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绦虫病的症状和预防

症状

本病多见于2-5月龄的鹅,首先出现消化系统障碍,粪便稀薄,病初呈淡绿色,以后淡黄色,混有绦虫节片,渴欲显著增加,而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禽生长发育不良,游泳时离群,蹲在岸边,由于绦虫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患鹅常呈现神经障碍,有时突然倒向一侧,试图起立,但不可能,运动失调,步态不稳,往往失去平衡而摔倒,仰卧作划水动作,严重的可在1-5天内死亡。剖检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造成肠阻塞,甚至引起肠破裂。

预防

(1)预防感染,可将鹅雏单独放入清洁的鹅舍和运动场上饲养,对新购入的也应事先进行隔离检查,如有本病存在,必须驱虫后经5-7天再合群。
(2)不到有中间宿主剑水蚤的水泽放牧,以减少感染。对感染的鹅粪便要堆积发酵,杀死虫卵。
(3)定期有计划地预防成虫期前驱虫,即春末和夏季进行驱虫,1-2月龄鹅要进行1次驱虫。

相关推荐

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鹅绦虫病是由于雏鹅或者中鹅的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其中矛形剑带绦虫是主要病原。当病鹅的肠道内寄生有绦虫,能够导致肠道梗阻,抑制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引起体质渐进性消瘦,且其能够分泌产生毒素,会阻碍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量死亡,必须在鹅饲养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鹅绦虫病的临床症状鹅绦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征

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的体长为11.5~23cm,外观如矛,颈节较短,生有4个吸盘。冠状膜壳绦虫的体长为5~20cm,宽度为0.25~0.3cm,共由一个头节和很多体节构成,吸盘上没有小钩,但顶突上存在20~26个小钩,呈一圈排列形成冠状。片形皱褶绦虫的主要特点是在虫体前部存在一个扩展的皱褶状假头节。假头节长度为1.9~6mm,宽度为1.5mm。假头节的顶端即为真头节,上面存在4个吸盘和10个小钩,整个虫体长度在20—40cm。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对消化吸收产生影响,使肠道发生机械性堵塞,导致肠黏膜发生损伤以及其他相应的病理变化,甚至发生死亡。

上述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其中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剑水蚤,冠状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中的螺类和甲壳类,片形皱褶绦虫的中间宿主既可是剑水蚤,也可是镖水蚤。这些中间宿主一般在水塘、水洼地、沼泽地和江河支流缓慢的浅水区生活。带虫鹅可通过粪便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当中间宿主食入后,就会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大约6周变成似囊尾蚴,在鹅等水禽食入这种体内存在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就会从中间宿主体内逸出,经过大约18天就可发育为成虫,然后开始排出含有绦虫卵的节片,从而导致该病持续进行传播蔓延。该病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鹅主要症状是腹泻,食欲不振,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等。初期排出淡绿色的稀便,后期排出灰白色的稀粪,且其中存在的白色绦虫节片。发病经过5天,病鹅体重能够减轻大约1.5kg。部分病鹅的头会突然朝向一侧倾倒,走动不稳,有时会由于无法保持平衡而摔倒;夜间有时会伸颈、张口,头部呈钟摆样摇动,接着仰卧在地,腿部呈划水状。雏鹅感染严重时,往往会发生死亡。病鹅肠腔内积聚大量的虫体,引起肠扭转、肠阻塞,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肠破裂。由于绦虫头节会吸附在肠壁上,从而损伤黏膜,发生水肿、出血,并散布有灰黄色的结节,肠内容物稀薄,散发臭味,并含有大量的虫卵。雏鹅患病死亡后,主要表现是机体消瘦,稀便黏附在泄殖腔周围,肝脏轻度肿胀,肠黏膜发生出血,肠内寄生有绦虫,通常有10多条,最多时能够达到30多条,虫体长度为3~4cm。病死幼鹅的血液稀薄,发生卡他性肠炎,小肠黏膜充血、增厚、出血,并散布有结节状溃疡,呈米粒大小,肠腔内存在几条扁平分节状的白色虫体,部分肠段变粗,质地变硬。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鹅的心血、肝脏和脾脏分别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h培养,没有长出致病菌。

镜检。在病死鹅肠道内存在虫体,挑取虫体使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虫体非常长,呈乳白色的扁平带状,存在分节,头节生有吸盘,顶突上存在小钩,具有3个椭圆形的睾丸,横列在卵巢内方生殖孔的一侧,卵巢位于睾丸外侧,生殖孔处于节片上角的侧缘。取病鹅排出的新鲜粪便适量,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椭圆形的虫卵,没有包裹卵囊,从而判断为绦虫。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鹅可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硫双二氯酚或者10~25mg/kg阿苯咪唑混饲,经过3天再使用1次。为避免并发感染肠道炎症,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注射用的庆大霉素,任其自由饮水,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养鹅数量较差,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6万IU/kg的青霉素进行配合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幼鹅、成年鹅与其他家禽必须分开饲养,对于新购买的鹅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诊没有感染绦虫病或者经过驱虫才能够合群,防止引入病原体。幼雏鹅和成年鹅要采取分开饲养,以防止成鹅感染虫体后导致幼鹅患病。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器具要及时进行清洗,每周进行2次以上的环境消毒,鹅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扫,尤其是驱虫期间排出的粪便必须采取堆集发酵处理。

预防性驱虫。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虫的成鹅,其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虫卵,因此要在每年春、秋、冬季节进行1次彻底驱虫,每年至少要进行2次驱虫,其中一次安排在秋季放结束后进行,另一次安排在第二年春季放牧前进行,从而能够促使过冬的成年鹅体内没有虫体,进而使其不会污染水池。

鹅绦虫病的防治
我县一养鹅户所饲养40日龄左右的鹅群,发病15天,死亡率较高,在别处求治效果不好,前来我站门诊请求诊治。我们详细了解了鹅群发病经过及用药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及剖检症状,确诊为鹅绦虫病。
一、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采食量下降,腹泻,头颈缩回,摇头,走路无力,后期跛行,甚至瘫痪。排出附有黏液状物质的臭便;日渐消瘦,发育不良。病程后期头向后背,肢体强直,痉挛抽搐,死亡前出现神经症状,扭脖,背卧或侧卧时两脚划动,反复发作。最后呈划水动作而死亡。
二、剖检症状
剖检见病死鹅血液稀薄如水,肠道普遍出血,内有黄红内容物,稀臭,肠黏膜肥厚并有出血点和卡他性炎症,多处有米粒大结节状溃疡,在小肠处肠腔内有大量虫体积聚,虫体为白色、扁平、带状、分节的蠕虫。有的肠段变硬、变粗,虫体阻塞肠管;心内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其他无可见病变。
三、病理分析
鹅感染绦虫后,大量虫体积聚于肠道内,阻塞肠腔,破坏和影响鹅的消化吸收,并能吸收营养,分泌毒素及代谢产物,对鹅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导致鹅生长发育受阻,乃至死亡。
四、防治
1、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一次内服。共给药2次,间隔10日。
2、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一次内服。
3、氯硝柳胺(灭绦灵):每千克体重50-65毫克,一次内服。同时配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肠炎,添加电解多维改善营养。

鹅矛形剑带绦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绦虫病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在一些养鹅区可引起地方性流行。其病原体主要是矛形剑带绦虫。除此之外,寄生于鹅肠管的绦虫还有多种,如片形绉缘绦虫、膜壳绦虫等。但以矛形剑带绦虫危害性最为严重。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患鹅病情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体抵抗力的高低、饲养管理条件的好坏、虫体数量的多少以及鹅只日龄等因素。轻度感染一般不呈现临诊症状。20日龄至2个月龄的幼鹅严重受感染后,其症状较重。患病幼鹅呈现精神沉郁,出现消化机能障碍,渴感增强,消化障碍,食欲不振。排出灰白色或淡绿色稀薄粪便,有恶臭,并混有黏液和长短不一的虫体孕卵节片,使肛门四周羽毛污染。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鹅生长发育进一步严重受阻,明显消瘦,精神委顿,羽毛松乱不洁,离群独处,不喜欢活动,翅膀下垂。放牧时,常呆立在岸边打瞌睡或下水后停浮在水面上。有些病例显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走路摇晃,两脚无力,突然倒地,花很大力气想站起来,结果又倒下去,反复多次发作后即死亡。若患鹅由于受冷、受热、突然更换饲料等不良因素影响下,常在短期内出现大批死亡。

当虫体在鹅的小肠内大量积聚时,对小肠呈现机械的或毒素的有害作用。机械的有害作用是使肠腔阻塞,压迫肠黏膜并用其头部上的吸盘和钩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影响消化过程。绦虫具有极为迅速的生长能力,所以能剥夺鹅只大量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对鹅只的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

二、病理变化可见小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幼鹅(15天至3个月),当虫体大量积聚时,造成肠管阻塞、肠扭转,甚至肠破裂。此外,也可见到脾、肝和胆囊增大。死于绦虫病的鹅只的尸体消瘦。

三、流行特点本病的传播者是剑水蚤。当健康的鹅只,特别是幼鹅在被污染的水池内饲养即可受到侵袭而得病。本病多发生于4~10月,以1~3月龄的鹅多见。

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剑水蚤(英勇剑水蚤、缘剑水蚤、锯缘剑水蚤、白剑水蚤等)能生活1周年。在上一年曾饲养过患矛形剑带绦虫的病鹅的水池内,部分剑水蚤带着矛形剑带绦虫的幼虫过冬。在水池内的矛形剑带绦虫卵,大约一共只能生存15昼夜。当虫卵在秋节被剑水蚤吞食了之后,虫卵内的幼虫发育很慢,甚至可以发育完全停止,只有在春季温暖的天气到来之时,才重新开始发育。因此,在春季当鹅只在水中放牧的时候,水池内已经可能出现已被感染的剑水蚤。

越冬后的患鹅,早春在水池内放牧时,将节片和虫卵排到水池内,剑水蚤则被这些虫卵所感染,并在其体内形成侵袭性幼虫。因此,雏鹅放到水池的第一天,便有可能感染矛形剑带绦虫。约经15~20天即可引起大批鹅只发病。

环境对本病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地势较低、岸边有植物的水塘、水池内,有利于剑水蚤的生存和发育。从一个水塘到另一个水塘的野生飞禽,也有可能传播本病。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矛形剑带绦虫,除此之外,还有片形绉缘绦虫(Fimbriariafasciolaris)、缩短膜壳绦虫(Hyrnenolepiscompressa)、冠状膜壳绦虫(Hymenolepiscoronula)、长囊膜钩绦虫(H.longicirrosa)、纤细幼钩绦虫(Sobolevicanthusgra-cilis)、长针壳绦虫(Stylolepislongistylosa)及细刺柴壳绦虫(Tschertkovilepissetigera)等。

矛形剑带绦虫Drepanidotaenialanceolata(Bloch1782)的虫体呈带状,新鲜虫体呈灰黄色,长60~160毫米。

头节小,呈梨形,有4个圆形的吸盘,顶突上有8个角质的小钩。在同时具有雌、雄生殖器官系统的成熟节片内,3个精巢位于体中线一侧,一个卵巢分两片排列在节片的另一侧。虫体的后部节片逐渐宽大,孕卵节片几乎为积满卵子的子宫所充满。虫卵呈椭圆形,灰白色,大小为0.046~0.106毫米0.037~0.103毫米,外胚膜呈橄榄形,两端各有一对短的卵丝,六钩胚为椭圆形,内有三对小钩(图4-4,A)。

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各种剑水蚤。虫卵或孕卵节片随鹅的粪便排出体外,含有六钩胚的虫卵被剑水蚤吞食后,经6~7小时,六钩胚在剑水蚤的肠管内钻出来,进入其体内,大约经过30天,则发育为似囊尾蚴。鹅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受感染。剑水蚤在鹅肠内被消化,幼虫释出,以其头节附着在黏膜上,约经19天左右,发育为成虫(图4-4,B)

生前确诊,可从被检鹅只的粪便中是否发现绦虫的节片进行判断。方法是收集不同鹅只的若干粪便样品,放人500~1000毫升的量杯或其他玻璃器皿中,加满清水,用玻璃棒或干净木棒仔细搅拌后,静置10~15分钟,此时由于虫体节片比重大,便会沉于底部,然后将上清液倒弃一大半,再加清水,反复洗涤数次后,取出沉淀物置于平皿中,底部用黑纸衬托,用肉眼观察,找到节片便可以确诊。镜检鹅粪(用饱和盐水浮卵法)发现虫卵而确诊。也可用诊断性驱虫和尸体剖检发现虫体来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在绦虫病经常流行的地区,带病的成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通过粪便可以大量排出虫卵。其中间宿主一剑水蚤虽然在冬天大部分死亡,而每年春天又繁殖起来。因此,在每年入冬及开春时,及时给成年鹅进行彻底驱虫,以杜绝中间宿主接触病、原,这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2)绦虫病主要是侵袭1~3月龄(或5个月内)幼鹅,在流行地区,应定期给雏鹅进行驱虫,(一个月龄内驱虫一次,放到水塘后经半个月再进行一次成虫期驱虫。)尤其在秋季和春季母鹅开始产蛋前一个月内进行,这可防止水塘内的剑水蚤遭到感染。同时坚持每天清除粪便,进行生物热处理。

(3)鹅场应尽可能在水源流动的水塘放牧,以减少中间缩主一剑水蚤接触鹅只感染绦虫病的机会。

(4)新购人的鹅只,须隔离一段时间并进行粪便检查,检查其是否患有绦虫病。必要时进行一次驱虫后才合群饲养。

二、治疗1.槟榔碱将1克干燥的槟榔碱粉末,溶解于1000毫升沸水中,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1.5毫升,用小胃管投药。投药后几分钟,鹅只会呈现兴奋、呼吸及肠蠕动增快,频频排粪,这种现象经1~2分钟消失。绦虫通常经20~30分钟排出。槟榔碱在大群鹅投药之前,应预先在一组鹅(15~20只)中试用,确认安全时,即可全群使用。

2.槟榔煎剂用槟榔粉或槟榔片,剂量为鹅每千克体重0.5~0.75克。

煎剂的制法:取50克槟榔粉,加水1000毫升,煎成750毫升的槟榔液,去渣即成。0.5千克重的鹅用5毫升。上述煎剂每15毫升含槟榔粉1克。可用小胶管经口投入鹅的食道膨大部,投药后10~15分钟即开始排虫。

3.槟榔丸将槟榔粉制成丸剂。具体制法是将槟榔研成末,加入熟番薯(地瓜)或面粉,做成丸剂,晒干备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5~0.2克的槟榔粉计算,做成每丸含1.0克、1.5克和2.0克不同规格,按不同个体采用不同规格塞人鹅只口中直至食道上端。

使用槟榔治疗鹅的绦虫病,不但效果好,而且这种药物来源容易,价钱便宜。可以推广应用。但在驱虫时务必注意下列事项:

?在大群鹅只驱虫前,必须先以15~20只做小群的驱虫试验。证实安全有效后才可全群进行。

?投药前,鹅只需绝食12小时,一般在晚上8时喂料后,第二天上午8时空腹投药。投药后供给充足清水。一般在投药后10~15分钟开始排虫,持续排虫2~3小时。因此,在驱虫数小时后,应注意观察检查粪便内的虫体,并将粪便及时集中堆沤,杀灭虫卵。场地及时消毒。投药后4小时内不到水塘中放牧,4小时后才喂料。

?投药后鹅只一般无中毒现象,有时也有少数鹅只兴奋性增高,呼吸迫促,不断排粪,不久即恢复正常。但由于有个别鹅只体质弱,或用药过量,一般在投药后15~30分钟内出现中毒现象,表现为口吐白沫,废食,站立不稳等症状。必须在鹅只倒地前(鹅只一倒地,很难抢救)及时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0.2~0.5毫升(每毫升含0.5毫克),几分钟内中毒症状即可消失。

?用槟榔驱虫,虫体虽可迅速排出,但只能排出大部分节片,虫体的头节可能没有排出,以后又可长出新的节片。因此,在疫区对鹅只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是防治绦虫病不可缺少的环节。

?对体弱的鹅只,要适当减少药量。

4.硫双二氯酚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按1:30的比例与饲料混合,一次投服。

5.南瓜子粉每只鹅20~50克,大群饲喂,使其自由采食。用前将南瓜子粉加水(1千克粉加水8升)煮沸1小时。

6.石榴皮槟榔合剂配法为石榴皮100克,槟榔100克,

加水至1000毫升,煮沸1小时,加水调至800毫升。剂量为20日龄幼鹅喂1.2~1.5毫升,30日龄幼鹅2毫升,30日龄以上用2.5毫升,混入饲料中饲喂或用胃管投服,两天喂完。

7.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用60~15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8.卡玛拉每千克体重3克,用牛奶稀释后拌人饲料喂服。

9.四氯化碳每千克体重2毫升,与3毫升液体石蜡混合后内服。

10.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

鱼头槽绦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病原:

主要致病虫种有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肠道内,马口头槽绦虫主要寄生于青鱼、团头鲂、赤眼鳟等鱼肠道内。头槽绦虫为扁带形,由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每个体节片内均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成熟节片内充满虫卵。虫卵随着粪落入水中,孵出钩球蚴为中间宿主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带尾蚴的水蚤为鱼误食后,即在鱼肠道中发育为裂头蚴,并陆续长出节片发育成成虫。

症状:

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形成胃囊状扩张,破肠后,即可见到白色带状虫体聚集在一起。

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草鱼种。越冬草鱼种死亡率达90%,是主要鱼病之一。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杀灭剑水鳋。

(2)用含90%的晶体敌百虫50克和面粉500克混合做成药饵,按鱼定量投喂,每天1次,连喂6天。

(3)每千克鱼用48毫克吡喹酮拌饲料投喂1次,隔4天用同样剂量再投喂1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7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鹅种蛋的选择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