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氏毛蚶

中文名称 托氏毛蚶
拉丁名称 Scapharca trooscheli(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80008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双壳纲
中文目名 Bivalvia
拉丁目名 蚶目
中文科名 Arcoida
拉丁科名 蚶科
中文属名 Arcidae
拉丁属名 毛蚶属
分布类型 Scapharca
形态特征 海水,半咸水
分布 贝壳中等,壳质坚厚,近三角形或方形,壳高28.8mm,壳长31.6mm,壳宽25.3
mm。两壳不等。自贝壳顶斜向后腹缘有一条隆起脊。壳表被棕绒毛状壳皮。壳表具有放射肋约24条,左壳肋有明显的结节。壳内面白色。铰合齿跃40枝,中间2枝和两端的齿较大。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附近。

相关知识

毛蚶


[学名]: Scapharca subcrenata
[资源名称]: 毛蚶
[外文名]: Ark shell
[别名]: 毛蛤、麻蛤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卵圆形,壳高3~4厘米,壳长4~5厘米,宽3厘米。壳质 坚厚,壳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两壳顶距离不很远。壳面有放射肋31~39条,主要集中在34~36条。无粒状突起,肋上有方形小节结,状似瓦垄。生长纹在腹侧极明显。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壳皮。壳内白色,壳缘具齿。铰合处很窄,呈直线形,齿细密。
 
[原产国家]:日本、朝鲜中国  [原产省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  [原产地区]:黄渤海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 日本、朝鲜和我国各省沿海均有分布,我国以河北、辽宁产量最大。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常生活于低潮线至水深几十米的浅海底,底质多为泥沙或泥底。

异毛蚶


中文名称 异毛蚶
拉丁名称 Scapharca anomala(Reeve)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8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蚶科
拉丁科名 Arcidae
中文属名 毛蚶属
拉丁属名 Scapharc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近方圆形,不甚膨胀。壳高44.2
mm,壳长59.5mm,壳宽38.2mm。两壳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壳表白色,被棕色壳皮。壳表有放射肋约30条。右壳放射肋扁平,窄而光滑;左壳肋凹出粗大,具念珠结节。韧带面菱形。铰合部平直,齿细密。壳内面灰白色,前闭壳肌痕近长方形,后闭壳肌痕近方形。

唇毛蚶


中文名称 唇毛蚶
拉丁名称 Scapharca labiosa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80006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双壳纲
中文目名 Bivalvia
拉丁目名 蚶目
中文科名 Arcoida
拉丁科名 蚶科
中文属名 Arcidae
拉丁属名 毛蚶属
分布类型 Scapharca
形态特征 海水,半咸水
分布 贝壳较小,壳质坚厚,近长方形。壳高17.0mm,壳长22.2mm,壳宽26.0mm。两壳不等,左壳稍大,背侧两端略呈棱角,贝壳前端短而圆,后端长,末端背侧向外凹出成角状。壳表有放射肋25条左右。韧带细长。铰合齿极细。
生活习性 生活在泥沙浅海。

角毛蚶


中文名称 角毛蚶
拉丁名称 Scapharca Cornea(Reeve)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80002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双壳纲
拉丁纲名 Bivalvia
中文目名 蚶目
拉丁目名 Arcoida
中文科名 蚶科
拉丁科名 Arcidae
中文属名 毛蚶属
拉丁属名 Scapharca
分布类型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贝壳中型,壳质坚厚,近三角形。壳高35.0mm,壳长44.5mm,壳宽32.0mm。贝壳前端矩圆,后端延伸形成尖角形。自壳顶至后腹端有隆起脊。壳面被绒毛状棕色壳皮。放射肋约25条。左壳肋有明显结节。韧带面予状,稍向内倾。铰合齿两侧的大而疏、中间的细密。
生活习性 生活在泥沙质浅海。

不等壳毛蚶


中文名称 不等壳毛蚶
拉丁名称 Scapharca inaepuivaluis
(Rruguiere)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80003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双壳纲
中文目名 Bivalvia
拉丁目名 蚶目
中文科名 Arcoida
拉丁科名 蚶科
中文属名 Arcidae
拉丁属名 毛蚶属
分布类型 Scapharca
形态特征 海水
分布 贝壳较大,膨胀,两壳不等,近方圆形。壳高58.0mm,壳长70.5mm,壳宽49.0
mm。壳顶部膨大,韧带面较短而宽,呈棱形。壳表被棕色壳皮。壳表具放射肋34条左右。左壳肋上具较明显的念珠状结节;右壳肋细而光滑。壳内面灰白色,具与壳表放射肋相应的肋纹。铰合部直,具齿55~60枝,前后闭壳肌痕均呈卵圆形。

生活习性 生活于近岸浅海。

安纳托利亚蜂


安纳托利亚蜂(AnatolianBee)为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melliferaanatolicaMaa,简称安蜂,是蜂蜜高产型蜂种。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一)原产地

安纳托利亚蜂原产于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原产地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蜜源植物丰富,主要蜜源植物为牧草和野花,花期4月初到8月底。此外,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东南部和东部,还种有大面积果树、棉花、向日葵、芝麻和油菜,全年花期长达5~6个月。

(二)引入历史

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中国分别引进过2批安纳托利亚蜂王。1975年6月农林部由土耳其引进安纳托利亚蜂王30只,保存于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1976年开始向全国推广;2000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由土耳其引进安纳托利亚蜂王20只,保存于该所育种场及吉林蜜蜂育种场,当年即开始向全国推广。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形态特征

安纳托利亚蜂为黑色蜂种,其个体大小及体形与塞浦路斯蜂相似。蜂王体呈棕褐色(图1);雄蜂(图2)和工蜂(图3)体呈灰褐色,有些工蜂第2、3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绒毛呈灰色。其他主要形态特征见表1。

(二)生物学特性

安纳托利亚蜂产育力强,但不哺育过多幼虫,子脾密实度为90%以上(图4)。育虫节律陡,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对群势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春季群势发展较缓慢,人夏后群势超过卡尼鄂拉蜂,接近意大利蜂,秋季蜂王停产比意大利蜂早。分蜂性较弱,可养成较大的群势,一般能维持8~10张子脾、12~14框蜂的群势。采集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节约饲料,在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定向力强,不易迷巢,防盗性能好。工蜂寿命长。爱造赘脾。爱采树胶。性情凶猛,怕光,开箱检查时爱螫人。易感染麻痹病和孢子虫病。

(三)生产性能

安纳托利亚蜂产蜜能力强,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椴树花期,一个安纳托利亚蜂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70kg。产浆能力很低,在大流蜜期,每群每72h只产王浆20~30g,但其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很高,可达2.0%。采胶能力强,年均群产蜂胶100g左右。可进行花粉生产,年均群产花粉2~3kg。可利用零星蜜粉源,如皂角(图5)、忍冬、益母草、三叶草等。

三、推广利用情况

1975年从土耳其引进安纳托利亚蜂蜂王后,当时的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便立即对其进行试养、观察;1976年该所蹲点湖北开展蜜蜂育种试验的科研人员,将其与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等带至湖北,连同当地的本地意蜂一起作为育种素材,配制成一组可轮回配套换种的单交组合意本一安意一本安,在湖北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首先在荆州地区,继而扩大至孝感地区、襄阳地区、宜昌地区和武汉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增产效果。在上述可轮回配套换种的三个单交组合中,有两个单交组合含有安纳托利亚蜂血统。在20世纪70年代,蹲点湖北开展蜜蜂育种试验的科研人员,还培育了含有安蜂血统的三交组合安?意本、双交组合卡?本安?意和安?意卡?本,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些地区推广应用。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实验种蜂场、河北省承德市蜜蜂原种场等单位保存有安蜂纯种,并培育纯种安蜂王供应全国各地蜂农,尤其是供应以蜂蜜生产为主的北方地区的蜂农(图6),其应用面积较大。至2008年全国约有安纳托利亚蜂及其杂交种蜜蜂8万群。

四、品种评价

安纳托利亚蜂产育力强,工蜂寿命长,采集力强,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节约饲料,爱采树胶,不但可用于生产蜂蜜,也可用于生产蜂胶。安蜂爱螫人、易患麻痹病和孢子虫病等缺点,可以通过选育加以改良。安纳托利亚蜂是很好的蜜蜂育种素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太阳衣笠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