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现代养蜂业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最北边。平均气温较低,冬天寒冷,但夏季日照长,气候宜人。只有相对较少的土地为牧草和农作物。主要农作物为麦类和油菜。集中在加拿大中西部的草原三省【亚尔伯达省 (简称为亚省)、沙斯克其温省和曼尼托巴省】。东西部沿海省份平均气温较高,种植莓类和果树等。加拿大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山、水和森林。

1养蜂业概况

加拿大以生产蜂蜜为主。蜂王浆、蜂胶和蜂毒生产非常有限。此外生产一定数量的花粉和蜂蜡。年产蜜量为3万一4万t,约居世界第八。全国有60万一70万群蜂。大多为卡尼鄂拉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或其杂交种。群均产蜜量较高,是世界平均数的2倍。专用于产蜜的蜂群群均产蜜量为100~120 kg。蜂箱采用世界通用的郎氏标准箱。有70008000名蜂农,其中专业养蜂人数约占20%,但拥有80%的加拿大蜂群数。约80%的加拿大蜂蜜产于草原三省。其中亚省是加拿大产蜜最多的省份,占全国的1/3~1/2。也是整个北美产蜜最多的地区之一。草原三省约有50万群蜂。每专业养蜂户拥有蜂群500~15 000群,平均约为2 000群。近两年来养蜂人数和蜂群数均有增长趋势。

2蜂蜜的种类和特点

加拿大主要以生产液体状蜂蜜为主,还有少量巢蜜和乳油状结晶蜜等。蜂蜜质量好,大多为水白色,结晶后为白色,清香气味适中。水分含量大多在 15.5%~18.0%,蜂蜜的水分取决于降雨量,雨水特多的年份会超出此范围。根据多年经验,若草原夏天偏少雨、干燥,通常蜂蜜水分含量不会偏高。

3蜜源植物

加拿大的蜜源植物主要为苜蓿、三叶草等牧草和油菜。草原三省的流蜜期为5月中旬至8月底。最早的蜜粉源植物为柳树,接着是果树和蒲公英,然后是牧草和油菜。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7~14天的差异,同时也与年份有关。

4蜂蜜质量控制

蜂农主要从继箱取蜜。根据食品卫生部门的新规定,从子脾箱和化蜡中分离出的蜜不能作为食品在市场出售。蜂农大多采用吹风机脱蜂,也有用无毒的蜜蜂驱避剂脱蜂的,但逐渐减少,为减少外源化学物质进入蜂蜜。对于出口或销售蜂产品至外省的蜂场需要申请卫生合格证书。采蜜季节来临,食品质检部门检查蜂农的蜜房卫生,实地采集蜂蜜和水样品送实验室检测,使药物污染控制在生产的早期。般来说蝉琅毛具有较强的防药物残留意识。偶尔发生的药物残留超标的蜂产品需销毁;对不按规定施药者,会被依照条例受到处罚。

5蜂蜜市场

加拿大生产的蜂蜜有一半出口,其中约80%出口美国,其次是日本和德国。少量出口到中国,但近年来有增长趋势。

6蜜蜂授粉

加拿大有20多种经济植物与蜜蜂授粉有关,其中包括油菜、蓝莓和果树等。加拿大是世界头号油菜籽生产国。近年来种植面积渐增,牧草面积随之减少。约有半数蜂群涉及近1 300万t油菜籽的生产,其中有8万群用于亚省南部的杂交油菜种子生产的专业授粉。有3 500群用于居世界第二位的蓝莓授粉。

7蜂群的分布和繁殖

加拿大多采用定点养蜂,多年不变。每个点放 20~40群。点与点相距24km,具体距离取决于蜜源的多少与好坏。通常蜂农将蜂群分布在方圆35 km 范围内。蜂群的繁殖期大多为5月中旬至7月底。在此期间蜂农育王和分群。由于加拿大的春夏季较短,早春从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和美国进口一些蜂王。近年来蜂农注重当地蜂种(或蜂王)培育,以提高蜂群的生产、抗病和越冬能力。

8蜂群越冬

加拿大冬季寒冷,是蜂群越冬的一大挑战。大约 10年前,越冬死亡率一般在5%~15%。近年来成倍增长,30%左右。蜂群大多在室外越冬。少量为室内。室外越冬大多用隔热材料把4个或多个蜂群围在一起,每个蜂群留有透气孔,以减少箱内蜂群代谢产生的水分,。改善蜂群内的保暖环境。室内越冬是温度控制在40c良好通风环境下进行。也有少数的草原地区蜂农将蜂群送至温暖的南部沿海地区过冬,早春在那里给蓝莓授粉和春繁。早春蜂农也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少量笼蜂以补充过冬死亡的蜂群。

相关推荐

钦州养蜂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养蜂产业是一项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的无污染的集约型空中农业,也是低碳产业[1],是现代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链环,对于促进农民丰产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钦州养蜂历史悠久,自然形成了中华蜜蜂养殖聚集地。目前蜂群数仅次于南宁市,在广西各市排名第二,特别是钦州市浦北县,该县已成为全国饲养中蜂最多的县之一,2011 年被评为全国养蜂示范县。2012 年加入中国养蜂学会,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美誉。为切实保障我市养蜂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笔者结合我市养蜂业生产发展实际,实地进行了详实的调查分析。

1 钦州养蜂业发展的优势
1. 1 历史悠久

钦州市养中华蜜蜂历史悠久,发展养蜂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钦州,古称安州,是具有1 4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城,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据《钦州市志》记载,1949 年以前,钦州地区一般为山区农家零星少量饲养蜜蜂。1949 年以后,养蜂业得到较快发展,1958 年,全县养蜂0. 31 万箱。1965 年发展到0. 9 万箱,产蜜量33. 03 吨。20 世纪70 年代后,因多种原因蜜源减少,养蜂量渐减。1979 年,全县养蜂减至0. 21 万箱,产蜜量19. 6 吨。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养蜂量有所上升,1986 年,全县养蜂增加到0. 32 万箱,产蜜量29. 17 吨。1990 年,全市养蜂0. 5 万箱,产蜜量18. 75 吨。

1. 2 中蜂群及产能颇具规模

据统计,钦州市2012 年饲养中蜂群数为11. 2 万箱,蜂蜜产量2 397吨。饲养中蜂60 箱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共有921 户,全市不饲养意蜂。养蜂专业合作社有10 家,蜂产品加工企业1 家。蜂群数在广西各市排名第二。荣获中华蜜蜂之乡美誉的浦北县,2013 年上半年养蜂户就已经达1 775户,蜂群8. 13 万箱,居全国饲养中蜂最多的县之列。

1. 3 蜜源植物丰富

蜜源植物决定养蜂业。钦州市属于桂南植被区,生长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的季雨林。年平均气温22℃,气候宜人,物种资源丰富,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一年四季均有花开,蜜源植物分布广泛,拥有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玉米、八角、松林、桉树林、野桂花、野山花等良好蜜源,而且蜜源植物在时间上的互补性很强。钦州养蜂业主要集中在浦北县、灵山县、钦北区。浦北县蜜源植物面广繁茂,森林总积蓄量达20 亿立方米,连片面积最大的 11 万多亩天然次生红椎林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林区。浦北县已建成九大农业商品基地,其中香蕉、荔枝、龙眼等水果种植面积60 多万亩。灵山县盛产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西瓜、茶叶、水稻等水果和经济作物,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现有水果面积115 万亩。钦州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养蜂生产,春蜜、夏蜜、秋蜜、冬蜜产量分别占全年蜂蜜总产的30%、35%、10%、25%。钦州市现有蜜源植物的载蜂量已超过70 万群。

1. 4 区位优势独特

钦州处于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背靠大西南,滨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前沿阵地,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钦州完全可以成为蜂产品原料的集散地、高档蜂产品的主要加工地和产品输出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好区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做大做强养蜂产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历史赋予了钦州优越的养蜂业发展条件。丰富的蜜源资源,为养蜂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钦州蜂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 制约钦州蜂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 1 政府扶持不足,管理滞后

虽然养蜂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认识不足,没有把养蜂业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出现了政府扶持不足,管理滞后的现象。绝大部分县、区、乡( 镇) 没有专人专职抓养蜂,甚至养蜂站连机构代码都没有,牌子也没有。在管理上将养蜂业列在猪、牛、羊、鸡之后。近年来,养蜂业在项目和资金上几乎得不到支持,更没有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导致养蜂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虽然《广西蜂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印发,但扶持、管理工作出现明显滞后现象。

2. 2 饲养水平比较低、加工技术落后

与养蜂发达地区相比,钦州传统土法养蜂占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技术落后。而蜂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蜂产品加工技术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也是比较落后的,进而造成蜂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也较少。

2. 3 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钦州养蜂业仍属于小农经济。养蜂场规模比较小,分散自主经营模式为主,规模饲养户不多,一个蜂场几十群蜂自成一体,手工劳动,生产力低下。散户中大部分为兼职饲养。加工企业规模也较小,只能对蜂产品进行初级加工,效益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

2. 4 蜂农老龄化,文化技术水平偏低

养蜂业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行业,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嫌养蜂挣钱少,都外出打工或者饲养别的家畜,养蜂成了老年人的工作。钦州市蜂农大部分在 50 岁以上,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能吃苦耐劳,也参加过技术培训,但受观念和领悟能力的限制,还采用老一套的蜂群管理和蜂产品生产方法及自己摸索得来的经验为主,对新开发的蜂产品认识不够或没有能力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2. 5 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风险增加

在追花逐蜜的生产模式中,蜂产品的品质难以控制,甚至出现制假售假、药物残留等现象。蜂农工作在野外山间,市场信息来源相对滞后。蜂农只能向产品收购商交售最初级的产品,而收购商对低品质蜜和高品质蜜价格差距不大,没有做到优质优价,使养蜂行业风险增加而收益下降。

2. 6 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

在现代养蜂业发达的国家,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出租蜂群的收入占到养蜂总收入的40% ~ 60%,成为养蜂者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在钦州,蜜蜂授粉业还没有正式成为一项产业,专业性授粉蜂群几乎没有,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菜农和果农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开花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

3 今后发展对策
3. 1 加大扶持力度

蜜蜂在生态上的重要意义和预警作用急需我国政府和大众给予足够重视。蜜蜂的减少和蜜源植物的大量砍伐,已给全世界生态敲响了警钟。当年爱因斯坦关于蜜蜂减少将诱发生态巨变的预言今天在一些地方已得到印证。另外,蜂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一项值得期待的产业,与目前提倡的低碳经济相辅相成。我市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养蜂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对养蜂户给予适当扶助,比如养蜂车、养蜂器具的农机补贴; 鼓励年轻人养蜂,对致力于养蜂业的年轻人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

3. 2 健全养蜂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建设

加强各级养蜂站和养蜂协会的建设,完善养蜂推广机构。对已成立了养蜂站和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地区,政府应在各方面积极支持,并给予足够经费,使养蜂站等机构能从事蜂业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技术培训及推广工作。养蜂管理机构要落实各环节的质量责任制度,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各级养蜂站和养蜂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建设,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科学化管理,抓好示范基地和示范场地的建设。

3. 3 扶持引进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钦州区位优势,利用好区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培养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品牌意识,依靠品牌优势,扩展产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增加出口比例,占领国内外市场。

3. 4 推广和普及科学养蜂技术

相关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为蜂农提供最新的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对蜂农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充分接触到养蜂新技术,掌握市场信息,提高生产力水平。

3. 5 提高质优的中蜂蜜收购价,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中蜂人工大量养殖难度大,产量低,而且不产蜂王浆,但蜂蜜质量却大大高于意蜂。中蜂所产蜂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亦为《本草纲目》记述之蜂蜜,药效佳,是口感普通,口味单一的意蜂蜜所不能比拟的。提高中蜂蜜收购价,做到优质优价,将会极大提高蜂农养蜂积极性。

3. 6 大力发展授粉业

在大力开发蜂产品市场的同时,不应忽略蜜蜂作为授粉昆虫的主要作用。近年来,钦州地区果农开始关注利用蜜蜂为荔枝、龙眼果树进行生物授粉,进而增产丰收,提高荔枝、龙眼品质的作用。据吴杰等研究,经过蜜蜂授粉果树,与无蜂授粉的对照树对比,荔枝增产可达7. 09 倍~ 18. 57 倍,龙眼增产可达3. 13 倍~ 4. 17 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蜜蜂授粉重要性,钦州已经出现授粉业雏型。

3. 7 加强中蜂保护,建立育种体系

由于中蜂生产能力不如意蜂,意蜂的引入会对原有中蜂种群的生存造成威胁。2006 年,农业部就将中蜂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不过,文件层面的重视并没有阻止全国中蜂种群滑向濒危。地方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蜂种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只顾及短期的利益,而从长远出发,切实做好蜂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当务之急应创新和保护种质资源,建立保护区,以保护具有优良抗性的中华蜜蜂蜂种; 同时大力开展蜂种选育创新研究,以更新老化蜂种。钦州市浦北县中蜂资源保存完好,野外山林蕴藏有野生中蜂群,保护中蜂资源,设立保护区,将会极大提高本地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摘编)


一、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摘编)

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养蜂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养蜂业的稳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结合生产发展实际,国家特制定了这个规划。

1.养蜂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应当看到,我国养蜂业从业人员众多,蜜源植物丰富,蜜蜂授粉和蜂产品市场消费量巨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市场消费方面。2009年我国人均蜂产品消费量为0.3公斤,部分城市居民和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上还没有消费蜂产品。按照2000~2009年蜂产品消费年均增长4%推算,2015年人均蜂产品潜在消费量将达到0.35公斤,届时按照全国人口14亿计算,将需要50万吨蜂产品,蜂产品生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30%。

(2)蜜源植物承载量方面。到2015年,按照每群蜂生产50公斤优质蜂蜜计算,生产50万吨蜂蜜将需要饲养1000万群左右的蜜蜂。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林业局统计,2008年我国主要的农业类蜜源植物约为28.5万平方公里,林业区经济林种植面积约为20.2万平方公里,理论可承载5000万群蜜蜂,即使实际利用率按照30%计算,我国现有的蜜源植物也完全能够承载1000万群以上的蜜蜂。

(3)蜜蜂授粉方面。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蜜蜂授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今后将蜜蜂授粉作为商品化、专业化的产业,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2.发展目标:蜂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蜜蜂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蜂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高,蜂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3.重点项目:

(1)蜂产品基地建设。蜂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蜂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科技推广和蜂农技术培训,扶持养蜂生产。

(2)蜜蜂授粉增产技术体系建设。建设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建立蜜蜂授粉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

(3)蜜蜂资源保护与种蜂良种繁育。蜜蜂种质资源保护,蜜蜂新品种培育,蜜蜂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种蜂质量监测。

(4)蜂病防控。蜂药研制,加强疫病防控,加强蜂药使用管理。

(5)蜂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检测和评价技术研究,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风险评估,完善蜂产品标准体系。

4.保障措施:加大对养蜂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保护蜂农合法权益,加快科技研发与应用步伐,积极开拓蜂产品消费市场,强化对养蜂业发展的指导和管理。

二、《养蜂管理办法(试行)》自2012年2月1日起实施

农业部年初出台了《养蜂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提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广泛宣传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增产提质作用,积极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做好辖区内蜜粉源植物调查工作,制定蜜粉源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办法》指出,养蜂者可以自愿向县级人民政府养蜂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免费领取养蜂证,凭养蜂证享受技术培训等服务。养蜂证有效期3年,格式由农业部统一制定。

《办法》还详细规定,养蜂者到达蜜粉源植物种植区放蜂时,应当告知周边3000米以内的村级组织或管理单位。接到放蜂通知的组织和单位应当以适当方式及时公告。在放蜂区种植蜜粉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避免在盛花期施用农药。确需施用农药的,应当选用对蜜蜂低毒的农药品种。种植蜜粉源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施用农药3日前告知所在地及邻近3000米以内的养蜂者;使用航空器喷施农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作业5日前告知作业区及周边5000米以内的养蜂者,防止对蜜蜂造成危害。

安图县以服务促发展全面推动养蜂业


吉林省安图县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的美称。长白山区发展养蜂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椴树蜜源,而且还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木本和草本辅助蜜粉植物,被称为东山蜜库。几年来安图县的蜂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养蜂户已达1200户,饲养蜜蜂达6.4万群,有蜂产品加工企业3个,全县年均各种蜂产品产量达3000多吨,产值也有3000多万元,一跃成为长白山地区的蜂业经济大县。在2007年安图县被中国养蜂学会命名为中国蜜蜂之乡。为促进发展蜂业产业,安图县不断加大对养蜂户扶持措施和服务力度,同时坚持抓蜜源洋槐树栽培工作,为推动安图县蜂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实施惠农措施鼓励养蜂业的发展

依托长白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及县内汪氏蜜蜂企业将养蜂业做大做强,促进畜牧经济的发展是安图县畜牧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汪氏落户安图县后,为发展养蜂业,安图县出台了鼓励发展养蜂业的惠农措施。即免费上门技术服务、免费提供部分蜂具、免费提供部分蜂群的三免费措施。同时在农村加大对养蜂业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养蜂是一项投入少,效益高的致富项目。通过宣传及优惠措施的实施,大大的调动了养蜂户的积极性,不仅原有养蜂户增加了蜂群的养殖数量,同时还新发展了养蜂户660户。在安图县实施三免费措施后,全县新增加蜂群数量3.4万群,实现了蜂群数量与经济效益双增的良好效益。

2加强技术服务促进养蜂业的发展

为促进安图县养蜂业的发展,县养蜂站加强了对广大养蜂户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力度。通过培训,不但转变了养蜂户的养殖观念,更提高了他们的养殖水平与经济效益。以前广大养殖户对养蜂多数停留在取蜜的水平上,基本不提取浆、粉、蛹、胶等产品。即使提取也因没有市场而只限于自己食用。在汪氏落户安图县后,依托汪氏企业的优势,并通过县养蜂站的培训与指导,很快使养蜂户都掌握了提取浆、粉、蛹、胶等蜂产品的技术,而每群蜂所提取的这部分产品价值与蜂蜜价值几乎相当,仅此一项就实现了养蜂效益的翻番。为更好地为养蜂户服务,县养蜂站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深入到养殖户家中了解情况,登门服务并解决各种养殖问题。通过入户走访他们了解到,很多养蜂户由于对椴树蜜这种优质绿色有机蜜的认识不到位,在取蜜的操作上随意性较大而降低了有机蜜的品质。为此他们专门就有机蜜的操作程序对广大蜂农进行了培训,蜂农按照操作程序取椴树蜜,不仅使蜂蜜的品质达到了有机蜜的要求,也使蜜的单价提高了近100%,从而提高了养蜂的经济效益。为提高蜂群的产出水平,他们还大胆提出了引进优良蜂种进行蜂群改良的做法并在全县推广。经过改良后的蜂群产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养蜂效益。

3抓好蜜源植物种植壮大养蜂业

养殖蜜蜂的首要条件是具备较丰富的蜜粉资源,如果没有蜜粉资源或者缺少蜜粉资源,也就无从谈养蜂。长白山是我国森林资源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这里主要蜜源植物为椴树,约占该地区总蜜源的80%,另外20%为秋季杂花蜜,采蜜期集中在7月份20d左右的时间内。目前蜜粉采集利用率不到10%。对于定地养蜂来说,闲置时间远远大于采集时间,造成养蜂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为了解决蜜蜂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无活干的问题,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吉林养蜂研究所的葛风晨老师曾建议安图县在发展蜂业经济的过程中试种洋槐。因为在吉林省洋槐树开花期是在6月份,比椴树蜜源期提前一个月,增加一个采蜜期就能增加养蜂经济效益,于是从2003年起安图县就开始尝试栽种洋槐树。起初对于栽种洋槐树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宜洋槐树生长,就是生长了也可能只开花,不流蜜;也有的人认为长白山区到处都是树,用不着去栽洋槐,就是栽种了洋槐眼前也不见利,何必去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还有的人认为,种植洋槐树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应该由财政投入,上级和财政既然没有专项资金,如果栽种洋槐每年需10多万资金就要由畜牧兽医局来承担,而等到可采蜜粉时,又不能搞放蜂收费这种有偿使用,作为畜牧兽医局事业单位来说,搞蜜源植物建设是可干可不干的事情,畜牧兽医局没有必要额外增加这部分支出。针对种植洋槐树的问题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认真分析后决定,既然搞蜜源植物建设能够增加蜜源,能够让蜂农得到实惠,而且由于洋槐树是多年生,因此种植洋槐树可谓一劳永逸,那么我们就应该做,而且还要做好。但蜜源植物建设靠一家一户养蜂者不可能搞成:作为林业部门来说,发展林业为了获得林业经济效益,栽洋槐树比其他树种差,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来搞这件事。作为养蜂主管部门,我们深感种植洋槐树的紧迫性和种植的意义重大。为此,从2003年开始安图县畜牧兽医局就组织全县蜂农利用义务工栽种洋槐。年初由畜牧兽医局出资金租用农田地进行育苗,每年租2公顷耕地进行育苗,产一年生优质洋槐苗60万株,可移栽200公顷。这些苗木由县畜牧兽医局组织发动各乡村蜂业协会选择乡村公路两侧绿化美化地、水利工程防风固沙绿化地、村屯街道两侧绿化美化地、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补植等地方栽种洋槐,成活率达90%以上。苗木的割草、维护等后期管理工作由各乡村协会负责,保证了洋槐树生长良好。经过几年的努力,人工洋槐树林已初具规模,到目前,安图县共栽种人工洋槐树林约867公顷,其效益将会越来越明显。

安图县在发展蜜源植物建设中,紧紧与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相结合。通过栽种洋槐树来美化绿化农村环境,改善卫生条件。据吉林养蜂研究所前所长葛风晨老师讲,10年以上的成龄洋槐树,每公顷达2000株左右时,每年每公顷可产优质洋槐树蜜1t,产值万元左右。我们计划利用10年的时间,每年种植洋槐200公顷,总计达2000公顷,那时每年可产洋槐蜜2000t,可获得2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如果按10万群蜜蜂计算,每群每年因增加一个洋槐蜜源可增加收入200元左右,直接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

建设洋槐蜜源林,不但提高养蜂户的经济效益,也可增加地方财政税收。同时从大农业的角度来说,洋槐树林美化静化了农村生态环境,涵养了水源,有效的利用了农业用地。总之,种植蜜源洋槐树林有着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信安图县的蜂业经济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优势,随着养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蜂农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广大蜂农的努力下,在当地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养蜂这一朝阳产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养蜂现代化刍议


养蜂生产也有个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不仅是采用某些机械以改革生产手段, 同时还必须研究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 使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 专业养蜂生产的形式是以二、三个人为一个生产单位, 五、六十群蜂, 走南闯北, 长途转地饲养; 或者在某个地区定地和小转地。每移动一次蜂群, 如用火车运输, 则需上下装卸6 次, 劳动强度大, 火车运蜂不能及时, 时间又长, 蜂群损失大; 为了节省运费开支, 不利于饲养强群; 每群蜂巢脾数量不足, 不利于生产成熟蜜; 热衷于长途转地的蜂场多, 并着眼交通方便, 蜜源比较好的场地, 容易产生盲目集中。因此, 这种生产方式是有必要加以改革的。

去年夏天, 曾会见一位澳大利亚的养蜂人, 他介绍了他的生产情况: 一个人, 一辆车, 12 0群蜂, 全年转地五、六次, 运蜂都用汽车, 不用火车, 晚间开车几百公里, 蜂群不受损失, 到达新的蜜源场地, 蜂群立即投入生产。年平均单产25 0 斤蜜, 他本人一年生产蜂蜜3 万斤, 他本人不负责摇蜜, 由所属的公司派专车摇蜜.

尽管我国与澳大利亚的养蜂生产各有特点, 如澳大利亚养蜂是只管理蜂群, 不象我们又要摇蜜, 又要生产王浆, 但他们的产值比我们高, 有机械装备, 改善了劳动条件,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现代化养蜂的设计, 归纳起来, 有下列三项目标:

1. 养强群, 取成熟蜜,
2 .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
3 . 改善养蜂员的劳动条件和生活。

用汽车运蜂代替火车运蜂的做法, 是实现养蜂现代化的第一步。现行生产组织所以每个生产单位只能保持五、六十群蜂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受汽车装载量的限制, 四吨卡车只能装载70 个继箱群。如果把车厢适当放宽到可以排列5 个箱体, 再把车厢适当加长到可以装8 个箱体, 而把车身降低一点, 使可以装载7 个箱体的高度, 这样: 6X8 X 7 -2 5 0 , 就可以装载1 2 0-1 4 0个继箱群。运输费用可以大幅度降低, 养强群的难题也不难解决了, 生产组织也不必局限于五、六十群蜂的水平了。

为此, 要设计一种专为放蜂用的车辆, 车身要长一些、宽一些、矮一些, 为的是可以多装载蜂群; 驾驶室里设双排座位, 后排要设计为双层卧铺; 这种车辆最好附有装卸用的小吊车。这种要求的放蜂专用车已开始设计改装, 汽车制造厂也愿意帮助我们设计和生产这类车辆.

用专用车辆代替火车运输, 在经济上是合算的。从调查材料来看, 长途转地的生产组, 其全年的生产费用为80 0 0-9000元, 短途转地的生产组则为4 00 0~ 50 0 0元, 其中运费和人员的旅费开支各占2 / 3 左右。这就是说, 五、六十群蜂要花3 , 00 0 -6 0 0 0元运输费用, 1 20 群蜂的转地运输就要60 0 0 ~ 120 0 0元。如果以专用车运蜂转地, 两年就能把一辆车的投资大部分收回来。燃料消耗100 0公里约20 0 元, 如以全年转地5 00 0公里计算, 即1000 元。再加上蜂群安全比较有保障, 降低了蜂箱的损耗, 以及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到达新的蜜源场地等因素, 用汽车代替火车运蜂, 可以肯定是一项有前途的改革。

以改革蜂群运输条件为起步, 再逐步配置摇蜜车等设备, 既可提高蜂蜜、王浆的质量, 又是社会化大生产合理分工的必然。提高蜂蜜质量, 从生产上说, 要养强群, 取成熟蜜; 从收购上说, 要贯彻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 还要建立责任制, 把好质量关, 同时, 要彻底解决包装污染的问题。在价格上, 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当前蜂蜜在国内市场出现滞销, 主要受价格的影响, 2 斤白糖的价格才买一斤蜜, 与目前的购买力不相适应。争取多出口是必要的, 但养蜂生产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 不然将给我国养蜂事业的发展带来被动的局面。

不成熟、含水量高的蜂蜜, 不仅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 且不易储存, 容易发酵变质, 变得不能食用。因此有必要根据地区、蜜源的特点, 提高收购浓度起点, 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要采取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取稀薄蜜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说法, 认为大蜂场没有前途了, 国营蜂场不如集体蜂场, 集体蜂场不如个体 包括大包干的蜂场。这种说法的根据是: 转地蜂场间的争运输、争场地日趋尖锐, 国营、集体蜂场往往争不过个体蜂场; 同时也由于劳动报酬不尽合理, 不能发挥国营、集体蜂场养蜂员的积极性。前一种原因表达了目前在转地放蜂中出现的不正之风, 争运输、争场地,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 竞争 , 是非法的, 也是站不住脚的, 要加强对放蜂场地的管理来解决; 后一种原因是属于改善蜂场经营管理的问题。目前各地有几十个千群以上的大蜂场, 最大的蜂场有4 , 0 0多群蜂, 他们积累了一套经营管理的经验, 但还缺少认真地加以总结, 并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蜂场的经营管理是养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最少的投资和最低的消耗,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科学的经营管理往往比饲养技术更为高级的一门科学, 蜂场办得好, 科学管理是第一位的。

蜂场要有一套健全的制度, 建立制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 而不是消极地限制, 束缚手脚, 如果搞成赚赔不与我相关, 这种管理就是不成功的。在经营方式上, 究竟长途转地合算, 还是以定地饲养加小转地合算, 转地路线的计算与选择, 是单一生产还是综合生产, 怎样在互利的原则下联合经营, 这些间题都将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加以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 只有大型的专业蜂场才有条件向现代化养蜂迈步, 并且在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方面发挥优势.

随着现代化蜂场的兴起, 为了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和发挥最佳的经济效果, 养蜂生产的管理体制也必须相适应地改革, 通过专业性的联合, 用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 建立蜂业联合公司, 从发展生产的观点出发, 将企业中获得的利润优先用于养蜂现代化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 养蜂生产增长的速度不慢, 但生产手段改进不多, 产品质量反而有所降低, 这种现象说明在解放了生产力以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问题研究不够, 国家、集体在这方面也缺少有力的支持。养蜂现代化的研究, 正是为了对现行的手工操作、小生产管理的生产方式加以改革, 并由此确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养蜂业的优势地位.

黄山徽州区养蜂合作社助蜂业振翅高飞


日前,笔者从中国养蜂之乡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了解到,今年该镇养蜂业风调雨顺,蜂农喜获丰收。

在西溪南镇的杨树林蜜蜂越冬基地,一排排特制木箱望不到边,忙活了大半年的蜜蜂群正在休养生息。蜂农王天胜告诉笔者,今年养蜂非常顺利,价格稳定,产量提升,是近年来收入最好的一年。今年蜂群基本上都很健壮,跑的地方(蜜源地)也比较好,很合适,一箱蜂产蜜平均六七十公斤,最多的达100公斤,单箱蜂纯收入在1200元左右。

王天胜是徽州区众多蜂农中普通的一位,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效益,除了人勤劳、天帮忙,关键还得益于蜂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察看回乡蜂群的西溪南蜂业合作社社长吴建新告诉笔者,现在蜂农养蜂技术越来越好,我们西溪南蜂业合作社主要是做好跟踪服务。比如说,蜂种的选择、花源蜜源路线安排、蜂农转场运输车的联系、蜂产品的跟踪回收等,竭尽全力解决好蜂农的后顾之忧。

蜂业是徽州区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区为加快蜂业发展,坚持以创建省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蜂产品主产区为平台,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协会)+种蜂基地+农户的现代蜂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蜂业标准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全区涌现出蜂业龙头企业8家,引进现代化蜂产品生产线20多条。同时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6家、养蜂协会3家,发展社员或会员3200多人,构建起了社会化服务、技术保障、法律保障、财产保障和市场营销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蜂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蜂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实现了蜂农持续增收。

据了解,今年徽州区养蜂达11.7万箱,同比增加2000箱;全区蜂业产值1.72亿元,同比增8.5%;蜂农人均养蜂60箱,纯收入高达6万多元。

谢国洪江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1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