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易发失水症的几种诊断

猪失水症大多发生于仔猪,尤其是初生仔猪。体质孱弱,食欲较差,如水泻很易产生全身性脱水,虚脱并迅速死亡。猪因胸水太多或腹水太多引起全身脱水的疾病极少。猪大多生活在圈舍内,因大出汗造成脱水现象常见于中暑。在中暑或热应激时,未及达到明显失水时,猪已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易发失水症的几种诊断。

1、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母猪的发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中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本病在猪体内可产生短时间(几个月)的免疫记忆。常是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2~3周后症状可缓解。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报道。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断奶猪、肥育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2、猪痢疾

在自然情况下,只有猪发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主要侵害的是2~3月龄的仔猪;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大猪高;病猪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由于带菌猪的存在,经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将病散开。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当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饲养不足、缺乏维生素和应激因素时,便可促进引起发病。

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程度不同的腹泻。一般是先排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黏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黏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排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拱背、脱水、腹部卷缩、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慢性病例,症状轻,粪中含较多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

3、梭菌性肠炎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病死率一般为20%—70%。本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随粪便排出,污染哺乳母猪的奶头及垫料,当初生仔猪很短时间内吮吸母猪的奶或吞入污染物,细菌进入空肠繁殖,产生毒素,使受害组织充血、出血和坏死。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和尘埃中,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黏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排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于出生后5~7天死亡。

慢性型: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粪便为灰黄色、黏液状,后躯粘满粪便的结痴。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

扩展阅读

猪易发的一些外科疾病及其防治


养猪业是我国现在最大的养殖行业之一,我国每年由于不同类型的疾病导致猪只死亡率大约在20%,给养猪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惨重,足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猪易发的一些外科疾病及其防治。

1、肢蹄病

肢蹄病在猪只饲养的临床生产中属于常见的外科疾病,一般都是由于猪舍地面和运动场地的不合理设计或者是遗传原因导致的。

加强选种选育,尽量挑选四肢强壮、高矮和粗细适中、站立姿势正常、没有肢蹄病疾患存在的公、母猪留作种用,将四肢骨骼结构差的种猪作淘汰处理。针对猪只关节炎和肢蹄磨伤的部位要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猪群的饲料中要保证充足的矿物质,确保钙、磷的比例平衡。后备公猪饲料中含有的钙、磷比例分别要高于0.9%和0.7%,如果饲料中的维生素D不足时,尽量带猪只多到户外活动接受太阳照射,通过阳光紫外线转化补充部分的维生素D。另外,根据相关报道可知,B族维生素属于可以减少肢蹄病发生的营养素,适量的添加在猪只饲料中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2、直肠脱

直肠脱是连接肛门的直肠有部分脱出到肛门之外,又称作脱肛。发生直肠脱的患猪不断的努责,呈排粪的姿势,而且直肠脱出物呈圆筒状下垂,脱出的初期可见黏膜颜色鲜红,继而出现淤血、水肿,呈暗红紫色,表面不清洁,有的甚至出血、糜烂以及坏死。严重直肠脱出的患猪食欲降低,排粪不顺畅。

避免猪舍环境潮湿导致猪只腹泻或者便秘。给患病猪只采取整复法进行治疗。具体可以采取温热的0.1~0.2%高锰酸钾水溶液或者是10%的高渗食盐水以及1%~2%的明矾水溶液对脱出的直肠进行清洗,再用针头将水肿的黏膜刺破并且将水肿液挤出来,剪去坏死和水肿的黏膜,切记不能将直肠黏膜的肌层和浆膜剪破。采用药液清洗之后,将脱出的直肠送回肛门,再给肛门进行烟包缝合,或者用普鲁卡因采取后海穴注射的方法,或者在直肠周围注射95%的酒精,防止直肠再次脱出。脱出严重的患猪,要将脱出的部分直肠截断,手术之前先给术部加以清洗、消毒、麻醉,然后将脱出的已经坏死、穿孔的肠管切断。可以在尾、荐椎硬膜外加以封闭,防止猪只因为努责导致再次脱出。手术之后给猪只全身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巩固治疗。

3、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属于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主要见于猪只的皮下、肌膜下或肌间等处的疏松结缔组织。通常在规模化的饲养场内,当场内的地面和墙壁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时,猪只容易感染蜂窝织炎。

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措施,给猪只提供清洁的饮水,保证饲料的营养丰富并且容易消化,与此同时要防止久卧的病猪发生褥疮。在猪只感染蜂窝织炎的初期要将炎症的发展控制住,局部封闭用0.5%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同时可以用1%鱼石脂酒精、90%酒精、醋酸铅明矾液、栀子浸液给患猪进行冷敷。猪只感染蜂窝织炎的后期旨在促进炎性产物的吸收,同样采用1%鱼石脂酒精、90%酒精、醋酸铅明矾液、栀子浸液给猪只进行温敷,感染严重时可以通过手术切开。全身的抗菌消炎时,可以应用大剂量的青毒素、链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等,预防继发感染。

4、子宫脱

猪只子宫脱属于母猪产后危险的重症,具体是指子宫内翻,翻转突垂于阴门外。该病通常在产后数小时至3天内发生,一般都是突然发病,患猪子宫的一角或者两角的部分脱出,黏膜呈紫红色,血管容易破裂,有鲜红色的血液流出。短时间内子宫会出现完全脱出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黏膜淤血并且水肿,容易破裂出血,呈暗红色,可见泥土和草末以及粪便粘污。感染严重的病猪会表现出全身症状,体温上升,脉搏和呼吸增数,如果太迟发现患猪,没有及时或者正确进行治疗,常导致患猪死亡。

发现患猪之后马上用消毒湿毛巾或湿纱布把脱出的子宫包好,避免脱出的子宫被擦伤和大出血。给病猪采取半仰半卧的姿势加以保定,抬高其后躯,进行腰椎麻醉,然后给患猪注射阵痛强心剂。洗涤子宫采用消毒药物,将破口用肠线缝合之后,整复子宫。助手托着子宫角,术者先从靠近阴门的部分开始,将阴道送入阴门内,再依次将宫颈、子宫体和子宫角送入。采用内翻缝合的方法给阴门进行缝合可以防止子宫的再次脱出。

猪常发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办法


今天分享冬季养猪必备技巧:猪常发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办法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从流行特点进行鉴别诊断

1猪流行性感冒多发生在冬季或春季,气候变化是主要诱因,常突然发病,迅速波及全群。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表现是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道症状,育肥猪发病较温和;经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染性极强,有人认为还可通过胎盘感染,猪只贩卖流动、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混乱、栏舍卫生条件不良、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促进发病和流行。

3猪圆环病毒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当断奶仔猪群处于寒冷、闷热、气候剧变、冷热交替、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更换饲料、寄生虫等应激情况下,导致抵抗力降低,此时疫病乘机侵入机体,发生内源性感染和传播。

4猪伪狂犬病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但其它季节也有发生,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5猪肺炎支原体感染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爆发的早期,如果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其他病原体继发性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

6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主要侵害幼猪,长白猪最易感,病原体随病猪和带菌猪的鼻腔分泌物排出,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7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本病多感染2~5月龄、体重30~60千克的中猪,且多在4~5月份和9~11月份流行。

8猪肺疫本病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突变、多雨、潮湿、闷热的时期多发,多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本病多发生于3~10周龄的仔猪。

9猪链球菌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仔猪和成年猪均有易感性,以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多为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中猪和怀孕母猪,以关节炎型多见;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猪只之间通过接触传染。

10肺丝虫病本病各地都有发生,冬天和早春多见,各年龄和品种猪都能感染。

2从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1猪流行性感冒多因气候突变引起,突然发病,全群几乎同时感染,病猪体温升高到40.3℃~41.5℃,有时可高达42℃;病猪咳嗽,呼吸困难,眼结膜潮红,眼和鼻流出粘性分泌物,有时鼻分泌物带有血色;畏寒怕冷,喜钻草堆。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本病主要感染母猪和仔猪。仔猪的症状类似于流感,病猪嗜睡,倦怠,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不振,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些断奶仔猪感染后表现为下痢、关节炎、眼睑肿胀、结膜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母猪不表现呼吸道症状,其特征主要是繁殖障碍,出现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胎、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100%。

3猪圆环病毒病猪生长不良或停滞、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腹泻、苍白和黄疸;在病猪群中有时亦见有包括咳嗽、发热、胃溃疡、中枢神经障碍和突然死亡,其中有些症状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

4猪伪狂犬病仔猪感染后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结膜潮红,流眼泪,有脓性分泌物,呼吸迫促,咳嗽,喷嚏,腹式呼吸,流清鼻涕,有的口吐白沫;常见阵发性痉挛,出现转圈游泳样运动,做犬坐姿势,叫声嘶哑或叫不出声;多在出现神经症状后1~2天死亡,病死率高达100%;母猪患本病时,伴发便秘、厌食、眼睑水肿,呼吸困难;出现死胎和弱仔;后备猪患病后,屡配不中,返情率高。

5猪支原体肺炎病猪不运动时症状不明显,但稍作运动,就会出现连续性的咳嗽,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张口喘气,有明显的喘鸣声,体温一般不升高;本病死亡率虽然不高,但却严重影响猪只生长。

6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本病多发于仔猪,3个月龄以上的猪不表现症状,病猪主要表现为鼻炎症状,有喷嚏,发鼾声,流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摇头,拱地,搔抓或摩擦鼻部,吸气时鼻孔开张,严重的张口呼吸,经2~3个月后,鼻部、面部变形,鼻端向上翘起或鼻盘歪向一侧。

7传染性胸膜肺炎症状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2℃以上,呼吸急促,极为困难,张口伸舌喘气,阵发性咳嗽,常站立或犬坐而不愿卧地,自口鼻流出泡沫样分泌物;如治疗不及时,多在1~2天内窒息死亡;能耐过4天者,多转为慢性型,呈现间歇性咳嗽。

8猪肺疫病猪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最急性型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咽喉高热、肿痛,口鼻内流出泡沫样液体,可视黏膜蓝紫色,后期体驱下部皮肤变红,最后窒息而死;急性型呼吸困难,有干而短的咳嗽,胸部有压痛,流脓性或铁锈色鼻液,皮肤上有红斑,一般经4~6日后,窒息死亡;慢性型持续咳嗽,呼吸困难,渐进性消瘦,大多因衰竭而死亡。

9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病例,往往不表现任何症状而死亡;急性型病例,体温41℃~42.5℃,呼吸促迫,咳嗽,叫声嘶哑,嘴角流白色泡沫,流浆液性鼻液;眼结膜潮红,有脓性分泌物;四肢、耳末稍及腹部皮肤有出血斑:血尿,粪便干硬附有黏膜、黏液;脑膜脑炎型病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于地,四肢游泳状划动,甚至昏迷不醒;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10肺丝虫病本病主要感染2~4月龄比较瘦弱的猪只,病猪表现为发育不良,被毛粗糙,阵发性咳嗽,在早晚运动后或遇冷空气刺激时尤为剧烈,鼻孔流出脓性粘稠分泌物,重者呈现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无变化

3从病理变化进行鉴别诊断

1猪流行性感冒病变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出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黏液;肺的病变部呈紫红色如鲜牛肉状;病区肺膨胀不全,塌陷,其周围组织呈气肿和苍白色,界限分明;颈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胃肠有卡他性炎症。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可见下颌、颈、腋下、眼结膜及后肢内侧水肿;胸腔有淡黄色清亮液体,心包积液,心肌变软;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脾呈紫色,脾头肿大,切面增生。

3猪圆环病毒感染皮肤苍白、黄疸、淋巴结异常肿大、切面苍白,肺脏肿胀、坚硬似橡皮、表面散布灰褐色小叶、心叶和尖叶突变、肺泡出血;肝脏发暗、萎缩、脾脏肿大、肉样变,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可见白色坏死灶,大肠黏膜充血。

4猪伪狂犬病肺部暗红色,胃底部黏膜有炎症;脾脏肿胀、充血、出血;肝暗紫色,胆囊肿大1~2倍,肾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脑膜明显充血。

5猪支原体肺炎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部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部界限明显,向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病变部转为浅红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状态的程度减轻,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继发细菌感染时,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

6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变仅限于鼻腔及临近组织,表现为鼻甲骨萎缩、中隔弯曲变形甚至消失;鼻黏膜充血水肿,附有黏液性或干酪样分泌物。

7传染性胸膜肺炎眼观变化主要见于呼吸道,肺炎大多呈两侧性,累及心叶和尖叶以及膈叶的一部分;肺炎区色深而质地坚实,切面易碎;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胸腔含有带血色的液体;在迅速致死的病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带血色的黏液性泡沫状渗出物;在较慢性的病例,肺膈叶上有大小不一的脓肿样结节,胸膜有粘连区。

8猪肺疫最急性型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和皮肤小点出血,皮肤有红斑,肺、淋巴结水肿,咽喉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性浸润为特征;急性型除了全身黏膜、实质器官、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有不同程度肝变区,胸膜与肺粘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气管、支气管黏膜发炎有泡沫状黏液;慢性型肺肝变区扩大,有灰黄色或灰色坏死,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高度消瘦,贫血,皮下组织有坏死灶。

9猪链球菌病死猪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猪皮剥离后可见全身肌肉似煮熟样;肺充血、出血肿胀,表面有纤维蛋白附着;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紫黑色;肾脏表面多为灰褐色,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表面有纤维附着物,胆囊充满胆汁。

10肺丝虫病肺膈叶后缘,形成一些灰白色隆起的气肿区,剪开以后,常可在支气管中见到大量的虫体。

4从病原学进行鉴别诊断

对上述10种病中的病毒性疾病(包括猪流行性感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等)可以分离血清用ELISA或者用PCR进行抗原检测来确诊;对细菌性疾病(包括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可用病料做涂片或触片染色镜检,也可将病料接种培养基培养、分离以及进行生化鉴定来确诊;对寄生虫性疾病(肺丝虫病)可以在剖检时切开支气管查到虫体而确诊。

猪低温症的临床症状 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母猪低温症是一种因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调,体内产热不足或散热过多而引起母猪体温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患猪都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降至35℃~37℃,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废绝,精神沉郁,特别严重的还会出现不能站立,肛门松弛、脱肛等,患猪一般无其他病史。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母、仔猪共同死亡。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低温症的临床症状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1、发病机理

正常体温调节生理。猪体温调节主要是经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节,确保二者在环境和机体代谢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机体产热与散热的神经调节是经由中枢神经介质来实现,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发挥作用,调节产热与散热的主次,从而达到体温调节;机体体温的内泌调节是下丘脑在垂体分泌所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调整产热与散热的主次,从而实现体温调节。

低温症体温调节机理。主要是由于严重缺乏营养及气候环境恶劣等引起。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猪严重缺乏营养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从而通过化学形式促使体内的热量增加和物理形式散发来调节体温。物理性调节,是指在环境温度过低时,由于猪感到寒冷,就会通过神经调节促使体内产生热量,同时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化学性调节,是指猪通过增加采食量,加快代谢速度,将食物中的化学能生成热能,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猪体温调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就会促使猪加速食物所含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就会促使猪缓慢进行这一转化过程。该病是由于猪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产热较少或者散热过多造成体温在正常水平以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大部分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体况比较瘦弱,被毛粗乱,体温低于38℃,严重时甚至能够降低到35℃作用。还有一些病猪在发病初期体温会有所升高,呼吸加快,停止采食,使用安乃近等药物进行治疗会导致体温快速降低,并低于正常水平。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病猪主要症状是精神极度萎靡,反应缓慢,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卧地后不容易站起,嗜睡,呼吸速度减缓,迫使其运动会导致呼吸加速,有时发生气喘,心跳加速,皮肤干燥、弹性减弱,畏寒打颤,耳鼻处冰凉,四肢厥冷,口舌黏膜、眼结膜苍白,有时会伴有流涎或者呕吐,拒绝哺乳后代仔猪。部分能够排出正常粪便,有些会发生腹泻或者排出干燥的粒状粪便,减少排尿。妊娠母猪患病后容易发生早产、死胎或者产出弱仔;空怀母猪患病后会导致发情延迟。病程通常能够持续7-15天,如果治疗不当,病猪会陷入昏迷,机体严重衰竭,最终发生死亡。

3、类症鉴别

非典型伤寒感冒。任何日龄的猪都能够发生,尤其是仔猪比较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表温度不均匀,尤其是耳尖、四肢温度较低,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清涕,畏寒怕冷,发抖,拒绝走动,发生跛行,且停止采食等。在没有发生继发感染的情况下,该病通常呈散发性,病程持续时间短,且只要及时采取治疗,就能够快速康复。

非典型性猪瘟。主要是由于妊娠母猪携带猪瘟病毒或者体内猪瘟抗体水平过低,使后代仔猪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对于这种新生仔猪,主要特征是在初生时体表附着黏液状胎粪,较难擦净,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畏寒打颤,往往堆挤在一起,持续腹泻,吮乳能力较弱,后腹内部毛囊明显突起或者存在红点,对包皮挤压会流出白色积液。通常是哺乳仔猪及保育期仔猪容易发病。

4、治疗措施

西药疗法。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mL50%葡萄糖注射液,并与10-20mL10%安钠加、30-5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然后加热到39-40℃温度一次性静脉缓慢滴注,每天1-2次,直到体温达到正常水平停止。

中药疗法。主要使用中药进行补气温中,可取30g党参、30g陈皮、30g黄芪、30g白术、30g黑附子,添加2500mL水煎煮至1500mL,待温度适宜后通过胃导管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每天2次,至少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12g川芎、15g黄芪、9g砂仁、15g白术、20g当归、15g附子、12g肉桂、15g干姜、20g党参、10个大枣、10g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病猪一次性内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根据病猪具体体重,每次肌肉注射8-10mLO.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每天1-2次,连续使用2-3天。然后取100-150g红糖(也可使用白糖),添加适量开水溶解,待温度适时后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或者任其自由饮用,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

灌肠疗法。如果病猪粪便干硬,可先使用温度适宜的肥皂水进行灌肠,当干硬粪便完全被冲出后,再使用温热的口服补液盐进行深部灌肠。如果病猪具有呕吐症状,可肌肉注射适量的胃复康。

近年来,淮阳县个别猪场在冬春季节总有母猪低温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病因
多发生在严冬和春初,天气突变是其诱因,多发生于体质虚弱、农村散养的带仔或怀孕后期母猪。而在限位栏舍、水泥地面饲养,或长期饲喂生粉料、饮用凉水的母猪高发。
2、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被毛粗乱,瘦弱,体温降到36℃以下,严重的可降至35℃以下,精神高度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少或废绝,卧地难起,嗜睡,强迫运动,呼吸加快,有时发喘,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肋骨显露,畏寒打颤,耳鼻俱凉,四肢厥冷,呼吸缓慢,结膜、口舌黏膜苍白,有时呕吐或流涎,不愿让仔猪吃乳。有的大便正常,有的大便干燥呈粒状或腹泻,尿量减少。怀孕母猪易早产、产弱仔或死胎,空怀母猪延期发情。病程一般7~10天,最后昏迷衰竭而死。
3、剖检变化
病猪皮肤、可视黏膜苍白,心肌松弛,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实验室检查
将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脾、肾等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均呈阴性。将病料搅碎按青霉素10万IU/ml、链霉素5万IU/ml混合,小白鼠腹腔注射0.5ml/只,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后观察,均未发病。
5、治疗
应加强饲养管理,补液、强心、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以补气、血为主,采用中药和西药结合治疗。对此病应早诊断并及早正确用药,如在治疗中体温仍下降,低于35℃,肛门极度松弛的病猪。治疗可按以下处方进行:5.1西药疗法:每100kg体重母猪用50%葡萄糖120~160ml、辅酶A800~1000IU、400~500mg维生素B6、维生素C2.5~4.0g,混合后一次静脉缓慢推注(注射液加热至37.5℃~39.5℃效果更好);首选颈部肌肉注射10%安钠咖注射液,按0.4ml/kg肌肉注射,隔日1次,或10%的樟脑磺酸钠10~20ml,每天1次,连用3~4天即好。有条件的农产可往饲料里加入适量的人工盐和酵母片。
5.2中药疗法:党参、黄芪、肉桂、熟附子各25g,干姜、草果、连翘、炙甘草各15g,共研成细末,用开水冲后加适量红糖,候温灌服。诸药加水1000ml,火熬至500ml,1次灌服,每天1剂,连服3剂。肌肉注射三磷酸腺苷50~100mg,每天1次,连续3~5天。
5.3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按患猪体重的大小,取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8~10ml,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续2~3天。接着取红糖(也可用白糖)100~150g,加适量开水溶解,候温,一次灌服或让其自饮,每天2~3次,连续3~4天。
对于大便干硬的可先用温肥皂水灌肠,待干硬粪便冲出后,再用温口服补液盐深部灌肠。对于呕吐的可适量肌肉注射胃复康。喂食和饮水中可适当加入熬煎好的生姜辣椒汤,以刺激机体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体温上升。还可适当升高猪舍温度,铺干净柔软垫草。患病期间坚持每天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抗感染药治疗。

引发猪猝死前几种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以及其诊断


猪猝死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经过多方便求证,我们找到了一些诱发猪猝死的几种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引发猪猝死前几种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以及其诊断。

1、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一天表现正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d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腹泻,一旦发病,1~2d内死亡。剖检见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j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萎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腹泻、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d内完全恢复。

2、李氏杆菌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脑炎症状。

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混合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O~41.5℃,不吮乳,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或腹泻,排尿少,皮肤发紫,后期体温下降,病程1~3d。多数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病初意识障碍,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动,遇刺激时则惊叫,病程3~7d。较大的患猪呈现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达半个月以上。

单纯脑膜脑炎型多发生于断奶后仔猪或哺乳仔猪。病情稍缓和,体温与食欲无明显变化,脑炎症状与混合型相似,病程较长,终归死亡。病猪的血液检查时,其白细胞总数升高。单核细胞达8%~12%。

母猪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妊娠母猪感染常发生流产,一般引起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

3、猪有机磷中毒

一般误食或接触后0.5~8.O小时出现中毒症状。有机磷主要抑制体内的胆碱酯酶,引起神经生理的紊乱,造成中毒。当猪采食喷洒过有机磷农药的蔬菜或其他作物,用敌百虫给猪驱虫用量过大,或外用敌百虫治疗疥癣等被猪舔食时,都可引起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分为三类症候群。①毒蕈碱样症状引起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以及分布在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等胆碱能神经发生兴奋,按其程度不同,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流涎呕吐,腹痛,出汗,大小便失禁,瞳孑L缩小,可视黏膜苍白.眼球震颤等。②烟碱样症状由于运动神经末梢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兴奋,表现为肌纤维性挛缩震颤,先从面部眼睑开始,以后至全身肌肉跳动、痊挛,最后因呼吸肌痉挛,呼吸停止而死亡。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病猪脑组织内的胆碱酯酶受抑制后,使中枢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发生障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急性中毒病猪表现为兴奋不安,前冲、奔跑、转圈,体温升高,抽搐,甚至陷于昏睡等。

4、猪水肿病

疾病暴发初期,常见不到症状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病猪体温不高,有的升高到40.5~41.O℃,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当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动弹,似游泳样动作,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体。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泻或便秘。病猪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间仅现小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3d以内死亡或可耐过。年龄稍大的病期可长至5~7d。

5、猪敌鼠钠中毒

猪敌鼠钠中毒时,因颅脑出血可引起神经症状。诊断时应考虑调查当地的灭鼠行动。此外,中毒猪全身普遍出血,粪夹血,尿血甚至天然孔出血,凝血时间延长等可作出诊断。苦楝子中毒,主要因各个体农户在圈舍旁栽苦楝用以遮阳,冬季楝子脱落,被猪采食而中毒,或因放养猪采食了苦楝落果而中毒。加强病因学调查,结合病猪临床表现如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四肢颤抖、呜叫等可作出诊断。

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症”或“反应激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和散户中较为常见的猪的一种恶癖。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近年来,猪咬尾症在规模猪场及中小饲养户不断发生,且发生率大有上升的趋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咬尾症的临床症状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猪采取舍饲时,机体只能够通过采食饲料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在供给营养不全面、搭配不合理的日粮都能够导致猪咬尾症。例如,摄取钙、铜、铁、锌、钴、硫等矿物质以及食盐不足,缺乏氨基酸尤其是天门冬氨酸、赖氨酸过少,缺乏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以及长时间饲喂含有高水平磷的饲料,如稻壳、杂粕类(葵花子粕、棉粕、菜粕等),或者长时间饲喂麦秆粉、玉米秆粉、甜菜而导致钙磷比例不当。以上情况通常是由于猪场过度节省饲料成本,或者购买品质低劣的饲料,造成猪群发育无法通过饲料被满足,从而就可能使其发生咬斗而形成咬尾症。

管理因素。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即同一栏内饲养数量过多、非常混乱,机体间频繁接触而形成冲突,饲槽数量较少,采取地面喂食,或者缺乏饮水而使其频繁舔食粪尿、污水,大量活动、不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而过于烦躁,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都能够引起咬尾症。

环境因素。气候突变,秋冬、冬春交替季节舍内外温差明显,舍内滋生大量蚊蝇,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通风较差,刺激性气味过大,堆积过多粪便,无法在干净的地方休息,光线强度过大,生活环境比较单调,但自身比较活泼好动,也会导致猪相互争斗而发生咬尾症。

2、临床症状

病猪初期表现出不安,对于外界刺激比较敏感,食欲不振,目露凶光。开始时只有个别猪之间咬斗,之后有更多数量参与,主要是呈现咬尾,有时也会呈现咬耳。被咬猪的尾部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出血,咬猪逐渐对血液形成异嗜,从而发生咬尾癖,逐渐造成更大的危害。另外,被咬猪增重缓慢,严重时会经由创伤而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和发生骨髓炎,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可引起败血症等而最终死亡。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及时在猪群中将形成咬尾恶癖的猪挑出,放入单圈进行隔离饲养,对于极其好咬好斗又无法采取单独饲养的猪,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氯丙嗪、硫酸镁等,使其安静。对于尾部被咬伤的猪也要及时处理,可在伤口使用o.1%高锰酸钾液进行清洗,并涂抹适量的碘酊避免发生感染。如果尾部被严重咬伤,要先使用12号缝合丝线进行结扎止血,再在伤口处涂抹碘酊或者紫药水,同时配合使用青霉素和安痛定进行治疗,或者在尾部涂抹磺胺软膏等来避免发生感染,防止症状加重。对于圈中其他猪,可使用适量的镇静药来保持安定,或者在尾巴上涂擦适量具有苦味的无毒药水,如中药黄连煎煮的溶液,从而在想啃咬尾部时,由于嗅到苦味而拒绝。

创造良好饲养环境。猪舍建筑、环境工程设计以及舍内设施选择等都应该与猪正常的生理要求相符。一般来说,养猪场要尽可能选择在水质状况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且要求猪舍建设不仅能够防潮还能够防冻保暖。同时,猪场具有一定的绿化,并具有无害化处理粪、尿、废弃物等设施,尽可能为猪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猪舍要保持干燥、通风、光照适度,每天都要勤打扫猪舍,加强防蝇防虫,且清出的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

适时断尾。对于新生仔猪,可在当天进行断尾,一般可用钝口剪钳在距离尾根处1cm左右将尾巴剪断,然后涂抹适量的碘酊。也可在仔猪出生1-2天内进行打耳号的同时,在尾下1/3处使用钢丝钳子连续钳两下,两次距离适宜控制在0.4cm左右,以钳断尾肌和尾骨,压扁血管和神经,并在皮肤上压出沟,经过7-10天尾的下1/3就会脱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没有出血、发炎现象,效果优良。

满足营养需要。根据猪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粮。一般育肥猪前期应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或者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水平,而育肥后期要适当提高粗纤维水平。采取湿拌料饲喂时,注意存放时间不能够过久,且定时定量饲喂,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猪日粮中还要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补充和保持肠道内始终是有益微生物菌群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猪每次转群前1周和前2天,可按体重直接投给o.2-0.5mLjkg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3%左右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剂。

饲养密度合理。猪饲养密度适宜控制在既不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还能够合理利用圈舍面积。一般来说,体重在7-14kg,每头所占面积适宜控制在o.28mz;体重在14-23kg,面积为o.37mz;体重在23-45kg,面积为o.46mz;体重为45-68kg,面积为o.56mz;体重在68-100kg,面积为o.74mz。但由于我国南北各地在不同季节的气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圈养密度。

1、发病原因分析
1.1猪的生物学特性原因猪喜欢群居,天性好争斗,尤其是在猪分窝转群、并圈时,需要通过争斗来确定彼此在猪群中的“位置”。在每天14:00-15:00,猪只均兴奋、活泼、互相追逐。如果猪群发生咬尾,往往在此段时间猪咬尾会更加剧烈。家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天生嗜血腥味儿,嗜咸味儿,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血腥味儿更易吸引同圈的猪一起来舔舐血液,咬,从而促使咬尾情况的恶化。猪咬尾的发作频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阉后的小公猪差不多是小母猪的两倍,而且,从咬伤程度来看,公猪更为严重。猪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咬尾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体重低于20kg的猪较少发生,体重超过20kg的猪咬尾发生率急剧上升,70kg后又减少。
1.2营养的原因虽然猪只日粮中单纯的营养缺乏并不一定能够引起咬尾,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猪咬尾症和其它不良因素已经存在,那么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猪咬尾程度,甚至会促使猪咬尾症的爆发。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与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内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日粮中NaCl等盐类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当猪群严重缺P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
1.3猪舍环境的原因
1.3.1猪舍环境的单调猪只长时间的生活在枯燥乏味的猪舍环境当中,在长时间无聊的情况下,就会烦躁不安,从而导致争斗情况的出现。
1.3.2环境的突然改变环境的突然改变,对于猪只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噪声、猪只串圈、其它动物的突然进入(包括陌生人,饲养员突然更换鲜艳衣服等)、冬春和秋冬季节交替时的较大温差等都能够使猪群感觉到不适、烦躁,从而造成咬尾的情况发生。
1.3.3猪舍环境的长期不适夏季的高温闷热或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通风设施不完备,空气流通不好;冬季圈舍封闭过严造成的通风换气情况差,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湿度过大等都会造成猪群的敏感性增强,从而诱发加重咬尾症的发生。
1.4猪场管理方面的原因
1.4.1猪饮水量不足和采食空间不够由于猪的饮水量和采食量是成正比的,所以当饮水的条件不好时,会造成猪只的采食量下降,猪只由于饥饿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会造成咬尾的情况的发生;当料槽不够时,猪群在采食的过程中,有的猪要被挤出或干脆就挤不进去,在等待的过程中就容易发生咬尾的情况。、

1.4.2猪圈舍空间过于狭小由于猪群过大或是密度过大,猪与猪之间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很多的养户为了增加圈舍的温度而加大了饲养密度,从而增加了猪群争斗咬尾的可能。

1.4.3其它应激管理上的其它应激,如注射、抓猪、称重等,都会引起猪群的躁动,导致咬尾的发生。

1.4.4长期饲喂霉变的饲料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中毒症状会因在饲料中的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的品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但是在猪群当中很多时候的初期表现是猪只的不安情绪导致的咬尾。
1.5疾病方面的原因
1.5.1猪体表有虱子、疥癣等寄生虫时,由于皮肤刺痒,猪在墙壁摩擦会导致耳后、肋部等出现渗出物或出血而吸引别的猪来舔咬,而体内有蛔虫的猪易于攻击它猪。
1.5.2由于猪主要是通过嗅觉来分辨同伴的,当猪患感冒、胃肠炎、贫血、佝偻病、气喘病、伪狂犬等疾病时,由于体味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咬尾的发生。
2、防治措施
2.1预防措施初生仔猪24h内断尾。满足猪的营养需求,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营养全面的饲料。加强圈舍卫生,减少有害气体浓度。为预防猪只无聊,可提供玩具,悬挂铁链,铁环,轮胎,绳索等。降低饲养密度、增加圈舍的自然通风;增加通风设备的投入(如风扇,引风机,空调等)。改善饮水条件,提高水箱高度,增加水嘴数量,增加采食面积。定期驱虫,分别在猪35-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1次。同时要注意驱除体表虱、疥癣等。季节变换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应激,如加强保温,饮水投放复方电解多维,葡萄糖粉,维生素C粉等。
2.2当发生咬尾症时的防控措施发生猪咬尾症初期,饲养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处理,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一旦严重,损失巨大。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采用白酒、陈醋或来苏儿等对猪群进行每天2-4次喷雾,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圈舍内增加玩具转移猪群注意力;在下午时加强圈舍管理,专人看管2-3d。对被咬伤的猪应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伤口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疗,如果需要,将有伤的猪隔离,避免死亡;在地板上撒一些畜牧盐,煤灰渣,红土等,或在饲料中拌些朱砂散等可帮助转移猪只注意力,镇静,缓解猪咬尾症,使猪群尽快停止咬尾。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单独饲养伤势严重的猪。如在圈中发现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从猪群中挑出单独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圈单独饲养的猪,可每头用氯丙嗪80-100mg、20%硫酸镁20mL进行肌注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保持安静。终上所述,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复杂,只有更多的关注猪只的“福利”,科学的饲养管理,让猪只在“舒适”卫生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减少应激,保证其健康生长,最终大大减少猪咬尾症发生率,从而让猪只为广大养殖户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猪锌缺乏症


初便秘,后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腹部、背部、股内侧和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皮肤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继而发展为直径3~5毫米的丘疹,很快表皮变厚至5~7毫米,有数厘米深的裂隙,增厚的表皮上覆盖以容易剥离的鳞屑。这一病理过程通常历经2~3周。严重缺锌病例。母猪出现假发情,屡配不孕,产仔数减少,出现弱胎和死胎。公猪影响睾丸发育及第二性征的形成,精子缺乏。外伤的猪只,伤口愈合缓慢,而补锌后则加速。


(1)保证日粮中含有足够的锌,并适当限制钙的水平,使钙:锌保持在100:1。猪日粮含钙0.4 ~0.6 时,50~60毫克/千克的锌可满足其营养需要,100毫克/千克的锌对中等度的高钙有保护作用。

(2)肌注磷酸锌2~4毫克/干克体重,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内服硫酸锌0.2~0.5克/头 ,对皮肤角化不全和因锌缺乏引起的皮肤损伤,数日后即可见效,经过数周治疗,损伤可完全恢复。

仔猪营养性贫血的症状 几种引起猪贫血症状疾病的诊断


仔猪营养性贫血,是指5~21日龄的哺乳仔猪缺铁所致的一种营养性贫血,多发于秋、冬、早春季节,对猪的生长发育危害严重。本病在一些地区有群发性,由于缺铁或需求量大而供应不足,影响仔猪体内血红蛋白的生成,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发生缺铁性贫血。另外,母猪及仔猪饲料中缺乏钴、铜、蛋白质等也可发生贫血。缺乏铜和铁的区别是,缺铁时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缺铜时红细胞数减少。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仔猪营养性贫血的症状几种引起猪贫血症状疾病的诊断。

仔猪营养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一般在5~21日龄发病,精神沉郁,离群伏卧,食欲减退,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耳静脉不显露。可视黏膜苍白,轻度黄染。被毛逆立,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体温不高。消瘦的仔猪周期性出现下痢与便秘。另一类型的仔猪则不见消瘦,外观上可能较肥胖,且生长发育较快,2~4周龄时,可在运动中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肌肉颜色变淡,心脏扩散,肝脏肿大且有脂肪变性,肌肉淡红色,血液较稀薄,胸腹腔内可能有液体,肺水肿或发生炎性病变,肾实质变性。
诊断鉴别
据流行病学调查、临诊症状,化验室数据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特异性治疗如用铁制剂时疗效明显,可做出诊断。
防制措施
(一)、治疗调节母猪的饲料水平,保持其营养需要,补充铁、铜等微量元素。也可让猪自由采食土或深层干燥泥土。口服铁制剂,如硫酸亚铁、焦磷酸铁、乳酸铁、还原铁等,常用硫酸亚铁2.5g、硫铜1g、氯化钴2.5g,常水1L,按0.25mL/kg体重,每日一次灌服,连用7~14天。可用硫酸亚铁l00g、硫酸铜20g,磨碎混在5kg细砂中,让仔猪自食。在灌服铁盐时,可浓度过高或剂量过大,以防铁中毒,出现呕吐、腹泻。注射或滴服补铁制剂,如补铁、铁钴针等。集约化猪场或口服铁剂反应剧烈及吸收障碍的腹泻仔猪,用葡聚糖铁钴注液(每毫升含铁50mg)2mL,深部肌肉注射,隔周再注射1次。舍饲猪栏内放入红土、泥炭土(含铁质)以利仔猪采食,可补充铁质。
(二)、预防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喂富含蛋白质、无机盐(铁、铜)和维生素的日粮。在妊娠母猪产前2天至产后1个月,每日补充硫酸亚铁20g,使仔猪可通过采食母猪富含铁的粪便而补充铁质。或在母猪产仔前后各1个月内补充水解大豆蛋白螯合铁6~12g,可有效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几种引起猪贫血症状疾病的诊断

1、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病程一般为5~7天。

最急性型: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猪瘟流行初期。

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黏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黏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手压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达1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2、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6~10天。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有的可见整个耳廓、尾及四肢末端明显发绀。当感染持续的时间较长或发生持续感染时,耳廓边缘甚至耳廓可能发生坏死。耐过仔猪往往生长不良而成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附红细胞体病猪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常见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皮肤明显,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死亡率较低。

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天,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3、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引起猪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急性型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病猪精神沉郁、食欲缺乏、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后期黄染。一般食欲旺盛和体格健壮的猪发病率高。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粪便干硬呈球状,表面被覆黏液和血液。步态不稳,间歇性抽搐,角弓反张,皮肤表面出现紫斑。发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急性病例呈急性中毒性肝炎,慢性病例可见肝细胞和间质组织增生。

4、子宫脱出

子宫脱是指子宫角向外翻转并垂脱于阴门之外。本病多发生于分娩之后,子宫颈尚未缩小的一段时间内。运动不足,胎水过多,胎儿过大和多次妊娠,致使子宫肌收缩无力,或子宫过度伸张导致子宫弛缓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母猪分娩时的强烈努责,以及便秘、腹泻、腹痛等引起的腹压增大,是其诱因。大多发生在分娩之后不久,只有呈不规则的长圆形子宫脱出在阴门之外,粉红色,黏膜呈绒状,且有横的皱襞。子宫黏膜受到外界异物的刺激和摩擦,出现肿胀、渗出、出血、结痂、干裂及糜烂等。不及时整复,易导致死亡。

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1、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应激是猪只机体对外界或者是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应激是机体对所有要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应答。和刺激源关系小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在集约化饲养方式的生产中,影响猪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越来越多,会导致猪只免疫力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功能增强而合成代谢能力却下降,性机能发生紊乱,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综合症。所以,猪咬尾症其实就是应激综合症的病理表现,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2、诱发猪咬尾症的应激源

猪咬尾症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损伤前期,特点是一只猪轻轻地吸吮、咀嚼另一只猪的尾巴,被咀嚼猪只接受并忍受吸吮和咀嚼;然后进入损伤期,猪尾巴被咬伤、出血,被咬猪开始反抗并进行逃避。

同个圈舍内饲养的猪只品种不同或者是品种相同但却在体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常会引起猪只互咬。个体间存在差异较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以大欺小的情况。

猪舍的环境条件比较差,不符合正常生理机能,会导致猪只产生不适感或者因为休息不好,从而出现啃咬的情况;光照太强会使猪只处于兴奋状态而表现烦燥不安,同样会出现咬尾表现;仔猪特别活泼好动,而如果生活环境单调,就会互相玩弄耳朵或者尾巴,严重时会出现食肉癖。

舍饲饲养方式导致生长猪仅能依靠饲料供给所需要的营养。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低,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会导致咬尾。

猪群中地位低的猪只得不到槽位;猪群密度太高以及同栏猪数量大,从而导致秩序混乱;槽位及饮水器供给不足,采取地面喂食的方式进行饲喂;猪只进行频繁的活动,不能充分休息,因荷尔蒙的刺激,会使猪只的情绪不稳定;卫生状况差或者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都能诱发咬尾症。

猪只感染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钙、磷、铁等,会引起营养代谢紊乱,诱发猪只互咬。有的猪只尾巴被咬伤以后,会波及整个猪群。猪感染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皮肤受到刺激而烦燥不安,在舍内不断磨擦,会导致耳后、肋部出现渗出物,诱发其他猪出现咬尾表现;猪体内寄生虫病,尤其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发生咬尾现象。

3、预防措施

培育抗应激品种。咬尾情况多出现在长白猪、哈白猪群众,而民猪很少发生。所以,猪只品种不同,对应激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将应激敏感猪只淘汰,建立抗应激猪种群。可以采用氟烷测验,将氟烷阳性个体从猪群中剔除,经过几个世代,应激敏感个体的比例会大大降低。改善饲养管理,满足猪的营养。当猪群出现咬尾现象时,要及时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时补充对营养不足的部分,特别是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避免诱发咬尾症。

合理组群,尽量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采食等方面相似的猪进行组群饲养。依照猪舍设备、饲养密度以及方式等因素确定猪群的猪只数量。分群饲养以后,保持猪群的稳定,但是疾病或体重差别大,体质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的要加以调整。

仔猪出生当天,就要在距离其尾根大约1cm的位置,用钝口剪钳将其尾巴剪掉,涂上碘酊。或者是在仔猪出生的1~2d内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其尾下1/3处连续钳2次,距离大约0.4cm,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压扁血管和神经,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部下1/3即可自然脱落。这种断尾方法简便,不易出血、不发炎,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的控制咬尾症发生。

除此之外,要将饲养员固定,无关人员不可以参观猪场,禁止猪场有其他动物进入。育肥的杂交仔猪应该去势,不但能够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还能防止发生咬尾。及时在猪群中挑出具有咬尾恶癖的猪只,采取单圈隔离饲养的方式,也可以给其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隔离被咬伤的猪只,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涂上碘酊,避免化脓感染。咬伤严重的猪只,可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的种类以及发育规律,定期给猪群进行驱虫工作,避免因为寄生虫而诱发猪只出现咬尾症。

猪尿石症的形成原因 猪尿石症的临床特征及综合防治方法


尿石症也叫做尿路结石、尿石病,是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总称,是由于尿路中存在盐类结晶的凝结物,导致尿路黏膜受到不良刺激而导致的一种泌尿器官疾病,主要特征是炎症、出血和阻塞。结石先是在膀胱或者肾脏形成,接着导致尿道及输尿管发生阻塞。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尿石症的形成原因猪尿石症的临床特征及综合防治方法。

1、形成原因

饲料搭配不合理,长时间饲喂含钙过多的饲料,再加上饮水较少、缺乏维生素A以及采食过多精料等,就会导致机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从而在泌尿系统发生炎性病变部位沉积有盐类,主要是钙盐,长时间之后就会形成结石。机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导致尿液中含有大量钙,再加上排尿不畅而导致泌尿系统内长时间蓄积大量尿液,非常容易形成结石。猪在饲喂不合理的情况下,或者发生某些内源性感染以及代谢紊乱综合征,会使尿液pH值发生变化,导致某些盐类的溶解度发生改变,出现尿液滞留的现象,使其中所含的尿素分解产生大量氨,造成尿液变成较强的碱性,促使结晶盐沉积,如磷酸镁、磷酸钙、碳酸钙等,从而形成结石;而酸性尿液会导致大量尿酸盐沉积,从而形成胱氨酸结石、尿酸盐结石等。另外,泌尿器官,如尿路、肾脏等发生器质性损伤、发炎、感染,会导致脱落的坏死组织、上皮细胞等长期滞留,导致蓄积过久的尿酸盐等发生大量沉积,从而形成结石。对于妊娠母猪,由于产期膀胱发生移位等导致尿液储留,并会继发引起尿路感染、膀胱炎、子宫内膜炎等,长时间排尿不畅、困难,久之就会引起尿路结石。

2、临床症状

公猪与阉公猪。发病初期,病猪排尿时间有所延长,尿柱变细,此时容易被忽视;往往在出现尿淋漓甚至无法排尿,腹围明显增大,拒绝躺卧,长时间站立时才会被发现。这种症状具有群发性,但母猪不会出现。

母猪、商品母猪。病猪排尿后,可在地面看到混浊尿液,或者在阴唇联合处残留有石灰粉样的灰白色附着物。另外,病猪会具有程度不同的繁殖障碍,如高返情率、停止发情、流产以及新生仔猪外阴红肿等。此外,猪群中还会出现对称性皮炎皮疹、双侧结膜炎、不明原因的群发性脱肛、背中线皮肤充血与出血等症状。

3、综合防治

尿道按摩和包皮切开术。公猪龟头处发生细砂状阻塞适合采取该法治疗。病猪先通过按摩、按压、挤捏等方式促使结石排出,如果阻塞处较长,且采取以上手法无法排除结石时,可将包皮鞘沿纵向切开,将阴茎拉出后在尿道口直接用针挑拨结石,同时配合采取压捏促使结石排除,接着对两侧包皮鞘的黏膜与皮肤进行连续缝合,注意皮肤之间不进行缝合,使包皮鞘被分开形成2个皮瓣,经过5天即可拆线。

套出法。取长度为1-1.5m的细铁丝对叠,形成一个头部呈椭圆形的铁丝环套。用止血钳夹住阴茎并将其拉出,包裹纱布后将其捏住固定,然后将铁丝环套插入到尿道,查找到结石后略微用力,促使探头环套超过结石,套住缓慢拉出。如果结石存在于膀胱颈口,要先将膀胱切开,然后再进行套取,同时取出膀胱中的结石。

切出法。在尿结石非常大且存在于乙状弯曲部之上至肛门之下部位(会阴部)时适用。先向尿道中插入探子,查明结石存在部位,接着剪去相对应的皮肤部位的被毛,并采取常规消毒,然后将皮肤切开,分离阴茎并将其拉出,找到结石存在部位后将阴茎固定,沿纵向在阴茎中线上切一大小适宜的切口,能够顺利将结石取出即可。结石取出后,要缝合皮肤,但要留下一个与尿道切口相对的小口,便于排尿,任其逐渐自愈。

塑管吻合。由于尿结石比较容易出现复发,治疗难度较大,可在尿道结石处吻合接管,对于经过4-6月育肥的肥猪非常有效,能够延长种公猪使用时间,且基本不会影响育肥猪。在手术前,要先取一支一次性输液管备用,成年猪适宜使用滴管的粗头部分,2-3月龄的猪适宜使用细针管,取出结石后确保膀胱内的尿液排净,接着对切口进行冲洗消毒,剪长度为6-8cm的输液管,将其插入到尿管切口处,注意两头都要长出3cm左右,防止滑脱而渗漏尿液,最后将切口缝合,再撒布适量的抗菌素或者消炎粉避免感染,连续使用3天即可。

中医疗法。病猪患有肾结石可使用益肾化石汤,即取20g菟丝子、20g路路通、20g金钱草、20g川断、20g桑寄生、20g海金砂、10g石苇、20g留行子、10g瞿麦、20g鸡内金、4g琥珀,研成粉末后冲服,并配合在三阴交、肾俞二穴加针,或者在肾区热敷。病猪患有输尿管结石可使用金钱排石汤,即取15g枳实、30g牛七、30g石苇以及适量白糖,添加开水冲服,同时配合在阿是穴(也就是输尿管结石相对应的投影部位)以及足三里加针。病猪患有膀胱结石可使用石金汤,即取15g滑石、12g车前草、9g冬葵子、60g金钱草、12g鹅内金、12g鸭内金、12g鸡内金、12g石苇、60g海金砂,研成粉末后冲服。病猪患有泌尿系结石可使用理气化瘀排石汤,即取30g滑石、10g鸡内金、30g山甲、15g丹参、15g路路通、30g石苇、15g乌药。

夏季猪呼吸道疾病频发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进入夏季后气温升高降雨增多,这给很多细菌病菌提供了生长和传播的温床。每年夏天,猪呼吸疾病就成为了猪场的头号杀手,此病很容易引发大规模性爆发,轻则让猪食欲下降,严重时病猪生长缓慢,甚至导致死亡,给猪场造成很大的损失。那么夏季猪场为什么会高发呼吸道疾病呢?又该如何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夏季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

1,夏季,天气高温、潮湿利于呼吸道类病原的繁殖和传播,造成猪群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呼吸道类疾病。

2,猪场育肥猪一般会自由采食,猪槽会有饲料残留,由于夏季温度高,易造成残留饲料发生霉变,猪采食后引发呼吸道疾病。

3,猪皮肤脂肪较厚,而且汗腺不发达,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引发肺部热热呼吸道疾病。

夏季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策略

1,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呼吸道类疾病的药物做好预防。

2,喂食猪群后,及时清除残留的饲料,防止猪群吃到霉变的饲料而发病。

3,做好猪舍的降温措施,门窗要经常打开,保障猪舍空气流通,可在进风口安装排风扇,加快空气的流动,有条件的话在猪舍内安装喷雾装置,提高猪舍的降温效果。

防治措施

1,隔病于外: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杜绝外来发病猪只的引入,如需引入,一定要严把隔离检疫关,同时做好相应的消毒管理。

2,管理于内:保证猪群各阶段的合理营养,避免饲料霉败变质,结合季节变换做好小环境的控制,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多种化学消毒剂定期交替消毒。

3,疫苗免疫: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肌肉注射无效。注意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两个月内不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4,发病治疗:首选药物:肌肉注射用恩诺沙星;内服(包括混料和饮水)用强力霉素。可用药物: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二氟沙星、单诺沙星、氧氟沙星)、林可霉素、北里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

以上就是猪场高发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夏天我们一定要重视猪场的通风,潮湿闷热的环境会导致有害气体升高,因此要及时清扫猪粪便,定期进行消毒。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3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