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准扶贫的“稻鳅共作”模式反响强烈,该模式中泥鳅苗种是关键


一、亲本挑选

要注意泥鳅亲本的雌雄区分,主要从外部形态观察其胸鳍,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柔软膨大、饱满、有透明感、生殖孔外翻。雄鳅胸鳍鳍条长、末端尖而上翘,成熟雄鳅生殖孔外凸,用手挤压有白色精液,尾部背两侧分别有条状肉质凸起。

二、人工催产

1、催产药物
选用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催产药物,用地欧酮(DOM)和促黄体素类似物(LRH-A)。

2、人工注射
采用肌肉注射方法,每千克雌鳅DOM4毫克、LRH-A5毫克,注射器与鳅体呈30°角,针头朝向种鳅头部,药液以0.3毫升/尾为宜,入针0.2厘米。

3、效应时间
水温25℃,效应时间为20小时。

4、人工授精
先挤出雌鳅成熟的卵粒,然后挤出雄鳅的精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最后混合精子和卵子,用羽毛充分搅拌。

三、受精卵孵化

将受精卵缓慢放入微流水孵化桶中进行孵化。1米3水体投放300万颗受精卵,孵化水温保持在25℃左右,24小时左右破膜。

四、鳅苗标苗

1、下塘前准备
(1)鱼塘选择:鱼塘选择因地制宜,最好3~5亩,水位保持在1.2米左右,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2)鱼塘处理:平整鱼塘后,用带水清塘的方法,第一次加注水位高度20厘米,用清塘净全池泼洒,杀死鱼塘野杂鱼,用量0.5毫升/米3水体。第二天排干鱼塘水并捞除死亡的野杂鱼。第二次加注新水至20厘米,进水口用80目网过滤敌害,稀释鱼塘药物浓度,第二次排干鱼塘水。第三次重新加注新水80厘米。
(3)肥水:加新水后,根据池水水质情况及天气情况施肥,一般要求水质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色应以茶褐色为佳。同时应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多,注重少施勤施。可根据水温、水质情况施用生物肥料,晴天中午施肥水膏每亩1米水深用2千克。3天左右鱼塘轮虫达到高峰期。
(4)增氧:2~3亩鱼塘配备一台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施肥后开启增氧机,能使池水上下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释放出底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使营养盐、溶解氧在上下沙层中平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改良浮游生物组成。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3时开机增氧。

2、水花苗投放过程
(1)收集泥鳅水花苗:从孵化桶中放出鳅苗至接苗池,用80目小网箱接取鳅苗。把收集的鳅苗水花打氧气装袋。
(2)运输:采用充氧打袋运输,根据运输时间来确定泥鳅水花装量,规格为40厘米×80厘米的鱼苗袋,5小时以内可以运装20万尾鱼苗,12小时以内可以装10万尾每袋。
(3)投放:投放的时间尽量要选择无风晴天的上午,避免大风、雨天或夜间入池。泥鳅水花到达目的地后,在入池前应先将氧气袋浸泡在渔池中,待池内水温与袋内的大体一致,不能超过2℃温差,方可放苗。放苗应选择在风浪小的区域,往氧气袋内加一半池塘水,让池水与袋内的水逐渐混合,再将鱼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池中,借此调节水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袋口没入水中,再缓慢把鳅苗倒入鱼塘。
(4)投放数量:每亩水面投放水花150万左右。

3、日常管理
(1)下苗后2天内不用投喂,泥鳅苗主要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2)下苗2天后用高蛋白质的泥鳅专用开口料进行投喂,兑水后全池泼洒,
(3)病害防治:泥鳅主要的虫病为车轮虫、指环虫。车轮虫用特种水产车轮净0.25毫升/米3,指环虫用甲苯咪唑0.2毫升/米3进行治疗。
(4)水质调控:用EM菌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情况下,每10天按每亩用4升化水全池泼洒一次。

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黄志诚彭云中彭云东

相关知识

稻鸭共作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比较的思考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是稻作区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稻田养鸭密度方式对稻田水层和土壤中温室效应气体分子含量和释放过程有明显的影响。稻鸭共作生态过程中发生的水层和土壤的温室效应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甲烷、溶解氧含量最终将决定稻鸭共作模式下田间小气候的性质和温室效应减量化目标的实现。201 12012年笔者对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稻鸭共作生态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进行比较,提出了崇明长江农场稻鸭共作规程,低碳化特征,为推广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丰富稻田养殖生态学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1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主要探讨的是在单元稻田里围网,圈养一定数量的鸭子,在稻田露天养殖的理论。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稻鸭共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稻田生态模式,鸭与稻全天侯同生共长、互利共作,生产过程不施化肥、农药。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传统稻田养鸭生产过程将鸭子早放晚归于稻田,流动放养;同时,水稻的种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人工和机械等进行生产。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区别为现状不同。

(1)生产理念与目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充分利用空间与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以稻田养鸭,以鸭子种稻、以鸭子疫力代替人工和化学能的投入;传统稻田养鸭利用稻田解决鸭子的饲料、追求水稻高产、不重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2)实际功效: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种稻与养鸭完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鸭子的役用功能、基本代替化肥、农药、除草剂、机械、人工等的投入、对环境无污染;另一种传统稻田养鸭,利用鸭子早出晚归、种稻与养鸭两个环节分离、未能充分发挥鸭子的功能、仍需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3)产品质量:稻鸭共
作生态模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利用传统稻田养鸭,不一定为健康食品。

1.1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技术的实施步骤

稻鸭在时间上的衔接是稻鸭共作生态方法的关键,是结构的主体。根据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水稻和鸭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确定放鸭时段。从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的整个过程来看,在鸭放入水田前,水稻育秧和鸭孵化育雏期是分开进行的。一旦小鸭(约8 Et龄)放入稻田,稻和鸭即结为一个互生共利、互利共作的整体,稻鸭共作的时间6090d。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lOd左右才能活蔸,秧苗活蔸后将雏鸭(7~17El龄)全天24h放人稻田,直至水稻灌浆后赶鸭上岸,待稻谷收割后,再把鸭子赶下田觅食遗落的稻穗(见图1 )

1.2 鸭子数目和水稻品种的筛选
鸭的品种选择双轨鸭,2011年7月15日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水田水层水检测:稻田最适宜的放鸭只数为300只/hm 土壤中溶解氧增加,促进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氧化(放养密度300只/hm ,溶解氧4.6mg/L放养密度100只/hm ,溶解氧4.3mg/L放养密度200只/hm ,溶解氧3.8mg/L。lhm 放养密度300只鸭一氧化二氮(N 0)、二氧化碳(CO2)、甲烷(CH )分别为0.70、0.035%、1.80lhm 放养密度100只鸭一氧化二氮(N:O)、二氧化碳(CO:)、甲烷(CH )分别为0.68、0.024%、1.33lhm 放养密度200只鸭一氧化二氮(N 0)、二氧化碳(CO2)、甲烷(CH )分别为0.64、0.026%、1.48 [4-5]。201 1年8月14日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秸杆还田溶解氧高于非结杆还田1.3mg/L。同一放养密度,在7月17~24日放养,甲烷气最高,放养过早或过晚甲烷气较低。7月10日放养,二氧化碳释放最低,7月17日以后放养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到0.021%左右,并保持恒定。秸秆还田对土壤耕层甲烷气影响较明显,秸秆还田后甲烷气释放量下降0.85mg/m 。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略有下降,分别下降0.02mg/m 、0.03mg/m 。

水稻品种的选择银香18,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品质优、成穗率高、抗性强品种。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强调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效应、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问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各种昆虫、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功能较强的役用鸭。

1.3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的创新

自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取得成效以来,稻一鸭一萍一鱼模式、稻一鸭一蟹模式、稻一鸭一蛙模式、稻一鸭一生物模式等生态种养模式也相应地被提出。稻一鸭一生物模式是在稻鸭共作生态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保型的稻鸭共作生态体系,形成稻护鸭、鸭吃生物、鸭粪肥田的稻田生态食物链,不仅丰富了稻田物种结构,而且通过鸭群日夜不停的啄食和搅动,促进了水田养分物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的流动,刺激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生长起到除草、捕虫、施肥和中耕等作用。

鸭在稻间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产品优质、无公害,每667m 净节支增收200元以上,成鸭价值30~40元/kg,约每只鸭35元。稻鸭米4~6元/kg,产375kg/667m ,收入6 000元/667m 左右,扣出稻鸭每667m 稻种14元,购鸭6元/只,人5E90元,不打1次农药。传统稻每667m 种子14元,化肥120元,农药100元,人工90元,机械损耗、水电总计450元左右。鸭稻共作使鸭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网结构和动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2稻鸭共作生态对系统生态学的影响

2.1稻鸭共作生态对水稻和鸭的影响
童泽霞、李彦利研究报道,稻田养鸭能充分发挥鸭好动,勤觅食、啄食、践踏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稻鸭共作生态技术由于不施农药,不施除草剂,化肥施用较少,显著提高了稻米的品质,降低穗颈稻瘟病害发生。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为鸭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双轨鸭放养稻间具有穿行活动灵活、觅食力、消化力强、合群、喜水、敏感、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等特点。稻田则为其提供了随时觅食水体饲料的自然环境、稻株为其创造了避免烈日暴晒和风雨龚击的栖身环境。

2.2稻鸭共作生态对水稻有害生物群落影响

稻鸭共作生态对稻田有害生物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2011年上海交大在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稻鸭33.3hm 示范区,不喷农药,减少化肥,可控病虫草危害,尤以对农田杂草和稻飞虱控制效果最好。不喷农药完全可以控制杂草和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鸭子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98.8%,对稻飞虱的控制率其次,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控制率在50%左右。稻鸭共作区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纵卷叶螟的除虫效果明显好于常规化防治区。

3 讨论
根据稻鸭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确定放鸭时间60~80d,稻鸭放养雏鸭已300只/hm 为好。放鸭过多,过肥对秧苗损害较大,过少,达不到最佳的除草防病虫效果。7月24日放养稻鸭最佳。雏鸭选择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嗜食野生植物强,田间活动时间长的役用鸭。如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四川建昌鸭和浙江、湖南、江西的麻鸭等。水稻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品质优的大穗型品种,以优质早熟晚粳或晚熟中粳为好。稻鸭共作生态具有防除杂草、病虫、刺激水稻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甲烷排放、增加稻米和稻鸭收入等优点,稻田禾苗滚滚,鸭声阵阵新景观。

稻鸭共育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放鸭密度过大不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甲烷的释放,适当早或晚放鸭有利于减少甲烷气体的释放。

稻鸭共育田问条件下明确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释放的时间动态,秸秆还田不会增加环境中的甲烷、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释放。明确秸秆还田有利于水层中氨态的增加。

稻鸭共作养鸭技术要点


稻鸭 共 作 ,即在稻田中养鸭,是应用稻鸭共生的原理,利用鸭是水禽、水陆两栖、食性广、觅食能力强的特性,为水稻除草、灭虫、活化土壤以及鸭粪肥田,促进丰产。同时鸭在近乎自然的环境中觅食、生长,比圈养鸭节约精料,而生产的鸭肉品质鲜美、风味尤佳。稻田养鸭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无需增加劳力,适合农村养鸭的新途径,同时为无公害鸭产品和优质稻米生产创出了一条新路。以下将稻田养鸭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稻鸭共作时间安排

稻田养鸭一般以饲养菜鸭为主。水稻栽插前后引进鸭苗,室内育雏,育至手插秧7-10 d后和机插秧10-15 d后即可投人大田放养。大田放养期8一10周,养至水稻抽穗扬花时即可直接上市或赶出大田集中育肥后上市。为解决育雏时苗鸭货紧和商品鸭上市时相对集中,可通过改变育雏期的长短和调整关养育肥期的时间来解决。以上时间安排是充分考虑到鸭对水稻的除草灭虫作用而又不使水稻挂穗后被鸭危害而设置的。实践中不必拘泥于此。有人在水稻扬花前3-4周再套养一批雏鸭,至水稻挂穗时才移出大田,既增加了养鸭的效益,也是水稻后期除虫的举措。

2 基本准备
2.1 小鸭的品种选择

以生 长 快 、适应性强的地方品种为宜,如高邮麻鸭,上市时75日龄左右,体重2.5 k g以上。当然也可根据稻的品种不同、劳动力许可、菜鸭的市场商机,选养其他鸭种,如快大型肉鸭或蛋鸭等。

2.2 放养数量
每亩放养10-15羽 (小品种15一20羽)鸭即可满足稻田除草灭虫的需要。在增加投喂量的情况下,也可提高饲养密度。只要注意初放人大田时,把鸭群分散成小批量,多点投放,防止鸭对初生稻苗的践踏危害。

2.3 基本设施
育雏室 : 要求清洁卫生、干燥,既能保温,又能通风换气。一般可利用空置的住房或农舍。

简易鸭棚 :每一圈养小区建一15一20m Z简易鸭棚,建于大田一隅,最好在沟、渠或堆旁。移出育雏舍的鸭先在简易鸭棚中过渡性饲养1-3d,再放入大田。初时是喂食、歇宿的场所,以后也是鸭的暂养、集中育肥时扩大场所的基础。

初放区 : 为鸭群从简易鸭棚向大田放养做适应性过渡,以网拦隔,3-5d后拆除。

大田围网 :以2-- 2. 67 h m'( 30- 4 0亩)稻地四周围网为一围养小区比较适宜,网高70 - 80 cm,上设网绳,以竹木桩固定,网的下端敷泥。这样围养,可以防走失、防犬等一般兽害的侵入。

暂养育肥区:用于大田施农药化肥时的暂养和水稻抽穗扬花后的集中育肥。

3 饲养管理要点
3.1 育雏

育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鸭的长势和稻鸭共作的效益。

温度 : 此 批鸭属夏鸭的饲养范畴,虽基础气温适宜,仍要注意晚上的气温变凉以及梅雨季节气候突变的影响。

开水: 鸭 苗进入育雏舍后 (夏鸭孵化出壳18h )即可开水。首次饮用水最好是冷开水,内加1%一3%葡萄糖和禽用多维可明显提高育雏率。

开食 : 饮 水后15m in即可开食。喂以全价料,第1-3天每4h喂1次,每次喂6-7成饱即可。3d后少喂勤添或自由采食。

训水 : 1 周龄左右要进行训水锻炼。在育雏舍前选平整的场地,四周以木、竹杠或砖为垫,上铺聚乙烯塑布,灌水2-3 cm深,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将鸭赶人,活动10-30 min.

3.2 放养
移出育雏舍的鸭在放入大田前先在简易鸭棚中关养1-3d,以适应环境和防止晚上着凉,以后再放人初放区进行3-5d的过渡性饲养,最后进入大田放养。

3.3 调教
通过每次在喂食时发出固定的吃喝声,使鸭建立条件反射,从而能对鸭的健康J数量、生长等状况实施有效的观察和管理。

3.4 免疫接种
如果种母鸭未接种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或虽接种但已超过免疫期,所产蛋孵化出的小鸭应在1日龄时(要求在孵坊中进行)接种弱毒疫苗。考虑到移入大田后鸭的捕捉困难,鸭瘟、禽流感的免疫接
种应在鸭育雏结束前的1-2d进行。

3.5 防兽害和肉毒梭菌毒素中毒
饲养实践证明,稻田养鸭由于空气新鲜 (负离子增多),阳光充足(紫外线作用),很少染疫发病。但应防止犬窜入围养区危害鸭子。保证围网的完整性,特别是稻田保持灌满水是防止犬、黄鼠狼等兽害的最简单适用的办法。另外应对稻田和鸭群巡视,及时检出被兽害的死鸭或其他死亡动物,防止鸭群在啄食腐尸时发生肉毒梭菌毒素中毒而成批死亡。

3.6 喂料
育雏后移入大田的小鸭,在1-2周内最好选用鸭全价料,日喂至少2次,以促进鸭的生长。到1月龄,为促进采食,早上不喂料,只喂晚上一次。1月龄后的鸭,喂料可重在糠熬,辅以原粮(稻、麦、玉米等)。上市期的鸭,尤其是赶出稻田集中育肥的鸭,要多喂精、青搭配料,防止掉膘和倒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88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