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养殖户安全度梅管理技术要点


六月中旬左右即将进入梅雨季节,此阶段高温、高湿、多雨、少风,河蟹养殖也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管理期,如何安全度梅是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现将梅雨季节的管理要点总结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梅前准备
1、消毒
从六月五日开始,河蟹三壳陆续结束,许多朋友开始进行入梅前的准备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消毒。由于目前大部分塘口水体偏浑,藻类较少,因此建议大家选择生态消毒剂——至尊-99(蛭弧菌冻干粉),安全、高效、无刺激、不耗氧、不伤水、保质期长,抑菌防病效果极佳。
2、补肥、调水
①入梅之前水体肥度不足的,需及时补肥,特别要补充含碳、钙、铁、镁等元素的肥料—藻润+藻得力+神力碳
②多使用乳酸菌、酵母菌调节稳定水体,使水色、水体透明度达到最佳。——生力菌+水产健胃酵母+活力源-肥水型(好润发酵菌)
③水体浑浊的,需及时净水,防止水草上脏。——速清、好水底毒净
④入梅之前根据坂田水草生长情况适时撤网,稀疏养殖密度。水草长势差的,及时补肥壮草——草得力+神力碳
3、改底
河蟹前三壳往往集中于环沟内,局部密度很大,因此环沟底部往往会积累很多的残饵粪便及其它一些有机杂质,梅雨天极易发生底热、底臭、甚至底层缺氧,因此入梅之前需彻底改良环沟底质。选择强氧化性增氧型底改——福底II/超能粒分解、氧化底部杂质。
二、梅期管理
1加强内服保健
①梅雨季节由于天气闷热、潮湿,河蟹饲料尤其是冰鲜鱼极易腐败变质而诱发肠炎。
②梅雨季节水体及底层(返底)毒素含量增加,肝脏解毒负担加重,同时消化功能被削弱。
③连续阴雨天气,水体厌氧型致病菌含量增加,体质偏差的河蟹极易被感染
因此梅雨季节要以保肝、防肠炎、强免疫为根本进行内服保健——好润黄金套餐(肠轻松+加乐福+好又多+好肝胆)
2极端天气注重稳水抗应激
①雨前、雨后及时抗应激——好运cc(颗粒vc,直达底部,更有利于底层养殖动物吸收)、康倍特(葡萄糖、vc)。
②雨后使用好水底毒净稳定水质,防止水体变浑。
3定期改底
梅雨季节天气应选择福底II/超能粒定期改良底质,加速池底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耗氧,防止底黑、底臭、伊乐草烂根,上浮。梅雨季节应7-10天改底一次。
4合理掌握蛭弧菌的使用频率
正常蛭弧菌释放到水体后有效抑菌浓度能维持7天左右,因此梅雨季节建议7-10天使用一次至尊-99消毒、防病。
三、出梅
出梅之后气候趋于稳定,气温持续走高,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具体管理措施将在后续资料中详述)
1强化河蟹营养。
2高温期保草、防夹草。
3稳定水质,防控蓝藻。

相关推荐

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六七月份,南京溧水县连续高温少雨,对溧水县养殖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养殖户以为蟹种投放后,只要平时再投喂些饲料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河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需认真负责。现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水质监测。经常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池水深度根据不同季节灵活掌握。一般7月份以前水位保持在60-80厘米,7月份以后深水位,在高温季节水位保持在1.5米左右。
二、换水次数要适中。换水过多会对蟹造成应激反应,不利于生长;过少会导致水质恶化。一般水温在20xx投喂量一般上半年占30%,下半年占70%左右。
四、经常巡塘,注意防病。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采取措施。要对症下药,不可乱用药,否则会加重病情

夏季池塘养殖大闸蟹的管理技术要点



移栽水草 蟹池移栽伊乐藻、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率达50%左右,使河蟹生长在多水草的水体中,接近自然生态条件。水草不仅是河蟹喜爱的植物饲料,还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及附着生物的基质,同时它们具有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降低水的肥度,澄清水质,加强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高温季节吸收太阳热能,降低水底温度,改良水环境等重要作用。对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当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
调活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极易败坏,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活、爽、嫩,溶氧高,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一是加深水位,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在1.5米左右。养殖辽蟹的池塘,水深要达2.0米以上,以免灼伤蟹体。二是高温季节,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30-40厘米,最好边排边注,使池水呈微流水状态,换水时应保持水位稳定,遇到恶劣天气,水质变化时,要加大换水量,尽量加满池水。换水前要捞去池中的残留物,避免水质污染。如发现河蟹往岸上爬的次数和数量增多、口吐泡沫,多为缺氧现象,应立即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三是每隔7-10天,泼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有澄清水质,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
投足饵料 夏季应坚持每天早晚投饵,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10%左右,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其中下午5点投饵量为全天投饵量的70%,对吃不掉的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饵料要新鲜、适口、不腐烂变质。动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虾、螺蛳、蚬、动物内脏、水生昆虫、蚕蛹等;植物性饵料有:麦类、豆饼、黄豆、瓜果、蔬菜、水草等。其中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饵料要做成团或块,以提高饵料利用率。也可投喂河蟹全价颗粒饵料,投饵时视天气、水质、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所投饵料要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
注意防病 高温季节,致病因子多,易引发各种河蟹疾病,尤其是暴发病,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辅以药物防治疾病。可定期交替泼洒1ppm土霉素粉、0.5-1ppm呋喃唑酮、1-2ppm硫酸锌、0.5ppm蟹安灵等药物;经常投喂药饵,每1000克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以利河蟹脱壳。发现疾病,对症下药。寄生虫病可用5-10ppm福尔马林或其他杀虫剂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2-3次,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大闸蟹养殖户水库围栏培育1龄蟹种技术



水库围栏培育1龄蟹种是利用水库特有的大水面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资源与大水体集约化养殖方式相结合的一项培育蟹种新技术,与池塘培育蟹种相比具有规格大、品质优良、性成熟比例低的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1、围栏水域的选择
水域是进行围栏培育蟹种最基本的条件,不同的水域蟹种的生长速度、育成规格、饱满程度、性成熟率以及成活率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水域的选择十分重要。根据幼蟹的生物学特性,水域环境应符合以下条件:①水面开阔,水质良好,pH值7.5~8.5,溶氧5mg/L以上,有微流水;②水面比较平静,风浪较小,远离入口和航道,来往船只少,环境安静;③长期水深保持在0.8~1.0m,水位落差小;④水底平坦,以软沙壤为佳,淤泥要少;⑤水生植物丰富,以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为主,水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以便幼蟹栖息、隐蔽、摄食和脱壳;⑥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为主,小型鱼类和虾类资源相对丰富。
2、蟹种围栏设施建设
2.1围栏建设要求
围栏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培育蟹种的成败,因此,围栏的建设要求牢固,防逃性能要好,同时还要经济实用。
2.2围栏形状
围栏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型、正方形或长方形,为了便于施工和生产管理,我们选择建设正方形围栏。但是为了防逃,围栏的四个角设计成圆弧形,以防止逃蟹。
2.3围栏结构
围网材料采用密目聚乙烯网布,网目为1.5~2.0mm,上端露出水面0.5m,加缝0.2m的钙塑板,下端缝制石龙,埋入泥中,围网的高度以常年平均水深为依据,围网制成后,围绕既定的养殖区,每隔2~3.0m插入一根毛竹作桩,将网布固定于毛竹上,四角再打桩固定,即可建成培育蟹种围栏。
3、幼蟹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3.1清除敌害
天然水域围成的围网区内往往有乌鳢、鳜鱼、鲶鱼和蛙类等凶猛肉食性鱼类,影响蟹种的生长、摄食、脱壳和栖息,它们往往摄食正处于脱壳期的幼蟹,严重地影响了蟹种的成活率。因此在放种前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用7.5mg/L的巴豆或者用20xx就可以养成100g/只的成蟹。因此,作为为大水面培育大规格的1龄蟹种,为防止蟹种规格过大和性早熟,应尽量缩短幼蟹的生长期,推迟购入幼蟹的时间,最好在6月中下旬购入V期幼蟹进行投放。
4.3投放规格与放养量
幼蟹的放养规格和放养量与养殖模式、饲养管理水平和要求达到的1龄蟹种的规格和产量差系密切,为满足水库围栏养蟹需要的大规格优质蟹种的要求,最好选择投放V期幼蟹,投放规格为5000只/kg,投放密度为4500只/亩。
4.4投放方法
幼蟹投放前要进行药物消毒,具体做法为采用广谱抗菌新药蟹宁,将其配置成浓度为1~2ppm的水溶液,运到的幼蟹首先进行药浴,时间为5分钟。消毒后的幼蟹选择蟹种围栏中水草和饵料丰盛处,连同包装袋一同沉入水中浸泡2~3分钟,冲去泡沫,取出放置5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待幼蟹吸足水分后再打开包装,让幼蟹自行爬入水草中。
5、饲养管理
5.1饵料投喂
5.1.1饵料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喜食水草和商品饲料,但更偏爱动物性饲料。其植物性饵料主要有天然的各类水草、菜饼、豆饼、玉米、小麦、土豆、南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有小鱼、小虾、螺、蚬、蚌等,也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我们主要以天然的水草和螺蛳为主,同时前期辅助性地投喂部分小鱼和玉米、麦子等。
5.1.2投喂技术由于幼蟹的活动能力相对成蟹要弱,特别是刚投放的幼蟹经过长途运输,体质较弱,因此前期幼蟹的投喂要采取定点投喂与分散投喂相结合的方法;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日饵量为蟹种重量的3%~6%,以次日上午基本吃完为原则,在投喂小鱼时,前期要将小鱼剁碎,后期将其切成两段投喂,螺蛳要砸碎:投喂小麦、玉米等谷物时事先煮熟或者充分浸泡再进行投喂。为控制蟹种营养的过分积累,防止其性早熟,在经过一个月的投喂后,便停止人工投喂,让其自行摄食围栏内的天然饵料。
5.2日常管理
蟹种的日常管理要认真细致,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
5.2.1四查四查是查蟹种的摄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施。在围栏养殖河蟹工作中,防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幼蟹的投放初期更应注意防逃工作,每周检查一次围网,发现漏洞应立即修补,在暴雨、大风及汛期更应日夜巡查,必要时加高和加固拦网设施。
5.2.2四勤勤除杂草、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做工作记录。
5.2.3四定日常投饵要坚持四定的原则,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5.2.4四防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止偷盗行为,特别是要防止敌害生物的危害,经常检查围栏区内有无水老鼠、青蛙、水蛇等对河蟹危害较大的天敌进入,一但发现要马上消灭。
5.3水质管理
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水草茂盛、微碱性水域中。大水面围栏养蟹使得蟹种围栏和外荡水体经常保持了微流水状态,因此水质条件有充分的保证,但要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要经常检查食场,不断捞除残饵、烂草和死亡的幼蟹,防止疾病蔓延和败坏水质,经常清理围网内的杂物和浮沫,以防堵塞网目,影响围栏内外的水体交换。
5.4幼蟹脱壳期的管理
在幼蟹的集中脱壳期要保持环境安静,禁止使用机动船,巡视时要尽量减少响动,以免惊扰幼蟹脱壳。禁止打捞围栏区的水草,保证河蟹有优良的脱壳环境;同时还要增投优质饲料,增加未脱壳和已脱壳幼蟹的能量,以趋向集中脱壳;还要适当泼洒生石灰,用量为每次每亩10~15kg,以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同时改善水质。
5.5病害防治
由于水库自然环境优良,天然生物饵料丰富;另一方面从围栏的选址、蟹种的选购、菌种投放的方法和密度、饲料的投喂、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都严格把关;同时每一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用量为10~15kg/亩,不但能预防蟹病,还可以补充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以利于蟹种的生长。因此,水库围栏培育蟹种基本上可以杜绝蟹病的发生。
6、蟹种的捕捞
当年投放的幼蟹生长至9月底平均规格可以达到10g左右,10月份就可以进行捕捞。一般采用地笼进行捕捞,在围栏区内投放多条地笼,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各收获一次,捕出的蟹种可马上销售,也可以进行暂养。暂养最好用土池,暂养密度为500kg/亩。对于建在成蟹养殖大围栏内,为养殖成蟹直接配套的蟹种可以不用捕捞,待来年5月份,大围栏内水草生长起来后再进行捕捞,或直接拆除蟹种围栏,让其自行进入大围栏内即可。

养殖户如何掌握规律防止大闸蟹逃跑



河蟹逃跑有一定规律。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养殖蟹逃逸。
蟹种在放养初期,因对新的水体环境不适应,纷纷沿蟹池四周乱爬,此时极易造成大量蟹种逃走。可以事先在蟹池中围出1~2亩水面进行短时间暂养,待蟹种适应新水体后,再放入蟹池。
蟹池中天然饵料缺乏,投喂饲料又严重不足时,河蟹会因索饵而逃逸,并可能造成河蟹互相残杀。可以在春季每亩蟹池投放活螺蛳200公斤,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摄食。生长季节,加强投喂管理,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5%~10%。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
天气突然变化,特别是风雨交加等恶劣天气,易造成河蟹逃逸。应在天气变化前加深水位,雨后恢复原水位。
蟹池水草少,水质浓,透明度小,溶氧量低,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河蟹会为寻求适宜的环境而逃逸。为此,蟹池应保持有足够的水草,水草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生长季节每2~3天换一次水,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pH值7.5~8,透明度40~60厘米。
河蟹性腺发育成熟后,要进行生殖洄游,特别是霜降前后,刮西北大风或下雨时,河蟹活动频繁,纷纷沿池壁攀爬。此时防逃极为重要,要加固防逃设施,及时起捕成熟蟹。

夏秋高温季节大闸蟹养殖户需加强蟹池管理



俗话说:“七月、八月长壳,九月、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期,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的工作。
高温时期,当水温超过33℃时,特别是连续高温季节时,河蟹几乎全部处于半清醒状态,对溶氧,要求非常高,对环境的变化,抵抗力也非常弱,易大量死亡,此时无论使用和不使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大量死亡。因此当水温高达33℃以上时,应慎用水产药物和耗氧性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
高温季节水体中各种生物也都进入了生命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水体中的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加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大量积累,此时水质极易恶化:透明度极度下降;水色过浓并带点黑色;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理化因子超标,因此,对高温时期的水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外源水好的一般每3-5天换水(加水)一次,换水量不超过10-20cm。
外源水不好的应定期使用微生物调节水质(如EM菌、复合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粪粘球菌),能很好的改善水质过浓、发黑,不清爽无光泽度等问题。
2、若发现河蟹多数上岸,吐气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量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量换水,同时使用分解增氧底改物质改善底质,增加池底溶氧。
3、改良底质:高温季节,池底沉积了大量残余的饵料及其他有机质,产生出大量的有毒物质。所以对底质改良刻不容缓。可选用除臭营养底改物质或腐殖酸(钠)、益生菌等,既能解毒改底,又能净化水体。尤其是青苔较多,水体混浊,不清爽的塘口效果特别明显。一般每7-10天改底一次。

养殖户如何确定河蟹开始脱壳及脱壳期管理技术要点



河蟹蜕壳是脱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主要指幼体),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既是一次节律性生长,又是一场生理上的大变动。究竟河蟹一生蜕壳多少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有人认为17次,也有人认为19次,还有人说是28~32次。究竟有多少次,目前有两点已统一:1、河蟹蚤状幼体经过5期蜕皮蜕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蜕变为1期幼蟹;2、河蟹在性腺发育到一定程度进入生殖前的生殖蜕壳,即一生中最后一次蜕壳。
脱壳过程
在蒸馏水中蟹壳能达到二级硬度,但不能完全变硬(三级硬度)。所以河蟹在蜕去旧壳前后,要增加水体里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河蟹摄入水分,使柔软的新皮膨胀增大。在养殖中应根据蜕壳后物质的积累而增加投喂量。
池塘养蟹的整个养殖期存在着2次蜕壳与生长高峰,一般第一次在放养后1个月,蜕壳持续25天左右,即4月下旬至5月中旬,此间各地的河蟹蜕壳率与个体大小有关,即放养规格越大,蜕壳率越高,但个体的生长速度却相反。
实验证明河蟹每次蜕壳不是同步的,而是从个别到相对集中,再逐渐减少。每个过程15天左右,以后周而复始,直至10月上旬的150天左右,均为河蟹蜕壳生长的时期。
河蟹蜕壳下限温度多为15℃,上限为30℃,最适为18~25℃。
河蟹蜕壳所需时间,随个体大小而有所不同,个体越小蜕壳越快。通常一次顺利蜕壳约需15~30分钟,有时甚至3~5分钟就可蜕去旧壳。如果蜕壳过程发生故障,蜕壳时间就会延长,甚至因不遂而死亡。蜕壳并不限于在水中进行。仔蟹、蟹种和成蟹蜕壳通常潜伏在盛长水草的浅水里,不久在头胸甲与腹部交界处产生裂缝,并在口部两侧的侧线处也出现裂缝。蜕壳时,头胸甲逐渐向上耸起,裂缝越来越大。束缚在旧壳里的新体逐渐显露壳外。由于腹部向后退缩,两侧肢体不断摆动,并向中间收缩,使末对步足先获自由,继而腹部退出,唯有螯足因关节粗细悬殊而蜕出难度较大,故最后蜕出。蜕壳后,皱折在旧壳里的新体舒张开来,体形随之增大。新蟹颜色黛黑,身体柔软,螯足绒毛粉红,习惯称之为“软壳蟹”。因此河蟹在蜕壳的进程中和刚蜕壳不久,尚无御敌能力,是生命中的危险时刻。河蟹每蜕壳一次后体积和体重就得到增加,即蜕壳与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河蟹蜕壳一次,头胸甲长可增加1/4~1/6,幼小的个体甚至可增加1/2,但老熟的、活力不大的或缺乏营养的个体生长就慢,蜕壳后只增加5%~10%。头胸甲增长,体重必然随之增加。
如何确定河蟹开始脱壳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脱壳期管理要点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同时饲料里添加营养促进剂和脱壳素。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促进同步脱壳,同时池塘里还要加人硬壳宝或者液体钙成分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在开始脱壳后撒些粒粒氧增加池底溶氧,提升河蟹脱壳成活率。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蜕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预防河蟹性早熟



目前在河蟹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有20%~30%的河蟹性早熟现象,性成熟河蟹不再生长,规格一般在每只50~80克,商品价值极低;一旦遇到天气突变,可提前进行生殖洄游,洄捕率低;如继续饲养,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到80%左右。严重影响了河蟹养殖效益。
1、性成熟河蟹的特征是
(1)性成熟河蟹的雌蟹腹部已成团脐,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螯足绒毛稠密,且颜色较深,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
(2)性成熟河蟹背部凹凸不平,颜色为墨绿色或青色。
(3)性成熟河蟹在肝区上可看到有两条紫色条状物且有卵粒,或有两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
2、形成性成熟河蟹的原因
(1)投喂的饵料过精,特别是前期投喂动物性饵料过多,使生性贪食的河蟹动物性饵料摄入过多,体内营养过剩,导致河蟹性成熟提前。
(2)有效积温增加。由于养殖水体小,水位浅,生长季节水温一直较高,水体积温过高,从而加速了河蟹性腺发育。
(3)放养密度不当,导致前期生长过快,性成熟提前。
(4)水体盐度偏高,刺激河蟹性腺发育。
(5)种质资源退化。随着养蟹规模的扩大,地区间引种的增多,南蟹北移、北蟹南移,加上人工繁殖长期不更新亲本,导致河蟹品种混杂、退化,生长缓慢,性成熟提前。
3、预防措施
(1)选用正宗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保持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
(2)科学投饵。因水制宜,控制投饵量,特别要控制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养殖前期饵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
(3)适当加大池塘水深,生长季节一般要求达到1.8米以上,高温季节多换水,最好用河道、湖泊内的水,以降低水温。
(4)养殖池内移栽覆盖率为50%左右的水草,以少阳光直射,降低河蟹生长的有效积温。
(5)生长季节蟹池每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光合细菌、溴氯海茵等药物,消毒水体,降低水体有机质浓度,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河蟹养殖户应该如何调节河蟹池塘的肥度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河蟹养殖户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池塘养蟹的水是否越清越好,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他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目前许多养蟹户普遍采用进排水的方法来调节蟹池水的肥度,这不是最佳办法。因为过多的进排水:一是浪费电力;二是流失水中有效成份;三是水位不定,河蟹洞穴变化频繁,部分河蟹迁移水面以上不吃食,不蜕壳,形成懒蟹;四是进排水稍有疏忽,就可造成河蟹的逃漏。如何调节养蟹池水使其达到中度肥度呢?可用以下办法来调节。
1、水质清瘦的池塘,往往池底淤泥少,池中肥力不足,可采用施肥的方法来调节,一般在池塘清整后,蟹种放养前15天,每亩施发酵过的粪肥3-5担,养殖中期如池水仍较瘦,可用化肥追吊,一般每次每亩用尿素3-4公斤,15-20天用一次。
2、投放鲢鱼、鲫鱼种或青虾苗。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和青虾能摄食河蟹吃剩的饵料碎屑,减少池塘有机物积累,蟹池适当混养这些品种,可起到控制池水过肥的作用。一般亩放鲢鱼种100尾、鲫鱼种500-600尾(每公斤20-40尾)、青虾苗2万尾或2-3厘米的幼虾0.5-1公斤。
3、对池底淤泥较多,水中肥力较足的池塘,可通过栽植水草或投放浮游性水生植物如大、小叶浮萍、水花生等,吸收水中肥力,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移栽或投放的水草面积约占总水面积的1/5-1/4。这样不但能满足河蟹的生长需要,还可改善水质及河蟹的肉味品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1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鲤鱼养殖成本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