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犊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办法措施

对于自繁自养的肉牛养殖场来说,提高母牛的产犊数量和犊牛的质量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扩大肉牛生产的关键,在于提高犊牛的数量和质量。要想达到此目的,就要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科学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和舒适的环境,提高配种技术,做好空怀母牛的管理工作,搞好母牛的保胎工作。下面具体来看看:肉牛产犊数量和质量提高的办法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饲养。日粮的营养水平关系到母牛的发情、排卵、配种、受孕以及犊牛的成活率和活力,因此要给不同阶段的母牛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日粮中的各营养物质要配比合理,不宜过高或者过低,如果日粮中的能量水平过高,会导致母牛生殖器官沉积大量的脂肪,影响排卵,还会导致性机能下降,配种受胎率下降,造成难产,另外,脂肪还会在乳腺组织中大量的沉积,影响到母牛产后的泌乳性能,无法为犊牛提供充足的乳汁,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而当日粮中的能量不足时,则会导致母牛营养不良,ILIJ现发情症状不明显,或者不排卵、产后发情异常、孕牛出现流行、死胎、产弱犊等现象。所以要给母牛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要注意能量、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供给量和比例。在饲喂时要根据不同个体生长发育以及所处的不同生理阶段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要量,科学的配制日粮和合理的饲喂。保持母牛适当的膘情,避免过肥或者过瘦。母牛在妊娠5个月起,随着胎儿快速的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此时要加强饲养,提高日粮中的营养浓度,对于中等膘情的妊娠母牛,除了正常的饲喂外,还要额外加喂适量的精料,有条件的牛场还可饲喂一些胡萝卜,以补充维生素,这对母牛的健康以及犊牛的生长发育都十分有益。母牛的饲料要保证质量,饲料要求优质、新鲜,严禁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

加强管理。加强日常的管理T作,母牛一旦成功受孕即可转入专门的圈舍,或者在专门的料槽饲喂,这样可以避免其与其他的牛凶抢槽、拥挤、抵撞等而受伤,引起流产。坚持让母牛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还可以预防难产。但是要注意在恶劣天气要避免让母牛外出运动,以免发生意外。每天刷拭牛体1~2次,保持牛体的清洁卫生,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每天及时的将粪污清理干净,保持牛舍清洁干燥,勤换垫草垫料,定期对牛舍、牛栏以及工具、用具等进行消毒,保持牛舍良好的通风。

重点还要美注空怀母牛的饲养管理,引起母牛空怀的原凶较多也较为复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区别,如果是先天性的不孕要及时的淘汰,后天性不孕则多为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所以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后天性不孕的发生。除了要加强母牛的运动、提供适宜的营养、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等一些日常的饲养管理外,还要及时的排查其他原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空怀的发生。如进行激素治疗等,如果经过管理与治疗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则要考虑淘汰。

2、提高配种技术

提高母牛配种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母牛的受胎率。首先要做好母牛的发情记录,做好每天的巡查工作,做好母牛的发情鉴定T作,对于发情异常或者不发情的母牛要及时的检查和治疗。确定青年母牛最佳的初配年龄,一般当青年母牛的体重达到该品种平均体重的70%时可确定为达到了适配的年龄,此时母牛发情后即可进行配种。

提供优质的精液,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好坏对于母牛的受胎率和胎儿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配种前要做好精液的检测工作,日前人T授精技术是提高母牛受胎率的有效方法。在配种前要做好母牛的发情鉴定,确定最佳的配种时机,不应错过母牛产后的第一次情期。实践表明,如果在母牛产犊牛第一次发情或第二次发情不配种,则易造成不孕,凶此一定要做好母牛产犊牛的发情观察T作,以免错过最佳的配种时机。配种前对精液进行镜检,对于检测不合格的精液坚决不能使用,并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操作,做好配种前后的消毒T作,操作时要注意避免伤到母牛的阴道及子宫黏膜。一般在第一次配种后间隔8~10h冉配种1次,可提高配种受胎率。在配种后的2个月,即可检查母牛是否成功受孕。对于没有成功妊娠的母牛,要及时的查明原凶,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3、做好保胎工作

确定母牛成功妊娠后就要做好母牛的保胎T作,以免发生流产。凶母牛在妊娠的前2个月,胚胎在子宫内呈游离的状态,主要靠子宫内膜分泌的子宫乳作为营养,如果这一阶段母牛的营养水平较低、子宫乳分泌不足就会导致胎儿的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会导致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母牛进入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对营养的需要量增加,此时如果母牛的营养不足,或者受强烈的刺激,则易发生流产或者早产。凶此妊娠期要给母牛提供充足的营养。注意饲料的质量,禁喂发生霉变以及冰冻的饮料,严禁饮用冰水。妊娠母牛要适当的运动,可预防难产。严禁粗暴对待,防止母牛受到惊吓,发生挤撞、滑倒等。做好妊娠母牛临产前的观察工作,为接产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关阅读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的需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奶牛业向大规模、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1、科学选种

优良的品种是奶牛高产的基础,良种奶牛的生产性能较高,体型较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奶牛的选种包括种公牛的选择和母牛的选择。目前我国最常使用的品种多为黑白花奶牛,如荷斯坦奶牛,并且多为杂交改良的后代。有研究表明,杂交改良后果的奶牛品种,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均较普通奶牛有很大的提高。在选择种公牛时要注意生长发育、早熟性、外貌特征、体质和精液品质等性状,选择母牛时则要根据体质、外貌、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考虑。在选种时还要依据系谱、家系等选择良种。

2、合理饲喂

因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要根据饲养标准,计算不同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量,以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合理的搭配日粮中的精粗比例,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奶牛在泌乳初期,因刚经历分娩,体质较弱,消化机能较差,生殖系统尚未恢复,此时饲喂奶牛以恢复为主,精料的饲喂量不宜过大,主要以饲喂优质牧草为主;在泌乳期,奶牛体质和各项机能基础恢复完全,并且处于泌乳的旺期,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此时除了要维持自身的需求外,还要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泌乳的需要。应该额外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增加产奶量,当奶牛的产奶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停止增加,此时要将多余的精料慢慢减少,以免影响到奶牛的健康。因奶牛在泌乳盛期,钙的流失较多,易发生瘫痪,因此,在提供营养时要注意适当的补充钙、磷;奶牛进入泌乳后期后,产奶量下降,但是也不可随意的减少日粮的营养,此时奶牛经过长时间的泌乳后要摄人充足的营养来增强体力,保持适宜的体况,以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好准备。

在饲喂时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尽量保持粗饲料种类多样,要提高充足的青饲料,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同时可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可适当的使用一些饲料添加剂,在大量饲喂精料时使用一定量的小苏打,可中和瘤胃酸,不但可防止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还可以有效的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产奶量。另外,还要保证奶牛有充足的饮水,因牛奶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充足的饮水可显著的提高产奶量,注意在提供饮水时冬季不可太凉,有条件的话可提供温水,夏季则可让奶牛饮用凉水,起到降温的作用。

3、加强管理

加强奶牛日常的管理工作。科学的规划奶牛养殖场的布局和奶牛设施,为奶牛提高适宜的生活环境。加强日常环境的管理工作,注意保持牛舍内的卫生清洁,及时的打扫,定期消毒。合理通风,以调控牛舍的温度、相对湿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勤换垫草垫料,保持牛舍干燥。

在养殖前要对奶牛进行合理的分群,分群可依据奶牛的大小、品种、产奶量高低、体质强弱来进行分群,尤其要注意按照奶牛产奶量的高低分群,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养殖经济效益。这样便于饲喂管理,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如果当地的自然条件良好,可在青草地进行放物,不但可以保证奶牛采食到新鲜的青草,加大运动量,接种阳光的照射,增加体质,提高泌乳量,还可降低饲料成本。

如果当地的放物条件不好,采取完全舍饲的方式养殖奶牛,则要对奶牛进行补充光照,合理的延长光照时间可对奶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量影响较大。另外,要保证奶牛每天都有充足的运动量,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4、科学挤奶

科学的挤奶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目前挤奶的方式主要有人工挤奶和机器挤奶。采用机器挤奶时由于力度、速度和刺激一致,奶牛的舒适度较强,因此可提高产奶量。而人工挤奶可根据奶牛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力度、手势等,各有优点,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挤奶都要注意不可挤奶过度,安排好每天挤奶的次数。目前各养殖场一般每天挤奶3次,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在挤奶前要先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以促进乳房的血液循环,加速乳房的膨胀,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乳。

5、预防疾病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每天都要刷拭牛体,保持体表的卫生,减少体外寄生虫的侵害。定期检查奶牛的牙齿和肢蹄,每牛的春季都要进行修蹄的工作,在奶牛分娩前进行驱虫。加强奶牛乳房的保健工作,可每天在挤奶前给奶牛的乳房进行按摩,除了可提高产奶量外,还可预防乳房炎。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另外,要注意做好奶牛营养代谢的监控工作,防止发生产乳热、酮病、瘤胃酸中毒等营养代谢病。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文章从我国奶业的现状、影响产奶量的因素及提高产奶量的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据调查统计,我国的奶类总产量仅占全世界的1.6%,而奶牛仅有460多万头,占全世界奶牛总数的约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营养的需求更加完善,这就给我国奶牛业造成一定压力。关于《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显示,我国人均奶量只有6.05kg,而全世界人均奶量为92.22kg,因此,国家农业部提出“抓好奶类生产”,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其中产奶量的提高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奶牛业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1978年,我国仅有奶牛及改良牛47.5万头,总产奶量97.1万t;泌乳母牛单产水平3000kg,人均奶量10.1kg;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218.9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3633.4万t,比1978年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kg,比1978年提高了60%,人均27.5kg,比1978年增长了1.7倍。虽然我国奶牛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奶牛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主要靠增加奶牛的总数来提高产奶量,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奶牛数量逐年递减,而奶牛的产奶量却保持稳定或递增,如:美国1950年奶牛2190万头,总产乳量5289万t,2004年奶牛为901万头,总产乳量达7748万t,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599kg。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现状,汲取各国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从饲养、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从而实现我国奶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2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
2.1环境因素
奶牛的生产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牛场的选址及建设是关键。在饲养奶牛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最低限度的减少对奶牛业污染。
2.2奶牛本身
2.2.1高产良种奶牛严重不足我国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尚不足4000kg,而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平均单产达8400kg,丹麦、日本、法国等平均在6500kg以上。
2.2.2奶牛繁殖技术落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把胚胎移植作为促进奶牛业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我国技术相对落后,奶牛繁殖潜力尚待挖掘。
2.3饲养管理
2.3.1集中饲养传统的工厂化生产是将奶牛集中饲养、集中管理,这不能很好满足不同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既造成饲料的浪费又降低了奶牛的产奶量。
2.3.2缺乏优质饲料,日粮配比不合理饲料是奶牛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奶牛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缺乏优质饲料,尤其是优质牧草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奶牛业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奶牛饲料主要靠粮食、作物副产品、秸秆和少量天然牧草,加之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方法,饲料单一,营养失调,严重制约了奶牛的产奶量。
2.3.3奶牛发病率较高由于近年来对奶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使得养殖户盲目引进种牛,对引进牛的品质、性能、疫情等情况全然不知,同时有些养殖户缺乏养殖科学养殖知识,不能对奶牛定期消毒、检查等,使得我国奶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进而造成了奶牛产奶量的下降。

3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3.1奶牛场的建设和环境保护
3.1.1奶牛舍的选址奶牛场选址的主要原则:使奶牛场不致成为周边环境的污染源,同时也不受周边环境所污染。
3.1.2奶牛场的位置奶牛场的位置应远在距饲料生产基地和放牧地较近,交通发达,供水电方便的地方。不要靠近工厂、住宅区,以利防疫和环境卫生。
3.1.3地势、水位奶牛场地势要高燥、背风向阳,最好北高南低,土质坚实(以沙土质为好),地下水位在2m以下,具有缓坡、排水良好的开阔平坦的地方。
3.1.4水源、水质奶牛场用水量很大,一头泌乳牛1d的饮水量达70~130kg,因此必须有充足的良好的水源,且取用方便。水质应达到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畜禽饮水水质》(NY.5027-2001)标准。
3.1.5利用防疫和环境保护奶牛场一般离居民区500m以上,与主干公路应保持1000m距离,且周围有绿化隔带等,并避开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区以及家畜传染病源区,以利防疫和环境卫生工作的开展。
3.2奶牛场的规划
(1)在满足经营管理和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各类奶牛的生理要求,符合生产实际。
(2)对奶牛场的规划与布局一般采用按功能分区规划、布局的原则。在《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管理兽医防疫准则》(NY5047-2001)中将奶牛场分为“生活和管理区、生产和饲养区、生产辅助区、粪便堆贮区和病牛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
3.3乳牛舍的设计
3.3.1设计理念奶牛舍的设计主要根据饲养工艺、挤奶方式、机械化程度等因素确定。然而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应以奶牛的生理特性和饲养方式为依据,因陋就简,降低建设成本为主要设计思想。
3.3.2设计形式根据饲养方式,目前主要有栓系牛舍和散栏牛舍;舍内根据牛的体型和存栏量,合理建设料槽、颈枷、牛床、粪尿沟、照明饮水设备,电源和饮水设备要安装合理等,以提高工作效率。
3.4奶牛的品种及繁殖技术
3.4.1奶牛品种的选择据资料表明,优质的奶牛毛色大部分为黑白花且花片界限明显,体格高大,结构均称,后躯发达。骨骼细致而结实,肌肉丰满。皮薄而有弹性,皮下脂肪少,乳房特别庞大,乳腺发育良好,乳静脉粗而多弯曲,乳井深大。
3.4.2奶牛的选育繁殖技术奶牛的选种包括种公牛的选择和母牛的选择两个方面。根据种公牛本身表现的性状主要有生长发育、早熟性、体质外貌、精液品质等;母牛的选种则依据体质外貌、产奶性能、繁殖性状等进行。此外,还可依据系谱、家系及后裔等方面的材料进行选择。据丁洪涛等研究表明母牛选种的标准是:群体中产奶量和乳脂率最高的,头胎牛或成年牛,产奶量在9000kg以上,乳脂率在3.6以上,体貌评定在80分以上的母牛。
3.5科学的饲养管理
3.5.1分群据试验证明,按产奶量高低进行分群并实行阶段饲养,不论是对提高产奶量或增加经济效益效果都很显著。反之,则浪费饲料,增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3.5.2科学饲喂为了充分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应根据饲养标准,精确计算不同阶段的母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正确的配合日粮,合理搭配粗精饲料的比例,提高奶牛产奶量。其中,必须按照奶牛生理变化、不同的生理阶段及产奶量进行科学饲养。
(1)泌乳初期。由于母牛刚刚分娩,机体较弱,消化机能减退,产道尚未复原,因此,此期应以恢复母牛健康为主,每天供给适宜的精料,并饲喂优质牧草,尽快促进母牛恢复健康。
(2)泌乳期。此时母牛体质已基本恢复,消化机能正常,除按饲养标准满足其维持及泌乳的需要外,应额外多给精料,增加产奶量,至产奶量不再增加时,将多余的料慢慢减下来。此期还需要适当的补充Ca、P含量,防止疾病的发生。
(3)泌乳后期。母牛产奶量下降,但此期各器官仍处在较弱的活动状态,应适当的提高营养,增强体力,使母牛保持中上等体况,利于今后的发展。

3.5饲喂方法
3.5.1饲喂次数一般而言,奶牛的饲喂次数与挤奶次数相一致,实行3次挤奶,3次饲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高产乳牛、夏季饲养、泌乳盛期应由3次改为4~6次。
3.5.2饲喂顺序饲喂顺序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一般是“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先喂后饮”的方法。
3.6饮水
水对乳牛来说十分重要,牛乳中含水88%左右。试验证明,乳牛饮水充足,可提高奶量10%~19%。因此,必须保证乳牛每天有足够的饮水。冬季饮水时,要注意水不能太凉,且以不放食盐为宜,以免饮水太多,造成体热大量散失,可用开水将精料调制成粥料饲喂,对牛体保温既防止体热消耗又增加了产奶量。而在夏季饮水时,可在其中适量放些食盐,促使牛多饮凉水,增大体热散失量,从而减轻热应激造成的危害。
3.7放牧
放牧不仅能让奶牛吃到更多适口优质的青草,降低饲养成本,而且增大了奶牛的运动量,让其呼吸到新鲜空气,沐浴阳光,促进体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提高泌乳性能,可多产牛奶500kg以上。
3.8乳房的按摩
奶牛临产前期及挤奶前都必须对乳房进行热敷按摩,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乳腺血液循环,促使乳房发育,而且还能减少乳房疾病的发生,提高奶牛产量。据试验证明,挤奶前按摩乳房可提高10%~20%的产乳量。
3.9挤奶技术
3.9.1挤奶方法挤奶方法有手工挤奶和机器挤奶。一般机器挤奶的速度和刺激保持一致,使乳牛感到舒适,因而可提高产奶量;而手工挤奶时需注意挤奶工的手势、手力等,尽量做到用力均匀、一致,避免奶牛产生不适,而造成奶牛产奶量的下降。
3.9.2挤奶次数据调查分析表明,改每日挤奶1次为2次,可使产奶量提高10%,2次改为3次,又可提高产奶量的10%。因此,适当增加挤奶次数可激活、加快乳腺分泌,提高产奶量。
3.10注重奶牛的防疫技术
3.10.1卫生消毒定期对奶牛进行卫生消毒,可切断疾病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
3.10.2定期免疫定期对奶牛进行预防接种,增加免疫抗体,减少疾病的发生;此外,还需定期对奶牛进行驱虫,改善其体、内外的环境,有利于奶牛健康。
3.11实施保健措施
3.11.1乳房保健乳房是奶牛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器官,而其发病率却又较高,许多奶牛因乳区疾病而失去泌乳能力,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重视乳房卫生保健,必须及时做好乳房卫生,定期进行检测以防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及合理控制乳房感染等。
3.11.2蹄卫生保健除注重舍内环境外,必须定期修蹄,对蹄部进行清洁等。
3.11.3营养代谢疾病的监控乳牛的营养代谢疾病主要包括产乳热、酮病、瘤胃酸中毒、真胃变化和胎衣不下等。在生产上必须加强对这些疾病的监控,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乳牛的影响。
4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措施合理配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在提高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乳产品。在生产实际中,应该结合我国奶牛业现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经验,将上述方法搭配使用,真正做到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为目的,并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促进我国奶牛业的发展。

肉牛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方法


摘要:公牛精液的品质对整个牛群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肉牛冷冻精液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原始精液品质的影响和在冻精过程中对精液产生的影响,现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肉牛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冷冻精液品质的有效措施。

1肉牛原精液品质的影响因素

饲料因素。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充足且配比是否均衡对公牛精液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可直接影响公牛精液的品质。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精液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在给公牛提供蛋白质时,要根据牛的品种和生产性能来供给;脂肪虽然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对公牛较为重要,如果饲料中缺乏脂肪会影响精子的形成;微量元素的含量虽少,但对公牛的机体代谢和繁殖性能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中锌可参与性激素的合成,如果缺锌会对精液品质的影响较为严重;硒的作用是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而使精细胞保持其完整性。

环境因素。外界的不良环境因素是影响公牛原精液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精液的品质受到季节的影响,在夏季高温情况下,公牛会发生热应激,而热应激是影响公牛精液品质的重要因素。热应激会对公牛的睾丸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温度过高会使体温升高,使睾丸生殖上皮变性,影响精子的生成;精液受光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射精量上,在夏季公牛配种的季节,短日照变为最长日照时的射精量较大;种公牛圈舍、运动场以及采精场所的地面要保持清洁、干燥。

公牛自身因素。公牛在2~4岁时的精液品质最佳,随着年龄的增长,精液品质呈现下降的趋势,精子的畸形率增加。另外,不同品种的公牛的精液品质也存在着差异。

饲养管理因素。标准、规范的饲养管理是公牛生产高品质精液的重要保证。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随意的更改饲料配方、饲喂时间、饲喂环境等,都会对公牛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会影响公牛的生精功能,使精液的品质下降。

疾病。当公牛患病,尤其是在患生殖功能方面的疾病时,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当公牛患生殖免疫方面的疾病时,精液可作为抗原使公牛体内产生抗体,导致精液品质变差。

2.精液在冷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稀释液的质量。稀释液主要是给精子提供能量,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精子,以防止低温对精子的有害影响,还可以维持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以减少酸性物质对精子的伤害,可同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配制稀释液时要选择适宜的材料,操作精准,用新鲜的蒸馏水和卵黄。所用的工具、器械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使用。

在冷冻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对冰冻精液品质的影响较大,在冻精生产过程中,如果稀释的温度骤降会对精子的代谢、活力以及受精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是达到标准,对于冷冻后的精子的活力也影响较大。在生产冷冻精液时,离不开平衡的低温环境,最佳的平衡温度为2~5℃,平衡时间为4~5h,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对精子的活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3提高肉牛冷冻精液品质的措施

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种公牛营养水平摄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冻精生产能力的发挥。营养是提高精液品质的物质基础,营养过高或不足,各营养要素的配比不均衡都会对精液的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依据肉牛基本营养需要,再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合理的设计日粮的配方。给种公牛提供优质的粗饲料,并保证饲料的多样性,以确保营养的全面且均衡。同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采精的频率来适当的调整粗饲料和精饲料的饲喂量,可以对精液品质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作用。

加强种公牛的饲养管理。选择适合本场的饲养方式,目前随着肉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舍饲饲养肉牛较为普遍,喂料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位,每天饲喂三次,先粗后精,让牛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每天都要保持种公牛适当的运动量,并要求每天对牛体进行刷拭,可以保证种公牛较为旺盛的性欲,同时可有效的提高精液的品质。因热应激会对精液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在舍内安装降温装置,以降低热应激对种公牛伤害。

加强消毒和免疫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疾病,要坚持防大于治的原则,定期对牛舍以及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舍饲牛易患肢蹄病,影响性欲和精液的质量,因此要定期的修蹄。

在采精时要规范操作方法。根据不同公牛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控制好假阴道的温度,润滑剂要均匀的涂抹,压力大小要适宜。采精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采精人员要熟悉每头牛的习性,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获得量多且高质的精液。合理的安排采精频率,不可频繁采精。

生产冷冻精液时首先要做好精液的稀释工作,根据原精液的密度和活力来稀释,要确保在等温的条件下将精液与稀释液混合。在稀释后要缓慢的降温,再置于2~5℃的温度平衡箱内平衡4~5h。精液的冷冻是冻精生产的重要环节,冷冻的最初温度为-110℃,末冻温度为-140℃。

提高肉牛育肥的技术措施


1科学选购育肥牛,把好进牛关。选购育肥牛时,在品种、年龄、性别、体重、体形外貌和健康等方面均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品种方面,要选购夏洛来、利木辛、西门塔尔、海福特等牛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代或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等地方良种,这类牛增重快,瘦肉多,脂肪少,饲料报酬高;在年龄、体重和性别方面应选购1.5~2.5岁,活重300千克以上的公牛,这个阶段的牛生长停滞期已过,肥育阶段增重迅速,其生长能力比其他年龄、体重的牛高25%~50%;在体型方面,要选择虽较瘦但体型大,胸部深宽,背腰宽平,体躯圆桶型,臀部宽大,头大,蹄大,皮肤柔软、疏松而有弹性,角尖凉,角根温,鼻镜干净湿润,眼睛明亮有神的牛。这样的牛健康,采食量大,日增重高,饲养期短,肥育效果好。总之,购牛时要坚持不是良种不购,2.5岁以上的牛不购,体重不足300千克不购,病残牛不购,大肚子牛不购。
2观察适应期,做好育肥准备。刚购进的育肥牛,要有10~15天的观察适应期,隔离饲养,以观察牛的健康状况,消除运输途中的应激反应,使牛适应育肥环境,习惯舍饲。在此期间,还要做好各项肥育准备。具体饲养方法是:进场后马上更换牛缰绳,对牛体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头、蹄、尾部)。24小时内只饮清水,每次限量10~15千克,24小时后喂粗料,每天2次,每次1小时,间隔8小时,并在头1~2天连续肌肉注射维生素A,每头每日50~100万国际单位,在第2天按每100千克活重1.7毫克的用量肌肉注射2.5%的氯丙嗪以消除应激。第3天防疫注射,体内外驱虫。内驱虫药可用驱虫净、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外驱虫药可用15%的毒杀芬、25%的蝇素等。第4~5天按使用说明埋植畜大壮或玉米赤霉醇等增肉剂。
3分段肥育,加速增重。根据架子牛的生长发育特点,为使架子牛在肥育期内达到耗料少、增重快的效果,在饲养上可分3个阶段,即过渡期、快速肥育前期和快速肥育后期。过渡期为30天。在饲喂粗料的同时锻炼采精料的能力,尽快使精粗料比例达到40:60,每100千克体重喂1千克混合精料,日粮含粗蛋白质12%,钙、磷0.5%以上。若牛不愿采食,可用中药健胃散健胃。饲喂方式为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小时,间隔8小时。快速肥育前期为30~40天,这个时期牛已完全适应各方面的条件,采食量增加,增重速度加快。日粮中精粗料比例为60:40,精料喂量在每100千克体重1千克的基础上另加10%,日粮粗蛋白质含量降到11%,增加能量饲料。每天喂2次,每次2小时,间隔8小时。快速肥育后期为30天,此期脂肪沉积强,日粮中要继续增加能量饲料,粗蛋白质降到10%,精粗料比为70:30(),精料喂量在每100千克体重1千克的基础上增加12%~15%。每天喂2次,每次2.5小时,间隔8小时。
4合理调配饲料,满足牛的需要。育肥牛日粮组成,包括粗饲料、精饲料和添加剂饲料。秸秆类粗饲料要粉碎(颗粒直径为5毫米左右)后氨化处理,氨味消失后饲喂。精饲料用玉米、高粱粗磨后与麸皮、饼类、骨粉、碳酸氢钙等分阶段按营养需要配制。一般谷物类占70%~80%、麸皮10%、饼类10%~20%、矿物质1%、并加入精料量1%的碳酸氢钠,每头每天50克食盐。添加剂包括抗生素类、微量元素类和维生素类三种。抗生素类可选用瘤胃素,其用量在肥育各阶段分别为每头每天印毫克、200毫克、250毫克、300毫克,均匀拌入精料中一次投喂。微量元素的添加剂,按产品推荐量使用。肉牛还需添加维生素A、D、E,按产品推荐量的150%添加即可。若日粮中粗饲料不是氨化秸秆,而是干草、青贮或酒糟,则每头每天可加喂80~100克尿素,均匀拌入精料(由少到多)与粗料合喂。
5加强管理,防治疾病。在整个肥育过程中,一要坚持饮喂上槽,休息下槽,单槽栓系,个体投料。二要保持牛舍干燥通风,冬暖夏凉,休息场地面为拱形,以便栓系时头高尾低,利于牛的反刍和休息。三要短缰栓系,限制运动,牛缰长度为50~60厘米。四要坚持刷拭,从头到尾,每天2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皮肤弹性和血液循环,有利长肉。五要定期消毒。六要坚持三查:查精神、查饮食、查粪便,发现异常,及时诊治。七要适时出栏。肉牛体重超过500千克,增重速度明显减缓,要及时出售或屠宰。

如何提高雏鸡质量和成活率


一、重视种鸡场的管理

1.提供营养全价的饲料。实际生产中,种鸡的营养供给是通过饲料成分和饲料摄入量来控制的,二者发生变化时应考虑种鸡的实际营养摄入量,任何一种主要营养成分的过剩或不足都会对鸡群的生产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日粮中应有足量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钙、磷与微量矿物质,所用的钙制剂最好有1/3~1/2较大颗粒的贝壳或石粉。

2.搞好种鸡的饲养管理。种鸡饲喂程序、加光时间、体重控制、鸡群均匀度、产蛋期饲喂对雏鸡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如种鸡开产后饲喂不足,高峰料量过低,雏鸡的初生重就小(如表1),7日龄内死淘率将是正常的2倍;种鸡加光早、营养不足,会导致开产早、种蛋和雏鸡重量不均匀。因此,应严格按照种鸡饲养标准,以体重为基础正确饲喂种鸡,适时进行光照刺激,以获得均一的合格种蛋。种蛋卫生、蛋内在品质等也影响雏鸡质量,因此,应正确消毒、储存种蛋,防止细菌感染,避免种蛋冒汗。

3.减少疾病与应激因素。应避免种鸡感染经卵传染的疾病如霉形体病、腺病毒病、白痢、脑脊髓炎、白血病、沙门氏菌病等,也要控制非种源性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征和其他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球虫病等。还应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如表2),以生产优质的合格种蛋。

4.做好种蛋运输。使用清洁灭菌、带有空调的车辆运输种蛋,装蛋时应轻拿轻放,行车速度应缓慢,尽量避免破蛋出现,减少种蛋污染。

二、强化孵化场的管理

加强雏鸡孵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正确掌握孵化的温度、湿度、通风和翻蛋。观察出雏时间长短并尽量缩短出雏时间,在5%的雏鸡颈部羽毛仍湿时及时出雏。雏鸡装箱后放置在出雏室内4~5个小时,使雏鸡逐渐硬朗。出雏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1~24℃,湿度为70%~75%,保持合理的通风量,确保雏鸡质量稳定。通过活力、外表、卵黄吸收、眼睛、腿部、脐部、卵黄残留、翻转能力等对雏鸡质量进行综合判断,并做成分析报告反馈到种鸡场,以进一步改进提高。每次孵化后将出雏器蛋盘内未孵出的残留蛋平均采样,打破后观察并分析造成胚胎发育中止的原因。

三、做好雏鸡运输工作

出雏后48小时内要使雏鸡直肠温度维持在40~40.5℃,因为这期间雏鸡的肠道与甲状腺仍在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会对其生产性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运雏要选用责任心强的司机,运输途中要做好雏鸡的保温。

四、加强育雏管理

1.加强温、湿度管理。育雏应看鸡施温,雏鸡分布均匀、叫声欢快,则说明温度适宜。湿度控制要遵循前高后低的原则,育雏前三天应保持较高的湿度(70%左右),使雏鸡适应出雏器和鸡舍之间的湿度变化,湿度过低会引起雏鸡脱水并造成死亡率增加。

2.尽早饲喂。尽可能提早饲喂,并观察雏鸡嗉囔的充盈情况,饲喂10小时后雏鸡嗉囊充盈度应达到80%,24小时后应达到100%。

五、小结

雏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从基础做起,加强种鸡场的管理,制定好免疫程序,使雏鸡有良好的母源抗体,确保合格种蛋的生产;保持孵化器内的温湿度均匀,及时落盘和出雏,正确存放和运输雏鸡;避免鸡舍内高温,保持良好的通风,尽早饲喂,以取得好的生产成绩。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大生路124号京海集团销售部邮编:226121)

提高肉牛增重的措施 肉牛快速增重的养殖技术


肉年增重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肉牛养殖的增重速度,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达到最佳的育肥效果,获得最佳的养殖经济效益。现主要从品种的选择、科学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介绍如何提高肉牛的增重速度。下面一起来看一下:提高肉牛增重的措施肉牛快速增重的养殖技术。

1、选择适宜的品种与个体

良好的品种是保证肉牛增重速度的关键,不同品种的肉牛的增重速度与育肥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地方品种虽然抗逆性较强,但是生长增重速度较快,胴体品质较差,而国外的的优良品种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近年来随着杂交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品种改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国外优良品种的公牛与我国地方品种的母牛进行杂交,可将其优良的性状遗传给杂交后代,并表现的较为明显,所获得的杂交后代生长增重速度快、胴体出肉率高、饲料利用率高,以及牛肉的品质都有很大的提高。生产上最常使用的国外肉牛品种为夏洛莱、利木赞、西门塔尔等。具体品种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饲料资源以及本场的饲养条件来确定。

除了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在育肥前还要选择优质的个体,年龄对肉牛的增重速度影响较大,一般肉牛在12月龄前主要以骨骼、肌肉和器官的生长为主,增重速度最快,成年后除了肌肉增长外,主要是脂肪的沉积,通常第二年的增重速度为第一年的70%,第三年的为第二年的50%。在选择个体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合适年龄。另外,肉牛的性别也是影响肉牛增重速度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公牛最快,母牛最慢,阉牛介于中间。因此在24月龄育肥公牛不必去势。

2、进行合理的饲喂

因肉牛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不同,为了提高肉牛的增重速度,要根据肉牛的生长增重规律合理的配制日粮,幼龄牛主要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因此日粮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要充足,而成年牛和育肥后期的牛主要以脂肪沉积为主,则要注意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在提供饲料时要注意日粮中的精、粗比例要适宜,一般在育肥前期精料为55%~65%,粗料为45%~35%;中期粗料为45%,精料为55%,后期精料为85%~75%,粗料为15%~25%。注意日粮中的营养水平要根据肉牛的实际育肥效果来合理调整,肉牛的营养水平并不是越高,增重速度越快。研究表明,如果育肥全期都使用高营养水平的日粮反而不利于后期的日增重,因此,在育肥肉牛时,在育肥前期营养水平不宜过高,一般以中高型即可。在育肥过程中,不可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粗饲料的品质要优良,以提高适口性,进而提高采食量。冬季尽可能保证肉牛的粗饲料丰富多样,可饲喂一些青贮或者氨贮饲料,从而提高肉牛的增重速度。

合理的使用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对于促进肉牛的增重速度非常有效。可利用尿素来替代部分的蛋白质饲料,不但可以节约饲料成本,还可以为瘤胃微生提供合成菌体蛋白质的氮源,一般用量为替代精料中30%的蛋白质即可达到理想效果。在使用时要注意用法用量,防止使用不当或者饲喂过量引起氨中毒,并且一旦使用就不能停喂,一直到出栏为止。瘤胃素是肉牛养殖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增重剂,也是国际上唯一允许使用的增重剂。在使用时要注意逐渐的增加用量,并且要求每头每天的用量最多不可超过360mg,防止发生中毒,严重时还会引发肉牛死亡。为了提高肉牛的生长增重速度,大多数养殖场都加大精料的饲喂量,易导致肉牛发生瘤胃酸中毒,因此为了提高育肥效果,可在增加精料饲喂量的同时使用适量的胃酸缓冲剂,如碳酸氢钠、氧化镁、臌润土等。

3、加强日常的管理

饲养管理水平对肉牛的增重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首先要加强环境的管理工作,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提高圈舍的空气新鲜度,保持舍内干燥。尤其是要注意做好温度的调控工作,通常肉牛的生活温度在10~21℃时的增重速度最快,因此要做好夏季防暑和冬季的防寒工作,为肉牛提供适宜的生活在环境。

合理的安排肉牛每天饲喂的时间和次数,一般每天饲喂2次,每12小时1次,让肉牛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刍和休息,利于保持瘤胃的健康。在饲喂时要先粗后精,同时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水。保证肉牛吃饱、喝足。对饲料进行合理的加工,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加强日常的管理,每天都要刷拭牛体。减少肉牛的运动次数和时间。

4、加强疾病的预防

做好肉牛疾病的预防工作,以确保肉牛的健康。加强牛舍的环境清扫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每天都刷拭牛体1~2次,保持牛体的清洁卫生,提高抵抗力。控制好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做好相关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根据本场以及当地的疫病发生情况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按照说明科学接种。定期对肉牛进行驱虫,并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加强饲料的保存工作,防止饲料发生霉变。不饲喂肉牛发生霉变或者冰冻的饲料。

提高肉牛增重速度的几项方法
一、选择适宜的杂交牛
近年国外广泛开展经济杂交,作为提高牛肉生产率的重要方法。前苏联研究机构研究了100多个品种间杂交方法,证明通过品种间杂交可使杂种后代生长快,饲养效率高,屠宰率和胴体出肉率高,比原来的纯种牛可多产牛肉10-15%;美国的试验也证明,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其产肉能力一般比纯种提高15-20%。目前,肉牛业中广泛采用三品种杂交,杂交效果比二品种杂交效果更好。
随着品种改良技术的普及,我省良种肉牛的杂交后代越来越多,选择哪一类肉牛进行育肥,直接影响育肥牛的经济效益。由于国外良种肉牛都是经过许多代的严格选择而形成的品种,在生长发育、育肥性能、饲料报酬等几方面均优于国内良种牛,其优越的生产性能在杂交后代中表现得也比较明显,从全省黄牛杂交改良效果普查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因此,在国外良种肉牛杂交牛与国内良种肉牛之间应选择国外良种肉牛的杂交后代,在杂交一代与杂交二代之间应选高代杂交牛,目前以三元杂交牛即三品种杂交牛作育肥牛最为理想,即夏洛来、利木赞、皮埃蒙特等杂交西本一代牛的后代最好。当然,随着杂交代数的增高,育肥肉牛所需饲料的品质也提高,还应根据当地饲料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肉牛的类型。
二、合理地利用青粗饲料
一般的讲,有机物消化率低于30%的秸杆属劣质粗饲料,一般不用作饲料;有机物消化率在30-50%之间的属中等粗饲料;有机物消化率在50%以上的为优质粗饲料。我省目前资源最多的秸杆为小麦秸、玉米秸、稻草,其有机物消化率都在40%以上,属中等品质的粗饲料,如果对其进行氨化处理,可将其品质由中等品质的粗饲料变为优质粗饲料。例如,小麦秸有机物消化率为41.44%,经氨化后可提高到50.26%;玉米秸有机物消化率46.67%,经氨化后可提高到56.21%,可用于育肥肉牛。氨化是改善粗饲料营养价值最有效的措施。
另外,象玉米秸、甘蔗渣、甜菜渣、啤酒糟、白酒糟等农副产品,本身就是育肥肉牛的好饲料,但由于其生产季节比较集中,不能做到均衡供应。为最大限度地保存这些饲料的营养价值,做到常年均衡使用,可建水泥的青贮窖或保鲜池,将这些优质的粗饲料隔绝空气,厌氧保存,可充分发挥这些粗饲料的作用。
三、合理的利用非蛋白氮
尿素、碳铵、双缩脲等化合物含有大量的氮,因为它们不是蛋白质氮,所以称为非蛋白氮(ΝРΝ)。非蛋白氮能为瘤胃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提供氮源,可代替部分蛋白质饲料。故在肉牛生产中广为应用。断奶后的牛利用尿素能力较强,效果也好。一般生长肉牛每天加1.0-1.5千克混合精料,如果用尿素代替上述混合料中蛋白质的30%,其增重效果无差异。尿素在瘤胃中的利用效果受日粮蛋白质含量、能量及碳水化合物种类等诸多因素影响。尿素的饲喂量大体为日粮干物质的1%或精饲料的3%,一般育成牛每日分两次喂给30克,育肥牛分两次喂给80-100克。
尿素的饲喂方法很多,一般是将尿素与精饲料均匀混合后饲喂。此外还有尿素青贮、尿素氨化、尿素舔砖等。尿素使用不当时,不但利用率降低,还会引起中毒。当饲喂尿素超过一定数量或不能保证瘤胃利用尿素所需条件时,尿素在瘤胃中分解的氨就会超过瘤胃微生物用来合成菌体蛋白的速度,过剩的氨通过胃壁进入血液,最后由尿排出而造成浪费;当血液中的氨过量时,便会造成中毒。尿素中有异味,超过一定的数量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尿素常用的饲喂方法有:
1、按饲喂量把尿素均匀地混合在精饲料或切碎的粗饲料中拌匀饲喂。尿素日喂量一定要分两次供给,严禁将尿素日喂量一次集中喂给,严禁将尿素溶解在水中饮喂,避免尿素分解过快,造成中毒或降低尿素利用率。
2、尿素青贮。在青贮中加入尿素,提高青贮料蛋白质水平。一般每吨青贮料中加入5-6千克尿素。制作时,先把尿素溶解于水中,然后喷洒在切碎的青贮原料中,拌匀后装入窖中,分层装填、压实、密封即可。
3、尿素氨化秸杆。按每100千克干秸杆5千克尿素的比例计算尿素用量。将尿素溶解在水中(水量按每100千克干秸杆20千克水计算),喷洒在铡碎的干秸杆上拌匀装入窖中,压实密封即可。
4、尿素颗粒饲料。把尿素加入由秸杆、谷物饲料、矿物质饲料组成的颗粒饲料中。
使用尿素喂牛时,一定要注意用量和饲喂方法。尿素中毒的临床症状是:瘤胃弛缓,反刍减少或停止,唾液分泌过多,表现不安,肌肉颤抖,抽搐,最后死亡。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应及时灌服2%醋酸2-3升,或者食醋2瓶即可缓解。

四、合理使用添加剂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添加剂种类很多,牛是反刍动物不同于单胃家畜,只有选择合适的添加剂才能较好的促进肉牛增重。
1、脲酶抑制剂
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研制的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可在瘤胃内控制脲酶的活性,减慢瘤胃内尿素的分解速度,既提高了反刍动物对氮的利用率,又避免了动物氨中毒,且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和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是解决反刍动物蛋白饲料问题的关键技术。农业部农牧函27号批准脲酶抑制剂为新饲料添加剂。天津佳农饲料有限公司以脲酶抑制剂为核心,添加了脂溶性维生素以及铜、铁、锰、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生产出新型的反刍动物专用预混料系列。从而形成了目前国内首创的营养型瘤胃代谢,提高纤维素消化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等功能,起到了提高产奶量和产肉量、预防疾病、提高繁殖率和抗应激等效果。
2、微多蛋白素
微多蛋白素是根据反刍动物的生理特征及营养学、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研制而成的一种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该饲料添加剂是由非植物蛋白作为配体与各种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制成的螯合物,该产品生物效价高,是国家科委推荐的升级换代产品。该产品适口性好,有显著的增奶、增重效果。
用法与用量:
1、直接混配于日粮精饲料中;
2、在高蛋白精料中,1千克微多蛋白可替代3千克豆饼,或替代4千克菜籽饼,5.5千克棉饼;
3、在低蛋白饲养条件下,直接补加微多蛋白素。日添加量按每100千克活重添加30-50克计算。将添加量分两餐均匀的混合于精料中饲喂。
4、适应期:7-15天。在适应期内由少到多逐渐添加到规定量。
注意事项:
1、饲料添加剂不要单喂。饲喂半小时后方可饮水。
2、基础日粮中应有充足的玉米等能量饲料。

牛肉品质概述 牛肉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方法


获得产量高、质量好的牛肉是肉牛养殖的最直接目的,影响牛肉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品种、饲养管理方法、环境因素等,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采取综合的措施来加强肉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以提高牛肉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肉品质概述牛肉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方法。

1、选择好肉牛的品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因此对肉类产品的要求也较以前高得多。肉牛的品种对于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保证肉牛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选择良好的肉牛品种很重要。我国地方的优良肉牛品种主要有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这些品种的特点是耐粗饲、牛肉品质好、屠宰率高,缺点则是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为了改善这一缺点,目前我国肉牛养殖利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等优势与我国地方黄牛进行杂交,获得具有上一代的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所选择用的国外品种多为夏洛来、西门塔尔、安格斯、利木赞等。例如,选择西门塔尔公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后,其后代的牛肉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地方良种与安格斯的杂交后代,出栏时间也提前30天,均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2、保证肉牛摄入充足合理的营养

饲喂肉牛的饲料主要包括粗饲料、精饲料和添加剂类饲料,要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配比合理、适口性良好,才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使该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得充分的发挥,获得最佳的产量和质量。在饲喂前要对饲料进行合理的加工,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可将粗饲料铡短,但是要注意不可铡的太碎,否则不利于瘤胃的健康。对于一些秸秆类粗饲料,消化率较低,可进行氨化或碱化处理后再与精料混合饲喂,可得到良好的饲喂效果。而有的地区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可充分利用这一饲料资源,调制成青贮料,可大大的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目前各肉牛养殖场或者养殖户采用每天饲喂2次,早晚各1次的饲喂方式,不但可保证肉牛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反刍,利用牛体组织的沉积,还可节省劳动力。

为了达到理想的增重效果,同时提高牛肉产品的品质,在育肥期要根据肉牛的生长特点,提供充足且合理的营养,可将整个育肥期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育肥阶段,肉牛的生长侧重点不同,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第一阶段为适应期,一般为半个月左右,主要是让牛适应精料,在饲喂时要多喂草料,逐渐增加青绿饲料的饲喂量,少量的喂料,让牛尽快适应饲养环境,消除运输带来的应激反应;第二阶段为育肥前期,时间控制在40~50天,这一阶段要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一直到每100千克体重饲喂1.7~2.1kg精料为止,其目的是让肉牛快速的生长;第三阶段为育肥后期,这一阶段肉牛的生长特点主要是脂肪的沉积,可在此期进行肉质的改善,时间约为20天,以使肌肉间夹杂脂肪,形成大理石花纹,提升牛肉的品质和等级。在这一阶段进行强度育肥,减少粗饲料的饲喂量,同时增加精料的饲喂量,并且要让牛少运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使肉牛的日增重达到最大化。为了促进肉牛对精饲料的采食量,可以在精料中增加一定量的食盐。另外,还要保证肉牛有充足且清凉的饮水,尤其是在青绿饲料缺乏的季节,更要保证肉牛喝到充足的饮用水,以提高肉牛的采食量,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注意冬季最好饮用温水。

3、加强日常的管理

为了提高牛肉的产量和质量,合理饲喂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在育肥前要将牛群按照不同的年龄、品种、体重进行合理的分群,保证每一群体中的肉牛的差异不能太大,以便于管理和调整饲料。选择最佳的育肥年龄,一般2周龄以下的肉牛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脂肪沉积少,适合生产高档牛肉,通过合理的饲喂,可提高牛肉的质量。选择2周岁以下的肉牛育肥,可不去势,但是如果选择2周岁以上的肉牛则要去势后再育肥,可提高增重速度,同时减少牛肉的膻味,还便于管理。在育肥前要对牛进行驱虫和健胃,以去除体内的寄生虫,保证最佳的充肥效果。虽然减少肉牛的运动量可提高增重效果,但是适宜的运动可增加体质,保持肉牛旺盛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脂肪的沉积,因此要让肉牛有一定的运动量,但是不可运动过度,以减少能量的消耗。每天都要定时刷拭牛体1~2次,尤其是在夏季,不但可保持牛体清洁,减少体外寄生虫的侵扰,还可提高牛的食欲,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夏季还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给肉牛提供适宜的环境,牛舍要保证冬暖夏凉,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还要保持牛舍清洁、干燥、空气新鲜。

做好牛场的卫生防疫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在场区门口要设有消毒池,外来人员和车辆要禁止入场。牛场和牛舍要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做好相关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提高牛群的抵抗力。


牛肉品质概述

肉牛生产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肉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4年的牛肉产量,在世界牛肉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2.7%上升到10.7%,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1.06亿头,出栏4359.5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万t,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人均消费量为6.1kg,较1980年增长了12倍。虽然我国牛肉生产已有了迅猛发展,但目前大众消费的牛肉品质低、安全卫生差,己供过于求,而优质牛肉短缺,高档牛肉主要依靠进口,消费者市场出现分层。牛肉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牛肉的质量问题正制约着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出口。因此,必须大力改善牛肉质量,保证城乡居民能够吃上安全、健康、营养的牛肉。

1影响牛肉肉质的因素

1.1品种和性别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虽然以五大黄牛为主的黄牛品种很多,肉质鲜嫩,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纤维粗,因而不适合作为规模生产的肉牛品种,也不能用来生产优质牛肉。目前肉牛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高度重视肉牛品种的繁育改良工作,均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肉牛品种。据相关文献报道,肉牛品种是影响牛肉质量的非常关键的因素,SherbeckJA等研究表明,海福特阉牛比含有25%~50%的婆罗门牛血统的阉牛有更高的大理石评分,因此海福特牛胴体中USDA“Choice”等级的牛肉所占比例也比婆罗门牛高;WheeterTL等报道,无论是普通牛还是瘤牛,其口感都与大理石评分呈正相关。我国近十几年来逐渐意识到品种改良与本品种保护的重要性,采用了三元杂交的方式培育出了科尔沁牛、泌阳牛等具有优良肉质的优良品种,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不同性别肉牛其遗传基因和性激素的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肉牛胴体组成、肉品质量以及肉的风味等各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人们早已对雄性或雌性动物经阉割后进行育肥,其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因为性激素本身对肌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故失去了一些有益于产肉的性能,虽然对于一些动物例如阉牛可利用外源性激素加以弥补,但这种措施产生了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外源性激素残留。因此是否需要进行阉割,在生产实际中还要根据饲养的品种,肥育期和饲养条件来决定。

1.2年龄年龄影响牛的生长速度、肉的品质、饲料报酬。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幼龄牛的肉质好于老龄牛。年龄越小,饲料报酬越高。发达国家肉牛在1.5岁左右屠宰,我国地方品种的肉牛在2岁左右屠宰,此时的牛肉营养丰富,品质好,饲料转化率高,饲养周期短,效益高。随年龄的增加,肌纤维加粗,肌纤维束相应增大,但肌纤维数量几乎不变,所以随年龄增加,肉质的纹理变粗,肌肉嫩度变差,即剪切值变大。另外,肌肉蛋白质的保水能力也随牛龄的增长而下降,这也降低了肉的品质。

1.3营养水平饲养水平低,导致肉牛体重下降,发育受阻,肌肉、脂肪的比例降低。加强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牛肉的产量,改善牛肉的品质。高营养水平饲养能改善牛肉嫩度。通过排酸能显著提高牛肉的嫩度,这是目前肥牛生产提高肉质的主要途径。排酸后,高营养组肉质较嫩,中营养组次之,低营养组最差。是因为在高营养条件下,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在肌细胞间沉积为不饱和脂肪酸。牛肉经过排酸,其中的乳酸成分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酒精,然后挥发掉,同时细胞内的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鲜味物质基苷-IMP,降低了酸度,提高了嫩度。

1.4育肥方式肉牛育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持续育肥(直线育肥)和后期集中育肥(强度育肥或快速催肥法)。持续育肥是指犊牛断奶后,直到出栏(我国20-24月)的时间内,在当地或专门化肥育场进行肥育。后期集中育肥法是从市场选购15~20月龄的架子牛,经过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后,利用精料型日粮(以精料为主搭配较少的秸秆、青干草或青贮料)进行3-4个月的短期强度肥育之后出栏,这时一般体重达400-500公斤。育肥牛只有达到相应的体重才进入肉质改善期,使脂肪沉积于肌肉内,形成大理石纹,才能生产出柔嫩多汁的高档牛肉。

1.5饲粮

1.5.1精饲料肉牛以粗饲料为主,但粗饲料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需要补喂精饲料。精饲料包括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微量(常量)元素和维生素。营养因素是影响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高饲料能量浓度可以提高肌内脂肪沉积,而且高能饲料和肌肉中脂肪含量沉积以及较高的生长速度都能提高牛肉的嫩度。增加精饲料的添加比例提高了犊牛的生长速度,降低了肌肉的剪切力并提高了肌肉中脂肪的含量,因此剪切力的降低与肌肉中脂肪含量的提高,应得益于添加的精饲料增加了能量沉积量。

1.5.2粗饲料粗饲料定义:一般而言,粗纤维含量达18%以上(包括18%)的饲料都称为粗饲料,其每千克干物质的消化能低于2500kcal,有机物质的消化率在65%-70%以下。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粗饲料通常占60%-70%,甚至更高,是瘤胃微生物和宿主动物重要营养来源。粗饲料中的粗纤维刺激瘤胃,使瘤胃保持正常消化机能,其被瘤胃内微生物分解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低级脂肪酸,被机体吸收,为机体提供能量。粗饲料又能有效地防止因饲喂精料过多引起的酸中毒。肌肉pH值经证明与肉的嫩度、系水力、肉色等质量性状有关系,肉在成熟过程中pH值发生显著变化,刚屠宰后的肉pH在6~7之间,经约1小时之后开始下降,经僵直最低达5.4-5.7之间,而后随保藏时间的延长开始慢慢地上升(喻兵兵,等2004)。Fernandez等(1996)研究表明:pH值相对偏高,可能是饲喂粗饲料的肉牛在经过宰前运输和禁食后,体内血糖下降到较低水平导致的结果。


长毛兔养殖,提高兔毛质量和产量的技巧


兔毛的产量除了由品种因素决定外,还与饲养方式和养殖技术有直接关系。近年来我国在引进德系、法系和英系的安哥拉兔基础上进行杂交改良,已成功培育出哈白兔、唐行系和皖系等长毛兔品种。广大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要根据毛用兔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进行科学饲养管理,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根据剪毛周期和季节变化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养长毛兔时,须根据剪毛后的不同阶段和采食量的变化规律,细心调剂饲料。长毛兔的采食量随着剪毛周期和毛的生长情况而变化:剪毛后的第一个月,兔的采食量最大,因这时兔体表毛短或裸露,体热散失较多,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每只成年兔应日喂190~210克全价料(按干物质折算);第二个月,进入兔毛生长较快阶段,必须保证兔吃饱吃好,日喂170~180克全价料;第三个月后,兔毛长到一定长度,生长速度相对变慢,此时兔的采食量相应减少,日喂140~150克全价饲料即可。
冬季是产毛旺季,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加强管理,促进长毛兔多产毛、产好毛。饲喂的饲料以草糠、麦麸、胡萝卜等为主,草糠发酵后适口性好。饲料要干拌,并增加饲喂次数,白天喂5次,晚上喂1次。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兔采食量虽然增加,但是由于维持体温消耗营养较多,将影响产毛量。因此,冬季要注意兔舍防寒保暖,破损处要及时修补以防漏风,且要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长毛兔白天要加强运动,每只每天早、中、晚各喂给2~4粒花生,可以增强其抗寒能力。
夏季是产毛淡季,兔毛生长缓慢且绒毛减少,环境温度升到30℃以后产毛量会降低30%~40%,热天优质毛的比例会降低15%~25%,因此,夏季也要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做好兔舍遮阴,须搭建凉棚以防阳光直接照射到兔笼上,兔舍门窗应敞开,并设天窗、通风窗或换气扇,使兔舍内空气流通,还要注意采光和防潮。二是降低饲养密度,疏散饲养可以减少单位空间的热源。多层兔笼,高层与低层温差大,离地面越近温度越低。因此,夏天种公兔与妊娠母兔应尽可能放在低层。兔舍内温度超过30℃时,可往地面泼些凉水或放置冰块降温。三是合理、适当缩短养毛期,在三伏天到来之前应当剪毛1次,夏季剪毛间隔以控制在50天左右为宜。宜剪不宜拔,且应把头毛、耳毛、脚毛全部剪净,以利机体散热。四是夏季中午炎热,长毛兔多食欲不振,因此,每天喂料一定要做到早餐早喂,()晚餐迟喂,中餐多喂青绿饲料,将80%的喂料量集中在早、晚喂给,以减少日间的采食和活动量。以外,不喂霉变、污染及带雨水和露水的饲料,多喂新鲜的青绿多汁饲料,还要保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用水。
二、合理剪毛并适当缩短养毛期
一是适时剪毛。仔兔50~60日龄应剪掉胎毛,若90日龄再剪毛虽毛长价高,但70日龄后兔毛生长速度极为缓慢,会造成饲料浪费。夏季为防暑可提前到50日龄剪毛,其他季节70日龄前剪毛,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修剪后毛生长快的优势,增加产毛量,且每年剪毛次数可增加1次。二是加强特殊时期的管理。母兔在临近分娩时不要剪毛,以免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影响胎儿发育。母兔剪毛时间可以安排在配种前,这样分娩时毛还较短,便于仔兔吮乳。三是在剪毛过程中要注意实行边剪边分级,禁止剪二刀毛。切忌紧贴皮肤剪毛,以防剪刀刮伤兔皮肤及剪毛后兔突然受冻而患病。平时要定期梳毛,及时清除草屑、粪便等污物。另外,要防止兔食入兔毛而引起毛球病,发现疥癣病要及时隔离和治疗。
为了增加兔毛总产量,饲养管理较好的养殖场和生长发育较好的长毛兔群体,可以尝试适当缩短养毛期。兔毛生长速度以剪毛后第一个月最快,第二个月次之,第三个月减慢。养毛期由90天改为75天,可使总产毛量提高10%~15%;由90天改为60天,可使总产毛量提高20%~25%。
三、提高兔毛质量和产量的技巧
1.肌注维生素。剪毛后第二天,每只兔肌内注射维生素B120.1克,产毛周期可缩短10天,或者用育肥灵(主要成分4-碘苯氧乙酸)1毫升、维生素B120.07克混合肌内注射。
2.加喂微量元素。每只成年兔每天添加10毫克微量元素添加剂,连续饲喂90天,毛量可提高27%。
3.饲喂中药。每天用土茯苓1克、蚕粪1克、硫磺0.5克,捣碎拌入饲料中,可提前10天左右剪毛。
4.添加促毛散。黄芪130克、白头翁10克、五味子10克、马齿苋30克、车前草30克、甘草10克,研为细末,每天每只添加6克,可提高产毛量20%。
5.添加血余素。血余素是头发水解后浓缩制成的产物,每天每只添加0.5克,连续60天,产毛量可提高15%以上,且品质优良。
6.添喂松针粉。在日粮中按1%~1.5%的比例添加松针粉,可提高产毛量10%;用新鲜松针叶代替15%~20%的青绿饲料,可提高产毛量10%~12%。
7.添加沸石。在每只兔日粮中添加沸石粉10克,连续饲喂90天,产毛量可增加30%。
8.喂蚯蚓。每天每只加喂7克蚯蚓粉,产毛量可提高10%,优质毛可提高17%。
9.喂韭菜。每天每只喂韭菜60~80克,产毛量可提高5%。
10.喂黄豆。每天每只喂泡好的黄豆8~10粒,可明显提高增重和毛产量。
11.喂鸡蛋。每天每5~10只长毛兔日粮中添喂1个鸡蛋,可提高兔毛的产量和质量。
12.喂啤酒糟。在兔日粮中加入40%鲜啤酒糟可明显提高产毛量,还可降低饲养成本。
13.喂青绿饲料。喂给紫云英、胡萝卜和禾本科牧草等维生素A含量高的饲料,可促兔多产毛、产好毛。
14.喂嫩姜。用嫩姜50克捣烂成汁,加白酒10克,调匀后涂抹兔体,可使新长出的兔毛又密又齐。

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几个原因 蛋鸡产蛋量的提高措施。


蛋鸡养殖的目的是确保蛋鸡生产出量多且优质的鸡蛋,才可获得最佳的养殖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的蛋鸡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产蛋量突然下降的现象。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或者尽量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蛋鸡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蛋鸡的产蛋量,从而提高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几个原因蛋鸡产蛋量的提高措施。

一、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

饲料。饲料因素主要是指饲料的营养成分、饲料的质量以及饲料的加工。蛋鸡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量以及需求种类不同,如产蛋鸡因产蛋的需求,要求日粮中钙的含量要相对的高一些,并且还要求钙、磷的比例适宜,如果营养不足或者比例不合理就导致产蛋量下降,鸡蛋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如果经常的更换饲料原料的品种,使用劣质饲料也会导致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很大的变化,使饲料的适口性变差而使产蛋量下降;饲料原料的保存不当易发生霉变,如果坚持给蛋鸡饲喂这种发霉变质的原料会使饲料的质量变差而影响到蛋鸡的产蛋量,严重时还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如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或者添加不足,会导致蛋鸡出现营养性疾病而使产蛋量下降。由于饲料的加工粒度不合理,而影响了蛋鸡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使营养达不到需求量,同样会使产蛋量下降。

饲养管理。给鸡群添料和添水要按照饲喂标准来执行,但是还要考虑到饲料中的能量水平、环境的变化以及鸡群开产时的体重大小,避免给料、给水不足而引起鸡群的采食不足,使产蛋量下降;温度对鸡群的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会使鸡的采食量减少,易出现营养不良,而引起产蛋量下降;光照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如果出现突然断电的情况,在来电后还不及时的补充光照,或者自然光照的时间变短后没有进行补光,而导致光照时间不足或者光照时间忽长忽短,而使蛋鸡的生理机能紊乱,影响产蛋;鸡舍内空气质量过差,通风不良,会诱发蛋鸡呼吸道疾病,再加上鸡舍内相对湿度过大,会引起蛋鸡中暑,使产蛋量下降;投入药物以及免疫接种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但是如果长期用药或者免疫不当,会使蛋鸡产蛋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鸡群中毒,使产蛋量急剧下降;鸡易发生应激反应,在蛋鸡养殖过程中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较多,当鸡发生应激反应后生理机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产蛋量减少。

疾病因素。当鸡群感染一些疾病后会引起产蛋量下降,如在产蛋期患产蛋下降综合症时,虽然蛋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产蛋量会迅速下降,并且鸡蛋的质量也大幅度降低。另外,当蛋鸡患有一些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后也会导致产蛋量下降。

1、疾病方面
鸡群感染传染病后会引起产蛋量突然下降,如遇产蛋下降综合征侵袭时,鸡群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产蛋急剧下降和蛋壳变薄,畸形蛋,褐色蛋增多,产蛋率下降的幅度通常会达10%左右,严重的会达到50%左右。另外,病毒性疾病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脑脊髓炎,鸡痘,淋巴白血病,禽流感等,还有各种细菌性疾病,霉形体以及寄生虫病都会引起产率下降。对病毒性疾病,预防是关键。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根据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建立相应的免疫检测机制,根据鸡群的抗体水平,正确及时的预防。发病时,除紧急接种外,还应在饲料中添加营养性药物,以利于鸡体迅速恢复健康。细菌性疾病的防制应侧重于净化,卫生管理和消毒,发病后及时诊断并进行对症,对因治疗,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2、饲料方面
2.1蛋白能量比例失调,经常更换饲料原料品种,使用劣质饲料例如:饲料中加入很高比例的棉籽饼;熟豆饼突然更换生豆饼;进口鱼粉突然更换国产鱼粉使用了假豆粕,劣质鱼粉,假氨基酸等,都会使饲料的营养成分发生很大的变化或使饲料的适口性变差,导致鸡群产蛋下降。
2.2饲料发霉变质或放置时间过长遇有阴雨天气,原料或饲料在运输或贮藏过程中,易淋湿或吸湿结块,发生霉变。另外,饲料加工结束后均有一定的保质期,如果饲料放置时间过长,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里,饲料中的多种维生素很容易发生分解失效,同时其它原料也容易发生霉变,这样势必影响饲料的质量,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3饲料加工管理不完善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致使食盐;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这些微量成分的添加量过剩或不足,导致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另外,有时由于机组出现故障,使饲料的粒度发生变化,这样饲料的适口性大大变差,鸡只不愿采食,营养达不到需求量,从而导致产蛋下降。因此,在饲料方面,应首先科学配制饲料,保证产蛋鸡的营养需要。注重原料品质,做到不发霉,不变质,保证原料品种丰富、稳定,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此外,应保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给,饲料中钙比例应适当,变更饲料应有3-5d的过渡期,防止鸡群发生消化不良,引起产蛋下降。
3、饲养管理方面
3.1供料不足有的客户给料时虽然加到了标准料量,但由于没有考虑饲料能量水平、环境变化、鸡群开产时体重大小等,往往造成料量供给不足。有的由于人为原因计算料量或称料不足失误,也会引起少给料。另外,新老工人交换或一次喂料过多、过满等,使饲料浪费较多,均能引起鸡群采食量不足,产蛋量下降。
3.2供水不足当停电时,饲养人员忘记打开饮水阀门;水压低、供不上水;水线堵塞等原因不能正常供水,均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产蛋量下降,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对鸡的危害更加严重。3.3温度的变化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为10-25度。温度过低,特别是初冬时,寒流突至,鸡群受冷风刺激引起脱羽,进而停产。温度过高,特别是炎热夏季的连续高温,使鸡只采食量锐减,营养达不到需要,引起产蛋下降。另外,一天之内的温差不应超过8度,否则也会影响鸡群产量的变化。
3.4光照不合理农村夜晚停电次数较多,停电时间较长,来电后又不能及时补充光照,造成光照时间忽然缩短。有时由于饲养人员的疏忽忘记关灯,光照时间猛增。另外,只注重光照时间而忽视光照强度,灯泡(管)长时间不擦,光强度减弱,这些均能导致产蛋鸡生理机能紊乱,影响了产蛋性能的正常发挥。
3.5通风不良通风设施差,设计不合理或遇冬季为了保暖关闭所有通风口,致使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蓄积,不仅影响产蛋量还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另外,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如不加大通风量,就会引起产蛋鸡中暑。
3.6免疫、用药不当产蛋期接种疫苗或连续数日投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或驱虫药,由于应激和药物的毒副作用会抑制产蛋量的上升,同时,如果饮水中消毒剂的浓度过大,也会使鸡群发生中毒反应,致使产蛋量急剧下降。
3.7应激因素飞鸟及老鼠进入鸡舍,使鸡群受惊,造成应激。同时有的鸡场频繁更换工作人员、在舍内外造成大的响动、强光忽然照射,也容易造成鸡群受惊,导致产蛋下降。在饲养管理工作中,应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并切实加强管理,定时培训人员,尽量保持饲养人员的稳定。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奖罚制度,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鸡舍尽量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防暑,注意通风换气,严格消毒措施,加强光照管理,使光照保持在16-17小时,不随意增减。防止人为惊吓,尽量给鸡群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产环境,以保证产蛋鸡体况良好,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二、蛋鸡产蛋量的提高措施

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保证饲料的质量。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和管理工作,保证饲料质量,避免饲料发霉、变质,发生霉变的饲料不可继续使用。蛋鸡养殖要根据蛋鸡所处的生理阶段,合理饲喂,科学的控制鸡群饲料的饲喂量,不可营养过剩,也不可营养不足,饲喂过量或者过少都会使产蛋量下降。饲喂时要根据蛋鸡的体重和产蛋量合理调整饲料的营养浓度,注意保证饲料的全价性,除了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外,还要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比例也要合理。在饲喂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频繁的更换饲料,注意观察好蛋鸡的实际养殖情况,如果产蛋率正常、体重正常,则说明饲喂量、营养的浓度等都符合生理的需求,则没有必要换料。另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给蛋鸡提供充足的饮水,不可以出现断水的情况,否则也会影响产蛋量。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鸡舍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鸡舍的温度保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55%-70%。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这就要求做好鸡舍的夏季降温和冬季的防寒工作,以做到冬暖夏凉。做好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良好的通风换气可保证鸡舍内空气质量,除此之外还要控制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及时清理舍内的粪污,注意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鸡舍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制定科学的光照制度,并严格的执行,从18-36周龄开始在自然光照的前提下每周增加0.5h的光照时间,直到16h恒定为止,光照强度保持在3W/m2,注意做好光照的管理工作,避免突然的断电,也不可随意的改变光照的时间、颜色和强度。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尽量避免鸡群出现应激反应。

疾病对蛋鸡的产蛋量影响极大,尤其是各类传染性疾病、病毒以及细菌都会对蛋鸡产生较大的威胁,使产蛋量下降,因此为了避免蛋鸡疾病的发生,要做好蛋鸡的疾病预防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的卫生清理外,还要定期进行严格的消毒,包括鸡舍的各个部分、工具等,以有效的杀灭病原菌。除此之外,还要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以提高蛋鸡的免疫力。

产蛋好不好,关键看卵巢!
现代高产蛋鸡一般在120—140日龄时达到性成熟,并开产170日龄左右时产蛋率达到95%以上,随后产蛋率缓慢下降,产蛋率在90%以上可以维持5--10个月。由此可以看出在90%以上产蛋的时间差距在5个月左右,这与卵巢生命周期及活力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延长卵巢的生命周期及活力,是本篇主要探讨的内容。
雏鸡出生时大约有480万个原始卵泡,快速发育阶段为60—120日龄,从3.5克左右快速发育到60克左右。但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大约99%以上的卵泡发生闭锁,只有少数发育成熟。
卵巢内的卵泡根据形态和发育时间可分为原始卵泡、小白卵泡、大白卵泡、小黄卵泡以及等级卵泡。等级卵泡按选择时间早晚可分为F1—F6,其中F1最早发育成熟,体积最大,最先排卵,之后为F2,按顺序依次排卵。大约每天有些大白卵泡发育成为小黄卵泡,但是只有一个小黄卵泡经选择进入等级发育阶段,其余的都逐渐闭锁。
颗粒细胞位于卵泡中层,在卵泡发育的不同阶段颗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在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决定了卵泡的生长、选择和闭锁。
原始卵泡募集过程中,一些卵泡开始表达少量的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在促卵泡激素(FSH)的刺激下,颗粒细胞逐渐增殖,卵泡缓慢生长。当卵泡发育至小黄卵泡阶段时,大约每一天有一个卵泡颗粒细胞大量表达FSHR,在FSH的刺激下颗粒细胞快速增殖,同时开始表达促黄体素受体(LHR),这一股过程被称为卵泡的选择。小黄卵泡经过选择后就进入到等级阶段。卵泡选择开始的标志是卵泡颗粒细胞FSHR大量表达。
进入到等级阶段后,颗粒细胞分化能力旺盛,在FSH刺激下,大量表达LHR,颗粒细胞开始大量分泌孕酮(P4),在P4与促黄体素(LH)共同协调下卵泡排卵。
蛋鸡卵泡闭锁主要发生在初级原始卵泡,大白卵泡和小黄卵泡阶段,颗粒细胞凋亡直接导致卵泡闭锁。
老龄蛋鸡在连续产蛋周期内产蛋缺失频率增加,表明卵泡闭锁或内排卵现象增加。产蛋早期产蛋率下降与卵泡发育速度降低有关,而产蛋后其产蛋率下降,除卵泡发育速度降低、卵泡发育受到抑制外,还与卵泡闭锁和异常排卵有关。以及与蛋鸡卵巢机能衰退与颗粒细胞LHR表达下降有关。
另外卵巢的氧化应激也是导致卵巢生命周期缩短及活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仲叶提取物中杜仲黄酮具有弱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和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刺激蛋鸡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挥调节作用。蛋鸡内源性雌激素不足,杜仲黄酮和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刺激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与垂体后,垂体产生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作用与卵巢,刺激卵巢排卵,还可以降低卵泡闭锁,减少细胞凋亡,从而增加排卵率,增加产蛋量。同时产生的FSH和LH还对蛋鸡卵泡的发育发挥作用。
另外杜仲叶提取物中的绿原酸含有一定量的R-OH基,能形成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氢自由基,以消除羟基自由基和超阴离子等自由基,从而保护卵巢免受氧化作用的危害是卵巢生命周期延长,活力增加!

蛋鸡产蛋期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


产蛋期是鸡群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养殖者应详细了解此期肉种鸡的生理发育特点,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案,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提供足够的营养,以保证鸡群健康,最大限度地挖掘鸡群生产性能,从而获得丰厚的生产效益。

一、蛋鸡产蛋前期的生理发育特点与管理措施

1.蛋鸡产蛋前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15周龄后周增重比前期明显增大,所以,应按照体重增长曲线,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②17周龄后激素分泌迅速增加,性器官也开始发育,体重若比标准低5%,就会造成性成熟不均匀。③从17周龄开始,耻骨间隙由1指宽逐渐加大至1指半宽,22周龄耻骨开到两指宽。④开产前三周要保证体重曲线直线上升,这非常重要,因为体重增加的重量基本上是生殖系统迅速增加的重量。⑤在21周龄左右母鸡输卵管呈线状,21~24周龄快速发育成管状,同时卵巢迅速发育。开产前12天,卵泡迅速长大。

2.相应的管理措施

①15周龄到光照刺激阶段是影响肉种鸡开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应通过增加料量来加速肉种鸡的生长,获取适宜的周增重。体重不断增长会促进种母鸡生理变化逐渐趋于性成熟。随着肉种鸡进入生殖系统快速发育阶段,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及时调整饲料的能量,建议17周龄左右开始使用预产料,见蛋后更换为产蛋料。15周龄到光照刺激阶段,如果每周的周增重不达标,即增重不足,会造成以下影响:开产推迟、产蛋前期蛋重偏轻、不合格蛋和畸形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下降、抱窝倾向增强、均匀度下降等。反之,如果此期周增重过多,也会造成早产、蛋型较大、双黄蛋增多、受精率下降、产蛋期喂料量增加、产蛋高峰较低、总产蛋量减少、由脱肛造成的死淘率增加等。

②17周龄称重时检查耻骨间隙。此时耻骨间隙应逐渐开启到1指半宽以上,如有10%以上鸡只耻骨间隙还在1指宽就要推迟加光时间,同时推迟加料时间。另外,进行光照刺激前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22周龄之后;体重最少达2.3千克;鸡只丰满度呈半U形;脂肪沉积适宜(体脂太少或丰满度不够则母鸡产蛋推迟,体脂太多则刺激排卵造成双黄蛋比例增加,从而影响产蛋高峰和产蛋持续性)。每两周增加1小时光照,26周龄时光照时间加到15小时。加光后光照强度一定要大于育成期10倍以上,这样才能让鸡只感觉到光刺激。

③21周龄以后应尽量减少应激并供给充足的营养。正常情况下,21周龄母鸡第一个卵泡开始发育,23周龄产蛋。如果由于应激或营养不足导致卵泡停止发育,下一个卵泡要等停止发育的卵泡被吸收后才发育,在此期间鸡只会超重。

二、蛋鸡产蛋期的生理发育特点与管理措施

1.蛋鸡产蛋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开产后,母鸡见到人或公鸡有下蹲动作,耻骨间隙开到3指多宽;公鸡有交配行为。此时会出现争抢饲料的现象,公鸡表现较突出。

②产蛋高峰前加料不应考虑高峰产蛋率的高低,主要考虑不要使鸡只超重,确保后期产蛋持续性,使鸡群充分发挥生长潜能。

③鸡蛋形成需要23~26小时,排卵一般在上午,钙的沉积在下午。排卵后24小时鸡开始找蛋窝产蛋。产蛋多的一般在加光后2小时左右产蛋,产蛋少的一般在下午产蛋,如果检查发现下午产蛋的多,说明这群鸡的产蛋性能不好。鸡只每产3~8个蛋要停1~2天(歇窝)。

④母鸡的能量储存足以使其维持产蛋高峰,因此,高峰料量无须维持很长时间。一般鸡群在32周龄左右达到产蛋高峰,此后产蛋率开始减少,营养需要也随之降低。

2.相应的蛋鸡管理措施

①准确称取总料量并均匀分配到各个料箱。料线使用前要调整出料口,使每个料桶下料量相同。人工加料时,要确保每个料桶下料相同并防止料桶倾斜。

②产蛋率5%至产蛋高峰期间的加料方法:产蛋率5%时料量为125~130克,以后产蛋率每升5%增加料量2~3克,直至产蛋率达到35%;产蛋率35%以后,产蛋率每升5%增加料量4~5克;产蛋率65%~70%时,采用高峰料量。此期间17~21天。还有一种加料方法:产蛋率5%时料量125克,产蛋率65%时采用高峰料量165克,此期间大约20天,每天大约加料2克【(165-125)20】。产蛋高峰前加料方式、速度以及高峰料量的确定,应根据不同鸡群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主要取决于体重、蛋重、产蛋率、采食时间这四项指标。鸡群体重在见蛋前三周直线上升/,每周加料150克或170~180克甚至200克,此时输卵管和卵泡在发育,给料越集中越好。在30周龄左右,鸡群每周增重由150克逐渐降低为70~80克,以后每周保持增重15~20克。如果体重减轻,产蛋率肯定下降。正常情况下,产蛋率每天增加2%~5%,如果均匀度高,产蛋上升快。蛋重的变化趋势可作为鸡群采食的总营养成分是否恰当的指标,如果鸡群的饲料量不足,蛋重将在4~5天内不会增加,应提前加料或适当增加高峰料量。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蛋重连续4~5天的下降趋势,将会导致产蛋高峰水平下降。高峰鸡群产蛋率在50%~70%之间,容易发生蛋重不足的现象。如果日产蛋率超过75%发生蛋重不足的现象,建议不要采取任何加料措施,否则极易产生鸡群体重超重问题。

③高峰后期减料的速度和时间应取决于以下因素:蛋鸡日产蛋率和产蛋趋势、每日蛋重和蛋重变化趋势、鸡群的健康状况、饲料质量、高峰料量、育成和高峰期的生产性能、舍内环境温度以及季节变化、采食时间的变化等。因此,应有计划地减料。一般在产蛋高峰过后2~3周开始减料,产蛋率在85%以上时,34周龄以前不能减料,使蛋鸡鸡群周增重稳定保持在15~20克,35~50周龄最多减料25克,50周龄后停止减料,使料量保持在150克左右。如果鸡群未换羽,在淘汰前10周试探加料、加光,还可以挖掘一下其生产潜能。

减料应参考蛋重、产蛋率和体重。蛋重是最敏感因素,减料过快蛋重下降,减料不及时蛋重超标。如果发现蛋重不增加,用现有料量维持1周,再考虑降料,这对后期的体重维持很重要。产蛋期的料量70%用于体重维持,其次用于蛋鸡产蛋,最后用于增重,所以开产后体重大的需要的料量多,高峰料量也高。高峰料量不能太注重数据,应结合检测胸肌等来确定。

④产蛋窝的管理。18~20周龄安装产蛋窝,若是镀锌板的产蛋窝,窝顶要刷1~2次废机油,这样就可以防止鸡粪腐蚀蛋窝。每天要检查窝底和垫料情况。30~35周龄每天关灯前要抓出窝内鸡只,并关闭蛋窝,早晨开灯后打开,35周龄后鸡只习惯了就可以不关闭蛋窝。蛋窝踏板一般是用木条制作的,很容易损坏,应有备用的,可以用油漆点一下踏板的螺丝,以免松动。每月应彻底更换蛋窝垫料,因垫料中的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含量易超标。

⑤减少窝外蛋的措施。蛋鸡蛋窝设计要合理,踏板距地面高度应小于45厘米。光照强度要高于60勒克斯,且光照均匀。要在开灯后30分钟内或开灯后5~6小时喂料,因开灯后鸡群开始产蛋。要严格控制早期公母鸡比例,避免过度交配,一般在加光1周后再放性成熟的公鸡入鸡群。开产时蛋放在蛋窝内不捡出来,发现窝外蛋赶紧捡到蛋窝内,发现在窝外产蛋的鸡要抱起放到窝内。

⑥种蛋管理。每天捡蛋6次,每次捡蛋前消毒双手,将好蛋、脏蛋、淘汰蛋分开放,可以一人捡好蛋一人捡脏蛋,避免在捡蛋时交差感染。如种蛋上有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的赃物可用钢丝球或小刀将其刮掉,脏物面积大的就剔除。种蛋捡出后立即熏蒸,否则细菌就会进入种蛋内。

⑦光照管理。加光不能太快,第一次由8小时加到12小时,如果均匀度不好可以加到10小时,如果均匀度特别好可以直接加到14小时,否则会导致双黄蛋增多。实践证明,产蛋期15小时光照就可以了。使用节能灯时由于光衰厉害,所以最好每月检测光强,每周擦1~2次,并及时更换不亮的灯。

⑧饮水管理。及时调整水线高度和水压,使鸡脖与水线呈70度角。水线高度不适宜,鸡喝1滴漏3滴,极易造成舍内湿度过大。每天检查乳头,及时更换滴水或不漏水的。每天冲洗水线,每月清洗过滤器、水箱,清洁的饮水才能保证鸡群消化道正常,这也是养鸡成功的秘诀之一。

提高肉种鸡产蛋高峰稳产经济效益的措施


上升速度慢,高峰产蛋率低,甚至没有产蛋高峰,且维持时间较短,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肉种鸡高产稳产,进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通过科学设计鸡场、严格隔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做好环境控制、严格进行卫生消毒和药物预防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老鼠、蚊蝇和黑甲虫等病原宿主,防止病原微生物对鸡群造成伤害。

二、选用优质高效的饲料

应为父母代肉种鸡提供营养平衡的饲料,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保持合理的蛋能比,满足其各个阶段生长和生产的营养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提高雏鸡质量。

三、制定合理的光照程序

90%以上的鸡只耻骨间距达两指宽以上(约4厘米),且耻骨上有一定的脂肪沉积,如提前补充光照则肉种鸡产蛋持续性较差,容易造成脱肛、休产。适时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保持灯泡高度的一致性,一般距离地面2~2.5米;笼养鸡舍必须兼顾上、下层亮度,灯泡交错排布,高低错开,无光照死角;安装灯泡前,认真核对灯泡的瓦数与实际要求是否相符;灯泡定期擦拭,坏的要及时更换;每日检查校正光照定时钟1次,确保时间的恒定,减少人为误差。密闭鸡舍遮黑效果良好,有利于均匀度的控制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

1.重视育雏育成期的管理。重视体重和周增重两条曲线,4周末的体重应达标或略超标,10周末的体重不宜超标,10周后的周增重和增重率应达标。对于10周后超重的鸡群不能过急增减体重,保证体重增长曲线平缓。加强均匀度的管理,及时分群,合理调群,正确称重计算,培育骨架大小适宜、体重达标的种鸡群;重视10周后均匀度的维持,均匀度应达到85%以上。

2.关注产蛋期的管理。根据饲料营养水平、均匀度、喂料方法、饲养方式、舍温、产蛋率上升的快慢计算高峰料量,适时添加高峰料量,大中小鸡分栏添加,监测周增重、总增重、双黄蛋的比例、吃料时间、产蛋率、平均蛋重、产蛋值、真实蛋重、死淘率等,综合评定加料量和加料速度。料量增长应先于产蛋率的增长。

3.确保累计营养达标。作为一般原则,在鸡舍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25周时种母鸡应至少摄入145.46兆焦能量和1875克平衡蛋白质;种公鸡应摄入171.38兆焦能量和2300克平衡蛋白质。

4.加强饮用水管理。

①保证水质安全。饮用水最好采用清洁无污染的深井水,如使用浅井水和浅表水应每月检测水质1次。饮水系统应定期清洁消毒,水箱应盖好盖,每周刷洗1次;水线经常冲洗,每次投药后立即冲洗;普拉松饮水器每天擦洗1次。

②确保饮用水有效正常供应。饮用水管理在饲料消化吸收、体温调节和物质代谢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季节和饲料量,掌握总的饮水量,每天注意观察饮水情况和记录饮水量(/),发现饮水量不正常时首要复查水表读数是否正确,进一步查找其他原因,预防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供水主管应平直,定期检查饮水器高度、压力和布局是否合理,逐个检查水线乳头,保证水线乳头不漏水,及时修复漏水或不出水的乳头。关注乳头饮水器的平均流水量,育成期35~50毫升/分钟,产蛋期大于70毫升/分钟。育成期如使用静电器,使用期间水线乳头不能有静电。根据鸡龄合理调整水压高度,避免水压过高或过低;水压的变换不能过快,否则影响鸡群饮水。水线高度始终保持在鸡抬头可以饮水的位置,鸡从水线下通过时,鸡冠不能碰到水线乳头。

③水位充足。在保证鸡只饮水充足的前提下,水位要求因设备和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现场管理应留意观察。

④重视水温。饮用水温度应为18~21℃,过高或过低都影响饮水量。⑤饮水检查。这在现场管理中极其重要,可通过鸡群饮水量的变化和关灯前鸡只嗉囊的软硬度等情况来综合分析。

五、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持鸡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季节和温度的变化适时调整饲料配方;保持鸡群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垫料的疏松和清洁卫生;依据鸡舍条件和当地气候以及鸡只体重选择合适的通风模式,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含量,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取得好的生产成绩。

六、减少应激

实际生产过程中会遇到或发生各种应激,如饲料类型和数量的变化、用药过量或不当、环境的改变、免疫、缺水、限饲、惊吓、粉尘、噪声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给鸡群带来伤害。因此,应把减少应激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七、做好防疫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和科学制定免疫程序,确保鸡群健康和种鸡安全。

1.做好疾病的免疫。

①禽流感的免疫。选择单价灭活禽流感疫苗,注意早期免疫(9~10日龄)和多次免疫(肉种鸡产蛋前至少免疫4次),保持较高抗体水平。接种前应核对疫苗的抗原亚型,记录生产批号和失效期,有包装破损、乳液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能使用。疫苗使用前置于室内(20~25℃)2小时左右,使用时应充分摇匀,保持匀质,疫苗启封后24小时内要用完。

②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重视局部和体液免疫的功效,选用活苗和油苗同时进行,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根据抗体滴度的变化确定适宜的免疫时机。

2.正确合理用药。产蛋上升阶段尽量避免使用金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恩拉霉素、新霉素、盐霉素、莫能霉素、氨茶碱、磺胺类药物等,尤其是磺胺类药物能降低碳酸酐酶的活性,减少碳酸盐的形成,导致产蛋率下降,软壳蛋和破壳蛋增加。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京海集团销售部邮编:226121)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280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