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嗦囊阻塞的原因和防治

原因

嗦囊阻塞又叫硬嗦病,任何年龄鹅都可发生,但最易发生的是幼鹅。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当造成的暴饮暴食,饱饿不均,饲料中营养成分不足引起的异食,吞食粗硬多纤维的饲料、过大的块根饲料、硬皮壳、羽毛、麻绳等或饲料突然改变和适口性增强,造成采食过多而引起发病。症状是食道膨大部肿大,触诊坚实,里面充满硬固食物,停留1-2天不消化。病鹅神态不安、翅膀下垂、呆立不动、食欲废绝。

防治

(1)精粗饲料要适当搭配,青、粗饲料要切短,切碎,饲喂要定时定量。
(2)饲料要多样化,避免营养成分不足而造成异食。
(3)用注射器直接将植物油注入硬固的食道膨大部,用手轻轻揉压并向食管下方推动,使其进人胃内。
(4)严重可进行手术切开食管膨大部取出堵塞物,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干净再缝合,术后12小时内不喂料。

相关推荐

鹅食管膨大部阻塞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食管膨大部阻塞又称为食管膨大部秘结、积食。其特征是发病急、食管膨大部增大,变硬。

【病因】

幼鹅的消化机能不全,或者刚出巢的母鹅消化机能减退,容易发生本病。鹅只食了大量过长的牧草,过大的块根,硬皮壳、粗纤维或发霉的饲料;误食羽毛、塑料、破布、麻绳、金属片、橡皮及玻璃等异物;食人大量易发胀的谷物、豆类饲料,吸收水分之后引起过度膨胀面积聚于食管膨大部内;因日料配合不当、突然更换、饥饱不均、过食、积食而引起阻塞;因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异嗜或食入过多的沙砾而诱发本病。

【临诊症状】

(1)患鹅食管膨大部胀大、坚硬,触诊时有硬实感,里面充满硬固食物,12小时以致较长时间停滞不消。

(2)病鹅食管膨大部存有气体,常张口呼吸,甩头,并由口腔内发出酸败难闻的气味。

(3)精神沉郁,或不安,呼吸困难。

(4)严重病例可导致腺胃、肌胃和十二指肠全部发生阻塞。

患鹅神态不安,翅膀下垂,呆立不动,食欲废绝,如无及时治疗,往往以死亡为转归。

【防治】

1.预防大群鹅发生本病的例子极为少见,多数是少量或个别鹅只发病。常规的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坚持定时、定时饲喂,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并经常清扫禽舍,清除各种异物,这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

2.治疗

(1)病情较轻者,可喂给植物油或用注射器将植物油注入食管膨大部,并用手在其外部轻轻揉捏,然后向食管下方进行揉压,目的是软化阻塞的物质,使其排人胃内。或者将鹅只倒提,将积物从口中排出,一次排不尽,休息片刻再重复。或将温水注入食管膨大部,从口中塞进5~10粒酵母片,用手揉压片刻,经上述办法处理之后,很快可以恢复。

(2)冲洗疗法:将温和生理盐水或在每升的普通水中加入15克碳酸氢钠作为冲洗液,用注射器直接注入食管膨大部内,轻轻按摩膨大部1~2分钟,然后将患鹅头部朝下,由上向下轻压患部,将里面积食和水一起从口腔挤出,一次不能排净,可重复再作几次,至排净为止,最后投予植物油,经1~2天内即可恢复。

(3)如果食管膨大部内积食坚硬,并有大量干草等异物,可适当按压,将硬物弄碎,但要注意用力恰当,避免损伤膨大部的黏膜。

(4)如果上述办法不能奏效,可采用手术疗法。先将患处的毛拔掉,冲洗干净,消毒,在皮肤避开血管处作一切口,然后与皮肤切口错开,再切开2~3厘米的小口,把积物取出后,用2%硼砂水或0.1%高锰酸钾水冲洗干净,先缝合膨大部的切口,再缝合皮肤。创口涂碘酊。术后禁食、禁水12小时后,喂给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约经1周,切口愈合,与大群混喂。

(5)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生本病时,喂给干酵母片5粒,疗效极佳。

鹅白痢的症状和防治


症状

雏鹅蛋内感染者可能在孵化中死亡或成为不能出壳的弱雏,或出壳后死亡在孵化器内,同群的在出雏后2-3天开始发病死亡, 10天左右达到高峰,3周以后迅速下降。特征性症状为急性下痢,排稀薄白色糊状粪便,肛门周围污染,绒毛粘结,肛门被堵塞,病雏排粪困难,发出叫声,腹部膨胀,两翼下垂,羽毛松乱,嗦囊松软,病程4-7天,死亡率可达70%-90%。病程长短,死亡率的高低,与日龄及饲养管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防治

(1)种蛋必须来自健康鹅群,孵化前,对孵化设备和种蛋,必须进行彻底消毒,育雏室和其他用具在使用前也必须进行消毒。
(2)引进雏鹅时要隔离饲养,不要立即与本地健康鹅混群,同时辅以必要的药物防治,确认健康后混群。
(3)一旦发生白痢时,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4)防治药物选择
①痢特灵按0.02%-0.04%拌料或饮水,一日龄起连用2周。
②磺胺增效剂按0.02%的比例拌料,连用2周。
③土霉素0.3%拌料或氯霉素每千克饲拌料,用10天。
④大蒜捣碎加水10-20倍,每只鹅每次0.5-1ml,每日4次,连用3天。
⑤庆大霉素1500单位/只,饮水5天。

鹅虱的危害和防治


危害

鹅虱是常见的体表寄生虫,寄生在鹅的头部和体部羽毛上,以食羽毛和皮屑为生,也吞食皮肤损伤部位外流的血液。主要靠直接接触传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季最为严重,咬食羽毛和皮屑,一使羽毛脱落,睡眠不安,鹅虱严重可引起贫血、消瘦、母鹅产蛋量下降,此外鹅虱还可作为传播媒介传播其他疾病,危害性很大。

防治

驱除鹅体虱及鹅舍灭虱的药物有:用烟叶1份,加水 20份,煮1小时后的水溶液擦涂鹅身,效果良好,擦涂最好选在夏季晴天;氟化钠5份、滑石粉95份混合后撒在羽毛上;用 0.7-1.0氟化钠水溶液进行水浴;0.2%敌百虫液,于晚上喷洒在鹅羽表面;鹅舍可用2%除虫菊粉;3%-5%硫磺粉。

肉牛食道阻塞的临床症状 肉牛食道阻塞的防治措施


肉牛瓣胃阻塞是由于大量干涸的内容物积聚在瓣胃内而导致食物停滞,且瓣胃麻痹,肉牛食道阻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牛食入过于粗大的饲料,或者吞咽功能异常而引起食道发病a病牛主要特征是突然停止采食,且表现出烦躁不安,伸头缩颈,空嚼吞咽,有草料从口和鼻腔内流出,且伴有咳嗽、流泪,大量流涎,呼吸困难,或者并发瘤胃臌气等,该病会导致病牛全身机能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因衰竭而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食道阻塞的临床症状肉牛食道阻塞的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病牛食道完全被阻塞时,主要表现出食欲立即废绝,精神过于紧张,伸展头颈,由于疼痛而明显不安,且伴有咳嗽和吞咽动作;阻塞物存在于食道的上部时,会有大量的泡沫状涎液从口腔流出,且持续垂涎;阻塞物存在于食道中下部时,会持续伸直头颈,并可见左颈沟处的食道出现逆蠕动波,有大量的水样黏液一起从口鼻流出。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结膜发绀,由于无法正常嗳气而快速发生瘤胃臌气,张口伸舌,呼吸困难,颈静脉明显扩张,不能够稳定站立,最终倒地发生死亡。

病牛食道没有完全被阻塞时,初期依旧能够咽下饮水和饲料,但在采食时会有较多的大型草团吐出。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牛开始停止采食、反刍,且流涎量明显增加,大量饮水,但饮水往往通过鼻腔流出,不会引起瘤胃臌气,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结膜发绀,口干舌燥,鼻镜干燥,四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最终发生死亡。

2、防治措施

推送法。如果阻塞物较小且存在于食道浅部时,也就是位于颈部食道的下方与胸部食道之间的部分,适合采取推送法进行治疗,即通过对阻塞物进行推动,使其到达咽喉部位,然后经由口腔将其取出。采取该法时,要提前固定好病牛头部,防止发生摆动而影响食道,造成阻塞物无法推送而发生二次伤害。如果在推送阻塞物时感到比较吃力,可通过胃管向食道内注入适量的食用油,确保食道足够润滑,从而便于将阻塞物取出或者送人到胃内。

打气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推送阻塞物的方法,但其不是在病牛食道外部用手进行推送,而是通过向食道内插入胃管,使其一端抵在梗塞物,接着将打气筒连接到位于外面的胃管另一端,之后不断向食道中打气,在食道发生扩张的同时将阻塞物缓慢推送到胃中。通常在阻塞物处于食道较深部位,且采取单纯的推送法不能够将阻塞物送到咽喉时,适合采取该法。

打水法。适合阻塞物位于食道深部采取的一种治疗方式.其操作流程类似于打气法,都是通过使用胃管,在外面的一段连接筒式灌肠器,接着将灌肠器的另一端放入水中,通过不断向食道内注水,促使阻塞物被推动到达胃部。

口取法。当阻塞物体积较大,且通过多次挤压推送法而无法移动阻塞物,或者梗塞物位于食道不上不下位置时,适合采取口取法治疗。病牛先通过胃管将适量的治疗药液注入到食道内,通常选择使用普鲁卡因溶液,经过15min再注入适量的食用油进行润滑。病牛呈站立姿势保定在柱栏内,抬起头部并进行固定,此时助手要在颈静脉沟处用双手将阻塞物固定,避免阻塞物向下移动到胸部食道。接着术者使用开口器将病牛口腔打开,分别将上下颌使用质地柔软细绳在开口器的上下横档上固定,对开口器螺杆进行适当调节,以使口腔张开到最大程度,此时要让另一名助手将开口器手柄固定。然后术者通过口腔将手直接伸到咽喉部位,在喉腔背侧查找食道口,接着将三指(即拇指、食指、中指)伸人到食道内查找阻塞物,找到后要相互配合将其取出。术者将手伸入口腔前,固定阻塞物的助手必须确保阻塞物被挤压固定在咽部,并尽可能向上方挤压推送。

沙袋撞击法。病牛要先进行瘤胃放气,促使瘤胃内气体排出。一般在病牛左侧腹壁上瘤胃臌气最明显处,将被毛剪去,接着涂抹5%碘酊进行消毒,再使用70%酒精进行脱碘,之后在瘤胃处刺人穿刺针,爆出穿刺针的针芯,进行缓慢的间断性放气。然后找一个空口袋装入5~6kg左右的沙土,并将病牛转移到平坦处,将双眼用麻布蒙住,接着由助手牵引牛鼻绳在该处缓慢走动,此时兽医拿着填装沙土的袋子逐渐走到病牛旁边,举起沙袋后突然用力撞击其胸肋部,同时兽医和助手要快速闪开。病牛由于突然受到其他物体的沉重撞击,会呈现出惊恐的反应,往往会乱跳乱奔,此时阻塞物就能够在受到撞击刺激和奔跳的瞬间从食道落人到胃内。一般来说,当病牛出现吞咽且发出“缸”的一声时,就表明食道内的阻塞物已经进入到胃内,之后即可正常暖气,精神状态也逐渐好转。

手术法。病牛呈右侧横卧在地,食道阻塞物相对的颈部左侧的被毛剪去,接着进行消毒,再使用0.5%普鲁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术者将该处皮肤切开,并将颈部筋膜和筋膜肌切开,并仔细对肩胛舌骨肌进行钝性分离,直到食管完全被暴露。接着将灭菌纱布从食道阻塞物的两端穿入进行假结扎,避免唾液、胃液逆流到术口,之后将食道切开,取出里面的阻塞物,对食道黏膜、食道肌层和外膜先进行连续缝合,再采取间断的内翻缝合,并撒布160万IU青霉素、100万IU链霉素,最后对皮下肌和皮肤进行结节缝合,涂布适量的碘酊。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猪囊尾蚴病也叫做“米虫猪”或者“囊虫猪”,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猪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还能够寄生在机体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内,也能够寄生在人体,主要症状是急性脑炎、失明、皮肤结节以及呼吸困难等,对养猪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现主要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病原

形态特征。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叫做猪囊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猪囊虫成熟后呈椭圆形,大小如同黄豆粒,呈半透明的包囊状,囊壁是一层薄膜,且膜内存在一个白色结节,呈粟粒大小,囊内含有大量液体。猪带绦虫的成虫长度在2.5~8mm,由大约700~1000个节片组成。头节呈圆球形,直径在1mm左右,顶突上存在角质小钩,约有20~50个,分成内、外两层,且呈环形排列,因此也叫做“有钩绦虫”。虫卵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直径在35~42mm左右,共有两层卵壳,其中内层相对较厚,呈浅褐色。

发育过程。人类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会有孕节逐渐脱落,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对饮水和食物造成污染。当猪或者人类食入孕卵节片或者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进入到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使里面的六钩蚴逸出,并钻入到肠壁,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结扩散到全身,主要寄生在心肌和橫纹肌中,经过数星期就会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当人类食入含有活囊尾蚴且没有经过煮熟的的猪肉或者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生感染,进入到胃内,使包囊被消化,逸出的囊尾蚴就会侵入到人类的小肠,并在肠液的作用下在1.5个月后发育成为成熟的有钩绦虫,在小肠内寄生,然后成熟的孕卵节片又会逐渐脱落,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再次引起感染。

2、临床特征

病猪具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普遍症状,主要是表现出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双眼发红,如果寄生有过多的囊虫时,就会导致肩胛部明显增厚、增宽,但后躯相对比较狭窄,如同雄狮状,同时咬肌、肩胛部以及臀部等处的肌肉明显隆起突出。另外,由于体质虚弱和肌肉疼痛,病猪往往呈卧地状,拒绝运动,部分会发出嘶哑叫声,并伴有短促的咳嗽,受到触摸等外界刺激会呈现明显的恐惧。病猪休息时,对咬肌和肩胛肌皮肤进行观察,发现呈有规律性的颤动,且熟睡后往往会打呼噜,尤其是在深夜或者凌晨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

3、主要检验方法

感官检疫。猪只送宰时,要索取三证,齐全后要先用肉眼检查生猪,病猪往往被毛粗乱,体型呈雄狮状,也就是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肩胛突出,头部脸肥腮大,咬肌发生肿胀,而臀部较尖,往往卧地不起,且眼睑发生浮肿,往往有眼屎存在于眼角,眼球明显突出,瞳孔缩小,外观如同金鱼眼;之后要进行触摸,病猪会表现出恐惧,用手在背部最长肌肉触摸时,会发出惊叫,并立即走开,接着触摸面颊部及肩胛部皮肤等,发现肌肉比较坚硬,没有弹性,在股内进行搓揉会发现皮下肌肉内存在颗粒状的硬结节,将眼脸翻开后发现皮下存在乳白色或者白色的小泡,同时舌面、舌根以及舌两侧的口腔黏膜上存在黄豆或者米粒大小的疙瘩状物,此时即可判断发生猪囊虫病;最后还要听猪只发出的声音,病猪往往会发出叫嘶哑的尖叫,一般会有短促咳嗽声,呼吸加速,嗜睡。

屠宰检疫。猪囊尾蚴通常在机体的横纹肌内寄生,主要是在舌肌、咬肌、隔肌胁间肌以及颈部、腹部、肩部、臀部的肌肉,内脏中通常是心肌比较常见。其中要求必须对咬肌、腰肌以及隔肌进行检查,如有需要还可对心肌、腹部内侧肌、肩胛外侧肌以及臀部肌肉进行解剖。

准确诊断。剖检上述部位的肌肉,如果看到呈米粒或者黄豆粒大小的半透明卵圆形囊泡,里面含有乳白色的透明液,且囊壁上存在一乳白色的圆形头节,外形类似石榴籽样,即可判定为活的囊尾蚴。囊虫钙化后呈黄白色,粟粒大小。囊尾蚴不会与肌肉形成紧密结合,容易在手指上或者刀上附着。用手指挤压可具有弹性,比较坚韧,不容易用刀切开,如有需要可取出虫体进行压片镜检,从而进行准确诊断。

4、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该病可使用丙硫咪唑进行防治,具有较高的效果,加之其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物,往往选择丙硫咪唑片(每片有效含量为100mg)作为防治该病的主要药物。一般是在仔猪入栏后,按体重使用40mg/g药物,在每天早晨空腹口服,连用3天,之后每间隔3个月采取同样方式给药。对于临床疑似病猪,可按体重口服40mg/kg进行治疗,连续使用5~7天。

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对广大养猪户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其认识到猪囊尾蚴病的危害性,并了解传播途径,及时改变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从而有效避免人类由于饮食感染猪囊尾蚴病。加强个人卫生,不购买且不食用未进行检疫的猪肉制品,也禁止食用任何没有经过煮熟或者其他加工的猪肉制品。人畜排出的粪便要采取充分的热处理,防止田地直接施用人畜粪便作为肥料的现象,更禁止将没有进行热处理的人畜粪便直接洒在蔬菜、瓜果上。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1、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3~-12℃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2、管理厕所猪圈

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

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4、防治感染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鹅副伤寒症状和防治


症状

副伤寒是一种雏鹅疾病,只有雏鹅才表现出症状,卵内感染或孵化器内感染者,多在1周内就发病死亡。有的在啄壳前或啄壳时死亡,这是最急性的。一般见不到症状,常呈败血症突然死亡。多数病例表现为进行性的嗜睡状态垂头孤立,闭眼,翅下垂,羽毛蓬乱,畏寒怕冷,聚集成堆,明显的厌食,饮水增加,有大量的白色水样下痢,肛门周围被粪便严重污染。

防治

(1)预防
①种鹅场要注意防疫卫生,发生过本病的种鹅群,即使用药物治愈仍有部分带菌的,因此不能留作种用,鹅舍要经常清扫,减少与粪便的接触。
②孵化场卫生管理。种蛋收取后要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40%福尔马林30ml,加人高锰酸钾15g,熏蒸30分钟。
③育雏期间管理,做好各种传播媒介如人员、用具、房舍等消毒,雏鹅及时进行定期药物预防。
④饲料卫生,动物性饲料特别是肉粉、骨粉、鱼粉需要进行加热或其他杀菌处理。

(2)治疗发现病鹅要及时隔离治疗。
①呋喃唑酮(痢特灵)以0.03-0.04%混拌饲料或0.015%-0.02%混入饮水,连用5-7天。
②氟哌酸以0.03%-0.04%混饲料或按0.02%-0.03%混入饮水,连用5-7天。

鳗鱼疾病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由于鳗鱼价格较贵,鳗农一般都不会投喂已霉变的饲料.但饲料厂在配料时,要注意所用原料不要受到黄曲霉污染。农药、聚氯联苯、原油和烃类是由于农田施药残留、化工厂排污、炼油厂冒漏等引起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对鳗鱼的毒性很大,可引起鳗鱼肝肿大,发育异常,有致癌、致死作用。鳗鱼疾病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重金属主要指汞、铅、锌、镉、镍等,重金属对鳗鱼的危害有外毒和内毒两种,外毒是与鳃、体表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复合物,覆盖整个鳃和体表,并充满鳃瓣间隙,使鳃丝的正常活动发生困难,鳗鱼窒息而死;内毒是重金属离子通过鳃及体表进入鳗鱼体内,与体内主要酶的催化活性部位中的硫氢基结合成难溶的硫酸盐,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机体的代谢作用,引起鳗鱼死亡。
因此选择养鳗用水时要注意水质分析,尽量选择不受污染的水源。同时要保护好水环境,加强全民环保意识。
鳗鱼饲料的主原料——鱼粉在运输、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蛋白质分解,产生一系列毒素,如组胺、腐胺、尸胺、酪胺、草丙胺等,对鱼类危害很大。现有研究较多的是组胺,组胺是组氨酸的分解产物,是组氨酸在莫根氏变形杆菌、组胺无色杆菌等细菌存在的组氨脱氢酶作用下,脱去羟基后形成的一种胺类物质,鳗鱼摄入一定量的组胺后会引起中毒。所以鱼粉鲜度的好坏对鳗鱼饲料的品质及鳗鱼的生长至关重要,可用组胺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VBN)作为鱼粉鲜度的衡量指标,一般鲜度好的鱼粉组胺质量浓度100mg/立方分米,VBN<60×0.00001m/m。

鳗居线虫病
为鳗居线虫。寄生在鳗鲡鳔内的鳗居线虫有三种: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和澳洲鳗居线虫。鳗居线虫属卵胎生,刚产出的幼虫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层透明的表膜,尾部细长。
鳗居线虫主要寄生于鳔腔以吸食鳗鱼的血为生。感染线虫的病鳗,摄食不良,生长受到影响。表现贫血,消瘦,体色较黑等体症。病鳗鳔肿胀,内脏器官受压迫,血流受阻碍,鳔组织发炎。病鳗浮大水面不易沉下,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严重感染会导致鳔壁破裂,线虫进入腹腔,引起腹腔膜炎,导致鳗鱼死亡。
鳗居线虫病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本病感染率很高,大量死亡的病例一般很少。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6月-9月较多。

(1)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可杀来幼虫和中间宿主,有预防作用。
(2)用敌百虫(90%的晶体)以1毫克/升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投喂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爱德华氏菌病
迟钝爱德华氏菌。生长温度12度-42度,PH值范围5.5-9。在含盐0-4%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本病从症状和病理学特点来看,可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肝脏型症状:主要表现在鳗鲡前腹部肿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坏死,皮肤软化。严重时前腹部穿孔,肝脏露出。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肿大,有白色脓溃病灶。肾脏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红肿突出,肛门前后的肾脏部位肿大,肌肉坏死,皮肤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解剖观察可见脾脏、肾脏肿大,有小脓溃病灶。在临床诊断中,应抓住该病的典型症状。患本病的鳗鱼,前腹部或肛门前后部位肿大,红肿,皮肤软化,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
本病在日本、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危害较大。特别是白仔投喂“红虫”后一周左右最容易发生急性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经常清除残饵和粪便污物,适当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密度不要过大,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呋喃唑酮消毒。
(1)每吨鳗用鱼服康B-II50克-100克,均匀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5天。
(2)每吨鳗用磺胺甲基异恶唑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二天后改用每天100克,连续喂5天。
(3)每吨鳗用氯霉素50克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细菌性烂鳃病
柱形屈绕杆菌。生长温度5度-35度,最适温度27度-28度;生长PH值范围6。5-8。5,最适PH值为7。5左右。水体中含0。7%的食盐即能抑制其生长。该病主要是引起鳃组织坏死。患病鳗鱼在水面无力地游动,有时停在水流弱的角落或池边。病鳗体色稍黑,外观无特别明显的症状。如用手指轻轻压鳃,从鳃孔会流出带红色的粘性脓汁。剪开鳃盖,可见鳃丝从边缘开始溃烂,鳃组织充血,淤血,粘液很多。病烂部位带黄色,并粘有许多污泥杂物。严重时可见大部分鳃丝腐烂。诊断方法主要是观察鳃组织有无腐烂坏死病灶。
本病流行季节较长,终年可见,但以夏季高水温期较严重。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较广。我国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各地养鳗场都有流行。
本病与放养密度高,水中氧气不足,投料过剩关系较大。现已发现柱形屈绕杆菌在鳗鲡配合饵料颗粒表面生长良好,所以,残饵和饵料扩散,就会给病原菌的大量每殖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预防此病,应特别注意投饵方法,避免投饵过量,并经常注意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洁,增开水车,适当加大换水量,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1)用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换水时需补充药量,使浓度维持24小时以上。(2)以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呋喃唑酮与25毫克/升-3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同时全池泼洒。水肥用量偏高,水瘦用量偏低。
烂尾病
引起鳗鲡烂尾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柱形屈绕杆菌,另一种是点状产气单胞某些菌。烂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除病原菌外,还与鳗鱼受损伤、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善有密切关系。
病鱼尾柄部、躯干部或头部皮肤溃烂,坏死脱落,严重者溃烂深入到肌肉层,有的病鳗吻端溃烂。该病往往与水霉病、肝肾病并发。在低温多雨季节,溃烂部位很容易长水霉。烂尾部继续发展则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各脏器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该病是我国养殖鳗鲡的常见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高温季节,选别等操作,造成皮肤损伤、鳗鱼粘流脱落时,最容易发生烂尾病。


(1)过池、选别中操作要细心,尽量避免鳗鱼受损伤。过池时要注意鱼体和池塘消毒,防止感染。(2)用4%-5%的食盐洗浴1分钟-2分钟,对烂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红鳍病
系嗜水产气单胞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40度,最适湿度8度;在PH6-11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7.2-7.4。在浓度不超过4%的食盐溶液环境中均能生长,而最适盐浓度为0.5%。
病鳗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随后在水面离群漫游或依靠池壁或停在饵料台不动。病鳗臀鳍、胸鳍、尾鳍等充血发红,腹部或体侧皮肤充血,红门红肿。严重时,在腹部、体侧等部位可见出血斑块。有时头部、躯干、尾部皮肤会出现局部坏死或感染水霉。解剖观察,肠道充血发红明显可见。病原菌在肠道大量繁殖,所产生的毒素首先引起肠道炎症,然后侵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病菌由肠道侵入血液成为败血症。
红鳍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有暴发性流行,危害严重。它主要在露天池流行,各种规格的鳗鱼都可得这种病。在春季水温上升期、秋季水温下降期以及天气不稳定的梅雨期,容易发生和流行,一般在高水温期发生流行的情况较少。

(1)每吨鳗用磺胺甲异恶唑,或磺胺增效剂150克-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2天后每天100克,连续投喂5天。
(2)每吨鳗每天用盐酸土霉素或四环素100克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3)每吨鳗每天用15克-20克的呋喃唑酮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弧菌病
即鳗弧菌病。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为10度-35度,最适生长温度25度左右;适宜生长的盐浓度为1%左右。生长PH值为6-10,适宜生长PH值为8左右.
鳗鲡弧菌病主要症状是各鳍条出血发红,肛门红肿,躯干部皮肤褪色、糜烂或隆起。有的病鱼体表出现出血性溃疡。肠道通常有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出血斑。诊断鳗鲡弧菌病单独依靠观察症状还很难判断,必须采用血清学方法或通过病原的分离鉴定。
本病的发生与红点病一样,同池水中盐度有密切关系,在完全用淡水养殖的鳗鲡中通常不人发生。鳗弧菌广泛颁于沿岸海水和海底的是条件致病菌。鳗鲡弧菌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有一定的诱因。如水质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鱼体受伤等。鳗弧菌主要是由种苗携带进入淡水养鳗场。

(1)预防接种鳗弧菌菌苗。
(2)用氯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50克,连续用5天。
(3)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红点病
为鳗败血极毛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30度,适宜生长温度15度-20度;生长PH值范围5.3-9.7,适宜生长PH值7-9。本菌在淡水中一天内就会死亡,在海水中或稀释海水中能存活200天以上。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表点状出血。患病鳗鱼的皮肤,特别是下颚、腹部或肛门周围的皮肤,点状出血最明显、最多。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层大量繁殖,引起毛细血管充血,因而导致渗出性出血和破裂性斑块状出血。此外还可见鳍条出血,肝脏淤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胃、肠系膜点状出血。本病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体表有许多点状出血,根据此特点可以作出诊断。
本病发生于含盐分的鳗池。流行时间是2月-8月和10月-11月,其中4月-5月是流行高峰。初春水温10度以上开始发病,待遇水温上升到25度时病势减弱,盛夏时消失,到秋天水温下降到25度以下时又会再次流行。
红点病在10度-25度时发生,因此,在温室养鳗中,将水温控制在26度-27度,可防止本病的发生。本病的发生与水中的含盐量有关,所以对饲养在含盐鱼池中的鳗鱼要特别注意。在不含盐分的淡水中饲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要注意换掉用于盐水浴的池水,并冲洗一两次。本病的潜伏期长,病鱼症状尚未表现出来,已失去食欲,所以口服药治疗难以奏效,可用水体终浓度2毫克/升的呋喃浴酮全池泼洒。

开口病
该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于鳗鲡白细胞的细胞质内。该病毒可用鳗鲡性腺细胞培养,并能引起细胞病变。
病鱼颅腔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头部肌肉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口腔肌肉糜烂,口张开不能闭合,上、下颌充血、糜烂,上颌缩短,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病情严重时可见肝脏充血,肿大,甚至出现溃疡。病鱼有时也表现鳍条充血。
现在还无有效方法
欧洲鳗鲡夏季狂游症
发病原因还不清楚。有可能是由于对生活环境(例如水温、光照、光质、饵料药物刺激等)变化不适应,长时间的环境压力,使鱼体应急反应过度,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衡,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损害,抗病能力下降,最终引起欧洲鳗大量死亡。或者说主要是由于应急因子引起的继发病性或和细菌性感染,造成欧鳗大量死亡。要完全弄发病原因,还有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发病初期,少量鳗鱼在池边进行不规则游动,游动无力,出现间隙性头部抽动旋围翻滚或作后退运动。几天后大量鳗鱼出现类似症状,头部阵发性颤动,在水面狂游后很快死亡,刚死鳗鱼呈僵直状,嘴张开。病鱼体表完整,但是下颚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或充血。有些病鱼口腔、臀鳍、尾部充血或有溃疡。多数病鱼鳃丝鲜红、肝脏淡红,部分病鱼肾脏肿大。病鳗红血球、血红蛋白、血清氯离子显著增高,而血液中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目前,由于对该病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根据上述主要症状进行诊断。
本病是欧鳗引入亚洲养殖时而发生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主要流行于夏季高温期,从黑仔到成鳗都可发生。该病来势猛,在一个星期内,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更甚者几乎全部死亡。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这里仅提供如下预防措施:
(1)不要在夏季引进欧洲鳗种苗,避免高温期对刚进苗种的压力。据报道,欧洲鳗生长以20摄氏度水温为宜,水温由24摄氏度继续上升对欧洲鳗很不利,应引起注意。
(2)注意保持鳗池水环境相对稳定、清洁,防止水质、水温变化过大。
(3)在鳗池上定点设置遮光棚,避免强光直射。
(4)高温期就控制投饵量,宜少不宜多。
(5)注意及时防治寄生虫病及其他病害,鱼体健康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6)必要时,用下述治疗药物中的任何一种外用药遍洒1次。

鹅日射病症状和防治


症状

日射病是鹅受阳光照射时间长,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

病因:鹅放牧或圈在受强烈阳光直射的地方,天气酷热而无风,活动范围又小,使头部发生充血,神经机能障碍而引起发病。

症状:步行蹒跚,闭目低头,意识不清,痉挛,体温升高,严重可突然倒地死亡。

治疗

(1)炎热的夏季应避免中午放牧,太阳过热时应将鹅赶到树荫下或凉棚下休息。
(2)本病发生较快,发现后应立即移于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对病鹅可喷洒些凉水以缓解病情,使其大量饮水,如有红糖水更好,也可赶人水中降温,非常严重的可肌注安钠加0.2ml/只。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9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