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顶辐孢霉病

疾病名称鹅顶辐孢霉病

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家禽霉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禽。病变特征是引起脑炎和脑坏死,病禽出现明显的神经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发生于幼禽,以雏鸡、雏火鸡发病最多。雏鹅也会感染发病,在一次雏鹅流行中发现,1周龄开始即见发病死亡,第2周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3周后即自行止息,死亡率高达44.3%。在自然情况下,本病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脑中引起脑炎和坏死。人工感染试验,雏禽易感较高,霉菌孢子是最有效的接种材料。人工接种的方法,可以通过脑内接种复制本病;将培养物或病料注入气管、后胸气囊或颚窦也能引起发病。由此认为本霉菌具有嗜神经性的特点。一般认为,禽舍的垫料,由于微生物生长的自身产热,为这种嗜热性霉菌提供发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抑制了其他不耐热微生物的生长,使本霉菌生长更好。禽体的体温也恰恰适合于这种霉菌的生长。这些是造成发病与流行的重要因素。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患病的雏鹅主要表现生长不良,衰弱无力,食欲消失,口鼻有粘液,粪便呈灰绿色或排白色稀粪。病鹅都有特征性的神经症状:有的头向后屈曲,表现角弓反张;有的运动失调,容易跌倒,有的两肢瘫痪,不能站立,有的头颈歪斜,向一侧倾斜。个别病鹅能自然痊愈,但仍有运动失调等后遗症状。病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在脑部,多数为大脑两半球的额叶和顶叶发生坏死,范围大的可占大脑的l/4。少数在小脑部位有坏死病灶。也有的大脑,小脑均有坏死病灶。肉眼看上去,病变处脑组织软化,呈淡黄或浅棕色,与正常区域容易分。显微镜下,脑组织显现典型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变化。实质内小血管充血,许多小血管内有透明血栓,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变性。脑膜及实质内小血管周围间隙扩张,有多量淋巴细胞包围浸润,形成很厚的管套。脑病灶中可见到单个散在分布的霉菌菌丝片段,长短不一。有些血管腔内也含有菌丝片断。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胶质细胞弥漫增生,常见有散在的多核巨细胞形成。坏死区内许多小血管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成为一团红染的纤维样物质,其中混有多量淋巴细胞。在脑坏死灶表面部分,霉菌生长较多,可见幼稚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肝脏常见肿大,色棕黄,表面有散在灰白色坏死小点。少数病鹅有局部性肺炎病变,外观呈小结节状。

诊断方法
鹅顶辐孢霉病在发病季节,病鹅年龄和临床症状上与曲霉菌病很相似,应注意鉴别,必须进行病理学检查或霉菌分离。通常根据脑部的炎症和坏死病变,特别是脑病灶中出现的特征性霉菌菌丝即可确诊。雏鹅的曲霉菌病主要引起肺炎和浆膜病变,外观形态上为形成黄白色的坏死小结节,引起脑部病变的比例不高。而本病主要引起脑炎和脑坏死,只有少数出现肺炎病变。曲霉菌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形成坏死肉芽肿,坏死灶中央往往可看到聚集的透明无色菌丝,苏木紫伊红不着色,菌丝较粗且有分叉。而本病脑部病变范围较大,有多核巨细胞反应,但分布不规则,也不形成肉芽结节,脑组织中可以看到特征性的菌丝,菌丝体细长,十分枝,苏木紫伊红染色着淡紫色,呈散在性随机分布。

预防 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平时要搞好育雏室内的清洁卫生,不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保持舍内干燥,经常翻晒垫料,以减少霉菌污染。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将病鹅烧毁
或深埋,并对其所居房舍进行彻底消扫、换土、消毒,消毒方法同曲霉菌病。还要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增强雏鹅抵抗力。

相关知识

偏顶蛤


中文名称偏顶蛤

拉丁名称Modiolus modiol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Modi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冷水性广分布种。多分布在北半球冷水水域,如北冰洋向南至太平洋东、西两岸及大西洋东、西两岸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其垂直分布,自低潮线下至50米左右的水域生长较多。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略呈长椭圆形,较坚硬。一般壳长95毫米,高50毫米,宽39毫米。壳顶凸圆,近壳前端,但不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面有明显的隆肋,呈粟褐色,多具光泽;壳皮外被有黄褐色的细黄毛;黄毛细长,光滑不分叉。贝壳内面多呈浅灰蓝色,有时略带浅紫色;肌痕明显,铰合部无齿;韧带稍长、粗、呈褐色。外套缘略厚,无小突起。前闭壳肌弯月形,后闭壳肌呈圆形。足丝孔略显,足丝细、淡黄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短偏顶蛤


中文名称 短偏顶蛤
拉丁名称 Modiolus flauidus(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4001008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贻贝目
拉丁目名 Mytiloida
中文科名 贻贝科
拉丁科名 Mytilidae
中文属名 偏顶蛤属
拉丁属名 Modiol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方形。外形与长偏顶蛤相似,但较粗短。壳高40.5mm,壳长90.0mm,壳宽34.0mm。韧带较短。背角钝而呈弧形。壳表呈褐色,有的壳面隆起处呈黄褐色。贝壳内面呈灰白色,肌痕较明显。外套膜薄,外套膜缘略厚,无触手。
生活习性 以足丝与泥沙混合而将整个体躯包起来,栖息在潮间带以下至浅海。

灰裸顶鲷


中文名称灰裸顶鲷

拉丁名称Gymnocranius griseus

异名白立、白果、白鲷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锥齿鲷科

拉丁科名Pentapodidae

中文属名裸顶鲷属

拉丁属名Gymnocran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灰裸顶鲷分市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产期在春末夏初。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30厘米,质量150-400克、背缘、腹缘均呈弓状弯曲,背部狭窄,腹部钝圆。上、下颌前端有2或3对犬牙,两颌外行为一列圆锥牙。内行为细牙带。背鳍一个,中间无缺刻,鳍棘强。胸鳍、腹鳍大,位低、尾鳍深叉形、体被弱栉鳞,头部除颊部及腮盖外皆裸露无鳞,前腮盖骨后缘平滑、体灰白略带暗棕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吻端,眼间隔及眼下各有一条暗色带,体侧及尾鳍各有5-7条暗色横带。

经济价值
是南海、东海南部近海底拖网渔业捕捞的四大科属鱼类(丁、三、线、立)立即鲷科鱼类。鲷科鱼类产量大,产期长,且多数品种肉质鲜美,外形美观,是上等经济鱼类、无论鲜食,腌制均受消费者喜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8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