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鲟鱼苗培育

苗种生产技术:
一、鱼苗运输
(一) 运输工具
鲟鱼的运输工具主要有尼龙袋、胶质袋;辅助工具有泡沫箱、纸箱等。由于鲟鱼外被5行硬骨板,易将袋刮破,因此用尼龙袋运鱼苗时一般双层,运商品鱼时中间夹一层报纸,可防止骨板将两层尼龙袋全部刮破。

(二) 运输前的准备
运输的准备工作做的好坏,对运输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运输前首先要检查要运鱼的状态,是否有伤;其次还要考虑运输需要的时间和方式等问题;在运输前应停食一天,防止运输途中因粪便过多而污染水质。运输前最好将要运的鱼放在小的暂养池中,以便于运输时的操作,节省包装所需时间。

二、鱼苗下塘
鱼苗运输之前,要把池塘准备好,在鱼苗运到前1-2天消好毒,然后进满水等待鱼苗的到来。

鱼苗运到后,先不要急着打开尼龙袋,首先将尼龙袋全部放在池塘水中,先打开一袋测量水温,如果袋中的水温和池塘中的水温相差不超过5℃,可将鱼苗直接放入池中,如果相差大于5℃,将尼龙袋放10-30分钟,待袋中水温与池中水温接近时再打开尼龙袋,这样可以减少温差过大造成鱼苗的死亡。

鱼苗的计数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计算,即随机抽出几袋鱼苗进行计数,计算出每袋所装的平均数,再乘以袋数即为此次运输鱼苗的总数。运输的成活率为:死鱼数/鱼苗总数。

三、鱼苗培育
(一) 放养密度
鲟鱼苗种阶段的放养密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水质水量环境以及鱼苗的大小而有所不同。鲟鱼仔鱼阶段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必须及时进行分池,调整密度。放养密度过大时,鱼苗的自由活动空间相对减少,水中鱼苗代谢产物浓度增高,耗氧速度也增加,水环境也相对恶化,不仅抑制鱼苗的生长发育与新陈代谢,同时也极易引起水体缺氧,造成死鱼。鱼苗的放养密度一般是根据鱼苗的体重以及水环境来决定的,一般情况下,破膜仔鱼的放养密度为5-7千尾/米2,至开口时可调整到2-3千尾/米2,4-5厘米时调整到1千尾/米2,应根据鱼苗的生长,不断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

(二)饲养管理
1.水质
小体鲟的幼鱼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即可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鱼苗阶段由于是高密度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上是参考前苏联的鲟鱼养殖标准,参看表1。

2.饲料及投喂技术
破膜仔鱼在16-20℃时,一般经一周后开口,开口时可投喂水蚤或切成小段的水蚯蚓,也可同时投喂这两种饵料。如果没有上述两种饵料,也可培育卤虫幼体喂鱼苗。由于鲟鱼的游泳速度较慢,摄食能力弱,单独投喂水蚤时,投喂量要大,应达到10个/厘米3以上。水蚯蚓的投喂量在初期按鱼体重的100%,随着鱼苗体质的增强和体重的增大,投喂率可逐渐下降。有经验的养殖员工在鱼苗开口后,投喂水蚯蚓的量一般以投喂20分钟后,鱼池中还能剩有微量的饵料为准。投喂前应将水蚯蚓切碎成1毫米长短,隔3-4天添加一次土霉素。饵料的投喂次数一般3-4小时一次,鲟鱼夜晚摄食活动比白天强烈,投喂最好能持续到晚间12点左右。

3、日常管理
育苗期的日常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鲟鱼养殖有三个主要死亡高峰,破膜、开口、饵料转换,其中二个在鱼苗培育阶段,如不认真对待,极易造成大批量的死亡。此阶段的特点是养殖密度高、水质要求高、鱼苗生长速度快、鱼池环境条件变化快,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观察鱼的状态,如发现鱼苗有异常行为,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措施。再需强调的一点就是,基础设备必须配备齐全,如水泵,气泵等辅助设备,必须有备用,一旦出现损坏,应在半个小时之内换上新的,防止因设备故障问题造成鱼苗损失。

四、 鱼苗食性转换
(一) 转换时间
鲟鱼类为肉食性鱼类,仔鱼开口时,以水蚤或水蚯蚓等为食,长大后以底栖生物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必须将鱼苗培育成能吃颗粒饲料,俄罗斯曾有专家计算过,如果全用生物饲料来培育鱼苗,每百万尾鱼苗到10厘米需寡毛类3百吨,如此大量的生物饲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培养的。

鱼苗食性的转换时间一般在开口后10-15天进行,但这个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人将转换时间往后拖延的,即将鱼苗用生物性饵料培育到较大规格,然后再进行人工驯化,这样做虽然驯化成活率有所提高,但成本也随着提高。每个养殖户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鱼苗的配合饲料转换时间。

(二) 转换方法
1.配合饲料直接投喂法:鱼苗开口后,先喂10-15天的生物饲料,然后直接改为颗粒饲料,全部使用颗粒饲料投喂。这种方法要求投喂量要大于鱼苗的需要量,一般在开始时按鱼苗体重的100%投喂,然后再逐渐下降,前苏联主要使用这种方法来培育鲟鱼苗。

2.交替投喂法:在鱼苗饲料转换时,逐渐增加颗粒饲料的投喂次数,减少活饵的投喂次数,最后全部改为颗粒饲料。使用这种方法驯化鱼苗,大概需10-20天的时间就能将大部分鱼的食性转变过来,然后再继续驯化至30天后,将不吃颗粒饲料的鱼挑选出来,继续驯化。

(三) 转换成活率
前苏联使用直接投喂法驯化鲟鱼苗的最高成活率达到78%,但这个结果是在实验室中得到的,大规模生产中的驯化率一般在50%左右。北京房山鲟鱼繁育中心使用交替法驯化鲟鱼苗,1999年和2000年两年平均成活率在65%左右,驯化的品种有:小体鲟、俄罗斯鲟、俄罗斯杂交鲟、黑龙江杂交鲟、小体鲟、西伯利亚鲟。

相关知识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鱼苗培育技术




鱼苗培育是鲟鱼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难度较大的一个阶段,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苗种大量死亡,直接影响苗种成活率。鱼苗可以在天然水体中培育,但天然水体不易控制,若管理不当,娇弱的鱼苗会因水中敌害生物过多、饵料不足、温度变化过大、溶氧情况不稳定且含量低等原因造成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仅为10%左右。若有条件可采用玻璃钢水槽工厂化培育鲟鱼苗,苗种成活率可大幅度提高,一般可超过50%,甚至可达70%-80%。现将水槽培育方法加以介绍。

一、准备工作

(一)培育设备玻璃钢水槽或用混凝土砌成方形水槽(2米×2米),底部有一定坡度,排水口处最低,排水口设置拦鱼栅(由铁框架和40-60目的网布制成)。要求池壁光滑,无粗糙面与转角,以防碰伤幼鱼。也可用圆形水槽,直径约1-2米,排水口设在中间。此外,还可用一些养殖场现有的家鱼产卵池与孵化环道进行培育。

(二)饵料刚开口的鲟鱼苗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在鱼苗开口前,应储存足够的适口饵料,以便鱼苗适时吃到开口饵料,否则将严重影响鱼苗的成活率。最简便的方法是用小水面培养浮游动物,或用卤虫卵培养卤虫,以备随时捞取,亦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储存。投喂时,切碎饲料。此外,还应备有一些配合饲料,以补充维生素,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保证鲟鱼苗的全面营养,获得较高的成活率。若天然饵料不足,也可以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阶段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饵料,人工配合饵料的粒径为0.2-2.0毫米。

配方要根据鱼的营养需求设计,除蛋白质和脂肪要达到标准外,各种氨基酸之间要尽量达到平衡。对鲟鱼而言,赖氨酸和色氨酸的需求量比其他鱼类略高,同时要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三)机电设备培养鲟鱼苗,保证足够的溶氧量很重要,水槽要不断进行水交换,且一般使用增氧去氮机(不采用充气增氧设施),这样既能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又能防止水中多余的气泡导致气泡病。常用机电设施还有水泵、发电机等。

(四)必要的用具和药品鱼苗培育期间常用的工具和药品有:小捞网、小网箱、刮污板、排污吸管、天平、温度计、福尔马林及高锰酸钾等。

匙吻鲟鱼苗培育的两种方法介绍



鱼苗培育,是将刚出膜的水花鱼苗培育成个体全长达5厘米的夏花鱼种。在匙吻鲟整个养殖生产中,鱼苗培育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在鱼苗开口吃食后的一个多星期中,对水质、水温、溶解氧和饵料的要求其高。稍不注意,将会造成鱼苗的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鱼苗培育有两种方法:

1.在人工开挖的鱼池或在天然的池塘里培育其优点是:方法简便,花费劳力少,成本较低。但缺点是:在池塘中,养鱼者难以观察到鱼苗的活动情况,池水易受天气和其他因素影响,引起缺氧或缺饵,造成鱼苗的损失;此外,池塘中的鱼苗易被各种敌害侵袭,成活率较低。

2.在水槽中培育建有专门培育匙吻鲟鱼苗的水槽,采用人工投喂饵料。优点是:在水槽中,养鱼者随时可以观察到鱼苗的活动情况;水槽内的水质和饵料容易控制,受天气影响较小;鱼苗不会被敌害侵袭,成活率较高。缺点是:花费劳力较多,开支费用较大。因此,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当前,采用水槽培育匙吻鲟鱼苗的方法为数较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