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海区半人工采苗

(一)蚶苗场条件:
(1)潮区:蚶苗自然分布在内湾河口附近的滩涂上,从潮间至潮下带浅滩均有蚶苗附着,但主要集中在中、低潮区交界处。
(2)底质:以含泥70~80%、砂20~30%泥砂底质附苗最多,软泥底次之,砂泥底附苗极少,甚至不附苗。
(3)温度与比重:繁殖和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是25~30℃,最适比重是1.016~1.018。

(二)留足亲贝:亲贝的留养数量应根据蚶苗场的面积而定,一般数千担至万余担。

(三)附苗预报:确切掌握当地亲蚶大量排卵情况,推算幼虫进埕时间,在进埕前2~3天平埕。

(四)围埕平畦:将苗埕分区,用钉耙疏松埕,再用压板推平。

(五)收苗:以北方10月上旬至11月是收苗的好季节。南方自农历9月至次年1月都可以收苗。由于泥蚶分批产卵,分批附,所以同一片苗埕可收苗多次。作业方法可分干潮刮苗、浅推苗和深水拖苗等3种。

(六)蚶苗暂养:蚶砂需经1个月左右蓄养,积聚苗量,锻练苗体,提高播苗成活率。

相关推荐

泥蚶养成


在高潮区;北方霜冻期长,养成埕地尖选在低潮区。底质以含泥90%左右的软泥为好。水温5~35℃,以15~28℃为宜。比重1.008~1.025,最适比重1.010~1.014。

2.养殖方法:

(1)蚶田: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面积有的3~5亩,有的40~50亩,蚶田周围挖排水沟。
(2)蚶塘:是一种蓄水养蚶形式。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一般5~10亩。蚶塘由土堤、溢水口、环塘沟和埕4部分组成。蚶塘土堤的高度应低于潮位。

3.播放量:根据蚶的规格、海区条件及苗源情况而定,各地放养量不一致。一般每亩播40~60万粒,养2年可收获。播种时间在第年4~8月,选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

4.养成管理:经常检查埕地,清除敌害和防范自然灾害,雨季要采取防淡措施。

半扭蚶


中文名称 半扭蚶
拉丁名称 Trisioos semitorta Lamarck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10009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蚶科
拉丁科名 Arcidae
中文属名 蚶属
拉丁属名 Arc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呈卵圆状长方形,半扭转,两壳不相等。壳高44.0mm,壳长76.9mm,壳宽
30.0mm。壳顶位于背缘偏近前方,两壳壳顶接近。壳表黄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放射肋细密,左壳放射肋与生长纹相交成方格状。韧带面长窄内陷。铰合部较宽,齿粗大。壳内面黄白色,前闭壳肌痕小近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卵圆形。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珊瑚礁间。

乌鳢的天然苗采捕


在乌鳢的繁殖季节和繁殖水域,根据鸟鳢苗在鱼巢附近集群活动的特性,可在夜间用密眼抄网采捕夜间鱼苗活动减弱,常浮于水面换气而发出水泡声,此时可用抄网从水厂方兜底向上抄捕之。采捕的鱼苗视其规格的一致与否或过筛分级后按规格分池培育或直接放入鱼苗池中培育。若采捕的是体长8^10 cm的鱼种,可直接进行成鱼养殖。

天然苗的运输,多使用口大水浅的水桶.直径约48cm、水深约20 cm的水桶可放入4-7 cm长的鱼种1 500^-2 500尾.24h 内运抵目的地较为安全大规格鱼种用淋水法运输在鱼篓底部铺放水草放入乌鳢鱼种后.上面再盖上水草,运输前淋水1次.可耐 8h左右,超过8h后应每隔6h淋水1次.

真鲷的人工采卵受精


利用真鲷自然繁殖期所捕到的成熟亲鱼,或加 成的成熟亲鱼,通过人工挤压法挤出精、卵进行人工授精是获取受精卵的方法之一。采取这种授精方式,技术人员应随船出海,在海上捕捞起网后马上进行这一工作。因为刚刚捕到的亲鱼生理机能尚处于正常状态,通过挤卵或挖卵、取精检查,只要雌鱼卵的成熟情况良好,雄鱼的精子活力强,即行挤卵、取精授精,其孵化率会很好。

人工挤卵的具体做法是:亲鱼起捕后首先取少许卵用显微镜检查其质量,只要质量好,马上大量取卵。取卵前先将鱼体冲洗干净,擦干,工作人中一人在一块平板上平铺一块毛毡或塑料泡沫板,将鱼置其上,一手按住头部,一手按住尾部。另一人手持搪瓷盆或塑料盆于生殖孔处接卵。再一人双手从腹部颈后开始向生殖孔处挤压,卵便会慢慢流出。挤卵切忌用力过猛、过重,使卵激射而出,那样会引起卵粒破裂受损。

挤卵的同时,最好另一组人员按同一方法挤精子。不同的做法是应用注射器(去掉针头)从生殖孔处吸取一定的量精子。然后马上注入到卵液中。一般每千克雌性亲鱼所挤出的卵用精液10~15毫升即可。将精液注入到卵中后,马上用羽毛或手搅拌均匀,使其均匀受精。受精约4~5分钟后在盆内加注干净的海水,放避光处,待移到陆上孵化设施内孵化育苗。

半滑舌鳎养殖人工繁育技术


半滑舌鳎俗称舌头、牛舌、鳎板、鳎目、鳎米等,属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在我国沿岸海域均有分布,其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品种。在半滑舌鳎人工繁育中有几个技术要点非常重要,决定着半滑舌鳎人工育苗的成败,现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半滑舌鳎养殖人工繁育技术要点介绍如下,希望能够给相关业者以参考。

一、亲鱼培育

半滑舌鳎亲鱼宜选用3龄以上者,2龄鱼虽然部分可达性成熟,但卵子质量较差、受精率低、鱼苗培育成活率也低。雌鱼体重在1000克以上、雄鱼体重在200克以上为好。所选亲鱼可以是人工养殖亲鱼,也可是野生亲鱼。适当选用部分野生亲鱼对苗种质量有益(亲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这样的苗种在养殖过程中其体质和抗病力较好。收购野生亲鱼时应选用体表无外伤、鳞片完整者(野生鱼的成活率主要取决于其在捕捞时受伤的程度),野生鱼需要一段时间驯化才能进行人工养殖,入池前适当消毒以杀灭其体表的寄生虫及其他病原体。野生鱼不能单独养殖驯化,单养时会长时间不摄食(十几天至几十天不等,甚至可能一直不摄食),长时间不摄食会使鱼的体质严重下降,性腺也会相应停止发育或萎缩。应该将新收购的野生亲鱼和人工养殖亲鱼同池养殖,在人工亲鱼的带动下,野生鱼会逐渐习惯人工养殖环境并逐渐摄食,最后可以完全适应人工养殖。亲鱼雌雄比为1∶3左右,雄鱼比例不能太小,否则会明显降低卵子的受精率。根据其体重大小调整相应的放养密度,以4千克/平方米左右为好。亲鱼培育池在50平方米以上为好,不能面积太小,水深应在1米以上(成鱼养殖时30~40厘米水深即可),日换水量在200%~400%。需遮光,养殖池内设人工光源,根据亲鱼发育的不同阶段适当调整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在200~400勒克斯,光照时间在12~14小时。产卵前2个月左右开始强化培育,水温控制在22~24℃,投喂的饵料应逐渐增加沙蚕的比例,在亲鱼产卵期间饵料应主要以沙蚕为主(亲鱼性腺在逐渐发育至产卵阶段,其对摄食饵料的选择也逐渐苛刻,如饵料不适则会拒食,其性腺的发育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实践证明沙蚕是最好的选择)。半滑舌鳎采卵以亲鱼自然产卵、溢水采集卵子为好,人工采卵授精的卵子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人工孵化与苗种培育

受精卵入池孵化前应用30毫克/升的PVP~I消毒3~4分钟,以杀灭卵子表面的病原体,尤其是附着在卵膜上的病毒粒子,这是预防病毒性疾病垂直感染的有效方法。受精卵的孵化宜使用自然海水,尤其是盐度不能过低,当盐度低于26时受精卵则下沉,严重影响孵化率,盐度应在30左右。不需要将受精卵放在小型孵化池孵化后再将仔鱼移至培育池,可直接将受精卵放入培育池孵化(仔鱼孵出后吸底一次,将未孵化的沉卵吸出),孵化密度在8~10克/升,实践证明:直接在培育池孵化效果更好。孵化水温控制在22~23℃,低于产卵温度0.5℃左右,经36~40小时可孵出仔鱼。

初孵仔鱼的培育密度在6000~8000尾/立方米,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至鱼苗3厘米左右时应在1000~1500尾/立方米左右,培育密度的控制应根据鱼苗大小、饵料种类及投喂、流换水量、管理水平等来综合考虑,不能盲目照搬:苗种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22~24℃,每天水温变化不宜超过1℃;培育前期以适量添水为主,从仔鱼孵化第7天开始换水,换水量从每天10%逐渐增加至200%~300%,需根据苗池水质情况灵活掌握:10日龄后开始吸底,吸除粪便残饵,鱼苗伏底前每2~3天吸底一次,伏底后采取大排水排污,并定期吸底:整个育苗期间应控制光照强度,前期鱼苗需弱光,保持光照强度500~800勒克斯,后期可适当增强光照至800~1500勒克斯。仔鱼前期培育采取微弱充气,开鳔后逐渐加大充气量。

饵料系列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虫、人工配合饲料。有些地区卤虫资源丰富,则可多投喂卤虫成虫一段时间,适当将向配合饲料转化的时间拖后,这样可使鱼苗的生长速度增快;有些地区有丰富的乌虾资源,这些地区育苗时可在卤虫成虫后不转成配合饲料而投喂乌虾,实践证明投喂乌虾效果很好,不但鱼苗生长速度较快,而且育苗成活率也很高。半滑舌鳎仔鱼通常在第4日开口摄食,但为保证其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顺利转化,通常应在仔鱼第3日下午开始投喂轮虫,轮虫密度保持在7~10个/毫升,轮虫可一直投喂至20~24日龄,适当延长轮虫的投喂时间有利于增强鱼苗的体质。投喂轮虫期间需向培育池水中添加海水小球藻以防止轮虫饥饿,此外海水小球藻可抑制弧菌的繁殖,能够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池内保持浓度在50万~100万个/毫升。从13~14日龄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至35~40日龄结束,通常保持在水中0.2~1.2个/毫升为宜。轮虫和卤虫幼体在投喂前需经营养强化剂强化,目的是增加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以防止鱼苗出现白化的现象。配合饲料可在19~20日龄开始逐渐投喂驯化,也可在鱼苗全部伏底后再驯化,总的来说,鱼苗越小,配合饲料的驯化就越容易,但过早驯化也会带来水质管理的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掌握开始驯化时间,不必过于拘泥文献的描述。每天需及时清除池水表面的油污以保持环境清洁。

通常30日龄左右鱼苗的冠状鳍条完全退化,开始转为营底栖生活,变态基本完成;60日龄左右鱼苗全长可达30毫米左右,幼鱼培育基本完成。鱼苗30~80毫米的后期培育与成鱼养殖类似,只是需要更认真、管理更细致、操作更小心。

三、病害防治

半滑舌鳎育苗期间总体上说危害严重的疾病不多,育苗成活率低或育苗失败多与受精卵质量差、水质条件不好及管理水平低等有关,但也有两种疾病危害较大,值得注意。

1.畸形半滑舌鳎鱼苗畸形有两种情况。一是初孵仔鱼畸形,表现为仔鱼身体不能伸直,没有正常仔鱼的运动能力,往往原地旋转。从破膜即为畸形的仔鱼不能开口摄食,至3日龄左右会沉底死亡,这种鱼苗没有培育价值。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与受精卵有关。亲鱼培育管理不当有可能使受精卵质量差,初孵仔鱼畸形率高;受精卵运输时水温过高、运输时间过长或临近仔鱼破膜时运输受精卵都可能造成初孵仔鱼的畸形。此外有时初孵仔鱼全部畸形,这多与培育水质有关,水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毒有害物质不一定是重金属离子,因此添加EDTA没有作用,此时只能从其他地方取水孵化,而这种水培育仔稚鱼却往往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在多家育苗场出现过,到底是什么有毒有害物质现在还不得而知。二是在仔鱼6~8日龄时出现畸形,表现为仔鱼尾鳍卷曲、背鳍折叠或破裂、冠状幼鳍变粗等症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与培育密度过大、培育水质较差有关,可及时分池,降低培育密度并适当加大换水量。

2.腹部胀满症主要表现为稚鱼腹部明显膨胀,外观看呈橘红色。消化道内充满水样或气泡样物质及大量未消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大多鱼苗的肠道被胀得很粗,常见病鱼肠道中有轮虫在来回游动;但有时病鱼消化道出现萎缩致使病情难以判断。此病一般在20~35日龄出现,患病稚鱼的摄食明显下降,患病鱼苗越小其死亡率越高。此病在其他鲆鲽类(如牙鲆)育苗中也可见到,其原因主要是由细菌引起,尤其是弧菌类。适当延长海水小球藻的添加时间(一般海水小球藻在停止投喂轮虫时即不再添加)有利于减少此病的发生;其次对培育用水消毒、勤换水以保证水质优良是有效的预防方法;与此同时对投喂的轮虫和卤虫幼体进行消毒也有一定作用。一旦发病可采用加大换水量和抗菌药药浴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主要应以预防为主。

魁蚶贝苗中间培育


贝苗中间培育的设施与方法和扇贝相似,将棕帘或网片剪开,装入30目的聚乙烯网袋(3025cm),外罩40目的大网袋(4030cm),每10袋扎为一串,垂挂在架子下,架子采用活漂,沉和水中1m左右,采苗袋投挂的水层约为2m,串距80cm。

稚贝一海后生长速度较快,日增长70100。下海10天内一般不动网袋,以后每隔1周左右刷袋一次;下海一个月左右,壳长2mm时脱去40目网袋,疏散在30目的网袋中,每袋约2000粒左右;下海2个月左右(10月下旬)当壳长达到1cm左右时,分到小苗暂养笼(与扇贝相同),每层200粒。10月下旬后,因水温较低,魁蚶苗的生长速度缓慢。当年入冬前蚶苗平均生长能达1cm左右,但人体生长的差异较大。一般每立方育苗水体,可出商品苗1020万粒。

扭蚶


中文名称 扭蚶
拉丁名称 Trisidos tortosa(Linnaeus)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10006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蚶科
拉丁科名 Arcidae
中文属名 蚶属
拉丁属名 Arc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狭长呈不等边四边形,且扭转。壳高25.5mm,壳长69.5mm,壳宽20.0mm。两壳不相等,中部压偏,左壳尤为明显,左壳大于右壳。贝壳前方短小,后方延长,扩张成翼状。左壳具有自壳顶斜向后方末端的有齿的尖角状龙骨突出,将壳面分成上、下二部,上部放射肋不明显,下部放射肋明显而突出。具有极小的颗粒状结节。壳面黄白色,被绒毛状棕色壳皮。铰合部齿低而细密。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粗纱和石烁海底。

大珠母贝采苗和幼苗培育


丝网布、聚乙烯塑料薄板、瓦片和小石片等。但在投放使用之前都必须用过滤海水进行充分的浸泡、消毒并加以洗净,确保变态幼虫能顺利附着在采苗器上。大珠母贝经约半个月的饲养,在后腹部的足基根部出现棕红色的眼点,这时候幼虫进入变态期。当约有10%的幼虫出现眼点时,应及时向育苗池内投放第一批采苗器。随着眼点幼虫增多,需要不断向育苗池内投放采苗器。如条件适宜,一个星期左右幼虫即可基本上全部附着成苗,但在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附着的时间会有所延长。采苗结束后,便进入幼苗的培育阶段。

大珠母贝幼苗培育,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仍在育苗池内进行,关键是保持良好的水质和丰富的饲料,保证幼苗迅速生长。早期用过滤海水流水饲养,约20天后可以沉淀海水流水饲养。每天按水体计算饲给5000~8000个/毫升的扁藻。40天后,大珠母贝幼苗一般可生长到壳长3~5毫米左右。此时进入第二阶段的幼苗培育,即移到海上进行吊养。首先将幼苗从采苗器上小心刷落,以每笼1000~2000个体的数量分装到一级苗笼里,暂养在海水新鲜的静水池中1~2天,使幼苗在网笼里分泌足丝再次附着。然后移到水流通畅、比重适宜稳定、水深2~5米的海上水中吊养。幼苗下海后,要经常清洗苗笼上的污泥,每3~5天清洗一次,及时更换网目较大的即更高一级的苗笼,同时稀疏笼养的密度。

结蚶


[学名]: Tegillarca nodifera
[资源名称]: 结蚶
[别名]: 结泥蚶
 
[形态特征]:
  壳呈长卵圆形,壳顶部略突出。韧带面较窄,梭状。壳面呈白色,被有褐色壳皮;放射肋较窄,20条左右,具细密的粒状结节。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直,具细齿约50枚。前闭壳肌痕小;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四方形。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浙江以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浅海软泥或泥砂质海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20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爪哇拟塔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