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镜蛤

[学名]: Dosinia laminata
[资源名称]: 薄壳镜蛤
 
[形态特征]:
 
贝壳中型,两壳侧扁,壳质较薄脆。壳高44.5-56.5毫米,壳长44-56毫米,壳宽22-23毫米。壳顶平,位于贝壳中部略偏前方。由贝壳顶向前微弯曲,向后斜圆。贝壳前端位置较高,圆,往下方略向外扩展,腹缘圆,后缘亦圆,略呈截状。整个贝壳呈不规则的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壳面白色或肉灰色,生长纹很细蜜,在壳面仅见到细而平的同心纹。壳内面白色或肉色。铰合部窄且长,韧带脊厚,长。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清楚,外套窦弯入特别深,斜伸至贝壳中部近前方,先端钝圆。
 
 
[原产国家]:中国、新加坡  [原产省份]:辽宁  [原产地区]:大连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在我国分布北起辽宁大东沟,南至海南琼山北巷。日本陆粤湾至九州,朝鲜半岛,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都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泥沙底质,潜埋较深。

相关知识

日本镜蛤


[学名]: Dosinia japonica
[资源名称]: 日本镜蛤
[形态特征]:
  贝壳中、大型,略侧扁,壳质重厚。壳顶尖,位于贝壳前方1/3处。顶尖倾向前方,由壳顶往前方弯曲、往后方斜直。贝壳前、后端圆,由此往腹缘成规则的半圆形。壳面白色。同心生长纹较平、排列紧密,纹间沟窄而浅。在贝壳前、后缘的同心生长纹略翘起成薄片状。小月面深凹,心脏形,界线十分清楚。楯面界线清楚,长披针形,前半部为黄棕色,为半埋在壳内的韧带所占据,后半部有略呈凹陷,宽的楯面。 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宽,其腹缘弯曲。左壳前侧齿小,微突出壳面;前主齿薄,中央主齿粗大,由壳顶部斜向后方;后主齿斜长;右壳有两枚前侧齿,当中的齿窝较浅,前主齿薄,中央主齿粗壮,后主齿距中央主齿较远、长,沿韧带脊斜行。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十分清楚,外套窦弯入深,末端达到贝壳中部,先端尖。贝壳内缘光滑。
 
[原产国家]: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北起鸭绿江口南至海南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从北向南均有分布。俄罗斯远东海,朝鲜,日本也广泛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至浅海73米的泥沙中,由于水管较长,潜埋较深。

突角镜蛤


中文名称 突角镜蛤
拉丁名称 Dosinia Cumingii(Reeve)
生物代码 580020080210050006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 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 帘蛤科
拉丁科名 Veneridae
中文属名 镜蛤属
拉丁属名 Dosini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呈圆形,稍膨胀,壳高与壳长相等,两侧不等。壳高49.7mm,壳长50.2mm,壳宽24.mm。壳顶稍突出,位于背缘中央偏前,贝壳背后缘往下倾斜,前腹缘圆,壳表棕黄色,具有宽的淡棕色放射状色带和明显的同心生长轮脉。壳内面棕黄色,铰合部较宽,两壳各具发达的主齿3枝。
生活习性 热带种,产于海南岛澄迈沿海,见于我国台湾以南

泡状薄壳鸟蛤


[学名]: Fulvia bullata
[资源名称]: 泡状薄壳鸟蛤
[别名]: 褶襞鸟蛤
 
[形态特征]:
 
壳薄,近卵圆形,两壳相等,前缘及腹缘圆,后缘略呈截形,后端开口。壳表淡黄色,具紫褐色斑纹,及斑点。生长线细密,放射肋约40条。壳内面白色,具紫褐色斑纹,边缘呈齿状缺刻。铰合部有2枚主齿,侧齿呈片状。前、后闭壳肌痕均为卵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菲律宾、越南等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太平洋西岸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生活于潮间带及浅海砂质海底。滤食微型藻类及有机碎屑。

滑顶薄壳鸟蛤


中文名称滑顶薄壳鸟蛤


拉丁名称Fulvia mutic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鸟蛤科

拉丁科名Cardiidae

中文属名薄壳鸟蛤属

拉丁属名Fulv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浅海的沙质海底。分布于日本近海。

形态特征
贝壳略近圆形,壳质薄脆。壳高29-50毫米,壳长42-54毫米,壳宽35-37毫米。壳顶突出,顶尖略向前弯,位于背部靠前方。小月面长卵形,盾面短,棱形。外韧带发达,突出壳面,呈铁锈色,短,只占盾面长度的一半。贝壳表面极凸,具有46-49条皮质薄片状竖起的放射肋,这些放射肋在顶部常脱落,愈至腹面愈高起,肋间沟的宽度与片状肋的高度略相等。壳面黄白色,顶端略呈黄褐色。壳内面白色、肉色或带紫色。铰合部窄长,右壳的二枚主齿背腹排雷,腹面者较大,前、后侧齿各一个,左壳二个主齿前、后排列,前者较大,前、后各有一个侧齿。前闭壳肌痕很大,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较小,圆形,外套痕完整。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凸壳肌蛤


中文名称凸壳肌蛤


拉丁名称Musculus senhousia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贻贝目

拉丁目名Mytiloida

中文科名贻贝科

拉丁科名Mytilidae

中文属名肌蛤属

拉丁属名Musc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暖温带种。广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为我国沿海潮间带的常见种。主要栖息在泥沙滩或泥滩中,自潮间带的中区至潮下带20米左右的浅海分布普遍。

形态特征
贝壳小,一般壳长28.4毫米,高12.9毫米,宽10.0毫米。壳质薄、韧,略近三角形。壳顶凸圆近壳前端;壳面隆肋明显。壳表呈草绿或褐绿色,光滑具光泽,壳后端常有褐色波状花纹;壳前部及后部具有黄褐色放射纹。贝壳内面颜色略与壳表相同,并有壳表透过的花纹,肌痕不明显。铰合部窄,沿铰合线及其后方有一列细小的锯齿;韧带细、红褐色。外套薄,外套缘稍厚,肛水管稍长。两闭壳肌不等。足丝细软,较发达。

生活习性
0.0057-0.0374盐度的海水/咸水。

繁殖习性
雌、雄异体,繁殖期从5月末到10月中旬,而以7-9月为繁殖盛期。

德国镜鲤选育技术


德国镜鲤选育系选育可分夏花、鱼种、一龄鱼、二龄鱼和后备亲鱼5个时期进行选种,采用混合选择方法,选种标准:生长快,个体重量较大,体型符合良种标准,体色纯正,发育正常和体表侧线上无鳞侧线不分枝的个体。当年鱼体重达150g以上,二龄鱼体重达800g以上,三龄鱼体重1500g的个体。

选育方法
(1)夏花鱼种选育
采用专池培育,放养密度稍低于正常放养标准,经20~25天的培育体长可达3cm时分塘,出池过筛后,手选。选规格大,体形正常背的个体,选择强度50%。

(2)当年鱼种或一龄鱼选育
当年出池或次年春季出池进行,以体重、体色、体质体型为主要选择标准,体重150g以上,体质健壮的个体,选择强度为10%。选出的个体专池培育,亩放250尾,搭配白鲢、花鲢和鲫鱼充分利用池塘生物饵料。

(3)2龄或2+龄鱼选育
鱼种培育到秋季或次年春季出池进行,以个体体重结合形态特征,除体表鳞片分布框状,体型,体质符合选种标准外,个体重必须达800g以上 。选择强度在50%,选留的个体专池培育。后备亲鱼选育:严格按选育标准选留,体型(体长/体高比2.5~2.6)、体质符合选种标准外,个体重必达2.5Kg以上。

(4)亲鱼选育
繁育的亲鱼除鳞被、体色、体型、体质符合标准外,雌鱼个体重2.5~3Kg,雄鱼2.0Kg以上,性别鉴别不清的个体和不符合标准的个体全部淘汰。雌:雄鱼比为1:1,繁育群体不得少于50组。

后鳍薄鳅


[学名]: 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 Lan and Chen in Chen and Lan, 1992
[资源名称]: 后鳍薄鳅
[形态特征]:
 
体细长,侧扁,尾柄长。头短小,侧扁,其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颅顶囟门不存在。口小,下位,马蹄形。颏部无一对突起。须短小,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其末端伸过鼻孔,但达不到眼前缘。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距约为眼径的2倍,头背面眼间呈弧形。眼下刺不分叉,其末端达到眼后缘下方。鳃孔狭小。侧线完全。体被稀疏细鳞,颊部鳞片不明显。 各鳍短小。背鳍位于体后半部,外缘凸弧形,最长鳍条约等于眼后头长。腹鳍起点远位于背鳍起点的前下方,其末端伸到或近达肛门。腹鳍基至肛门的距离约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0%。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至尾鳍基的正中点,其末端伸不到尾鳍基。尾鳍短而宽,分叉,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环江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分布于柳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有一定水流的小河底层,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抗逆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石质、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资源状况]:分布区域窄,种群密度小,数量少

薄鳅


中文名称 薄鳅
拉丁名称 Leptobotia pellegrini Fang
英文名称 Pellegrin's loach
地方名称 红沙鳅钻、火军(广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薄鳅属
拉丁属名 Leptobotia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2~13;腹鳍Ⅰ~7。
体长为体高的5.0~5.9(平均5.4)倍,为头长的3.9~4.3(4.0)倍,为尾柄长的6.7一7.7(7.2)倍,为尾柄高的8.9~9.6(9.2)倍。头长为吻长的2.3~2.5(2.4)倍,为眼径的9.1~11.0(9.8)倍,为眼间距的6.5一7.4(6.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体长,稍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中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距约等于眼径的1.5倍。眼下刺不分叉,末端稍超过眼巾央,近达瞳孔后缘。口下位。颏下无1对突起。颅顶无前由。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末端仲达眼前缘或眼中央。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4~57%最长背鳍条短于头长。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1~2根分枝鳍条下方,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肛门至腹鳍基的距离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8~57%。尾鳍分叉。

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有鳞。鳔相当特化,前室为骨质囊所包,后室长仅为前室之半。肠管短,约为体长的75%。脊椎骨4十35。

体背部浅紫色,腹部浅黄色。背部具6~9个马鞍形紫黑色垂直带纹,延伸至体侧下部,第一条带纹延伸至吻端和头侧上半部。眼后颅顶上有个黄斑。背鳍基部有1条紫黑色带纹,鳍间有1条由紫黑色斑点组成的斜行条纹;尾叶有I~2条紫黑色斜行带纹2腹鳍基、臀鳍基及鳍膜上各有1条紫黑色带纹或缺如。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上游。

红唇薄鳅


[学名]: Leptobotia rubrilabris(Dabry)
[资源名称]: 红唇薄鳅
[外文名]: redlip loach
[别名]: 红唇薄鳅
 
[形态特征]:
 
頦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体具6~8个鞍状垂直斑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眼小,头长为眼径的16.5~20.0倍;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重庆  [原产地区]:宜宾、万县等地  
[气候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长江上游干、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层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
[资源状况]:未评估

紫薄鳅


[学名]: Leptobotia taeniops(Savage)
[资源名称]: 紫薄鳅
[外文名]: purple loach
 
[形态特征]:
 
颊部有鳞,眼下刺不分叉;頦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体表具蠕虫形花纹;体长为头长的3.7~4.5倍;头长为眼径的11.0~15.0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湖北  [原产地区]:沙市等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欢流水生活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资源状况]:个体小,数量不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锥笋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