米猪的形成也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有密切关系。产区位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气候条件好,适宜各种农作物和饲料生产,同时粮食加工、酿酒、榨油等加工副产品丰富,为米猪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上当地农民长期习惯熟食饲喂,精青搭配,垫圈舍饲,精心管理,逐渐形成米猪。米猪适应性强,特别适宜太湖流域地区饲养,其他地区引进饲养,生长情况良好。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江苏省畜牧生产管理部门2006年调查,全省有米猪母猪8000多头,公猪19头,主要分布在常州市的金坛、武进一带。在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也有少量分布。

历史上米猪曾是当地群众养殖的当家品种,群体规模较大。据《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79年全省有太湖猪45.44万头,其中米猪占8%(米猪原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约为3.64万头。《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0年产区太湖猪60多万头,米猪占5.6%,约为3.36万头。20世纪8090年代其存栏量始终稳定在3万头以上,最高年份的1992年达5.5万头。随着优质瘦肉猪的推广,以及猪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当地先后引进推广了二元杂种母猪、苏太猪和洋二元母猪以及国外瘦肉型猪,米猪饲养量开始逐年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米猪头小嘴长,面平直或略凹,额纹少而浅、多竖纹或略有横纹,耳软、下垂过嘴角。背腰略凹,腹大下垂。被毛细疏短软,色浅黑。四肢卧系,腿臀多倾斜,骨细皮薄。皮肤紫红色或灰白色。乳头8~9对,多为偶数排列,约占70%左右,奇数排列约占30%。乳头形状可分丁香乳头和蓑衣乳头两种。

2.体重和体尺2006年金坛市畜牧兽医站随机抽样调查,在当地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50头成年母猪资料,2008年1月对江苏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3头公猪进行测量,其体重和体尺见表1。

与《江苏省猪品种志》记载的1981年金坛县种猪场数据对比,母猪体尺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米猪早熟、多胎、高产,具有优良的繁殖性能。母猪一般70日龄、体重约13kg开始发情。发情周期17~22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多在产后26~45天,发情持续期,后备母猪24h,经产母猪2~3天,有的中老年母猪长达3天以上,适配期一般在发情开始后的36~48h。母猪5月龄,即第四次发情、体重达30kg左右初配,妊娠期110~116天,年产2~2.5胎。公猪60~70日龄、体重10kg左右开始爬跨,~般6~7月龄、体重40kg左右时初配。

利用年限母猪7~8年,部分优秀个体可达10年;公猪4~5年。据2006年江苏省调查,米猪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与《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记载的3至7胎纯繁(82窝)母猪窝总产仔数为(14.650.41)头,窝产活仔数(13.380.32)头相比,繁殖性能有所下降。

2.育肥性能米猪早期增重快,体重达30kg以后生长逐渐缓慢,体重60kg以后生长更慢,几乎不长。6~7月龄时体重60kg左右。其中个体较大的北生头一般8~10月龄可达70~75kg,个别肥育期延长到1~1.5年时体重可达100~125kg。

据原金坛市种猪场1980年测定,8头米猪从(3月龄)体重23.88kg开始,至(8月龄)体重93.25kg结束,日增重455g,每千克增重需精料4.48kg、青料3.88kg。屠宰率68.81%,胴体长74.45cm,背膘厚37.2mm,皮厚4mm,眼肌面积16.00cm2,后腿比例28.03%。米猪以6月龄、体重70~75kg屠宰为宜。

四、饲养管理

历史上米猪均为圈养,以粮食副产品及青绿饲料作为饲料来源,粮食副产品主要包括米糠、麦麸、豆饼、渣类等。在饲料调制方法上精料磨碎,煮熟饲喂,青粗饲料洗净切碎,并与精料拌和。20世纪80年代前,饲养育肥猪采取阶段育肥法,即25kg仔猪阶段喂得好些,25~50kg架子猪阶段喂得差些,从50kg到出栏为催肥阶段,再喂好些。进入20世纪80年代,推广应用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1990年开始,在金坛全市大幅度推广了仔猪全价颗粒饲料,科学养猪得到了新的提升。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4年曾在薛埠镇建立种猪场,重点开展米猪的提纯复壮工作。种猪场常年存栏母猪130头左右,其中核心群母猪30头左右,纯繁比例达30%。2002年种猪场划归方麓茶场。2007年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坛市朱林镇)建立米猪保种场,有公猪3头、母猪30多头。金坛市郊区的一些乡镇和农村养有部分米猪。米猪作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米猪作为杂交母本与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开展杂交利用,生产商品猪,杂交一代优势显著,受到群众欢迎。

六、品种评价

米猪繁殖性能好(产仔多、母性好、泌乳力强、哺育率高)为其突出特点,曾享誉省内外,且抗病耐粗、杂交效果显著。米猪体型较小,对于选育体型适中的高繁殖力母系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但米猪存在瘦肉率低、生长速度较慢等劣势。今后应加强米猪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

杜洛克猪 外来优良猪种


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等地,是世界四大著名猪种之一,分布很广。毛色棕红色,以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而著称,是目前三元杂交猪生产公认的最佳终端父本。

杜洛克猪适应性强,生长发育迅速,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高,容易饲养。

杜洛克猪平均产仔在11头以上,初生重1.5千克以上,断奶个体重16千克以上,6月龄平均体重105千克以上,成年公猪体重350千克以上,成年母猪310千克以上,料肉比在2.38:1。平均胴体瘦肉率达60%以上。

杜洛克猪瘦肉率高,饲料报酬好(料肉比低),生长快,屠宰率高,瘦肉颜色好,肢体健壮,公猪配种比较积极。

一、体质外貌:

杜洛克猪全身被毛呈棕红色,体躯高大,粗壮结实,全身肌肉丰满平滑,后躯肌肉特别发达,头较小,颜面微凹,鼻长直,耳中等大小,向前倾,耳尖稍弯曲,胸宽而深,背腰略呈拱形,腹线平直,四肢强健,蹄黑色,体躯深广、肌肉发达,属瘦肉型肉用品种。

1、头部特征:头大小适中、较清秀,颜面稍凹、嘴筒短直,耳形适中或向前下垂。

2、第二性征:公猪:包皮较小,睾丸匀称突出、附睾较明显。母猪:外阴部大小适中、rǔ头一般为六对,母性一般。

二、生产性能:

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9.78头,母性较强,育成率高,且以生产鲜肉能力强而著称;杜洛克是生长发育最快的猪种,胴体瘦肉率在60%以上,屠宰率为75%,成年公猪体重为340-450千克,母猪300-390千克。

1、生长发育:70日龄至100kg日增重:750克。70日龄至100kg饲料报酬:2.8:1。出生至100kg天数:170天。

2、繁殖:总产仔数:9头;产活仔数:8.5头;初生重:1.5kg;21日龄重:5kg;35日龄重:8kg。

3、胴体:屠宰率(%):70%;瘦肉率(%):64%;背膘厚(mm):18;眼肌面积(cm2):30;后腿比例(%):30%。

三、杂交利用

杜洛克猪性成熟较晚,母猪在6一7月龄开始第一次发情,发情期在21天左右,发情持续期为2-3天.初产母猪产仔数9头左右,经产母猪产仔数10头左右。因其繁殖能力不如其他些个国外猪种,故在生产商品猪的杂交中多用作三元杂交的终端又本,或二元杂交的父本。

由于杜洛克猪具有增重快,饲料报酬高(料肉比为2.8-3.2:1),胴体品质好、眼肌面积大、瘦肉率高等优点,而在繁殖性能方面较差些。故在与其它猪种杂交时,经常作为父本,以达到增产瘦肉和提高产仔数的目的。

四、评价:杜洛克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几大特点,在生产商品猪的杂交体系中适合做终端父本,同时杜洛克猪适应性好,无应激敏感现象,易饲养管理成功,广泛适合于工厂化养猪和农户饲养。


华中型猪种——大花白猪


经过长时间选育形成的大花白猪品种属于我国华中型生猪种,由于这一猪品种便于饲养,繁殖性能强,且肉质口感鲜嫩,因此被当地的养猪户所广泛饲养,目前大花白猪这一华中型生猪品种的养殖前景还是不错,养猪户要重视该猪品种的饲养知识掌握,从而获取可观的大花白猪养殖效益,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一生猪品种。

1.大花白猪品种介绍起源

大花白猪品种是广东大耳黑白花猪的统称,由分布于广东各地的大花乌猪、金利猪、梅花猪、梁村猪、四保猪和坭坡猪合并,1983年统称为大花白猪。过去农户习惯以产地名称和集散地对其进行命名,因此,大花白猪的俗名很多。目前,大花白猪可分为三个品系,即粤北品系、粤中品系和粤东品系,三个品系间毛色存在较大的差异,粤北系与粤东系的黑毛覆盖率高于粤中系;三个品系间母猪体型和繁殖性能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而公猪除粤北系与粤中系尾长差异显着外,其他性状均无显着差异。

据对广州、韶关古墓中发掘出来的陶猪模型研究,东汉时期(25--220)当地已普遍饲养家猪。由陶猪的模型考证,当时饲养的是一种耳小而直立的猪。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影响,我国中原地区人民曾两次向南大规模迁移,第一次为907967年,移民经湖南到达广东的连州鹤曲江一带;第二次为11271279年,移民经江西的五岭隘口和大庾岭到达广东省的北部。随着移民带人华中地区的大耳型猪种与广东本地猪杂交,逐渐育成粤北一带的大耳花猪。随后,部分移民沿北江迁居至珠江三角洲,把粤北的大耳花猪再引入该地,并吸收了附近江西、东江等地方猪种的血统,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近代的大花白猪。

大花白猪各品系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选育要求有所差异,因而,各品系间的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亦略有差异。

2.大花白猪品种外貌特点

大花白猪体型中等,毛色为黑白花,头部和臀部有大块黑斑,腹部和四肢白色,背腰部和体侧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黑块,在黑白色的交界处有一条宽3~6cm的灰色带,大部分被毛稀疏。背腰较宽,背微弓,腹大。耳稍大、下垂,额部多有横行皱纹。乳房发育良好,有效乳头多数为6对。大花白猪体型外貌各品系间稍有差异。其体型中等,耳稍大下垂,额部多有横行的皱纹。背腰较宽微凹,腹较大。背毛稀疏,毛色为黑白花,头部和臂部有大块黑斑,腹部、四肢为白色,背腰部及体侧有大小不等的黑块,在黑白色交界处形成晕。

由于大花白生猪分布范围广,体重和体尺差异较大。2006年8月对大花白猪成年猪的体重、体尺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3年测定平均体重成年公猪(9头)133.3kg,成年母猪(154头)110.8kg。两者比较,目前的公猪体重略小。

3.大花白猪品种适宜环境

大花白猪原产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包括佛山市的南海、顺德,中山市,广州市的番禺、增城、花都、从化。产区平均海拔50m,属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是广东省内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用于喂猪的饲料以大米、米糠、甘薯为主,青绿饲料终年不断,饲料条件优越。4~9月为高温高湿期,各月平均气温20~28℃,此时期雨量占全年的80%;10月至翌年3月为低热低湿期,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

4.大花白猪生产繁殖性能

伊犁地方猪种——伊犁白猪


伊犁马那可以是非常有名,现在在伊利当地还是非常受欢迎。今天介绍的猪和伊犁马是老乡,那就是伊犁白猪。这伊犁白猪其原产地在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当地的建设兵团农四师育成,距今也有将近40年的历史了。

一、产地和分布

伊犁白猪的原产地为伊犁河谷各县市及农四师各团场,中心产区为农四师七十二团、七十一团和伊宁县多浪农场。从1964年开始,通过出售种猪等途径先后推广到伊犁地区各县市、农四师各团场及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目前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伊宁县。产区范围比1981年时大大缩小。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1年有伊犁白猪7万余头,其中繁殖母猪8000余头、公猪200余头。

近20年来,伊宁县养猪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伊犁白猪的群体数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县饲养伊犁白猪1990年2.82万头,1995年2.25万头,2000年1.34万头。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牧团场体制的变革,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种猪场转包给私人经营,从外地引进种猪对伊犁白猪进行杂交,导致种群濒临消失。

据2009年统计,伊宁县境内有伊犁白猪种公猪85头、种母猪822头,年内育肥、出栏伊犁白猪1.12万头。

二、培育过程

(一)育种素材

据历史考证和记载,1777年清朝从甘肃移民到天山北麓的玛纳斯、乌鲁木齐一带屯垦,将甘肃黑猪带进新疆,后来通过经商往来,黑猪逐步传人伊犁河谷一带,这是伊犁地区最早的猪种。

1910年后苏侨大量迁入伊犁地区,分居在昭苏、霍城、特克斯、巩留等地,他们带来了一些白猪,这些白猪与当地饲养的黑猪进行杂交,到1933年前后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白色杂种类群。当地群众利用本地优越的水草条件,将猪群终年放牧于山谷、野果林带、沼泽地,几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食自长、野外栖息,只是到了秋末、冬初才将猪只收回,略加补饲,育肥屠宰。这种饲养方式使这些杂种白猪形成了能放牧的生态习性,同时形成了坚强的体质和耐寒、耐粗饲的优良特性。

到新中国成立时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白猪类群。1950年部队又从巩留、莫合、尼勒克、伊宁、新源、特克斯等到地买来猪种进行饲养,为了改良这一猪种,1951年开始引进苏联大白猪进行杂交改良。

(二)培育过程

1958年由兵团农牧处委托八一农学院的杜希孔、李一善及原农十团的王秉跃等对伊犁猪的品种改良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制定出第一个育种计划,提出停止杂交改良、开始横交固定的育种方案,并正式定名为伊犁白猪。

1961年经伊犁白猪育种工作小组的再次调查,总结育种经验,并确定在兵团农四师十二团、五十团新建两个种猪场;同时又制定了第二个育种计划,明确指出:要扩大群体伊犁白猪数量,并拟用长白猪、约克夏猪为父本,伊犁白猪为母本,进行探索性的简单双杂交试验。从1972年开始执行第三个育种计划,继续进行本品种选育工作。进入80年代,伊犁白猪的育种工作进入到群体继代繁育(建立品系)阶段,先后形成农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伊宁县多浪型等三个品系。伊犁白猪多浪型于1983年正式命名。从1964年开始通过出售种猪等途径先后推广到伊犁地区各县市、农四师各团场及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被毛白色,毛较密而有光泽,头宽广,面部中等凹曲,嘴短、耳尖、直立略向前倾,额丰满、胸宽而深,腹线水平,乳头排列均匀整齐,在6对以上,四肢结实,肢势正直,体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伊犁白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伊犁白猪后备母猪4~6月龄开始发情,10月龄开始配种,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4天。母猪在一个发情周期中,本交两次,受胎率可达90%以上。

据1982年调查,伊犁白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1982年伊宁县多浪农场种猪场对5头伊犁白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从始重17.1kg饲养186天至体重91.6kg结束,日增重401g[www.nczfj.com]。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料4.03kg,折合消化能77.82MJ,可消化粗蛋白483g。

宰前活重91.6kg的伊犁白猪(5头),瘦肉率38.11%1.29%。对其中3头猪背最长肌进行分析,含水分62.47%,粗蛋白20.17%,粗灰分0.98%。

四、推广利用与研究情况

针对伊犁白猪群体规模日益缩小的现状,伊宁县人民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于2008年提出了伊犁白猪保种计划,成立了伊犁白猪保种工作领导小组,在伊犁白猪存栏数量较多的重点乡镇场,设立保护区和保种场,扩大伊犁白猪数量;对饲养伊犁白猪的养殖户,由县政府在圈舍建设、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

目前伊宁县境内建有伊犁白猪保护区5个,墩麻扎保护区、多浪农场保护区、吉里于孜保护区、莫洛托乎提于孜保护区和维吾尔玉其翁保护区;保种场1个,墩麻扎镇托海村保种场。共养饲养伊犁白猪公猪100头、母猪973头。伊犁白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为适应市场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养殖户纷纷从北京、石河子等地引进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等,与当地伊犁白猪进行杂交,以提高商品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缩短出栏周期,提高养殖效益。杂种猪生产性能比长白猪、约克夏猪都要好。

五、品种评价

伊犁白猪的优点是体质结实,四肢健壮,适应性好,抗病力强。缺点是身体相对较短,脂肪较多,生长较慢。需要改良的方面主要是增加体长,减少脂肪比例,提高生长速度,与其他品种猪进行杂交,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理想类型。

大约克夏猪(大白猪) 外来优良猪种


大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的约克郡,是世界著名瘦肉型猪品种。它的特征是全身毛被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头长,面微凹,耳中等大小,向上直立,体躯长,肌肉发达,成年猪体重350~380千克。

大约克夏猪有效rǔ头6-7对,成年母猪体重230-350千克,成年公猪体重300-500千克。大约克夏猪增重速度快,省饲料,6月龄体重可达100千克。体重90千克时屠宰率为71%-73%,胭体瘦肉率为60%-65%。母猪性成熟较晚,一般6月龄达性成熟,10月龄可开始配种。母猪发情周期为20-23天,发情持续期3-4天,初产母猪产仔数9头以上,经产母猪产仔猪12头以上。

大约克夏猪20世纪初引入我国,在我国分布较广,对国内寒冷的北方和温暖的南方气候都能基本适应,各地都能正常配种、怀孕和产仔,适应性较强。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产仔数较多等特点.

由于大白猪体质健壮,适应性强,肉的品质好,繁殖性能也不错,因此越来越受到养猪生产者的重视。大白猪不仅可以作为父本与我国培育猪种、地方猪种杂交,而且既可以作为父本,又可以作为母本与外国猪种杂交。

外貌特征:

全身被白毛,头长直,中等大小,颜面微凹,耳薄而大向前直立,体躯长,胸宽深适度。肋骨拱张良好,背腰长而平直,腹肋紧凑,臀宽长,后躯发育良好,腹线平直,四肢高而结实,rǔ头6-7对。

育肥性能:

增重速度快,省饲料,出生6月龄体重可以达100千克左右。

大约克夏猪在营养良好,自由采食的条件下,日增重可达700克左右,每千克增重消耗配合饲料3千克左右。达100公斤休重日龄为145天,平均背膘厚12毫米,饲料转化率为2.4至2.8比1,瘦肉率68%以上。

大约克夏猪体重90千克时屠宰率71%~73%,瘦肉率60%~65%。

生产性能:

产仔数10-13头,初生重1.4千克左右,60天断奶重18千克左右,生长发育快,6月龄体重约90千克,屠宰率为73%,胴体瘦肉率为63%,日增重0.65千克,料肉比为3.0:1,成年公猪体重350-380千克,母猪280-330千克.

杂交利用:

大白猪常用作父本与我国培育猪种如三江白猪、上海白猪等杂交,或与进口猪种长白猪杂交作为第一父本利用,杂交种在日增重方面已接近国外良种猪而且都具有产仔数多、耐粗饲等优点,而且体形漂亮。


外来腌肉型猪种——兰德瑞斯猪


兰德瑞斯猪是什么生猪品种?兰德瑞斯猪属于外来引进的腌肉型猪种,兰德瑞斯猪引进我国后逐渐被人们熟知,由于兰德瑞斯猪瘦肉率高,因此成了腌肉产品的首选来源之一,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也备受养殖户欢迎,而经由兰德瑞斯猪品种和民猪杂交选育的三江白猪品种,更是受到市场的欢迎,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一生猪品种。

1.兰德瑞斯猪品种的来源

19世纪末以丹麦当地猪为基础并部分引用英国大约克夏猪杂交选育而成。体躯特长,耳大前垂,背腰宽平,腹线平直,后躯发达,四肢较高,被毛白色。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皮薄,瘦肉多。每胎产仔平均11头左右。商品猪180日龄可达活重90千克,胴体瘦肉率61%左右。中国从1964年开始作为父本品种引入,效果好。

1907年丹麦首创世界上第一个猪后裔测验站,按照统一的饲养规程和选择方法进行幼猪肥育测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育种核心群-繁殖群-商品生产群3级繁育体系,以保证长期稳定地向英国市场提供优质腌肉产品。20世纪30年代以来,陆续传入欧洲和美国。经过各国有计划的选育,已形成许多各具特点的独立品系,其名称也分别冠以各国国名,如瑞典兰德瑞斯猪、美国兰德瑞斯猪等。

2.兰德瑞斯猪品种的生产特点

耳中等大,下垂,前躯轻,中躯长,后躯发达,背腰宽平,腹线平直,呈典型的腌肉型体况。被毛白色。产仔数较多,每胎平均11头左右。但母猪空怀率较高,平均利用年限亦较短。在原产地一般饲养条件下,商品猪180日龄可达活重90千克(核心群幼猪只需160日龄)、胴体瘦肉率61%左右。中国从1964年开始先后引入英国、瑞典、法国、荷兰和丹麦的兰德瑞斯猪。在杂交组合中多用作父本品种,所得杂种后裔瘦肉率比地方猪种明显提高。用兰德瑞斯猪与民猪杂交育成的中国第一个鲜肉型品种为三江白猪。

3.兰德瑞斯猪品种的外形特征

类似于其他的白猪,这个生猪品种最为出名的是母猪的母性。他们有大的、松懈地下垂的的耳朵,长的身体,以及和许多品种一样有高的产仔数,以及高的平均断奶后存活率。

产仔数较多,生长发育较快,省词料,胴体瘦肉率高,但抗逆性差,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体型外貌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倾平伸略下耷。大腿和整个后躯肌肉丰满。体躯长,前窄后宽呈流线形,有16对肋骨,毛色为白色。繁殖性能性成熟期比较晚,母猪发情周期为21-23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为112-116天。初产母猪产仔数为8-10头,经产母猪产仔数为9-13头。公猪一般在6月龄时到达性成熟期,8月龄时能开始配种。

兰德瑞斯猪这一生猪品种其实并不难饲养,但是养猪户需要掌握必要的生猪养殖技术,在进行这一生猪品种饲养时,要格外细心,从而保障兰德瑞斯猪这一生猪品种的健康养殖。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0505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