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骨短粗病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鸭。病初表现两腿轻度弯曲,逐渐变为0形或X形弯 曲,走路不稳。严重病例甚至死亡。临诊症状轻微的病例,由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可以逐渐康复。

预防

(1)调整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锰、胆碱和维生素B的饲料。雏鸭阶段每千克饲料内,应含有锰50 毫克,胆碱2000毫克,维生素B12.6毫克,硒0.1毫克,生物素40~100毫克,吡哆醇10~20毫克,叶 酸0.5~1.0毫克,烟酸40~55毫克,钙与磷分别是1.0%和0.6%。

(2)加强鸭群管理,从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饲养密度要适宜,舍内通风要良好,并注意清洁卫 生和防潮,争取实现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以降低发病率和感染率。

治疗 当鸭群中脱 症病例超过0.5%时,应赶快检查饲料中锰的含量,若含量不足,应及时添 加必需的营养物质,特别要按治疗量加入硫酸锰。对少数严重病例,应予淘汰。治疗时,可选用下列药


(1)0.005%~0.01%高锰酸钾溶液:用作饮水可增加锰在体内的含量,连喂2~3天,问隔1~2天,再喂2~3天,但每天要更换新鲜溶液。

(2)硫酸锰:每千克饲料添加0.1~0.2克。

(3)氟化胆碱:配合硫酸锰使用,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克,连续饲喂。

(4)复合维生素B溶液:也可配合硫酸锰使用,每羽雏鸭0.5~1毫升/天,可与饮料充分混合,现配现用,连用3天。

相关阅读

鸭绦虫病


疾病名称鸭绦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某些绦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为腹泻、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滞、消瘦和贫血等。本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气候温暖、水域广阔的地区多发。

流行病学特点 引起本病的剑带绦虫主要为矛形剑带绦虫,膜壳绦虫主要为冠状膜壳绦虫,皱褶绦虫主要为片形皱褶绦虫。成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孕节或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逐渐发育为似囊尾蚴。鸭因吞食含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在鸭消化道内剑水蚤被消化,似囊尾蚴在小肠内翻出头节,固着于肠粘膜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此外,某些淡水螺蛳可以作为某些膜壳绦虫的保虫宿主,鸭吞食这种带虫的螺蛳也可以感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成鸭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雏鸭严重感染时,排出恶臭的稀粪,混有粘液,有伪病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滞;病鸭还常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不稳、运动时尾部着地、歪颈仰头、背卧或侧卧时两脚作划水动作等等。雏鸭感染发病时常引起大群死亡。剖检可见,肛门周围往往粘有多量粪污。打开肠管检查时,小肠
内常可发现绦虫虫体,其头节固着的肠粘膜有程度不同的发炎和出血等变化。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在肠道内查找血体进行诊断。

预防 雏鸭要与成鸭分群饲养,并在安全的水域放牧,如果没有确实安全的水域,3月龄内的雏鸭最好舍饲。每年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2~3周后进行驱虫。不要在不流动的、小而浅的死水域放牧鸭群,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的孽生。鸭、鹅的粪便应堆积发酵、经生物热杀灭虫卵后再作肥料,以防病原散播。卡马拉按每千克体重0.2~0.3克给药,混于潮湿的饲料中饲喂,作群体驱虫;亦可制成丸剂投给,作个体驱虫。病鸭应绝食12小时后于清晨给药。

鸭养殖中看鸭粪辨鸭病


●肉红色粪便

粪便形如烂肉,是由脱落的肠黏膜形成,多见于患球虫病、绦虫病、蛔虫病和肠炎恢复期的鸭。

●血液性粪便

粪便黑色或茶黑色,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粪便红色或鲜红色,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铁锈色水样粪便

粪便呈铁锈色水样,并混有尿酸盐,有时还掺有消化不彻底的饲料。这是由于肠道严重出血造成,多见于禽流感早期及中毒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黄色硫黄粪便

由于肝小叶受损以致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胆红素进入血液,经尿排出而形成表面黄色或淡黄色的尿覆盖,多见于盲肠炎、肝炎。

●绿色粪便

粪便黏稠恶臭,呈黑绿色,这是由于胆汁和肠道脱落的组织细胞相混而成,多见于鸭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

●牛奶样粪便

粪便乳白色,稀水样,多见于黏膜充血、轻度肠炎。

●黄白色稀粪便

粪便黏稠,常粘糊于肛门,多见于鸭流感、鸭传染性浆膜炎。

●白色水样粪便

粪便呈白色或黄色水样,且混有白色的尿酸盐颗粒,多见于无食欲、瘫痪及患有尿毒症的鸭。这是由于消化道内无食物、粪便是尿酸盐而形成的。

●稀薄粪便

鸭消化正常,但粪便含水量多而不成形,多因天气炎热时饮水量骤然增加、饲料中含盐过多、轻度的大肠杆菌侵染、饲料中含轻微有毒物质所致。

如发现鸭群粪便不正常,要从饲料、疾病、管理等方面仔细分析原因,及早治疗。

(新疆晴为)

日本骨鳂


中文名称日本骨鳂

拉丁名称Ostichthy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rough soldier, handscale soldierfish, deepwater squirre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鳂科

拉丁科名Holocentridae

中文属名骨鳂属

拉丁属名Ost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较大体长为头长的2.4-2.5倍,头上有骨质隆起嵴,吻较短,眼较大,口大而斜,前颌骨沟突,呈V形,两颌齿较细小,呈带状,鳃孔宽大,主鳃盖骨后具强骨嵴及锯齿缘,前鳃盖骨后下缘无强棘突,其边缘亦具齿缘,体被强栉鳞,鳞上具特别显明的鳞嵴及强齿状边缘,侧线明显,伪鳃发达,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有明显缺刻,有12鳍棘,以第三鳍棘最长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有4鳍棘,经第三鳍棘最长,胸鳍下侧位,腹鳍胸位,尾鳍叉形,脊椎骨26。体鲜红色,鳞具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鸭衣原体病


症状和病变 中鸭和成鸭感染后,无临诊症状。幼龄鸭感染发病后,表现全身颤抖,步态不稳, 食欲废绝,严重腹泻,排水样绿色粪便,眼和鼻孔中流有浆液性或 液性分泌物,附近羽毛粘连结 或 脱落。病鸭逐渐消瘦,肌肉萎缩,呈恶病质状态,终因体质衰竭、痉挛而死。感染的鸭蛋出雏率下降. 而且1日龄幼雏死亡率会显著增高。

常见结膜炎或角膜炎,偶有眼球萎缩、鼻炎或眶下 炎,有炎性分泌物。脑和肌肉萎缩,全身性浆膜 炎,如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脾脏肿大和气囊炎,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有些病例的肝、脾表面传 黄色或灰色的坏死灶。

本病与鸭传染性浆膜炎、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多种鸭病相似,单从临诊症状、剖检 病变不易诊断。所以,必须采取病料送兽医检验部门进行实验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

(1)预防:首先是种蛋应来自无衣原体病的种鸭群,入孵种蛋不要有衣原体污染。其次是要重视孵 化室和孵化设备的消毒工作,防止种蛋在孵化过程中污染。新孵出的雏鸭,在育雏舍内密度不要过大 通风良好,精心饲养管理,不要与其他禽类接触。目前尚无商品疫苗或菌苗预防该病.

(2)治疗:本病用四环素或土霉素0.2~0.4克混入饲料内给予,连喂1~6周。

黑柔骨鱼


中文名称黑柔骨鱼

拉丁名称Malacosteus niger Ayres

英文名称loose 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柔骨鱼科

拉丁科名Malacosteidae

中文属名软颌鱼属

拉丁属名Malacost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各大洋的深海中,我国产于东海大陆坡的海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臀鳍相对,位于体之甚后部。无胸鳍或仅有一些游离的丝状鳍条。腹鳍鳍条6,位于体之中部腹面。尾鳍小,叉形。头和口部甚大。有前躯下腹发光器、后躯下腹发光器、前躯下侧发光器、腹鳍后下侧发光器及臀尾下腹发光器,有眶后发光器,眶前及眶下发光器或无,颌须有或无,体黑色或深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前鳞骨鲻


中文名称 前鳞骨鲻
拉丁名称 Osteomugil ophuyseni(Bleek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骨鲻属
拉丁属名 Osteomugil Luther,1974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被栉鳞或圆鳞。口小而平横。上颌中央具一缺刻,下颌边缘锐薄,中央有1突起。两颌、犁骨、腭骨和大上均无齿。脂眼睑发达。眶前骨下缘和后缘具锯齿。背鳍2个相距甚远,第一背鳍具4棘,第二背鳍具1棘、8鳍条,臀鳍具3棘、9鳍条;胸鳍腋鳞较长,尾鳍叉形。

鸭白肌病


在北哈萨克斯坦州的一些农场所观察到的鸭白肌病是稀少的,但也曾发生过,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禽白肌病的病因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是维生素E不足;某些学者又认为是蛋白质饲料单纯且贫缺而日粮中多汁饲料占的比例又过大;此外,还有把禽白肌病记载为肌营养不良、维生素E缺乏症和食物性肌肉病等。

1960-1961年期间,我们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奇斯托夫和基雅林两个国营农场对鸭白肌病开展了调查研究。1958年奇斯托夫国营农场开始发生该病。种鸭蛋是由从未发生过该病的库尔刊干洲某农场收购来的。1960年该场鸭育成率为65%,幼鸭成活率为48%鸭群是饲养在拥挤、潮湿而又不卫生的鸭舍里面,鸭出壳后头三天喂给混有肉骨粉的酸凝乳,其定量增至四倍,但绿色饲草的供给不足。鸭群从三月开始发病并持续到6月份。鸭表现出临床症状,食欲废绝,衰弱,跛行,行走困难,经常卧倒,两足伸直,有时可见双翅两足麻痹,头后仰,背过度收缩而不能站立,脚呈游泳状运动,眼脸肿胀,流泪,羽毛蓬松而乱,肛门周围被粪便弄脏,嘴苍白而柔软,粘膜苍自。病程1-20天而少有更长者,然而大多数病鸭的死亡时间都是在1---30日龄内死亡。

尸体剖检:体格消瘦,粘膜苍白,骨骼肌松弛,色泽不均,肌胃肥人,胃壁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灰白色病灶,切面干燥,心腔扩人,心肌松弛、肝脏和肾脏可见郁血.性充血和营养不良性变化,肺脏充血,肠卡化性炎。

组织学检查:主要表现在肌胃、骨骼肌和心肌的变化、肌胃灰白色病灶组织检查时可见肌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的不同发展期变化(从肿胀,嗜碱性的颗粒状崩解肌浆到肌纤维完全死亡并呈石灰样沉淀),增生一恢复过程表现微弱,心肌和骨骼肌可见类似的变化,但蜡样坏死占优势,并有块状一颗粒状分解肌浆,肝脏和肾脏呈颗粒状或颗粒一脂肪状营养不良以及郁血性多血。

采集鸭的器官在北哈萨克斯坦州兽医细菌实验室进行细菌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时,不能确诊为传染病和真菌病,取饲料作化学分析时,发现玉米、燕麦和大麦的酸性增高。

1960-1961年为了消灭和预防白肌病的发生,首先给母鸭群以最好的饲养条件,遵照畜牧学标准进行分群饲养,经常更换垫草,禽舍保持干燥,保证给以全价饲料,其中必有多量丰富的维生素(由玉米、胡萝卜、苜宿和杂草所组成的混合青贮料)。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于1961年我们进行了鸭尸体剖检,其结果就再没有发现过各个器官组织具有白肌病的特征性变化。

1961年6月我们在基雅林国营农场看到了鸭患类似的疾病,发现该场饲养条件恶劣(禽舍小,鸭群拥挤,游泳池不大),非全价饲料,并且日粮中绿色饲料不足。进行鸭尸体剖检和器官组织学检查时,看到了具有白肌病特征性变化。对个别的病死鸭作器官细菌学检查时,分离出巴氏杆菌。但是,当应用土霉素,饲喂维生素以及在饲料中加入硫酸铁和高锰酸钾时,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目前,幼畜和家禽发生白肌病时,有人曾推荐使用硒制剂。但是,我们却从未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农场采用过。

结论
鸭白肌病的蔓延是在那些蛋白质饲料不完全、维生素不足、鸭饲养条件不好(鸭群拥挤、禽舍不卫生和其它的不良因素)的农场中发生流行;
为了预防和防制鸭白肌病的发生,必须保证给予母鸭群以足够量的维生素和全价的蛋白质饲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家庭制作鸭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