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孵化期的饲养管理

氧要求就不高了,可不必调节水质。孵化用水的pH值以6~7之间为宜,以偏酸性为好。

第四,夏季要防高温和日光暴晒,孵化池上加遮荫棚。蛙卵通常浮在水面,孵化时阳光直射,表面水温高,影响卵子发育,因此最好设置遮荫棚。牛蛙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3℃,最适温度为28~31℃,上限是35℃,下限12℃致死。并防暴雨冲击受精卵。 第五,防止水质变坏。采卵时带入的水草腐烂或蛙卵死亡,都会使水质变坏,应尽量少带入水草,发现较多死卵应立即清除。也可通过注入新水或微流水,及时排除或降低水中有害物质。 受精卵经2~3天孵化成蝌蚪,刚孵出的蝌蚪游泳力很弱,待2~3天,卵黄囊消失后才能转到培育阶段。牛蛙卵及刚孵出的小蝌蚪最怕剧烈振荡,要尽量保持孵化环境的安静。 第六,避免防止水中着生的虱、剑水蚤等食卵水生动物,防止水禽等动物啄食蛙卵,发现有卵被水霉菌感染,可用漂白粉(每立方米用漂白粉1~3克)泼洒杀菌。 影响受精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雌、雄比例不当;二是亲蛙过于衰老,尤其是精子活力不足;三是水温过低或水质不净,水中杂质影响受精;四是水面宽或产卵场所不当,精、卵不能在有效时间内相遇,或相遇的机会较小等。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相关知识

牛蛙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 养殖场地的整修

(1)稻田养殖 要求稻田丘块较小,水源方便,容易围栏,便于管理。设围栏设施防逃,且在稻田一角挖坑设食台、荫棚既可。 (2)山溪养殖 养蛙场地宜选择在丘陵山区较为平坦的溪流边。山坡坡度不大于15度,整个场地具有牛蛙两栖生活的天然条件。 (3)池塘养殖 要求大小适宜、深浅适中、池水排灌方便,四周有围栏,也要设有食台、荫棚等。 (4)其他 如沟渠养殖、湖汊养殖、庭院养殖、阳台养殖等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用来养殖牛蛙。 当气温降低时,池塘养殖可加盖塑料薄膜大棚保温,利用太阳照射散发的热能,使得温棚内的气温升高,可以提高养蛙的产量。温室温棚的加温方法多种多样。 2. 清池消毒 在转移蛙群时,或多或少都会对牛蛙造成影响,出现对新的环境不适应等现象,这个阶段牛蛙的抵抗力也有所下降,若不做好放养前池子的消毒工作,牛蛙很容易就会被病毒、细菌的感染而生病。 3. 野外粗养 牛蛙成蛙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蛙价格的高低和种蛙质量的优劣。野外粗养是投饲养殖成蛙的一种方法。条件适宜的稻田、山溪、湖汉、沟渠均可养殖。 (1)稻田养殖 凡水源充足、灌排方便、田土为黏壤土、遇渍不涝、干旱不涸、保水力强、肥力偏低的稻田均可用于养殖牛蛙。先要挖好蛙沟,蛙沟每条宽1~2米、深0.5米,长依稻田长度而定。蛙沟每隔40~50米,一般按井字形开挖。为减少牛蛙的逃逸,田埂边沟尽量不挖。蛙沟可于水稻插秧前事先挖好,也可在栽种的秧苗返青后开挖。种稻前挖好的蛙沟,沟内不再种稻;栽种秧苗返青后开挖的蛙沟,只需将沟内已栽的秧苗连土挖起移栽到蛙沟两边的稻丛间隙处即可。纵向蛙沟和横向蛙沟的交汇处可适当挖大一点,一般挖成面积4~5平方米的小坑,并在坑的上面搭设遮荫棚,以便今后在此设饲料台辅助投饲和安装黑光灯诱虫喂蛙及水稻晒田或收割时牛蛙能在坑、沟中栖息;稻田的四周田埂上还应建立防逃用的围栏设施,用玻璃纤维瓦、聚乙烯网布、尼龙网围栏防逃均可(与池塘养成蛙相同)。下端埋入土中,用竹、木架加固,以防被强风吹倒和暴雨冲垮。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建拦网,以防牛蛙逃逸。 幼蛙放养一般于稻田插秧半个月左右秧苗返青后进行。每公顷稻田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15000~22500只。同一田块放养的幼蛙规格尽量整齐,大小一致,以免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的现象。 为增加牛蛙的活饲料和消灭稻田害虫,养蛙稻田要点灯诱虫。诱虫灯一般点在稻田纵、横蛙沟的交汇处小水坑的上方,离水面30~40厘米。每个小水坑上方安装1~2盏诱虫灯。若前一天夜晚所诱昆虫较少,则应在诱虫灯下的饲料盒中补充部分蚕蛹等饲料供蛙吃食。养蛙期间,稻田的水深应保持8~10厘米。当水稻田需要搁田、烤田时,应慢慢放水,以便牛蛙进入蛙沟,继续生活和生长。因为部分化肥如碳酸氢氨等对牛蛙产生药害。养蛙稻田应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若一定要追施化肥时,应改原来的撒施为用水溶解后再均匀洒施,或制作成颗粒肥料塞在水稻基部施放。这样,既能提高肥效,又能减少对蛙的药害。牛蛙喜食水稻害虫,是水稻害虫的天敌,素有稻田卫士的美称。目前常用的农药大多会毒杀牛蛙,因此养蛙稻田最好不使用农药。一定要施农药时,应先放干田水,将蛙赶至蛙沟后再施;或者将养蛙稻田一分为二,一半今天施,另一半明天或后天施。施药时,尽量改水剂为粉剂喷洒,以减少药剂落入稻田中,减轻药害。为防止盛夏养蛙稻田水温过高,稻田最好种单季晚稻。双季稻田养蛙,早稻收获后,即应在稻田纵横蛙沟内交界处的水坑上方搭一个面积较大的遮荫棚,避免强日光暴晒,防止稻田水温过度升高。养蛙稻田的越冬工作是挖深蛙沟,使蛙沟蓄水深度达1米以上。蛙沟上方覆盖草帘或塑料膜,确保沟水不结冰。稻田中危害牛蛙的天敌较多,如蛇、鳝、鼠等,应想方设法防除。 (2)山溪养殖 养蛙场地宜选择在丘陵山区较为平坦的溪流边。山坡坡度不大于15度,整个场地具有牛蛙两栖生活的天然条件。 山溪养蛙属野外粗养。要将牛蛙圈养在选定的山溪蛙场内。蛙场四周必须建立牢固的围栏设施。山溪蛙场一般由溪流和溪边陆地组成,溪中有水部分用聚乙烯网片围栏,溪边陆地部分用玻璃纤维板围栏。拦网网目大小一般根据放养的牛蛙幼蛙的大小而确定。幼蛙个体重约50克,拦网网目不大于1.5厘米,幼蛙个体重超过50克,拦网网目以2厘米为宜。为增加牛蛙在山溪场地内的栖息场所,还应在溪边陆地上挖建一定数量的蛙池。每只蛙池面积为300~400平方米,池深40~50厘米,一般每1000平方米溪边陆地挖一个。蛙池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使之成为沼泽地,便于牛蛙栖息,每公顷山溪蛙场放养体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7500~12000只。 山溪养蛙,主要以山区天然昆虫为食。在场内每个人工挖建的蛙池上方点灯诱虫,以便牛蛙获得较多的食物。山溪养蛙,常有洪水危害。防洪措施一是围栏设施要牢固,二是围栏要高出洪水位50厘米,万一洪水淹没,不致全场牛蛙外逃。为了保蛙安全,最好在养蛙场山溪上游300~400米处修建一座简易的导洪围堰坝,将洪水导向场外,以免洪水直冲蛙场。还要注意消灭鼠蛇危害。 (3)湖汊养殖 湖汉水陆相济,芦苇丛生,水草繁茂,是养殖牛蛙的天然场所。凡无毒无害无污染侵袭,水深1~2米,湖底平坦,水生植物茂盛,岸边有一定陆地面积的湖汊均可建场养牛蛙。一般水与陆地各占一半。蛙场面积因地制宜,以0.3~0.6公顷为佳,四周建立围栏设施。湖汉蛙场的围栏一般用聚乙烯网片制作。水中围拦网片的下纲用重物压底,上纲高出水面0.5米左右,并与毛竹围墙紧紧缚牢。岸上部分的围栏先打好竹桩,架好围架,然后将网片下纲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上后再将网片上纲拉起与竹桩围架缚牢,勿使留下空洞。此外,湖汊蛙场水中的围栏也可用竹箔,造价虽高些,但围栏效果更佳,湖汊蛙场条件较为优越,养殖密度可相对提高。一般每公顷蛙场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15000只左右。 湖汊水陆相济,昆虫繁多。可以通过灯光诱集大量的天然昆虫给牛蛙摄食。湖汊蛙场内外麦穗鱼、青虾、白虾等小鱼虾资源丰富,可利用空闲时间捕捞小鱼小虾喂牛蛙,效果较好。湖汉养蛙,水中围栏的网片较易破损,要经常检查围栏的网片,一旦发现破损即应及时修补,杜绝圈养的牛蛙外逃。湖汊蛙场内的芦苇、水草既为牛蛙遮荫,又为牛蛙提供较为丰富的饲料,是牛蛙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应加以保护,严禁刈割。 (4)沟渠养殖 我国农村灌溉渠、排水沟,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大小水库的灌溉水渠常年流水,只要加以适当改造和修整,均可用来养殖牛蛙。凡常年有水,水流不急,无毒无害无污染水侵袭的沟、渠及其周边陆地均可用来建场养殖牛蛙。沟渠蛙场因地制宜建造,面积可大可小。野外粗养,主要是建好围栏,杜绝牛蛙外逃和天敌的侵入。围栏的建造可参照山溪和湖汉养蛙,关键是沟渠有水部分的围栏,既不妨碍沟渠流水,又要有效拦住所养的牛蛙。每公顷蛙场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12000~15000只。幼蛙的放养规格要求规格匀称,大小一致。 点灯诱集昆虫是野外粗养牛蛙的主要方法。蛙场内的沟渠边应多种一些黄豆、绿豆等豆科植物或种植丝瓜、葡萄等瓜果植物,既为牛蛙遮荫、降温,改善生态条件,又能收获豆瓜果。还要注意消灭蛇、鼠等牛蛙的天敌。 4. 人工养殖 (1)池塘养殖 为了减少人工精养期间的病害,在幼蛙放养前的7~10天必须对成蛙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幼蛙放养密度需根据幼蛙个体大小、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灵括确定,一般每平方米精养蛙池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幼蛙20~40只。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拣大留小,调整养殖密度。经过驯食的幼蛙转养成蛙时,大多能吃蚕蛹、猪肺、人工配合的颗粒饲料等静态饲料。因此,人工精养牛蛙成蛙的饲料主要是静态饲料。有条件的蛙场,辅助投喂一些蚯蚓、泥鳅、小鱼、小虾、昆虫等活饲料,效果更佳。由于成蛙个体较大,食台的数量应适当增加。一般按70~80只成蛙搭设一只食台为宜。食台搭于饲养管理较方便、环境较安静的池边。精养池牛蛙的喂食必须严格实行定质、定时、定位、定量的喂食方法。牛蛙每日摄食量的多少与温度的高低有紧密关系。一般温度20~30℃时,日投喂量以占蛙体总量的10%为佳。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日投饲量应适当减少,约为蛙体重的5%~7%。天气闷热,下大雨时,牛蛙饲料要少喂或暂停。冬季牛蛙冬眠和夏季温度超过30℃以上时,停止喂食。 牛蛙成蛙的管理与幼蛙管理基本相同。应在蛙池内建立蛙巢,蛙巢一般建在池边水陆交界处,用石棉瓦构筑。构筑时,先用砖头或泥土堆砌成高30~40厘米的矮墩,两个矮墩的间距稍短于石棉瓦长度,然后将每张石棉瓦搁在两个矮礅上即成。人工精养蛙池的蛙巢数量一般按每50~60只成蛙搭配建一个。人工精养蛙池边要种遮阳植物,如葡萄、丝瓜等,长大后搭棚遮阴,避暑降温,还可坐收瓜果。人工精养蛙池中要切实做好控温工作。夏秋两季要遮蔽降温,冬春两季则要保温防冻。夏秋季降温主要通过遮阴、换水和洒水实现。蛙池水最好1~2天换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全池的1/2。换进的新水宜比原池水温低2~3℃。冬初温度下降到10℃时,则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在牛蛙没有移入越冬池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在蛙巢上面,能使巢内温度提高2~3℃,以利其越冬。在下雨天或雨后的晚上,牛蛙十分活跃,最易逃跑,养蛙者要经常巡池,做好防逃工作。食台上的残饵要每天清除,食台本身要2~3天洗刷一次,并放在石灰水中浸泡消毒后再用。池内发现病蛙和死蛙及时捞除埋掉。一旦发现池水变黑发臭要立即换水。同时每隔7~10天,用0.5~1.0克/立方米浓度的石灰水进行全池泼洒消毒,以防池水污染。还要做好除灭蛇、鼠敌害和蛙病防治工作。 (2)庭院养殖 庭院养殖牛蛙面积虽小,但养殖密度高,饲养管理方便。庭院蛙池因地制宜,面积不限,土地、水泥池均可。土池建造同精养的成蛙池。水泥池用砖头水泥浆砌成,内外壁用水泥抹平。池壁高1米,蓄水10厘米。池底中心安排水管,管口罩铁筛网防逃,打开排水管阀门能排干池水和污物。蛙池上端要装进水管。无污染的河水、井水和自来水均可作为水源供水。池口罩聚乙烯网片防逃。池内一头放置1/3左右的砖头或石棉瓦,供牛蛙登陆休息。池中间放置饲料台,供牛蛙定位取食。庭院养蛙一般都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每平方米放养体重50~60克的幼蛙30~40只。投喂的饲料要鲜活、适口,营养全面。有条件的,最好每天投喂蚯蚓、黄粉虫、泥鳅、小鱼、小虾等饲料。若活饲料不足,也可掺杂拌喂蚕蛹、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投饲的时间要固定,一般日喂两次,早晨和傍晚各一次。饲料量要充足,一般日投喂量约为蛙体总量的15%左右。庭院养蛙,面积少,水浅,再加上养蛙密度高,粪便排泄物多,池水极易恶化。因此,必须天天换水清池,确保蛙池的清洁,减少蛙病发生。换水清洗的时间一般在傍晚所投饲料吃完后进行。开启排水管阀门放掉当天的旧水后还应将蛙池内的残饵扫除,将饲料台冲洗干净,然后关闭排水管阀门,注入新水,保持10厘米水深。 (3)阳台养殖 阳台养殖牛蛙这是近几年发展进来的一种人工精养的新方法。阳台蛙池依阳台的形状、大小灵活建造,一般建成长方形,面积大多为0.5~1.0平方米,池高70~80厘米,池底装有控制阀门的排水管,打开阀门能排干池水。池口安装自来水龙头,需水时打开龙头即可注入自来水。蛙池靠墙和靠栏栅的三面用砖头水泥浆砌成,白瓷砖贴面、贴底。剩余一面用厚为8~10毫米的平板镶嵌,并用玻璃胶揩缝,杜绝漏水。蛙池蓄水8~10厘米深。池内散放7~10张瓦背朝上的瓦片,瓦背作牛蛙出水登陆的陆地,瓦下空穴作牛蛙隐藏休息的蛙巢,池口覆盖一片防跳逃的网片。阳台养蛙,各种条件全人工控制,幼蛙放养密度可相对高一些。一般每平方米放养体重50~60克的幼蛙50~60只。 阳台养蛙采用全人工投喂饲料的方法。饲料主要是家庭的杂菜,如鸡鸭内脏、小鱼、小虾、猪、牛肉碎末、蔬菜帮叶等。喂食前,先将这些饲料冲洗干净,发软,再用刀切成长宽厚各为0.5厘米的细块,掺拌均匀后即可投喂。这样制作的蛙饲料,营养丰富,十分有利牛蛙生长。也可采用直接填饲法。阳台养蛙,一般每日投喂饲料一次,大多傍晚进行,日喂新鲜饲料约为蛙体总重的20%左右。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牛蛙幼蛙期的饲养管理


1. 幼蛙的收集和放养

(1)幼蛙的收集 待蝌蚪长出后腿之后,用尼龙布做成捞子将幼蛙捞出,放入幼蛙池或驯化池,此时收集幼蛙最为有利。 第一,刚刚完成变态的幼蛙是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可以密集放在幼蛙池或驯化池中暂养而不需投饵。 第二,由于这时幼蛙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活动不很灵活,容易捞起收集。在幼蛙池或驯化池的幼蛙密度,每平方米可放养100~500只,池中水深10~15厘米,幼蛙后腿不能着底,迫使幼蛙集中在饵料台上休息,为以后的驯化作准备。 (2)幼蛙放养在幼蛙放养之前,要对幼蛙池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新建的水泥池应进行脱碱处理,已使用过的塘池应进行清塘处理,清塘消毒后要待毒性消失后方能注水放蛙。 幼蛙放入幼蛙池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正常时才可进行大批放养。在进行幼蛙放养时应注意按幼蛙的个体大小分池放养并注意适宜的放养密度。其放养密度的大小应根据幼蛙的大小而确定,一般刚变态的幼蛙以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只为宜;30日龄后的幼蛙,体重达25~50克,每平方米放养80~100只;体重60~100克,每平方米放养60~80只;体重100~150克,每平方米放养40~50只;体重150~250克,每平方米放养30~40只。在确定放养密度时还应考虑气候、饵料、水质等情况。如炎热季节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较为凉爽的季节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饵料来源不足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充足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水质不佳应降低放养密度,水质良好可增加放养密度。 将牛蛙按大小级别分养,合理调节放养密度,给以充足的饵料,可以快速育成商品蛙。反之,同一池内幼蛙个体大小悬殊,密度太大,饵料缺乏,必然造成牛蛙相互残杀和影响其生长。在幼蛙放养时应注意幼蛙的前期培育。 2. 幼蛙的饵料 (1)饵料种类 刚变态的幼蛀投饵以蝇蛆、黄粉虫幼虫、蚯蚓、小鱼苗、小虾类等活的小动物为宜,注意投喂蝇蛆时以用动物内脏所培养的蝇蛆为好。当幼蛙长到15~20克时,便可投喂小杂鱼、虾和个体较大的其他活动物。从幼蛙的摄食习性而言,只能捕食活动着的食物,而对死食不进行摄取,但经过人为训练后的幼蛙可采食处于静止状态的死食。 昆虫是幼蛙的理想饵料,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昆虫的某些习性将其诱集到幼蛙生活的场所,供幼蛙捕食。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在牛蛙池内牛蛙的栖息地附近设置灯光以诱集昆虫;也可利用昆虫对鱼腥味、糖和酒味等特殊气味的趋向性,在饵料台等处设置盛方糖、酒、杂鱼和水混合液的小盆诱集昆虫以供牛蛙食用。在利用灯光诱集昆虫时,为了取得良好的诱虫效果,可设置上、下双层黑光灯(黑光灯的诱虫效果优于白炽灯和煤油灯等)进行诱集,上层灯挂在2米左右的高度,下层灯挂在距水面30厘米的高度。这样通过上层灯能诱集到远处昆虫,再由下层灯将昆虫诱集到饵料台供牛蛙捕食。下层灯必须设防护罩以免牛蛙在捕食时碰到灯。如不用双层灯而仅用单层灯诱集昆虫时,应注意诱虫灯悬挂的高度。挂低了,远处的昆虫因见不到灯光而不能被吸引;挂高了,虽能吸引远处昆虫,但牛蛙捕食不到。若条件许可最好采用双层灯光诱虫。对于少量或半野生方式养殖牛蛙,诱集昆虫可作为牛蛙的主要饵料来源。而在进行大量养殖时,诱虫则仅作为牛蛙饵料来源的一个补充途径,主要途径必须依靠人工投饵。 (2)投饵 人工投饵的饵料来源有两种途径和方式。 一是人工养殖牛蛙喜食的各种活饵料。二是训练牛蛙采食静态死食,改变其采食活食的习性(在前面的章节也详细说明了此种方法)。 幼蛙的饵料投喂一般使用饵料台。饵料台的框架用木板,底部用窗纱制成。每个饵料台大小多为1平方米,每个幼蛙池中饵料台的多少可根据幼蛙池的大小及所养幼蛙的多少来确定,一般来说,饵料台所占的面积为幼蛙池面积的10%~20%。投放一些活动物饵料如蚯蚓等,也可以投放于池边,最好在池边上铺设一块塑料布以供投放,防止蚯蚓等所投放的动物钻入土内。 不论是鲜活的小动物饵料或是人工配合饵料,在给幼蛙进行投喂时,都要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 ①定时 幼蛙的投饵一般每天l~2次,投饵的时间应相对固定。每日1次投饵多为下午4点时投放,每日2次投饵多为上午9点、下午4点时各投喂1次。一般认为分2次投喂比每天1次投喂的效果好,这样可避免采食不均现象,更利于牛蛙的生长发育。投饵时还应注意不要使饵料成堆,要均匀撒开。以便于牛蛙摄食。 ②定位 饵料的投喂多是投放在定位的饵料台上,以使幼蛙养成定点摄食的习性。同时,用饵料台投料可节省饵料,并便于清除剩余的残饵,防止饵料对水质的污染和掌握食饵量。这一点对于夏季投喂死饵时更为重要。饵料台应固定安放在蛙池中,使饵料台底部浸入水中3~6厘米。浸水太深,不便于幼蛙摄食,太浅则小鱼虾等小动物易死。饵料台也可固定安放在蛙池的岸边陆地上,以供投喂怕水的小动物时使用。 ③定质 给牛蛙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适口,大小适中,其大小以一口吞下为宜。腐败变质的饵料不能投喂,饵料种类的变化应逐渐进行,避免突然改变。 ④定量 投喂饵料时应按一定的采食量投喂,水可忽多忽少。其具体投饵量的多少应依幼蛙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饵料的种类等而定,整体原则为所投的饵料能吃完为宜。一般来说,每日的投饵量(以鲜活饵料计)为牛蛙体重的10%左右,不宜超过15%。通常气温在20~26℃时牛蛙摄食最多,18℃以下及28℃以上摄食量会减少。在实际养殖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酌情增减。 3. 幼蛙的饲养管理 (1)及时分类、分池管理 每养殖一段时间就要用分蛙器,依个体大小对幼蛙进行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每平方米100~15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每平方米20~100只。 (2)幼蛙池的水温和水质调节 ①水温 幼蛙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水温为23~30℃。在自然温度条件下,春、秋两季是其生长发育的良好季节。夏季应注意给牛蛙池水降温,如在蛙池周围栽种植物,给蛙池遮阴,或在幼蛙池上方加盖凉棚,防止水温过高,也可以采取换水的方法降温。在天气寒冷的冬季,为利于幼蛙顺利安全越冬,对水温过低时应及时处理,具体方法将在越冬管理中详述。 ②水质 幼蛙对水质的要求与蝌蚪的基本相同,可参照蝌蚪期的水质管理进行对幼蛙池水质的控制。但对幼蛙池的水质管理要比蝌蚪的池容易得多,因为不需培肥幼蛙池的水体来增加饵料来源,同时幼蛙主要用肺呼吸,对水中的溶氧量要求远不如蝌蚪期严格。但是对幼蛙池的水质管理仍不容忽视,要经常清除剩余饲料,捞出死蛙以及腐烂的动、植物等异物,同时要做到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良好,为幼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发现水质已变坏或污染,要及时处理、换水,并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消毒。 (3)幼蛙池的换水及水位控制 在幼蛙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季节、水质变化等具体情况而进行换水以及水位控制。换水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水质和水温,保持水的清洁,换水时应选择晴朗天气。换水时间一般在上午太阳刚出来时,即7~8点进行,或在下午3~4点,太阳偏西时进行。上午换水水的温差小,换水后幼蛙受日照的时间长,易适应新的水体。换水量一般为池水总量的1/5~1/3。换水后,幼蛙食量可能减少,投食也要相应减少些。换水的水温,春、夏、秋三季新水宜比原池水温低0.5~1℃,冬季应高0.5~1℃。春、秋每周换水1次,夏季4~5天1次,高温季节每2天1次,冬季水温低,水质不易变坏,可15~30天换水1次。这些水位的控制可由30~40厘米逐渐加深到50~80厘米。 (4)控制湿度 幼蛙池中有1/3~1/2的陆地面积。这些地方是幼蛙登陆栖息的环境。该环境应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和陆地的湿润状态,如栽种植物或建棚遮荫等,以利于幼蛙的生长发育。 (5)幼蛙养殖期的巡池和日常管理要经常检查四周围墙和门有无缝隙和漏洞,发现后立即修补,以防止幼蛙逃跑和敌害侵入。一旦发现蛇、鼠等敌害,要及时驱除。建立定时巡查制度和做好日常记录。每天应在早晨、中午、傍晚各巡池1次。巡池时应检查围墙、门的封闭情况;注意观察幼蛙的摄食状态,有无患病迹象,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在每天投饵时,要注意观察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若发现有蛙离群独居,或腹部鼓起浮于水面,或垂头伏于池底,都表示已经患病,要及时捞起,诊断病情,对症下药。巡池时应认真、细致。同时,要对放蛙、投食、采食、发病、治病、水温、气温等情况逐一详细记录,以便积累养殖资料,完善养殖技术。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鳖卵孵化期间的日常管理技术



1.做好记录:每天收集的受精卵应该放在同一盘内,做好标记,注明产卵日期和卵的数量,也可将1~3天内的卵作为一批放在一起,便于计算积温和使其孵出时间相对集中。
鳖卵从开始孵化之日起,要加强孵化期间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孵化的三项基本条件(温度、湿度及通气条件)必须经常检查,一旦发现条件不适,要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改善孵化条件,及时剔除死亡的卵。
2.检查温度:包括气温和沙温,可用两支温度计,一支挂在空气中,一支插在沙中,早中晚各检查1次,最好使沙温稳定在30℃左右。如孵化气温超过38℃,孵化沙床温度超过36℃,则应采取通风、遮荫降温等措施。温度过低时,应采取保温、升温措施。室内可烧煤炉或加电灯泡等升温。如为室外,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关闭孵化场、孵化房的小窗等措施以升温、保湿。
3.检查湿度:包括室内的湿度和沙子的湿度,室内相对湿度由湿度计监测,沙子的湿度可用土壤湿度计监测。在检查温度的同时可监测湿度,从表面看,若沙子表面发白,但靠近卵的沙层尚保持湿润,沙子温度又未超过33℃,可以不洒水;若靠近卵的沙子也开始干燥,可用喷雾器少量洒水,洒水时只上层沙略带湿润即可,切不可在高温下大量洒水,洒水后约0.5小时,可用手将表层沙稍微松动,但不要拨动下面的卵,防止沙子板结影响通气,因氧气不足鳖死胚胎,影响孵化率。一般情况下,可于每天傍晚放入新收集的卵时,完成以上工作。
4.适时通风:一般每天中午根据情况通风1~4小时,雨天要及时关窗保温和防雨。
5.防止敌害:蛇、鼠和蚂蚁是孵化的大敌,特别是室外常温孵化时更要特别注意。
6.稚鳖的收集:在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内,鳖卵的孵化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积温,鳖卵的孵化积温一般为36000℃左右。孵化平均温度高时,积温略低于此值,温度低时略高于此值。
7.做好稚鳖出壳后的采集:稚鳖出壳一般顺其自然,即自然出壳,当胚胎在壳内完成发育后,出壳时先用吻部顶破卵壳,伸出头部,接着用前肢支撑整个身体,脱壳而出,从壳中出来即能爬行,并立即寻找水源。如果是用孵化池孵化,可在平沙平面下埋盛水的容器,稚鳖会自动进入容器;如果是用孵化盘孵化,则在盘的出口处下方接一脸盆,或将整个孵化盘架在一大盆上方,盆中盛水,稚鳖出壳后爬行时会落入盆中。利用稚鳖出壳后的趋水性诱使出壳的稚鳖爬入盛水的容器或水池中,便于采集。
稚鳖出壳的时间,多在3~9时,稚鳖出壳后,有的脐带已被摩擦掉,有的仍未脱落,但卵黄囊需13天左右才能被吸收完毕。

鹅孵化期内的操作


(1)上蛋。将消毒后的种蛋装人蛋盘内,顺序放进蛋车,蛋盘一定要装到位置。全车装好后,必须有两人将蛋车缓缓推人孵化器内,注意导向轮要在后边,经底板导轨人机,让蛋架车的转轴销和摆杆销分别插入翻蛋机构的大、小横梁长圆孔中,则盘架平衡锁紧销将自动退出,压下蛋架车后轮的两个刹车块或用斜木垫在每台蛋车的后轮下,防止蛋车自动退出,并拨出每台蛋车的销轴。用手左右摆动任何1台蛋车的活动蛋架,其余各台也会随之有小的摆动,说明吻合良好。

(2)开机。将翻蛋选择旋钮转到手动位置,左右翻蛋1次,如果没有任何阻碍或异常情况,即可将翻蛋旋钮转动自动翻蛋位置。此时蛋架一定要翻到左侧或右侧,然后将翻蛋计数器拨到0,以记下24 h的翻蛋次数。如果手动翻蛋,翻蛋速度不要过快,不要超过规定的限度。开机前将热选择旋钮转到加热。的位置,关闭机门,开机升温,等机内温度达到设定孵化温度时,可将热选择旋钮转到加热I的位置。如果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孵化器,则要拨动温度设定的齿片,将其定在100F即37.8度;拨动湿度设定的齿片,将其定在相对湿度65%-70%处,开机后就会自动操作。有的型号孵化机没有自动翻蛋装置.则要每隔2h 左右机械翻蛋1次。

(3)入孵后的管理。现代的立体孵化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机器正常运行,做好孵化记录。一般实行定期观察的制度,检查机器运行状况,观察温度变化和调节控制系统的灵敏程度,遇有不正常时则予以调整。有的型号孵化机降温能力差,在孵化后期代谢热过剩,机温比定温高时绿灯仍亮着,这时不需调节控温装置只要加大通风量或采取其他降温措施即可。

(4)照蛋。按照规定,孵化期内应照蛋3次,以便及时验出无精蛋和死胚蛋,并了解鹅胚胎生长发育情况。具体详见第六节 孵化效果的检查与分析。

(5)移盘(或称转盘、落盘)。如果是机摊结合孵化,二照以后可将蛋盘从机中取出,把胚蛋转到摊床上继续孵化。如果是全程机内孵化,到28天时将蛋架上的蛋盘抽出,移至出雏机(器)内继续孵化,停止翻蛋,提高湿度,准备出雏。在育种场内,则应将每个种蛋套上出雏袋,以便出雏后进行编号。移盘的具体时间,主要还是看胚胎发育情况,在气室已很弯曲、内见喙的阴影时即可。如发育偏迟,移盘时间可推迟一些。

(6)出雏。出壳前将清洁的装雏盒或雏筐准备好,雏筐内的垫草或垫纸要干燥,铺平。一般每隔4h拣1次。为了节省劳力,可以在出雏30%-40%时拣第1次雏,出雏60%-70%时拣第2 次雏,最后再拣第3次雏。拣雏动作要求轻、快,可将绒毛已干的雏迅速拣出,再将空蛋壳拣出,以防蛋壳套在其他蛋上使胚免出雏机或器内温度、湿度下降过快,影响出雏。出雏结束后.对出雏机(器)进行清扫、冲洗、消毒。

牛蛙的孵化技术


1孵化方式孵化是从受精卵、胚胎发育开始到出膜成为蝌蚪的过程。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式。

自然孵化易受外界的影响,孵化率很不稳定,变动在20% -70%。大暴雨和强烈的日光及温度的骤变形成昼夜温差过大,都会造成孵化率大幅度降低,龙虱、剑水蚤等水生动物也会大量吞食受精卵。如果是非同批产的卵在同一池中孵化,孵化速度会相差很大,发育快的会吞食发育慢的。

采用人工孵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孵化率,并便于对孵化期的卵及出膜的蝌蚪加强饲养管理,孵化率可达90%以上。

2.孵化环境孵化前4-5 d孵化池应进行清刷消毒,暴晒 2d或 1%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也可20mg/l 漂白粉浸泡,以彻底清除食蛙卵的水生动物及对孵卵有害的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然后灌注清水,不宜太深,一般保持为10-15cm。孵化水温保持在20-30℃,最好为25-28℃,pH值为6.5-8,水中溶氧不低于3 mg/L,盐度不超过0.2%。卵入池后,水能不时地微微流动。

3.孵化方法将收集来的受精卵块分成小块,并除去剑水蚤、螺类等水生动物后,轻轻放人孵化池中,不要颠倒原来受精卵动物极(黑点)朝上的位置,如果位置颠倒过久会影响孵化。从产卵池转运卵子入孵化池的过程不宜过长,应在产卵后护min以内,防止卵块胶膜软化后影响卵的转移受精卵外的胶膜黏性很强,遇粗糙物易粘着而造成伤害。

4.孵化期的管理在孵化期间应加强管理,主要做好如下工作:①及时将死卵捞出,防止影响其它卵的孵化;②防止水质变坏,使水微微流动时不得冲动卵子;③防止受精卵集结成团,可将不带卵的浮莲等水草放在带卵的水草之间,使卵块相互隔开;④夏天要防高温和日光暴晒,孵化池上加遮荫棚,并防暴雨冲击受精卵;⑤防止水中着生龙虱、剑水蚤等食卵水生动物,防止水禽等动物啄食蛙卵,发现有卵被水霉菌感染,可用漂白粉泼洒杀菌。

牛蛙的产卵与孵化


1.雌、雄性的鉴别牛蛙达性成熟后,其雌、雄蛙的个体有较大差别.

2.产卵季节与水温牛蛙一般在水温20℃以上开始产卵,产卵的最适水温为24-28℃。一年一次性产卵,培育不好的蛙也有分几次产卵的。产卵期在5-9月,盛期为6-7月,主要随各地的温度变化和亲蛙的培育情况,而出现迟早的差异。牛蛙的产卵可分为人工催产和自然产卵。

(1)人工催产人工催产是采用注射激素促进排卵受精的方法。

注射剂量:雌蛙每500克体重注射牛蛙或青蛙的脑垂体4 个,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国际单位,加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50微克,混合配制成溶剂。个体重在500克以下者,注射混合溶剂1-1.5毫升;个体重500 克以上者,注射混合溶剂1.5-2.0毫升。雄蛙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在臀部肌肉或腹部皮下,采用一次注射。肌肉注射时按450角进针1.5厘米,皮下注射按水平方向进针2.0-2.5 厘米。注射时操作要准、轻、快,防止牛蛙后肢蹬跃,退针时要按摩针孔,防止溶剂外溢。注射后按雌、雄比例1:1放人清洁的产卵池中,在水温2010以上的条件下,经40小时左右,即可抱对产卵。

为了防止幼蛙逃跑和外敌的侵害,幼蛙池周围要加上拦设. 高度以1米左右为宜。若蛙池四周没有可着力跳跃的陆地(如水 泥池),只要池上四周用纱窗布围起即可。进出水口也要加拦 设,以免进、排水时幼蛙逃跑。在高温季节,幼蛙池要遮荫,可 在池上搭架南瓜棚丝瓜棚或葡萄架,亦可把池建在树荫下。冬 季幼蛙若在幼蛙池越冬,则要在池上搭塑料棚。若遇下雪冰冻, 在塑料棚上加盖稻草或草帘,可保幼蛙安全越冬。幼蛙的越冬 池,以向南的长条形土池为好。

为了便于幼蛙的驯食,幼蛙池中不设任何隐蔽物或可供休息 的场地,只放一个饲料台。饲料台以木条作成框架,中间用纱窗布绷紧即可。若饲料台的浮力不够,可在木框的四角各加一块泡沫塑料。这个饲料台既是幼蛙的摄食场所,又是休息场所。

鹅肥育期的饲养管理


育肥鹅应适当降低鹅舍栏的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是2只/ m2,并保持环境安静。育肥中期减少鹅活动,提高营养水平,加料催肥,并要保持饲料新鲜,饮水清洁。鹅舍清洁干燥3天垫1次沙,每天清洗饲槽和饮水器。每周对鹅舍带鹅喷雾消毒1次,可用百毒杀消毒液和水按1:600的比例配制。饮水用具每天清洗1. 次,每周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涤1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育肥15天后应逐日检杳鹅的膘情,膘情是根据翼下两侧体躯皮肤及皮下脂肪沉积情况鉴定。若摸到皮下脂肪增厚,皮肤滑动为下等肥度;有板栗大小的稀松团块为中等肥度;用手轻压感到丰满结实而富有弹性的膝情为上等肥度。此时应及时出售。一般中小型鹅养到70~90日龄,活重2.5~3.5 kg;优良杂交商品鹅 65~80日龄,活重3~4kg,就应适时出栏上市。实践证明,单纯卖活鹅的经济效益较低,可在饲养期内实行人工活体拔绒,通过提高鹅体综合利用率来增加多挤效益。

鸭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雏鸭饮水:雏鸭饮水的水温一般以20~25度为宜,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1克/升电解质和1克 /升维生素E,以及防止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药物,连用3天,至少每天用干净水清洗饮水器一次,确保 水器内随时有清洁的饮用水,第一次供水2小时后开食。

(2)雏鸭的饲喂:1~5天采用小鸭破碎料,以后改为种鸭细颗粒料(2~3毫米),将饲料均匀撒在料 上,要少喂多餐,少给勤添,第1周自由采食,第2周每天喂4次,第3周每天喂3次,第4周每天喂2次。

(3)细心观察,适时分群:雏鸭到场后,管理人员要认真仔细地观察鸭群状况,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相应处理,使雏鸭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养好整群鸭做一个良好的开端。观察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呼情况、消化情况、脱水程度、伤残情况、鸭群分布、饮水量及采食等,挑选出伤残及弱小雏鸭,精心饲养,待恢复后放回鸭群。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9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