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常见病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技术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多发于季节交替(水温变化大)、天气突变及水质突变时期,尤其是在每年的“白露关”和“桑尖瘟期”更是造成大量死亡,感染本病的鱼类为草鱼和青鱼。预防本病的方法是使用草鱼免疫疫苗浸泡或注射,治疗本病一般通过改良水质或底质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草鱼的应激,通过口服药物提高其免疫力与抗病力的方法来降低或控制死亡量。

【病原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主要病症】患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

按病鱼的症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图1、“红鳍红鳃盖”型

①“红鳍红鳃盖”型(图1)。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一般在较大(13cm以上)的鱼种中出现。

图2、“红肌肉”型

②“红肌肉”型(图2)。以肌肉出血为主而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出血,一般在较小(7~10cm)的鱼种中出现。

图3、“肠炎”型

③“肠炎”型(图3)。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在大小草鱼中都可出现。

以上三种类型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单独出现,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混合发生。

图4、“白鳃”型

④“白鳃”型(图4)。鳃丝呈白色,肠道、肝脏等内脏器官呈白色。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季节长,发病率高。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以7~10cm的当年鱼种最为普遍,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青鱼、麦穗鱼也可感染,但其他鱼类如鲢、鳙、鲤、鳊等末见感染。该病从4~5月开始流行,流行季节一般为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8月为流行高的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20~30℃,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该病的传染途经有二个,其一是水平传播,其二是垂直传播。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带病毒的草鱼、青鱼以及麦穗鱼等。

【诊断方法】在实际诊断中,只要发现草鱼口腔充血(图5)或鳃呈白色(图4),即可诊断为该病。诊断时,要注意以肠道出血为主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前者表现为肠道充血发红且无脓液或有琉晶样物质。

图5、草鱼口腔充血发红

【并发症】同一养殖塘中的草鱼,有的表现为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而有的表现为细菌性疾病如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等,也有的表现为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且常并发肝损伤综合症。

【防治处方】首先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水质过肥时应先使用一次“精品一元笑”或“中博绿”或“康乐”全池泼洒)次,然后全池泼洒“贵鱼康”。同时内服“穿梅三黄散+氟苯尼考(3天)+菌立停+新肝宝+酶合电解多维”5-7天。病性稳定后选用“活力六六”或“双效粒粒底改素”、“活力58”等改良水质与底质,以防水质恶化使病情反复。

【特别提示】①一旦确诊为该病,在防治药物上不得使用强刺激性的药物如“强氯精”或“漂白粉”、“敌百虫”、“硫酸铜”等治疗,更不得使用任何外用杀虫剂作为治疗药物;②死亡量大或水质不良时,须首先使用“解毒调水宝”或“水鲜”或“清爽”等改良水质,然后依防治方法用药;③死亡量大时应停食1~2天;④治疗期间不得加水、换水及施用有机肥或氮肥,更不得使用生石灰改良水质;⑤“聚维酮碘”的用量加倍,病情严重时可连续使用“贵鱼康”间隔8~24小时泼洒2次。

相关知识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初步探讨


一、病原

病原: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弧病毒及草鱼小RNA病毒感染引起,因病毒有毒物质等代谢产生内毒素、溶血素,致使鱼患败血症、毒血症造成出血。病毒繁殖温度20-35℃,最适繁殖温度30℃左右。

二、流行特点

该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大的病毒性疾病,一般6月~9月,水温在25℃以上为主要流行季节,8月为流行高峰期,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厘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其死亡率为30%~80%。

三、主要表现症状

病鱼外部症状一般暗黑而微带红色,可见皮下充血现象。部分病鱼的口腔、下颌、头顶部或眼眶周围充血,甚至眼球突出,鳃盖、鳍条基部也出现充血。将病鱼的皮肤剥除,肌肉显示点状或块状充血,病情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部有红色斑块或失血变白。肠道充血,全肠或局部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肠系膜有红点,但肠道平滑肌一般仍完好,具韧性,无腐烂或水肿等情况。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可分为3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充血明显,往往全身肌肉均呈红色,同时鳃瓣严重失血出现“白鳃”,在较小的草鱼种(7厘米~10厘米)中比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头顶、口腔、眼眶、鳍条基部充血或出现红点,腹下、鳞片下点状充血,但肌肉充血不明显或局部点状充血,在较大的草鱼种(13厘米以上)中多出现。

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大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壁有时有点状充血,在各类草鱼中都可遇见。

四、诊断方法

在实际诊断中,只要发现草鱼口腔充血或鳃呈白色,即可诊断为该病。诊断时,要注意以肠道出血为主的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前者表现为肠道充血发红且无脓液或有琉晶样物质。

同一养殖塘中的草鱼,有的表现为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而有的表现为细菌性疾病如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等,也有的表现为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且常并发肝损伤综合症。

五、预防措施

1、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2、确保草鱼亲本无病毒感染,从源头杜绝;

3、清除淤泥,彻底清塘;

4、强化日常管理,将预防工作融入日常管理中去,常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改善水质。投喂合格适合的饵料。饲养要按照“先青后精”的原则。

5、饲养管理过程中,注意水质和底质的改良。

六、防治技术

1、发病季节全池泼洒“安洁”、“安泰”、“安净”等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连用3-5天。

2、全池施用“渔乐健”或“出血烂鳃停”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200-250g每亩每米水深。

3、每亩水深1米,用“出血烂鳃停”,加食盐150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4、同时内服“菌毒先锋”或“鱼无忧”+“鱼肝宁”+“渔乐健”+“维生素C钠粉”,连用5-7天。

六、总结

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困扰着草鱼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疾病,根据近几年来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预防、治疗作了初步的探讨。

以期在草鱼养殖过程中,能对给大家一帮助。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实用治疗方法一则


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种草鱼鱼种培育阶段流行较为广泛、危害较大的鱼病。在日常诊断时应注意与草鱼细菌性“三病”区分开来。近年来,夏秋季气温普遍偏高,造成该病流行时间长,给许多养鱼户造成较大损失。除了传统的人工注射免疫疫苗进行预防外,发生该病后,治疗一般较为困难。

典型症状:病鱼体表及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重者撕开表皮可见全身肌肉呈红色,鳃丝出血或呈苍白色,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出血,有时有腹水。肠道内无食物、无气泡、无明显腐臭味,充血有弹性但不糜烂。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一则治疗方法,疗效较为显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现简述如下:

一、减饲:确诊后用药前一天,减少投饲量50%。

二、外泼:每667m3水体用病毒净(主要成份为季胺盐络合碘)400—500ml,用水稀释5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用2次。

三、内服:

第一步:把1—1.5公斤面粉用温开水调成稀浆状,冷却后待用。

第二步:按投饲量100kg饲料中添加双季胺碘液150ml和三黄粉、板蓝根各400—500g,另添加食盐400克,分别加入上述已调好的稀面浆中,混合搅拌均匀。

第三步:把混有药物的稀面浆与饲料或草料充分搅拌或抄和,在遮阴处静置2小时左右,让稀面浆与饲料或草料粘附在一起,入水后不易掉落,即可正常进行投喂。

依病情连续内服投喂5—7天。

草鱼出血病的防治


病因症状: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由于内脏器官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3~4月份,病鱼出现的体表发炎充血症状是:头部、嘴、鳃盖、眼眶以及体表两侧、腹鳍下和尾柄等处为甚,有的病鱼可见突眼,鳃贫血,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膨胀。5月后的病鱼症状是体表多以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有时口腔骨肉也同时充血发炎。该病在草鱼养殖中广泛流行,水温在9~36℃之间均有可能发生,尤以28℃时发病最为严重,往往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这是流行地区最广、季节最长、危害最大的一种流行病。

防治方法:

彻底清塘消毒,实行四消、四定;

经常注入新水或使用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用0.2ppm二氧化氯或0.3ppm溴氯海因或0.4~ppm强氯精等消毒药定期全池泼洒;

内服10%恩诺沙星100g+三黄散200g拌饲40kg,连喂5~7天。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病毒性疾病防治技术



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鮰病毒病,此病能引起急性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一种疱疹病毒。该病多在夏季水温偏高时危害苗种,体长10厘米、体重10克以下的个体最易受感染,鱼苗自然感染时可在3~7天内全部死亡。3~4月龄的鱼种也曾有流行,但大个体鱼感染的死亡率低。

2、症状: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眼球外突,鳃丝苍白或出血,鳃色发暗,腹部膨胀,内脏充血并伴有腹水。鱼头向上,游动不正常,或做垂直游动,或绕其纵轴打转或垂直悬浮,快死个体头朝上漂浮水面。

3、防治方法:鱼类病毒病至今尚缺乏专用有效的药物,主要靠预防。通常采用改善环境条件,采取生态、免疫和药物相结合的预防,以增强鱼体自身的抗病力,切断传染源。主要措施包括:①养殖水体保持良好水质,溶氧量应达到4毫克/升以上。②降低鱼苗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放1万尾以下。③当水温接近30℃时,不宜拉网和运输鱼种。若出现病情,绝勿拉网。④在发病鱼池使用过的网具,需进行严格消毒(一般用5%福尔马林或40毫克/升的有效氯)后才允许再用。⑤在发病期间,若条件许可,可向池中冲放冷水降温(降至20℃以下),以减少死亡。


泥鳅养殖常见病出血病如何防治



(1)病因

该病为综合因素诱发。

(2)症状及危害

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腹腔积水,肝脏肿大,肠腔内积有多量液体,呈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早春至10月份易发此病。

(3)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体与环境条件,适当换注新水;严格防止带病的鱼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内。
②用五倍子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0.5毫克/升,1天1次,连用2~3天。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兑水全池泼洒,或每千克泥鳅用10~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④每千克泥鳅投饲含有0.3克出血平的饲料,预防连用2天,治疗连续投喂5~7天。
⑤第1天用水质保护剂(硫代硫酸钠粉),每立方水体用量为1~1.5克,全池泼洒1次;第2天用鱼虫杀星,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03~0.05克,全池泼洒1次;第3天用菌毒强杀(复合碘溶液),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0.15克,全池泼洒,同时用出血宁(甲砜霉素粉)、渔用ABC(复合维生素)和三黄散,每千克饲料用7克、5克和5克,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

(4)注意事项
使用以上药物的休药期如下:土霉素30天,甲砜霉素14天。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爆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



【病原】为嗜水单胞菌。本病较常见,炎热季节及肥浊的塘水易发病。该病传染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大。

【病症】病鱼上下颚、眼睛、鱼鳍等充血,体表皮肤有红斑,肛门红肿外翻。剖检见肝肿大,又出血点,脾肾肿大,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

【防控】
预防:定期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泼洒解毒,并用黑金神、活菌王、藻健康、灵活100等养护水质,防止出现肥浊水。在发病季节,每15天泼洒一次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2~3亩);同时按1%拌喂清源、本草大康、福泰、金多维,每星期拌4天,每天1餐。
控制:水体过于混浊,污染严重,或连续使用药物的鱼塘,有条件者最好换水(少量多次换水,每次换水15~20公分),接着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1瓶3亩)全池泼洒,夜间酌情按3亩用降解灵1包+离子对钙500克,目的是增强水体通透性,增加底氧。并各按1%拌喂本草大康、活性蒜宝、清源,连用7天。

黄鳝养殖常见病出血病处理方法




【病原】病原体为气单孢菌。

【流行】一般发生在5-9月份气温较高的季节,发病率高,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症状】患出血病的黄鳝表现为全身各部位随病情发展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病鳝的鳃、肝、肾具出血点,腹腔及肠道内积淡黄透明或红色混蚀的液体,这些症状均是因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预防】(1)采用适宜的放养密度,选择科学的饲料配方(添加“EM调水王”),监控水质,给黄鳝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尽量采用野生鳝苗进行养殖;(3)严格检疫,防止病原菌的带入,病鱼死后应焚毁或深埋;(4)在该病流行季节,每周泼洒“杀毒先锋”或“黄鳝病毒清”、“菌毒净”、“菌毒百克”、“菌毒醛杀”、“聚维酮碘溶液”消毒一次。

【治疗】

外用:泼洒“杀毒先锋”或“黄鳝病毒清”、“菌毒百克”、“菌毒醛杀”消毒水体。

内服:“精博暴血平”或“出血平”、“鱼血止”、“败血停”、“三病灵”+“维生素C钠粉”或“止血快”+“肝胆康”三种药物一起内服,连续投喂5天。同时内服药每天要分2次投喂,以保持鳝鱼体内的有效浓度。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69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