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鳍白姑鱼

中文名称 斑鳍白姑鱼
拉丁名称 Argyrosomus pawak
英文名称 White croaker、pawak croaker、spotfin white croaker
地方名称 Pennahia pawak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石首鱼科
拉丁科名 Sciaenidae
中文属名 白姑鱼属
拉丁属名 Argyroso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Ⅰ-23~25;臀鳍Ⅱ-7;胸鳍16;腹鳍Ⅰ-5。侧綫鳞48~49。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略呈弧形;体长为体高3.1~3.3倍,为头长3.1~3.2倍,头中大,钝尖;头长为吻长3.2~3.5倍,为眼径4.9~5.1倍。吻圆钝,吻长大干眼径;吻上具4小孔,分两行排列,上行3孔较小,下行一孔较大。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头长为眼间隔3.6倍,眼间隔微凸。鼻孔2个,在眼的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口大,前位,斜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綫之下。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延至眼的中间或瞳孔后缘下方,唇薄,口腔白色。牙细小,排列成牙带,上颌外行牙较大;下颌牙2~3行,内行牙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中大,游离。颏孔6,中间2孔,两侧4孔,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腔灰黑色。鳃耙4+9,最长鳃耙为眼径1/2或稍大。

体被弱栉鳞,吻部、颊部、鳃盖均被圆鳞,侧綫上方杂有少数圆鳞。背鳍及臀鳍只基部具鳞鞘。侧綫完全,直达尾鳍后端。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上方,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缺;具11鳍棘,23~25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小于头长的1/2。臀鳍具2鳍棘,?鳍条,起点在背鳍第十二鳍条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胸鳍尖形,短于头长。尾鳍楔形或近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灰黑色。肠短,在右侧作二次盘绕。 胃粗大,囊状。幽门盲囊10个。鳔大,银色,前部圆形,不向两侧突出成短囊,后部尖细,鳔侧具24~26对侧肢,第一对侧肢大,最后三对侧肢单枝型。

背侧面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鳍棘部灰黑色,在6~9鳍棘间具一深黑色斑块;背鳍鳍条部上缘黑色,基部灰黑色,中间浅色。尾鳍淡灰色,末端中间黑色。幼鱼体侧具二行黑斑,一行在背鳍基部的下方,另一行在侧綫上,每行具5~6个黑斑,黑斑随年龄增大而渐消失。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近沿海之砂泥底质中下层水域,以小甲壳类等底栖动物为食。群聚性较弱,一般较少被大量捕获。

相关知识

斑鳍光鳃鱼


中文名称斑鳍光鳃鱼

拉丁名称Chromis not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光鳃鱼属

拉丁属名Chrom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被在栉鳞,侧线不完全,1纵列鳞24-30,眶前骨和眶下骨的下缘,前鳃盖肌边缘均有锯齿。背鳍13-14鳍棘11-14,臀鳍2鳍棘10-11,胸鳍部部具有黑斑,尾鳍基部上下缘各有2-3枚游离棘,上下叶鳍条有时呈线状延长。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和沿海岩礁中。热带海(水)生。

斑鳍鲉


中文名称斑鳍鲉

拉丁名称Scorpaena neglecta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corpion 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鲉属

拉丁属名Scorpae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暖温带浅海。我国见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略侧扁。头大,具棘棱。口大。腭骨有牙。眼间隔窄而深凹。眶前骨后下缘无向前棘;眶下棘斜行。无额棘。体被栉鳞,胸、腹部有鳞。胸鳍鳍条15-17,上腋部无皮瓣。

生活习性
暖温带近海小型鱼类。体长60-90毫米。头棘及各鳍鳍棘锐利,被刺伤后甚疼痛。海(水)生。

黄姑鱼


名称黄姑鱼

分类 动物部水生类
异名 黄山、山头黄鱼(《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铜鱼、黄姑子(《山东药用动物》)、春见鱼、铜罗鱼(《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
来源本品为石首科动物黄姑鱼[Nibca albiflora(Richardson)]的全体或鳔。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背部略呈弯弓形,尾柄长大于高。头中等大,尖形,腹部宽圆。吻短而钝。眼中等大,侧位而高,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前后两鼻孔分离,前孔为管状;后孔为长方形,且大于前孔。口大而斜。鳃孔大,鳃盖条7。全身均有鳞,只吻部及头的下部无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只有1或2行鳞。体背缘淡灰色。两侧黄色,有很多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下方。

生态环境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体长一般为201~310毫米,重190~550克。有明显的季节性洄游,生殖期游向近岸水深4~9米处产卵。鳔具有发声能力。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采制四季可捕捉,捕后鲜用;或剖腹取鳔,除去血管及黏膜,洗净鲜用或风干备用。

性能
味甘,性平。补肺排痰,利尿消肿。

《兽医本草拾遗》:治肺脓疡积痰不畅。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利尿消肿,补肾的功能。主治慢性肾炎,浮肿,产后腹痛等。鱼鳔同黄鱼鳔,可治人畜破伤风。

附方
1、治肺脓疡积痰不畅方:取鲜黄姑鱼1条。剖开去肚杂,取肉切碎,加白盐菜卤1碗。煮烂去骨刺内服数剂,则可咳出黄色脓性痰,使症状得到缓解(《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编者经验)。
2、治肾炎、浮肿偏方:铜罗鱼(黄姑鱼)适量。不加盐清蒸服用,连服3~5剂(《山东药用动物》纪加义等处方)。 

文献记载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科技局、兽医院编《中兽医诊疗经验选集》(第2集)中有河西兽医站介绍治马破伤风验方:鱼鳔250克(剪碎炒松研末),麻皮250克(烧灰存性),头发250克(烧炭存性)。香油250克为引,加水1000毫升灌服。服后不让风寒,即可发大汗,以常温家中(饲养)即可的记载。仅供参考。

条纹叫姑鱼


[学名]: Johnius fasciatus
[资源名称]: 条纹叫姑鱼
[外文名]: barred jewfish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Ⅰ-28;臀鳍Ⅱ - 7;胸鳍18;腹鳍 Ⅰ-5 。侧线鳞52 。鳃耙4+11。体长为体高3.2倍,为头长3.5倍。头长为吻长3.2倍,为眼径4.2倍。尾柄高2.8倍。 体延长,侧扁,背部广弧形,腹部较平坦;尾柄中长。头侧扁,短钝。吻圆突。吻褶边,缘游离,分为4吻叶,中间2叶小而不显著,侧叶大而显著;吻缘具5个小孔,中吻缘孔较大,凹入,圆形,侧吻缘孔裂缝状,位于吻叶外侧和吻叶之间。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微隆起,约与眼径相等。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圆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小,下位,口裂平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牙绒毛状,排列成牙带;上颌外行牙稍大,排列稀疏;下颌牙约等大。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颏孔一对,互相靠近,中间具一肉垫,肉垫下陷时呈现-浅孔,内侧和外侧颌孔存在。无颏须。鳃孔宽大。前鳃盖骨边缘只细锯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被栉鳞,头部除吻端外均被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有2/3以上被小圆鳞。侧线完全,弧形,向后几伸达尾鳍末端。 背鳍连续,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约为第二鳍棘的1/5,第二、三鳍棘最长,大于眼后头长。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十三鳍条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约为眼径的1.6倍。胸鳍尖长,约等于吻后头长。腹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下方,约与胸鳍等长,外侧第一鳍条丝状延长。尾鳍楔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仅见于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殖期常游到岸边觅食,夜间索饵频繁。其鳔具有发声能力,能发出咕咕咕的声响。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生产力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资源状况]:未评估

日本黄姑鱼


[学名]: Nibea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黄姑鱼
[外文名]: Japanese croaker、Bigcod croaker、Japanese meagre
[别名]: 日本白姑鱼Argyrosom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Ⅸ~Ⅹ,Ⅰ-27~29;臀鳍Ⅱ-7~8;胸鳍16:腹鳍I-5。侧綫鳞50。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体长为体高3.3~3.7倍,为头长3.5倍。头中大,侧扁,尖突;头长为吻长3.6倍,为眼径8~8.3倍。吻尖突,吻长约为眼径2倍,吻上具4小孔,分上下两行排列,上行一孔,较小,圆形;下行3孔,侧孔裂缝状,较大,中孔圆形,较小;吻褶完整,边缘波状。眼较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颌外行牙较大,圆锥形;内行牙细小;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圆形,前端游离。颏孔6,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腔灰黑色。鳃耙粗短,4+9~10,最长鳃耙约为眼径1/2。 体被栉鳞。吻被圆鳞,背鳍及臀鳍基部具由l~2行小圆鳞组成之鳞鞘。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后端。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陷;具10~11鳍棘,27~29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2/5。臀鳍具2鳍棘,7~8鳍条,起点在背鳍第12~13鳍条下方,第一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约为眼径2倍。胸鳍较短,约等于眼后头长。尾鳍双凹形,上叶具9鳍条,下叶具8鳍条。 腹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作二次盘绕。幽门盲囊8,指状。鳔较小,前端圆形,不突出成短囊,后端细尖,鳔侧具26对侧肢,第四、五对侧肢特大,具腹分枝,无背分枝。 体黑褐色,腹部灰色,背鳍边缘黑色,鳍条部灰黑色,胸鳍及腹鳍灰色,尾鳍灰黑色。胸鳍腋部具一黑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洄游性中下层鱼类,成鱼主要地发现近岸到涌浪区, 偶然地向岸边移动。 稚鱼只在沿海地区发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瓶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