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的几个主要养殖方式介绍


自然条件下饲养的亲鳖于出生后4~5年才达到性成熟,可以进行产卵,然而想较优质的鳖卵以8~10龄为好。因为鳖在10℃以下便可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过程中生命活动量极其低下,增长增重几乎为零,而且冬眠时间长,生长发育缓慢,所以从稚鳖到成鳖的时间长,要达到可用于产卵的亲鳖,时间则更长。
为了缩短培养亲鳖的时间,打破鳖的冬眠,在人工养殖中可用温水养殖法。另外,如有条件可通过电照明处理,使亲鳖的产卵期延长,增加产卵数。据有关实验得出,长时间的光照可增产多2~3倍的鳖卵。
鳖性喜静,故用静水池或微流水养鳖较好。同时,鳖有相互残食的习性,需要大小分池饲养。在亲鳖的饲养中,除繁殖期外,雌雄需分池饲养,以避免雄鳖之间为争雌鳖而互相残杀。要亲鳖交配期间雌雄的比例应按4:1放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一只。
由于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的动物,故需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的原则,使其获得充分的营养。
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率,近年来,人们以逐渐进行不同食性的鱼类和鳖混养的立体养殖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率。鱼鳖混养能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在水、饵、肥的合理利用方面相辅相成,并能相互促进生长。鱼鳖混养的原理是:鳖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主要通过肺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不与家鱼争夺水中的溶氧,鳖的上下活动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使水中含氧量达到平衡,对于保持水质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使混在水底的食物残渣及废物搅乱而易于分解,可降低有机物的耗氧量,减少泛塘的危险,在混养中大量繁殖着家鱼喜食的饵料。另外,剩饵和鳖代谢活动排出的废物,其中含有大量氨态氧,可供浮游植物利用而大量繁殖,同时这些浮游植物又不断被鱼吃掉,起到能量循环和净化水质的作用。鱼鳖共养,二者既可共存,又可互利互惠,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的新型养殖方式。

相关推荐

河蟹养殖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放苗前准备工作
1、清塘。使用毒性大的药物(菊酯类、有机磷类药物等)清塘,没有进行彻底的换水、解毒就放苗,药物残留量大导致蟹苗中毒上岸、“撑爪”,甚至死亡。
建议:尽早药物泡塘以降低放苗时池塘的药残影响。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等药物泡塘一周后,使用大量生石灰来降解泡塘药物的毒性、解决池底酸化问题,最后排水暴晒。放苗前,使用“碧水安”多次解毒,减少药残对早期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2、水草种植。传统的种草方式都是采用挖坑成捆种植,其根茎与塘底接触面积小、扎根少,容易出现上浮后腐烂的现象,且前期水草长势好易导致水体透明度高,气泡病高发。
建议:深水位平铺种植水草,提前种草(放苗前种,前期水不易浑且青苔少,水草容易生长),种植伊乐草为主(伊乐草既可扎根生长又可漂浮生长,净水能力较强,相对于其它水草更容易种植,且不易被螃蟹破坏),也可根据池塘条件搭配其他水草(如苦草、竹节草、黄丝草等)。由于伊乐藻高温期生长受限,净水能力弱,为防止腐烂,应加强增氧且不能种植太多,并留好通风沟和采光沟。定期使用“活力碳”补充碳源,稳定水体、促进水草生长,预防水草上脏及腐烂。
二、放苗及早期池塘肥水
1、苗种选择及放苗密度。近年来河蟹苗种质量差导致放苗成活率低、养成规格不理想,尤其是外地苗的适应性差。
建议:优选自育苗,其次当地苗,再则选外地苗。选择规格整齐(60-80头/斤)、活力强的蟹苗,成活率高;放苗1000-1500只/亩为宜,根据苗种质量合理放养,保证成活率60%以上、亩产300斤左右;深水(80cm以上)放苗,通过加深水位稳定水体,降低环境变化对苗种的影响,减少蟹苗的应激反应。
2、早期池塘肥水。放苗前期,池塘水体较“清瘦”,合理的肥水既可以培养藻类保证水体溶氧,又可以丰富水体生物量、稳定水体环境,可有效控制青苔、防止水浑。使用大包肥、农家肥等肥料肥水,水溶性差,易污染水体,且易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高等现象。
建议:肥水前适当进水,提高水体容量、引进外源藻种;使用营养全面、溶解性好的有机肥“肥水肽”进行肥水,水体稳定性高、不易倒藻,适当补充碳源,促进肥水;选择晴天肥水,温度高,藻类生长快。
三、饵料
饵料选择及投喂方式。河蟹扣蟹培苗阶段,由于水温低,很多养殖户采取不投喂或少量投喂一些低蛋白饲料,导致蟹苗早期营养不足、体质差,出现蜕壳不遂、病害多发等现象。
放苗初期水温较低,河蟹摄食量偏少,河蟹饲料投喂要遵循尽早投喂、足量投喂、少量多次的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一般放苗后即可开始投喂,饵料应选择高蛋白(40%以上为宜)的开口料,必要时配合投喂营养保健产品(如“利多精”、“营养快线”“LY-生命素”等),增强蟹苗体质。投喂地点多选择在河蟹常活动的区域(如深水区,因为深水区的水温变化相对较小、稳定,蟹苗大多数会在此区域活动)。配合饲料的投喂量按河蟹体重的1%-2%来计算,套养青虾池塘酌情增加。
四、养殖过程水质、底质管理
1、青苔。放苗前期池塘水体比较清瘦,肥料选择不当(农家肥、化肥等),青苔大量繁殖。
建议:前期加深水位、合理肥水(使用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肥水;肥水前,适当使用“碧水安”解毒),促进浮游藻类的繁殖,通过生物竞争关系,控制青苔的生长。尽量不要选择杀青苔药物,减少对河蟹及水草的副作用。
2、溶氧。河蟹塘相比于其他养殖品种,增氧能力普遍比较弱,往往造成河蟹养殖中后期池塘因溶氧不足导致水草不长或大量腐烂,尤其是高温期易暴发蓝藻、缺氧泛塘等,最终导致河蟹产量低。加大增氧,提高池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可改善塘底因有机质过剩大量滋生细菌、塘底“老化”等问题。
建议:河蟹塘增氧能力不低于0.3kw/亩,可通过增加增氧机设备、泼洒增氧剂、加大换水等方式保证溶氧。勤开增氧机,促进水体流动、解决晴天中午和晚上水体上下层溶氧不平衡、水温温差大等问题;定期使用“底居安”、“氧速保”等水质底质改良剂,降解塘底有机质、减少耗氧。
五、病害
1、蜕壳不遂。河蟹蜕壳期营养消耗大、体质差,容易感染病原菌发病,导致河蟹蜕壳不遂。
建议:前期喂料要跟上,宁多勿少,长期拌料投喂营养保健品,增强河蟹体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多元有机酸产品“碧水安”解毒,少用杀虫、杀藻等药物,避免河蟹应激反应导致蜕壳不遂;蜕壳高峰期外泼“活力钙”,帮助河蟹顺利蜕壳。
2、河蟹“水瘪子”。河蟹“水瘪子”出现在三壳以后,主要表现为河蟹肝胰腺坏死。诱发河蟹“水瘪子”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毒素、营养、气泡病、细菌病等对于河蟹“水瘪子”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前期泡塘药残及中期杀虫、杀藻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影响河蟹摄食,河蟹营养不足、体质差,后期易感染细菌发病,加重河蟹“水瘪子”的形成及死亡。
建议:尽量放养优质苗种,投喂高蛋白饲料,放苗后注重营养保健,拌喂“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诱食、保肝;定期使用“优肽”消毒,可有效控制有害菌的繁殖,蜕壳期可与“活力钙”混合外泼,防病效果好。

大棚养殖甲鱼的春季管理技术介绍



塑料大棚养殖甲鱼春季管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春季既是气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季节,又是甲鱼新的养殖周期开端。概括地讲,春季管理技术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塑料大棚的检修
春季温度不稳定,必须经常检查塑料大棚,对破损处要及时修补,对结合部位要注意铰合的稳固性。
 
二、幼鳖的培育
在2-3月份要适时挑选稚、幼鳖,按大、中、小规格分池饲养,以避免相互间撕咬。同时结合稚、幼鳖的分池,彻底更换池水,清除池底污物。

三、成鳖饲养
4月份要对成鳖池底土质进行清理,添加新沙或软泥,然后进行消毒。消毒应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将池水留至5-10厘米深。亩生石灰用量60-7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泼洒时最好使用泥耙边泼边耙,待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再放养幼甲鱼。
放养前应对幼鳖进行药物浸洗消毒,采用浓度为2.5%的食盐溶液,在水温10-32℃浸洗10-20分钟,可杀灭体表寄生的钟形虫、累枝虫、水蛭等。放养水温要求稳定在20℃以上,时间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放养密度以6-8只幼鳖/平方米为好,这样可减少中间分养环节,使成鳖生长尽量少受干扰。
刚放养的鳖约在一周时间内食欲不佳,所以最初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按体重的0.5-1%(以干物质汁,不同),以后随着鳖紧张感的消除,投饵量可增至为体重的2%,每天在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按照定总投喂方式进行。或鳖的饲养管理工作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水质管理,除了保持水温25--35℃,还应看水色与透明度,水色以油绿或深绿色为好,透明度在20-30厘米最为理想。

四、亲鳖的管理
当气温和水温都上升至20℃左右时,要对冬眠复苏的亲鳖开始投饵,尽量选用易消化喜食的新鲜鱼肉、去壳螺蚌投饲。
在新鳖冬眠复苏之后,每10-15天撒施生石灰一次(每立方水用量10-15克),可以起到增加水中钙质、消毒、防病和控制水质的作用,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在气候温暖的条件下,亲鳖将于5月下旬开始产卵。因此在晚春应及早铲除产卵场的杂草,修整和疏松产卵场的沙盘,添放新河沙及对周围综合环境条件的检查与维修。

庭院养殖甲鱼的饲养管理技术介绍



1.池水要求及放养密度
放养前对养殖池、池周陆地等养殖环境及所用养殖器具彻底消毒。池水深度可视养殖规格而定,如养殖稚鳖可保持20~30厘米,养殖幼鳖可保持40~50厘米、成鳖和亲鳖保持1米左右,并适量施放经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料,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为30~40厘米。
放养前对由外地购进的鳖严格检查,一定要健康活泼,无伤无病,而且在进池前要以3%~4%的食盐水或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严格把好防病关。
放养密度根据规格不同,要合理的高密度养殖,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生长情况及时合理的分养。
2.投料饲养
饵料是鳖快速生长发育的物质保障,所以应因地制宜、力所能及的为不同规格的鳖提供适口性良好、营养丰富的全价饵料。饵料投喂也要坚持四定,即定时、定质、定量、定点投喂。
3.科学管理
养殖水体是鳖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所以要经常注意水质变化,定期换注新水,并定期施放生石灰以改善水质。要注意鳖的摄食、活动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还要根据气温、水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在炎热天气,池中种些水草或在池边种爬蔓的植物搭架遮荫,但要有一定的光照空间,让鳖晒背;在寒冷时节,鳖池上以塑料大棚保温,为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不冷不热的季节,强化投饲促进生长。
庭院养鳖规模虽小,但对家庭养殖来说,如果饲养管理搞得好,也可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家庭养殖业。

河蟹养殖过程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处理方法



每年在高温到来的时候,河蟹池塘水质、病害问题突出,不过根据经验来看,高温季节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蓝藻池塘越来越多,一般以微囊藻、颤藻水华为主,个别出现鱼腥藻。
2、高温季节暴雨天比较多,池塘多水浑。严重的从早到晚一直浑水,轻微的早上和傍晚水浑。
3、河蟹发病逐渐上升,以肝脏坏死、水肿为主。
4、部分池塘水草上浮,有的腐烂。
这四个方面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建议:
1、根据蓝藻的生物学习性,调节时以补充有益菌为主,需要适当加量,隔天连续使用。如“利菌多”、“净水三环”.可以在下菌前适当的处理风尾处蓝藻,结合改底、解毒。
2、下雨倒藻引起的水浑使用“碧水安”可以有效处理。若水浑严重,配合“速解安”、“底居安”较好。
3、发病河蟹应该以内服保肝(肝胆康+生命素)为主,根据死亡变化情况,结合外用消毒。
4、水草上浮池塘,应该及时适量补充营养(藻安生、利菌多)维持水草生长。
蟹塘水质浑浊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引起蟹塘浑水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两个,天气变化大会引起浑水,使用漂白粉或硫酸铜后水质也容易发浑。
有效的处理方案:使用碧水安2亩+速解安2亩全池泼洒明显好转,为了稳定水质再补充藻安生+三环-肥。
分析:1、天气不稳定变化大的时候,水变引起;尤其使用消毒剂后杀掉水中菌和藻类,净化能力更加下降,加重水浑;2、很多池塘处在伊乐藻开花时期,水体却营养。注:长时间水混池塘水草很脏,净水能力严重下降。此方法不明显。
河蟹池塘水草腐烂以后及易引起水质恶化,河蟹也容易爬坡,需要定期改底(底居安)和底部增氧(底加氧),以改善底部环境,防止河蟹爬坡引起死亡。
微囊在氮磷比例(12:1)失调的情况下容易大量生长,通常在下风口表现蓝绿或者浓绿色为主,颜色主要有藻类的多少决定。同时在下风口能闻到带有青霉素味道的气味。这时在处理藻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毒稳水和后期藻类的培养。一般在下风口大剂量的撒底居安(粉)或者大剂量泼洒氧速保有效,同时用改底的药降解死亡的藻类,视情况连用2~3次后,解毒稳水(碧水安),然后接着下肥培养其他藻类即可(注意少下含磷的肥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8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